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污染
- 格式:docx
- 大小:18.51 KB
- 文档页数:8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生物危害: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污染,这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生物富集: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残留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农药逐渐被积累起来,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细菌污染指标:(1)细菌总数的检验(2)大肠菌值(3)肠道致病菌的检验内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1、食品污染途径有哪些?①原辅材料污染: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养植业中抗生素、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水产品中污染、赤潮等均可造成食品污染,且程度较严重。
②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容器、用具、管道未清洗干净或使用不当;生产工艺不合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不良均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③包装、储运、销售中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不洁可造成污染;食品贮存条件不卫生或散装食品及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
④人为污染:食品中人为掺伪,或加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用原料来生产食品;用工业拔染剂“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加入食品中“漂白";在猪饲料中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故意造成食品污染。
⑤意外污染:由于火灾、地震、水灾、核泄露等,也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2、食品污染有哪几个特点?第一,食品被污染日趋严重及普遍,其中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占主要地位。
第二,污染物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时,浓度可以不断积聚增高,即所谓生物富集作用,以致轻微的污染过程经生物富集作用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现今食品污染导致的危害,除了急性毒性作用外,以慢性毒性为多见。
由于长期少量摄入。
且生物半衰期又较长,以致食品污染在体内对DNA等发生了作用,可出现致畸、致癌、致突变现象。
3、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biotic pollu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后,直接成间接地使人感染或传染各种疾病。
生物性污染物指对食物造成污染的微生物、寄生虫、虫卵和昆虫。
微生物污染物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
在食品中的细菌包括能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及其他以食品为传播媒介的致病菌,还有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非致病菌。
寄生虫和虫卵往往是污染食品而使人致病的,如蛔虫、绦虫、中华枝睾吸虫以及旋毛虫等,主要是粪便或土壤污染了饮水或食品。
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螨类、蛾类以及动物性食品和某些发酵食品中的蝇蛆等。
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明显。
其中,污染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除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生物性污染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
一、什么是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指那些与生物体有关的微生物、细胞以及其代谢产物等,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产生危害的污染物质。
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霉菌、细菌、病毒等。
这些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废水、废气、废弃物以及家具、家居装饰等。
二、生物性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危害非常大。
首先,它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爆发。
比如,霉菌可以引起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病毒可以引起流感、肺炎等疾病。
其次,生物性污染还可能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健康。
比如,苯酚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痕量氯会抑制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身体免疫力。
三、生物性污染的防治为了防止生物性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卫生管理在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防止霉菌滋生。
在场所潮湿的情况下,可选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此外,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毛巾等物品,避免细菌孳生。
2. 合理装修选用装饰材料时,要选择无毒、环保的材料;室内装修应尽量减少有机化学物质的使用;家居布置应该简单、整洁,以减少灰尘的滋生。
3. 做好垃圾处理要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避免有机物和无机物混杂,从而降低垃圾滋生生物性污染的可能性。
4. 做好环境监测在生活和工作场所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生物性污染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应该做好防治工作。
通过加强卫生管理、合理装修、做好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等措施,才能降低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生物性污染介绍(1) 定义:它是指由生物有机体对人类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例如,细菌、螨虫、SARS 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
生物污染按照物种的不同,可以分为:1)动物污染(主要为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水生动物等)2)植物污染(杂草是最常见的污染物种,还有某些树种和海藻等)3)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来源室内生物污染有细菌、真菌(包括真菌孢子)、过滤性病毒、尘螨、军团菌、动物皮屑及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 危害引起各种疾病,如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哮喘、建筑物综合症等。
例如:空调污染(生物污染)1)空调污染的原因空调通过风管进行气流循环时,其中携带的细菌、微生物等就逐渐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二次污染源,导致细菌大量繁殖。
2)空调污染的危害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造成危害,引发各种疾病!(有人做了个试验,把两碗米饭放在空调的出风口,一碗用保鲜膜盖住,另一碗没有,过了几个小时,发现没有盖保鲜膜的米饭发霉,盖了保鲜膜的则没事,足以证明空调中细菌的成分)3)空调的保养4)换季清洗夏季空调首次开机前消毒 1 次,夏末空调使用时消毒 1 次,保养空调,为冬季安心使用空调做准备。
5)日常清洗:空调频繁使用过程中,每 1 个月清洁消毒 1 次,效果更佳。
注 1: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系指经变应原致敏的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变应原刺激后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的损伤。
许多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高分子药物可直接作为变应原引起反应,低分子药物本身无变应原性质,但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人体蛋白结合而成变应原而致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可表现出各式各样的症状,如各种形态的皮疹和皮肤损伤、哮喘、喉头水肿、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肾炎、关节炎、脉管炎、血清病、红斑性狼疮、结肠炎及其他消化道症状,乃至过敏性休克等。
发生反应后,应停用致敏药物并进行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
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
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原发生超敏反应;第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对同一种变应原的易感性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变应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物质,它与一般抗原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能引起某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产生以组织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异常免疫反应。
3.外物种与入侵种的区别是什么?外入侵种的扩散机制怎样?
答案:外物种是指由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引入到另外地区的物种。
能造成危害的外物种称为入侵种。
一般认为外物种的传入扩散过程分为传入、定植和扩散三个阶段,但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扩散期、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
虽然很多人承认入侵过程中存在“停滞期”,但有关停滞期出现在哪一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在传入和定植之间“停滞”,而更多的人认为在定植和扩散过程存在“停滞期”。
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
【例1】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
A.生物入侵B.酸雨
.赤潮 D.医院污水
解析:生物性污染是指对人和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生物。
酸雨是化学性污染。
答案:B
1.下列生物性污染中属于病原体污染的是( )
A.甲型肝炎病毒 B.福寿螺
.紫茎泽兰 D.水葫芦
【例2】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解析:结核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
抗药性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诱导的结果。
抗体是浆细胞产生
的,不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
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B.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 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例3】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凡发生超敏反应的人,对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
D.超敏反应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解析:超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叫做变应原。
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但是不能够引起超敏反应,只有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才能发生超敏反应。
不同的人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是不同的,并不是对所有的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
超敏
反应时,变应原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答案:A
3.变应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例4】外物种入侵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极大破坏。
下列入侵种中属于有意引种的是( )
A.紫茎泽兰 B.薇甘菊
.水葫芦 D.豚草
解析:紫茎泽兰是由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进入我国的;薇甘菊是随风力自然传入我国的;豚草是随交通工具无意传入我国的;水葫芦是20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的。
答案:
4.江苏省农林厅于2004年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
边。
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
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枝黄花”属于外物种,进入我国后将可能使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参考答案
课堂反馈
1.A 解析:B、、D都属于生物性污染中的生物入侵,甲型肝炎病毒属于病原体污染。
2.B 解析: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即先天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就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HIV在离开人体后就不能存活。
HIV是一种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
3.B 解析:变应原刺激特应体质的人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致敏靶细胞表面,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原分布在血清
等体液中。
两者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和形成过程是类似的。
4.解析:“一枝黄花”属于外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繁殖率高等原因大量增殖,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威胁。
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不能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可能是新一种入侵种。
引进外物种一定要谨慎,引进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