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确实立,处所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处所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二〕教学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三〕常识布局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方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①春秋时期a.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域。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b.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地盘和人民,彼此间进行战争。
记忆方法:大权落诸侯争。
②战国时期a.一些强大的诸侯不满足本身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b.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鼎新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易错点】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想称霸天下的愿望。
①条件a.人民经受持久分裂和混战后,巴望统一。
b.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呈现局部统一。
c.颠末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d.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记忆方法:两统一,一国一人。
②颠末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持久的诸侯割据场合排场。
b.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易错点】秦国能够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是:秦国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易错点】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
【易错点】秦王赢政能够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底子原因是:统一条件成熟,赢政顺应了历史开展趋势。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成立者是:秦王赢政——秦始皇。
二.登峰造极的皇权和中央官制①称呼:秦王赢政认为本身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个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②权力: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学法指导:(1)正确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2)要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要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要能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3)要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导入新课】[课件显示] 《古风》李白诗词释义:秦始皇统一六国,虎视天下,何等英雄!挥剑切断天下混乱的局面,于是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
英明的决断源于天生,才能和谋略驾于群才之上。
收集天下的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被打开。
在会稽山的石头上刻字歌功颂德,骑着马登上琅琊台,傲视天下。
罪犯和奴隶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无度。
派童男童女数千人追求不死药,数年没有结果,贪欲不能满足而恐惧和空虚。
徐福称求药不得是因为有大鱼阻碍,秦始皇于是派人用连续发射的弓箭沿海射鱼,一条大鲸浮上海面。
结果秦始皇在巡行的途中病死,只剩下一堆寒冷的骨头深埋在三重泉水之下。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是指什么历史事件?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尽管秦始皇的残暴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秦王朝也只维持了15年,但他却成功的把一套官僚机器制度传给了他的执政继承人,在中国大地上运转了上千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1、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1)西周灭亡:周幽王听信宠妃褒姒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为太子。
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联合犬戎进攻西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西周(前1046-前771)(2)东周开始:宜臼(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定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周王势力衰微(展示漫画),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诸侯群起纷争,出现了春秋五霸(PPT展示)。
经过春秋三百多年的兼并,一百四十多家诸侯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二十余家了,其中又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展示地图)。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实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课时安排本课时计划为1课时,每个课时约45分钟。
学生需要在课后完成课堂练习,并自行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
3.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1.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战争不断。
2. 统一战争秦孝公在位时,采取了“攻其所爱,伐其所好”的对外战争策略,逐渐统一了六国。
3. 社会矛盾在战争和统一的过程中,社会矛盾也不断加剧,贫富分化、农民起义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1. 中央集权的实现秦始皇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中央集权,如颁布法令、推广标准文字等。
2. 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秦始皇建立了行政区划和郡县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政治影响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秦朝政治稳定,统治者能够有效地调度国家资源,便于防范权力地下化。
2. 经济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推行,也为秦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例如,标准文字推广为统一货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中央集权对秦朝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实现过程。
2.如何分析中央集权对秦朝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以讲授为主,辅以PPT演示和学生互动讨论。
学习评价评价方法采用笔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1.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2.分析中央集权对秦朝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教学参考•人教版必修1历史课本•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辅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知识目标】: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两级制、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的讲述,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阅读历史材料,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尤其注意查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收集秦始皇及秦朝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课件,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教法】:讲述法、对比分析法、谈话法、问题教学法。
【教法指导】:本课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探究学习”等栏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制度变得形象化,进行网络教学;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学法】:比较法、探究学习法【学法指导】:本课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实质及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多方面展开论述,理论色彩比较浓厚,不易掌握,但却是本章之重点。
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弄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然后分析相应制度的特点,同时思考:这些制度是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色?为何要实行中央集权制?这种制度有何利弊……多思考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检测】分封制的对象、目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秦朝统一的时间、顺序、意义
2.始皇帝的由来及皇帝制的特点
3.三公九卿的职能、作用
4.郡县制的推广及作用
【自主学习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__________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____年实现了统一。
意义:
【自主学习2】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定尊号为“皇帝”。
(2)特征:、、
2.三公九卿
(1)职责
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2)作用
①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
情的决策失误。
【巩固练习1】
1.《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
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
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尚书令D.刺史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自主学习3】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广
(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广: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2.地方官僚机构
(1)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4)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
【巩固练习2】
6.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
8.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
郡县制()
A.始于秦朝的建立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