高一历史学案 4.4 辛亥革命 (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22.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学科组高一历史主备人执教人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课时时间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分析武昌起义,评价新开革命。
二、过程与方法制作图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思路引领、深化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写辛亥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孙中山愈挫愈强的革命精神;认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学设想重点: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修改【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的】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2、能了解«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提高意义;3、能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辛亥革命迸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效果探求】一、武昌起义1、背景资料1: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对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敲诈19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支出的16倍。
«辛丑条约»签署前夕慈禧:〝量中国之物力,给与国之欢心〞。
阅读课本62、63页注释文字,结合资料1,归结武昌起义前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事预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机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中央性的局限,缺乏以指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导入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
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教材分析首先,应明确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二十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
其次,作为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之下的一个专题,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思路设计来诠释辛亥革命,即中国近代是一个外受侵略内受压迫的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最大桎梏,因此,反帝反封是中国民主革命最主要任务,先有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后有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都因其主观的不足和客观条件限制而功败垂成,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必然结果,因此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失败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2.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学案16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1)武装起义: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易混易错]武昌起义并非中国同盟会领导,更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外,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是黄花岗起义。
[重点精讲]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领袖孙中山。
(2)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
(3)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背景(1)物质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廷被迫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心:上海和日本。
(4)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5)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时间、地点:1905年8月,日本东京。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政治基础: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②过程:四川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③结果: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因消息泄露,形势异常严峻。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辛亥革命比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及原因(1)新发展: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教必修1)1.辛亥革命的过程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突破】(2008年,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程教授认为,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并落户北京大学,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北大特殊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期,中国新闻事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加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明令保护,社会民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风气和观念流行,社会上形成了办报的高潮,涌现出一批经验丰富的职业报人;同时西方的新闻理论和译著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专业教育和研究的现实需要。
当时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也是首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新风的近代大学,蔡元培校长的高瞻远瞩和躬身操持为研究会的创建和持续奠定了基础,留美教授徐宝璜和报界巨擘邵飘萍则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也为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是怎样“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明令保护”的?(2)说明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解析: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考虑,回答第(1)(2)问。
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监督、破坏等方面回答第(3)问的“特点”。
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公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2)政治体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考点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社会变革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对中国社会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
19世纪末,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进行最彻底变革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2.N·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里的“政体仿制品”是指A.君主立宪政体 B.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君主专制政体 D.社会主义共和政体3.孙中山曾经主张“将总统让袁,假袁之手,推翻满清,早日实现共和……他愿为中国开一新局面,不争政权”。
下列人物具有的品质与孙中山这一崇高品质相似的是A.陈独秀 B.毛泽东 C.华盛顿 D.俾斯麦4.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说:“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这表明了袁世凯A.害怕国民党通过组织责任内阁来限制其权力B.担心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限制其权力C.认为国民党势单力薄,不能用武力夺取其权力D.害怕国民党通过民主选举剥夺其临时大总统职位5.孙中山1916年在浙江海宁参观钱塘江时,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此处的“世界潮流”主要指A.君主立宪 B.君主专制 C.世界各民族平等 D.民主共和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三民主义作为比较完善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实质是A.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 C.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D.提出平均地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8.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图一图二请回答:(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2)材料二中图一事件发生于何时?该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3)材料二中图二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积极意义?(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C.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康有为主张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李大钊在中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变革,但时间为20世纪初。
2.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1911年”、“美国政体的仿制品”,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中华民国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3.C.材料反映了孙中山为了共和大业而放弃政权的史实,下面的四个人物为了共和事业而放弃政权的是华盛顿。
4.A.解题关键是抓住袁世凯担心国民党以“合法手段”夺权这一信息,可知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袁世凯认清这一意图,害怕国民党通过组织赢得选举来组织责任内阁限制其权力,故A项正确。
B项误认为《临时约法》尚未颁布,C、D两项没有准确理解材料的本质意图。
5.D.抓住题中的“1916年”,1916年,辛亥革命已经失败,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破坏民主共和,孙中山为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正确答案为D。
6.C.《临时约法》规定,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因此,②明显错误,故排除含②的A、B、D三项。
7.B.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
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
8.C.考查近代化,两派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A、C、D三方面均相近,而在政体变革的方式方面分别是革命—民主共和制、改良—君主立宪制,才是它们分歧论战的焦点,因为它们分别是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代言人,与封建势力的渊源也不相同。
9.解析:辛亥革命的最大贡献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是资产阶级革命所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1)①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②建立了兴中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③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④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⑤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发生于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3)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考真题再现】1.(07海南历史)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的寓意是()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答案】C【解析】五色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五族共和,实现民族团结之意。
2.(08全国文综2卷 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否定C项不符合题意,而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当时并没有实施。
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因此A项不对。
但是,却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本题围绕当今热点各国的近现代化问题展开设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 08全国文综)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从题干可以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由时间可以判断D项不对,因为列宁在这之前已经逝世.而五四运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结果正好与题意相反.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列强所不允许的,正好导致了欧洲列强与落后实力的代表袁世凯的相互勾结.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事实证明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共和。
4.( 08广东历史)“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
故选B符合题意。
5.(09年上海历史)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A.共和B.社会保障C.人权D.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关键是通过比较找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和黑人民权运动三个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问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突出体现了民主和共和、反法西斯主义突出体现了民主和反对侵略的主旨,黑人民权运动主要是反对种族歧视和维护黑人的民主权利。
6.(09年广东历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答案】D【解析】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为了防止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专权,在学习美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的同时,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7. (07全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
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