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 格式:doc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7
♦一、判断题♦1.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中以寄生虫污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 )♦ 2. 微生物中使食品产生不良气味和味觉的酶为细胞外酶。
( )♦ 3. 食品腐败变质时,首先是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其次是食品成分分解,最后受到微生物污染。
( )♦ 4. 低温储存食品可起到杀死微生物的作用。
( )♦ 5. 巴氏杀菌法优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原有风味和特性。
( )♦ 6. 盐腌制法的原理是提高渗透压,其浓度在8~10%可杀死微生物。
( ) ♦7. 酸发酵法是利用乳酸杆菌和醋酸杆菌等发酵产酸,防止食物腐败。
( ) ♦8. 食物中检出大肠菌群表明食物已经受到人和动物粪便的污染。
( )♦9. 黄曲霉毒素不属于肝脏毒。
( )♦10. 黄曲霉毒素的预防以去毒为主。
( )♦11.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 )♦12. 生物富集是指化学物质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降低。
( )♦13. 当食品pH为4.5以下时,致病菌和绝大部分的腐败菌都可以被抑制杀死。
( )♦14. 只有黄曲霉菌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 )♦15. 食品污染的污染源是外来的。
( )♦16. 食物中毒属传染性或亚急性疾病。
( )♦17. 食物中毒患者对健康人不具传染性。
( )♦18.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五种临床表现中不包括类伤寒型。
( )♦19. 彻底加热也不能杀死肉毒梭菌。
( )♦20. 有毒食品是含有毒性物质,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
( )♦21. 中毒原因的调查中一般以发生中毒的个人为起点。
( )♦22. 中毒患者个案调查一般在一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后期进行。
( ) ♦23. 食品的菌落总数是判断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
( )♦24. 食品的菌落总数与食品的腐败产物没有关系。
( )♦25. 食品腐败中蛋白质分解主要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
( )♦26. 食物中毒的调查方法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
( ) ♦27. 食物中毒临床诊断中,潜伏期对判断中毒类型是主要的线索和依据。
[随堂练习]·巩固
1.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物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
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
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当紫茎泽兰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这个新的环境总与原环境存在一些差异,在新的环境的选择下,紫茎泽兰的性状会有所改变,但不会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D
2.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放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要慎重,不可以随意引进,否则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而造成严重后果。
任何生物都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答案 C
3.下列哪项不是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A.预测难
B.潜伏期长
C.不可恢复
D.破坏性大
解析生物性污染的特点是预测难、潜伏期长、破坏性大;生物性污染通过治理是可以恢复的。
答案 C
4.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野兔经常泛滥成灾,采取下列哪项措施可以既减轻灾害,又符合生态学原理()
A.人工捕杀
B.使用化学药品毒杀
C.适量引进病毒等病原体
D.适量引进狼、狐等肉食动物
解析从生态学角度考虑,可采取引进兔的天敌。
答案D。
生物性污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性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2. 使学生掌握生物性污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生物性污染的定义和来源2.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3. 生物性污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4. 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性污染的定义、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性污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性污染的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控制和预防生物性污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反思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生物性污染案例资料4. 小组讨论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生物性污染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性污染的定义、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和预防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性污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性污染的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控制和预防生物性污染,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5.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生物性污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6. 反思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性污染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8.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活动。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收集,评估学生对生物性污染概念、危害和预防措施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解决方案和分享讨论成果的表达能力。
4.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生物性污染,如农业、医疗和工业生物性污染,分析其特点和防治方法。
♦1.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中以寄生虫污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 )♦ 2. 微生物中使食品产生不良气味和味觉的酶为细胞外酶。
( )♦ 3. 食品腐败变质时,首先是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其次是食品成分分解,最后受到微生物污染。
( )♦ 4. 低温储存食品可起到杀死微生物的作用。
( )♦ 5. 巴氏杀菌法优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原有风味和特性。
( )♦ 6. 盐腌制法的原理是提高渗透压,其浓度在8~10%可杀死微生物。
( ) ♦7. 酸发酵法是利用乳酸杆菌和醋酸杆菌等发酵产酸,防止食物腐败。
( ) ♦8. 食物中检出大肠菌群表明食物已经受到人和动物粪便的污染。
( )♦9. 黄曲霉毒素不属于肝脏毒。
( )♦10. 黄曲霉毒素的预防以去毒为主。
( )♦11.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 )♦12. 生物富集是指化学物质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降低。
( )♦13. 当食品pH为4.5以下时,致病菌和绝大部分的腐败菌都可以被抑制杀死。
( )♦14. 只有黄曲霉菌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 )♦15. 食品污染的污染源是外来的。
( )♦16. 食物中毒属传染性或亚急性疾病。
( )♦17. 食物中毒患者对健康人不具传染性。
( )♦18.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五种临床表现中不包括类伤寒型。
( )♦19. 彻底加热也不能杀死肉毒梭菌。
( )♦20. 有毒食品是含有毒性物质,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
( )♦21. 中毒原因的调查中一般以发生中毒的个人为起点。
( )♦22. 中毒患者个案调查一般在一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后期进行。
( ) ♦23. 食品的菌落总数是判断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
( )♦24. 食品的菌落总数与食品的腐败产物没有关系。
( )♦25. 食品腐败中蛋白质分解主要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
( )♦26. 食物中毒的调查方法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
( ) ♦27. 食物中毒临床诊断中,潜伏期对判断中毒类型是主要的线索和依据。
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明显。
其中,污染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除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生物性污染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
一、什么是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指那些与生物体有关的微生物、细胞以及其代谢产物等,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产生危害的污染物质。
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霉菌、细菌、病毒等。
这些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废水、废气、废弃物以及家具、家居装饰等。
二、生物性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危害非常大。
首先,它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爆发。
比如,霉菌可以引起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病毒可以引起流感、肺炎等疾病。
其次,生物性污染还可能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健康。
比如,苯酚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痕量氯会抑制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身体免疫力。
三、生物性污染的防治为了防止生物性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卫生管理在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防止霉菌滋生。
在场所潮湿的情况下,可选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此外,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毛巾等物品,避免细菌孳生。
2. 合理装修选用装饰材料时,要选择无毒、环保的材料;室内装修应尽量减少有机化学物质的使用;家居布置应该简单、整洁,以减少灰尘的滋生。
3. 做好垃圾处理要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避免有机物和无机物混杂,从而降低垃圾滋生生物性污染的可能性。
4. 做好环境监测在生活和工作场所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生物性污染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应该做好防治工作。
通过加强卫生管理、合理装修、做好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等措施,才能降低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生物性污染介绍(1) 定义:它是指由生物有机体对人类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例如,细菌、螨虫、SARS 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
生物污染按照物种的不同,可以分为:1)动物污染(主要为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水生动物等)2)植物污染(杂草是最常见的污染物种,还有某些树种和海藻等)3)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来源室内生物污染有细菌、真菌(包括真菌孢子)、过滤性病毒、尘螨、军团菌、动物皮屑及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 危害引起各种疾病,如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哮喘、建筑物综合症等。
例如:空调污染(生物污染)1)空调污染的原因空调通过风管进行气流循环时,其中携带的细菌、微生物等就逐渐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二次污染源,导致细菌大量繁殖。
2)空调污染的危害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造成危害,引发各种疾病!(有人做了个试验,把两碗米饭放在空调的出风口,一碗用保鲜膜盖住,另一碗没有,过了几个小时,发现没有盖保鲜膜的米饭发霉,盖了保鲜膜的则没事,足以证明空调中细菌的成分)3)空调的保养4)换季清洗夏季空调首次开机前消毒 1 次,夏末空调使用时消毒 1 次,保养空调,为冬季安心使用空调做准备。
5)日常清洗:空调频繁使用过程中,每 1 个月清洁消毒 1 次,效果更佳。
注 1: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系指经变应原致敏的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变应原刺激后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的损伤。
许多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高分子药物可直接作为变应原引起反应,低分子药物本身无变应原性质,但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人体蛋白结合而成变应原而致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可表现出各式各样的症状,如各种形态的皮疹和皮肤损伤、哮喘、喉头水肿、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肾炎、关节炎、脉管炎、血清病、红斑性狼疮、结肠炎及其他消化道症状,乃至过敏性休克等。
发生反应后,应停用致敏药物并进行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
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
原发生超敏反应;第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对同一种变应原的易感性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变应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物质,它与一般抗原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能引起某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产生以组织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异常免疫反应。
3.外来物种与入侵种的区别是什么?外来入侵种的扩散机制怎样?
答案:外来物种是指由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引入到另外地区的物种。
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种。
一般认为外来物种的传入扩散过程分为传入、定植和扩散三个阶段,但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扩散期、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
虽然很多人承认入侵过程中存在“停滞期”,但有关停滞期出现在哪一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在传入和定植之间“停滞”,而更多的人认为在定植和扩散过程存在“停滞期”。
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
【例1】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A.生物入侵B.酸雨
C.赤潮D.医院污水
解析:生物性污染是指对人和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生物。
酸雨是化学性污染。
答案:B
1.下列生物性污染中属于病原体污染的是()
A.甲型肝炎病毒B.福寿螺
C.紫茎泽兰D.水葫芦
【例2】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解析:结核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
抗药性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诱导的结果。
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不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
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B.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C.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 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例3】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超敏反应的人,对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
D.超敏反应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解析:超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叫做变应原。
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但是不能够引起超敏反应,只有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才能发生超敏反应。
不同的人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是不同的,并不是对所有的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
超敏反应时,变应原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答案:A
3.变应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
A.化学成分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D.形成过程
【例4】外来物种入侵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
下列入侵种中属于有意引种的是()
A.紫茎泽兰B.薇甘菊
C.水葫芦D.豚草
解析:紫茎泽兰是由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进入我国的;薇甘菊是随风力自然传入我国的;豚草是随交通工具无意传入我国的;水葫芦是20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的。
答案:C
4.江苏省农林厅于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
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
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将可能使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参考答案
课堂反馈
1.A解析:B、C、D都属于生物性污染中的生物入侵,甲型肝炎病毒属于病原体污染。
2.B解析: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即先天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
病就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HIV在离开人体后就不能存活。
HIV是一种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
3.B解析:变应原刺激特应体质的人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致敏靶细胞表面,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原分布在血清等体液中。
两者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和形成过程是类似的。
4.C解析:“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繁殖率高等原因大量增殖,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威胁。
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不能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可能是新一种入侵种。
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要谨慎,引进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