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458.50 KB
- 文档页数:24
高中一年级生物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生物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中生物群落结构,种群动态,个体生理状况以及重要生态功能的严重变化。
生态保护则是指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生物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一、生物环境污染的原因1.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废固体的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排放出来的有毒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等会对周围的生物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2. 农药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被广泛使用来抑制病虫害。
然而,农药残留会进入到土壤、水体和食物链中,对生物体造成潜在威胁。
3. 垃圾处理:人类大量产生的垃圾通过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理,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渗出液体,进而对周围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生态平衡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任何生态破坏都会导致物种灭绝。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维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意味着水源、空气和土壤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如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保护人类自身健康。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需要借助自然资源维持生活,但是如果过度开发和污染环境,将威胁到未来世代的生存。
通过生态保护,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同时保护下一代的生存环境。
三、生物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的对策1. 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企业应加强污染治理技术,减少有害气体和废水的排放。
农业生产中可以鼓励有机农业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此外,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
2. 推广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
例如,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1节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课下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本地生物性污染的情况,课堂安排同学们对搜集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认识生物性污染的严重性,并运用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尝试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从社会中来──入侵植物水葫芦,紫茎泽兰等,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2.通过实例分析识别生物性污染。
3.运用生物学原理,进行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课题。
本节教材是让学生了解生物性污染的基本知识,及其防治措施。
因为学生在小学教材、初中生物教材和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都有所体现,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内容,也是相对容易理解的内容。
本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则更多地是从社会生活中来,呈现一些生物性污染的现象,通过生物性污染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酶的方法。
2.酶在基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酶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环境保护的内容在小学教材、初中生物教材和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都有所体现,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内容,也是相对容易理解的内容。
但以前往往比较注重从宏观方面组织教材,内容不具体,操作性不强。
而本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则更多地是从社会生活中来,呈现一些生物性污染(赤潮)、光化学污染(伦敦烟雾事件)和物理性污染(电磁辐射)的基本的事实或现象,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得出答案,总结出生物性污染的本质和概念。
运用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尝试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要治理生物性污染也需要人们拿出实际的行动。
在“到社会中去”的栏目中,教材又安排了一项针对性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防治生物性污染的方法去查找资料,研究和分析一些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入侵,指出生物入侵的危害。
2.简述生物性污染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
3.尝试提出解决身边的生物性污染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识别生物性污染。
2.教学难点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三、教学策略在学习本章新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为专题,分组搜集有关生物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料,布置展板或制作专题网页,介绍生物科技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营造出学习该主题的氛围,引入新课。
本章的引入,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章内容特点设计多种方式。
方式一:本章各节主题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调查和实践活动,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会。
方式二: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本模块中《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农业》和《生物科学与工业》的内容,讨论生物科学与未来发展的关系,通过阅读《科技发展之窗生物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对本模块选择的四个主题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方式三:注意到学生的特点,布置学生阅读《我们共同的未来》等对人们的环保认识有影响的课外读物,课堂上开展阅读讨论。
方式四:可以模拟历史上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极限的讨论,在课堂上开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归纳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方式五:可以列举我国发展的一些实例,寻找一些热点问题切入,讨论发展的含意。
建议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例如,一种安排是:第一课时安排学习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治,第二课时安排学习识别生物性污染,讨论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另一种安排是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课下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本地生物性污染的情况,课堂安排同学们对搜集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下按第一种安排提出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包括制作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的网页,搜集我国生物性污染的实例,到有关部门了解本地生物入侵情况,布置学生调查本地生物性污染的情况,搜集媒体有关生物性污染报道的音像资料,了解学生对生物入侵的疑问(例如,为什么不能从国外带水果?),等等。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1、生物入侵:(1)概念: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从原来的原产区域迁出一个代莱区域,其后代在代莱区域里快速地产卵、蔓延,对迁出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严重危害的现象。
生物入侵就是生物污染的一种。
(2)引起生物污性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对人和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生物。
按照生物种类的相同,生物性污染可以分成动物污染(主要就是有毒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植物污染(主要就是杂草,除了某些树种和藻类等)和微生物污染(包含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2、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区别:①污染物就是活的生物,容易预测;②潜伏时间长;③破坏性小。
3、生物性污染的防治:①对于赤潮和水华这类污染,应当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②对于生物入侵这一类的污染,主要采取预防措施;③掌控病原体的细菌、病毒等排出水体和土壤。
知识拓展:1、侵略的生物由于瓦解了再原产地和当地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代莱环境里难快速产卵、蔓延和发动,影响至其他生物的生活和产卵,因而引致侵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毁坏和失去,就是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轻微时甚至威胁至人类的身心健康。
2、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
mc 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
蓝藻等藻类是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
3、蓝藻发动成因为富营养化。
过量的养分主要源自于以下这些源头:①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67%的氮流入水体,随之流入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和太湖中超过50%的氮也来自化肥的流失。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教案设计及反思第一章:生物性污染的概念与分类1.1 生物性污染的定义1.2 生物性污染的分类1.3 生物性污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第二章:生物性污染的危害2.1 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2 生物性污染对动物的影响2.3 生物性污染对植物的影响2.4 生物性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章:生物性污染的预防措施3.1 生物性污染的预防策略3.2 生物性污染的监测与检测3.3 生物性污染的控制的措施3.4 生物性污染的应急处理第四章:生物性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4.1 国内生物性污染防治法规简介4.2 国际生物性污染防治政策概述4.3 生物性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的实施与监管第五章:生物性污染防治的案例分析5.1 我国生物性污染案例分析5.2 国际生物性污染案例分析5.3 生物性污染防治经验的总结与启示第六章:生物性污染的实验室安全6.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6.2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与装备6.3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6.4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第七章:生物性污染在农业领域的防治7.1 农业生物性污染的来源与影响7.2 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安全措施7.3 转基因作物与生物性污染7.4 农业生物性污染防治的未来趋势第八章:生物性污染在水环境中的管理8.1 水环境生物性污染的现状与问题8.2 水环境中生物性污染的监测与评估8.3 水环境生物性污染防治技术8.4 水环境生物性污染管理的政策与实践第九章:生物性污染在食品加工与包装领域的控制9.1 食品加工中的生物性污染风险9.2 食品包装材料中的生物性污染9.3 食品加工与包装中的生物安全措施9.4 食品安全与生物性污染的监管体系第十章:生物性污染的教育与公众参与10.1 生物性污染教育的必要性10.2 生物性污染教育的策略与方法10.3 公众参与生物性污染防治的意义10.4 提高公众生物性污染防治意识的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