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进行高等职业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初评
- 格式:pdf
- 大小:422.57 KB
- 文档页数:2
收稿日期:2009-09-09作者简介:习 正(1976-),男,讲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管理与临床教学。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习 正(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活动如何应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下降的挑战,是当前各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
本文通过透视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状和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阐释了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了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医师资格考试;导向;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09)06-1085-02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支柱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卫生保障要求的提高,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已发生转变,由原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0[1]转变为/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0[2]。
特别是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将肩负着培养全科医师、社区医师的重任,即培养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针对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目标的转变,国内各医学院校均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但多侧重于具体课程方面,在具体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各医学院校也是/各自为阵,自成体系0,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
本文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角度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整体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现状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医师资格认可方式。
5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6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医师行业的准入考试制度。
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诊断学教学作者:杨建丽饶学军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1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国家规范管理医疗行业的重要举措,是作为申请执业医师的一个资格考试,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并且规定只有通过了实践技能考试,才能参加第二阶段的医学综合笔试。
在实践技能考试中,诊断学内容占>80%,包括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诊断、心电图检查和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掌握这些技术需进行系统的诊断学学习。
因此,诊断学教学要基于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1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制定诊断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国家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制定适合医学高职高专教学的诊断学教学大纲。
在制定诊断学教学大纲时要找准重点、难点,以此来制订授课计划,力求全面、周密而精炼,并依照技能考试中体格检查内容设计、安排实训课。
课程内容力求突出综合性,除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外,还需融入人际沟通、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临床教师素质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实现,特别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要有一支团结、务实、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应成立诊断学教研室。
近年来,我们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临床教师素质。
针对临床教学管理,标准化患者的培训,PBL教学及临床技能培训等关键问题,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试讲与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前培训,由资深诊断学教师给予点评及示范,试讲合格后方可讲课。
同时,坚持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坚持教师集体备课、以规范的操作为目标,对所有带教老师进行培训,使带教老师的基本技能操作手法一致,达到标准、规范。
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时,要参照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与教材有机结合,牢记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3合理安排实训课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很多体格检查手法及临床体征单凭教师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接受;但是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学资源滞后,加上实训课课时少。
以乡镇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加强诊断学教学改革[关键词]乡镇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诊断学教学改革前言:农村医学专业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为适应农村医疗改革而设置的新的专业,它源于以前卫生保健专业但又有别于卫生保健专业。
为此,国家已经为其量身订出了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对于这一新生物,我们医学中职学校的教学也应“因变而变”,作出相应的改革。
下面,对在新形势下,以乡镇助理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加强诊断学教学改革谈一下我们的一些见解和本校的一些做法。
一、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简介及结果分析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分3站:第一站,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采用笔试,考生各抽取1项。
第二站,体格检查和基本技能操作,考生分别抽取2项。
第三站,心肺听诊、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及医德医风评测,采用计算机测试。
3站合计100分,60分及格。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这3站考试中成绩相对较好的是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
心肺听诊、心电图、x线片判读较难,单项合格率低,约为50%--60%,甚至有部分考生为0分。
失分率最高的项目是体格检查和基本技能操作,在不及格考生中失分率分别达到68.5和71.0[1]。
在体格检查方面,考生首先表现出动作生疏操作不规范;其次是对检查的内容、目的、方法(如体位、顺序)均不清楚。
在基本操作技能方面,大部分考生由于平时在练习时很少甚至从未操作过,因而在这一环节失分较多,得分往往低于体格检查,这充分说明考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技能因此医学中等职校必须加强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并以此作为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二、诊断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医学中等职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但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相对滞后,而且实验课时相对不足,学生对基本技能训练的机会较少。
(2)由于医学中等职校的扩招,学生入学门槛降低,学生入学时文化底蕴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力不够,在理论基础学习上掌握不够好。
(3)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单纯为教学而教学,对临床见习课准备不充分,且缺乏针对性,影响教学效果。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文亦磊【摘要】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调整考核方式,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C-0163-02《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15年时间。
作为医师行业的准入性考试,执业医师考试全面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其通过率也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因此,执业医师考试的实施不仅对于促进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
本文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对病理学教学进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让学生尽早了解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既是连接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又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科目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执业医师考试引入教学,让学生尽早了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上,除了在讲授病理知识点的过程中重点讲解课本中出现的历年执业医师考点,还可以针对该知识点设计病例分析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病例分析题的见解,运用所学的病理知识去解决执业医师试题中的考点。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病理学知识,又能将学生对执业医师考试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课堂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尸检录像、实验教学、接触临床等方式,将病理学甚至其他学科中的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通过实例给予讲解和指导,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社区宣传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活动的主角,这样既可以巩固其理论知识,又能增强执业医师必备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优化教学大纲以往的病理学教学大纲更注重大体特点、镜下改变等形态学上的基础知识点,但是执业医师考试更强调的是临床病理联系,它所要考核的就是如何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