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坡耕地耕作制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7.07 KB
- 文档页数:4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公布日期】2008.06.11•【字号】毕署办通[2008]112号•【施行日期】2008.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毕署办通〔2008〕112号)各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地直各相关部门:为认真完成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任务,探索毕节试验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土资源保护政府目标和管理目标的要求,经行署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人多地少、土地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1988年试验区建立以来,全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开展了以坡改梯为龙头的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为耕地占补平衡做出了贡献。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占用耕地数量不断增大,补充耕地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靠大规模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我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难以长期支撑扩张式的耕地占补平衡;二是开发补充的耕地难以形成生产力,达不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的;三是大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容易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增大生态环境风险。
因此,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我区新增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对我区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切实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要加强领导,成立以政府领导任组长,国土资源、农业、农办、财政、水利、林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解决耕地占补平衡以质抵量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坡耕地管理制度一、坡耕地管理的背景和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农业土地都是坡耕地,尤其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由于坡耕地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坡耕地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农业生产困难等。
加上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得坡耕地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逐步向坡地和山区转移,这也意味着坡耕地的管理问题更加亟待解决。
针对坡耕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坡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二、坡耕地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制定坡耕地整治规划。
根据坡度大小和土地利用状况,制定合理的坡耕地整治规划,对于危险坡地和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块,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治,确保坡耕地的稳定和安全。
2.加强坡耕地保护措施。
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比如可以种植防护林带、梯田、草地等,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地贫瘠的现象。
3.优化坡耕地利用方式。
要充分利用坡耕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增加坡耕地的产出。
可以引入经济作物、林果树、中草药、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模式,提升坡耕地的综合效益。
4.加强坡耕地的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坡耕地的变化情况,根据情况调整管理措施和农业生产计划。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坡耕地管理水平。
5.强化政府管理和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坡耕地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坡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监管,遏制一些不良行为。
三、坡耕地管理制度对坡耕地管理的意义1.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坡耕地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保护这一资源,提高坡耕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坡耕地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保护环境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
3.增加坡耕地的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坡耕地的产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坡耕地的经济效益,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毕节试验区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措施及效益一、毕节地区区域概况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因土地人口负荷超载、毁林毁草、陡坡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加剧。
是典型的岩溶贫困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迭。
生态脆弱。
土地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14.5万亩,高原山地面积占93.9%,沟壑纵横,土地破碎。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增长过快,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二、毕节试验区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措施1、林草措施。
充分发挥交通方便和流域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经果林,营造水保林,并因地制宜种植牧草,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①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栽植经果林,选择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的香梨、艳红桃等优质品种。
栽植时严格按设计线挖穴开沟,施足底肥,生根水浸根等技术。
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并配套环山公路和蓄灌排等水利设施,改善果园的管理条件。
②对>250的陡坡耕地进行退耕栽种水保林,选择水杉、本地松等树种。
③在荒山和经果林下种植适宜的牧草,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④对流域内疏幼林实行封禁治理,充分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2、沟道治理措施。
在治理坡耕地的同时,还应非常重视侵蚀沟的治理,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
其中植物措施主要是在沟头修土柳跌水,沟中修土柳谷坊,沟坡沟底插柳栽杨,利用植物来固定沟床,防止沟底下切,抬高侵蚀基点。
同时可以拦蓄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淤出台状土地可种植林木和作物: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沟道下游修塘坝,不仅控制侵蚀沟的发展,还可拦蓄地表水,有效利用水资源。
3、营造水保林。
林业措施是生物措施中最经济最有效的长远措施,主要是采取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方法,增加坡地上的植物覆盖,保护土壤免受雨水的冲刷,减少或减缓地表径流,从而防止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
毕节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建议唐义1李娟2张荣达3何友勋1赵龙1(1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2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毕节551700;3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毕节市中心分校,贵州毕节551700)摘要近年来,毕节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也面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绿色发展意识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为此,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意识、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及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绿色产业、加快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提质技术推广、严格依法治农、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是推进黔西北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举措。
因此,本文阐述了毕节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加速毕节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建议;贵州毕节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9-0191-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9.05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毕节市地处黔西北高原,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900.6m,最低海拔457m,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区。
改革开放以来,毕节山区农业发展解决了大多数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全面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两大跨越”[1]。
但部分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缺乏可持续性。
因此,加快推进毕节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2]。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毕节市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毕节试验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对策探讨摘要在分析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毕节试验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粮食生产;科技进步黔西北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
境内最低海拔457m,最高海拔2 900m,多数地区海拔在1 200~2 400m之间,相对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农业气候特征明显,光、温、水等自然气象因子基本可满足1年套作两熟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农业生物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毕节试验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且耕地又存在“三多”问题,即中低产田多(占80%以上)、坡耕地多(占78%)、旱地多(占86%)。
农业生产条件差,特别是旱地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灌溉条件保证,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年代,粮食生产的发展常因自然气象灾害而产生波动。
而对于贵州毕节这样欠发达、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农业人口粮食基本自给,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因此,研究毕节试验区的发展问题,必须把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问题摆在重要位置。
1粮食生产发展的现状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毕节试验区的农业及粮食生产的发展进入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自成立以来,毕节试验区为了解决全区农村5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上,把实施科技兴农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战略措施。
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科学研究,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旱地分带间套(轮)作、粮肥间作、绿肥聚垄、杂交玉米、地膜玉米、玉米育苗移栽、杂交水稻、水稻两段育秧栽播和水稻旱育稀植等实用技术,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覆盖面逐年得以扩大,技术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到2005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247.22万吨,农牧渔业总产值按1990年价计算,从1988年的20.68亿元上升到45.38亿元,年均增长4.73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1kg,人均纯收入1 876元,分别是1988年的1.93倍和8.30倍。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08.02•【字号】毕府办通〔2013〕132号•【施行日期】2013.08.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农委、城乡规划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环境保护局:《毕节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8月2日毕节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贵州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黔国土资发〔2011〕62号)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3〕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应遵循“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充分应用现有成果”的原则。
各县(区)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应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划相衔接,做好与向山要地、增减挂钩、“5个100工程”、耕作层剥离利用和土地整治项目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