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战略大决战》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31
第18课战略大决战编写人:李春花审核人:李燕授课时间:2011.12.8 序号:17【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及南京解放等史实;2. 认识到: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自主学习】一、三大战役1. 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发起辽沈战役。
迅速攻占,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
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结束(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等统一指挥下,又发起战役。
和,以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
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补充划下:“动脑筋”中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4.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年初,北平解放。
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
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1.渡江战役:年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
长江北岸的解放军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三、补充知识点:请你将下列问题补充在课本92页的下面。
1.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历时3年)。
2.战争胜利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18课战略大决战知识讲解1.基础知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2.重点和难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需要知道的知识有:第一: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第二:本课书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第三:辽沈战役:首先,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战略意图未定;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其次,辽沈战役经过和结果。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攻占锦州,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
在解放军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 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
19日,长春解放。
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2万人,完全解放了东北。
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
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第四:淮海战役。
首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