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话题:人物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优质课教案_15
- 格式:docx
- 大小:29.81 KB
- 文档页数:3
讨论到圆形人物的优点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娜塔莎是托尔斯泰心中理想的形象,爱情需要忠贞不渝,这样写不是损害了这个形象吗?”本以为学生会认同我的疑问,结果学生讨论后却回答:与其说娜塔莎爱上了阿那托尔,不如说爱上了爱情,爱上了朦胧、浪漫、美妙的爱情滋味。
接着探讨“写娜塔莎移情别恋,是小说人物发展的必然,还是仅仅为了故事波澜起伏而进行的设计?”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出生活逻辑是安德来离开整整一年,娜塔莎处于寂寞中,再加上阿那托尔的情书和甜言蜜语;性格逻辑是娜塔莎单纯、涉世不深、热情炽烈、追求浪漫、容易为爱迷失。
我介入评论,并辅以图示:以娜塔莎为中心的圆形太极图上,一面是纯真、涉世不深,另一面则是幼稚、不成熟,一面是热情、追求浪漫,另一面则是冲动、盲目轻信,而这一切的性格根源在于她热情炽烈、勇敢地追求、生命就是爱。
两面看似矛盾,实则交融。
再引入狄德罗的名言:“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由此解说“圆形人物”此时我呼应前面问题,学生理解了娜塔莎移情别恋是人物本身的必然,这展现了人物自我的冲突,不仅没有损害,还使人物丰富、立体了。
我用板书总结“贴着人物写:遵从生活性格逻辑,刻画自身内心冲突,写出发展变化过程”。
最后我引用布鲁克斯和沃伦《小说鉴赏》的话“小说要有深度、更动人,就常常要处理人与其自身的矛盾冲突”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心灵的辩证法”的赞叹作结。
觉得比上这一课时学习讨论的更深入。
微课教案《小说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一、导入: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法中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之说,这两个概念涉及到人物的性格,而在我们的写作或欣赏中,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是很关键的。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圆形人物,什么是扁平人物,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圆形人物(1)引例:我们先回顾一下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里的一个典型人物——王熙凤。
在王熙凤出场这个经典情节里,我们看到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她聪明美丽,能说会道,机敏能干,同时又泼辣霸气,善于阿谀奉承。
我们再联系一下整部《红楼梦》,我们还会发现凤姐还善于玩弄权术,贪权贪利,阴险狠毒,但这样的王熙凤她也有温情的一面。
整部《红楼梦》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多重性格的王熙凤。
(2)定义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非类型人物。
(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再比如: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林冲,他的性格是变化着的,在沧州遇旧时:善良安分,忍辱求全听说陆谦的密谋后:打惊大怒,刚直坚强,强烈反抗。
买刀寻敌三五日未得到消息是:松懈,忍耐。
接管草料场之后:随遇而安,小心甚微,逆来顺受,唯恐出事在山神庙亲闻陆谦的阴谋之后:愤怒反抗,杀死富安,差拨,陆谦等人时的表现: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所以林冲也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在中外文学中数不胜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孙悟空,宋江,李逵,曹操,安娜卡列尼娜,娜塔莎,……三、扁平人物(1)引例接下来,我们说说和圆形人物相对的“扁平人物”。
同学们还记得必修五第一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吗?他把自己全副武装在大大小小的套子里,我们对他的印象只有胆小怕事,顽固守旧。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是人教版选修课本《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人物”话题之一。
这部分的内容很有意思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圆形人物指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扁平人物指的是性格稳定简单的人物形象。
因此在处理教授内容的时候,我选择先赏析相对简单的扁平人物形象再赏析圆形人物形象。
而为了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赏析方法,我又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课文来旧文新识。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变的是情节和态度,不变的是趋炎附势的性格,意在犀利嘲讽。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起伏,矛盾性格的转变凸显了整本书的主题。
在这变与不变中,通过鉴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总结出二者的特点与优缺点。
布置的作业充分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将课内课外相结合以举一反三,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益。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喜欢阅读探究小说,他们在之前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典篇目。
因此本科的旧文新识,目的在于唤醒他们的记忆与读书百遍后的新“义”。
当然一切的新还是要建立在旧的基础上,鉴赏人物形象必须要借助鉴赏方法。
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恰恰是学生的弱项,常常是理解有误,或概括不全。
通过“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答题思路和方向。
课堂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更可以激发他们自主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他们鉴赏文学作品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欣赏扁平人物和具有“矛盾性格”的圆形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经典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3、感悟“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魅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魅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这个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普通高中语文的选修课本《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四单元中提到了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一书里的理论,即“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比起理解外国理论,他们更喜欢读外国小说,他们普遍认为理论太过抽象和枯燥,不好理解且意义不大。
鉴于此,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方式,从学生学过的熟悉课文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并学会分析及运用。
【课前准备】1.学习《娜塔莎》后,让学生复习该课和必修五课本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所印发的《变色龙》分析林冲、娜塔莎、别里科夫和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并用四个四字词语写出来。
2.印制群文阅读资料,补充初中教材中的《变色龙》和论文《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中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以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为例》,让学生提前熟悉并试着分析该论文。
【学习目标】1.运用“群文阅读”方式,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理论。
2.设置合理情境,学会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在写作中运用该理论。
【教学过程】一、简洁导语一部小说能否成功,要看它的情节;而能否永垂,则要看它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中有关“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这一理论。
二、明确目标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我们运用了“群文阅读”的方式,所选四篇文章分别是:1.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变色龙》2.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4.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娜塔莎》三、理论提升1.学习理论请大声读《外国小说欣赏》61页有关“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内容,并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简要概括两者的特点及关系。
高一下.群文议题 5——社会众生相
社会众生相
【课型】
群文阅读
【议题】
社会众生相——从社会众生相看小说的主题
【群文篇目】
《岁寒三友》《琥珀手串》《害人郎中》
【文本解读】
《岁寒三友》是汪真祺的一篇散文式的小说,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铺陈,只有淡中有味,很生活化地娓娓道来。
文章中描写的阴城看鞭炮的情形、靳彝甫的家中陈设,是一种艺术一种美。
而情节淡化,却是回味无穷,文字中没有情绪化的词汇,仿佛是出世人的角度的旁边。
而于凝练淡雅的文字中体会三人的正直,王瘦吾的聪颖、陶虎臣的善良、靳彝甫的淡泊,也能感受到作者士大夫般的处世态度——于险恶的乱世中坚守自己。
还有狡诈的王伯韬,还有宋保长、连长似乎都是给这些人物增加了一些波折与坎坷,就像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可能突然就给你一些一些意想不到。
但是即使是这样,好人对好人的惺惺相惜,才更为的感人,这是繁华之后见真醇。
小说通过塑造这样一些众生相,更能体现人性的美。
《琥珀手串》揭示了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人们肤浅世俗的眼光以及微妙的嫌贫爱富的俗人心理,里面围绕祝小凤这个人物在和林总换戴琥珀手串后,一些人物对手串的评价,体现了作家对于商品化社会中世道人心的明晰而透彻地观察,对人们拜金、尚权的意识进行了入木三分地讽刺。
《害人郎中》刻画的是一个小城里出现的是小市民的卑微世界:有对金钱的崇拜,造谣中伤和阴谋诡计,有对打破了习惯的静止状态的一切新事物望而生畏的憎恶。
一方面对小市民的狭隘、愚昧、庸俗、顽固作了辛辣的讽刺,同时对普通百姓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揭示他们身上蕴含的深厚的人性美,他们的正直无私和自尊心,深深地吸引了千万读者。
总之,崇高的思想,毫不矫揉造作的纯朴和真实,艺术表现手法的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幽默、朴素和简洁等使作家创造的小商人、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的形象生动感人,小说中的“小人物”和“小人”的故事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纵观几篇文章,给我们展现的一个宏大的社会众生相。
人具有社会性,所以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作者在次要人物的那些群像身上暗示了一副社会图景,是当时时代的一个轮廓,作者也经由这些人给我们展示了小说的虚构与现实的真实,学生能否从三篇小说群文中看到作者想通过塑造的社会众生相向我们反映出的一些好恶与希望,这也正是成长中的高中生们需要的思想提升、思维之处。
【学情分析】
1.关于主题:社会众生相对于高中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外在形象,对人物的内在形象或精神境界是很难捉摸的,加之他们较少的社会阅历,就更难让学生体会小说中塑造社会众生相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由表面到深层理解“社会众生相”的内涵,并整合他们的理性思考是本次议题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
2.关于课型:群文阅读课需要通过师生的集体构建来达到对多个文本的整体理解。
这一课型对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非常有效,但同时也是对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一种挑战——需要他们在多篇文本中自由穿梭。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前置学习的设计,即要有利于学生熟悉文本,又要注意不能有过多的预设,干扰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锁定在与议题紧紧相关的文本细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篇小说,体悟不同文章中“社会众生相”,初步感悟知“众生相”的形象,培养学生辨识与提取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与整合,对比三篇“社会众生相”的不同,提炼“社会众生相”丰富的内涵,提升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文本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社会众生相”的恰切评价,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促成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众生相”丰富的内涵
难点:能够准确提炼不同文本中的“社会众生相”内涵,并做出有深度的评价.
【教学课时】
前置学习:1 课时
议题探讨: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一部小说就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翻开它,仿佛看到了世间百态。
我们今天的群文阅读课是围绕“社会众生相”展开。
在《岁寒三友》《琥珀手串》和《害人郎中》这三篇小说中我们又会看到哪些众生相,又会读出一种感受呢,请一起走进今天的议题——“从社会众生相看小说的主题”。
(PPT展示题目)
二、辨识与提取:初识“社会众生相”
在预习中,我们重点阅读了这三篇写社会众生相的文章。
请同学们简要说一说文中各异的人物形象。
幻灯片展示各种形象
的关键词:
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正直讲义气侉子——
勇敢聪明诚实忠诚仗义坚强执着精明优雅正直卑鄙阴险邪恶狡诈自私愚
昧势利善良
唯利是图阿谀奉承知足常
乐
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
——正直仗义
季陶民——真诚直率
王伯韬——阴险
侉子——善良
连长——残暴
宋保长——缺德
祝小凤——真诚朴实
林总——随和善良
林老太——洞察世事
丈夫——勤劳善解人意
护士长、护士、护工、时髦
的女子、女老人——势利
办事的人——阿谀奉承
赫里贝尔特——善良正直
凯依舍克——忠诚
奥斯特、林克医生、妻
子、董事成员——自私利
己
谢皮列尔——感恩
从同学们积极的发言和简练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给我们塑造了那么多惟妙惟肖的人物,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众生相”。
(PPT出示“众生相”)
三.比较与整合:探究“社会众生相”
1、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我们看到一
个个丰满立体的人物,着墨或多或少,有
主要人物有次要人物,请问小说的主要人
物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分三篇小
说讨论。
教师预设:
《岁寒三友》通过王的狡诈阴险的竞争使得瘦吾的日子一贫如洗,对连长的简单刻画也使得陶的日子逼向末路,生活在一个时好时坏的社会,可是在他们落魄时却没人能帮助他,王更让王的生活每况愈下,动荡的岁月让陶的日子举步为艰。
这样的环境让三个人抱团取暖,相濡以沫,这是平淡生活中的不凡的一笔。
《琥珀手串》祝小凤生活在医院,看透了世间炎凉,看透了生死,看惯了穿梭于医院的各种人,周围的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以人看物,小凤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拜金尙权的社会。
《害人郎人》赫利贝尔特生活在一个狭隘、闭塞、愚昧、卑鄙、庸俗的小城,那里的人对金钱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利己主义充斥着这个城市,赫利贝尔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市民的卑微世界里。
小结:次要人物的众生相其实是小说的社会环境,也烘托突出主要人物。
2、那么我们再看看塑造这样的次要人物群像对主要人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岁寒三友》中三个主要人物在年月的跌宕起伏中,在他们落魄的时候没有人救济他们,趁火打劫抢女儿也是没有人帮。
是现实还是人性,寒了人心,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别人唾弃的侉子救了陶,这是小说中最大的讽刺,患难方显真情,在这个时候才发现三个人如松竹梅般的君子,他们的人性之光才显得熠熠生辉。
《琥珀手串》中的小凤,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世态人心难辩的社会,小凤能独守清贫,安享小幸福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真真假假的首饰面前,人的良心和人性的底线均受到了检验。
所以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正直,坚守自己的本心,不慕虚荣是可贵的。
《害人郎中》里的赫利贝尔特,连名字可能都不被人记得的医生,在冷漠和刻薄的小城里,坚守自己医生的职业道德,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他正直无私彰显了深厚的人性美,让读到的人深受感染。
3、社会众生相塑造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小结:小说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映射了社会的真实,每一个众生相都有典型性,都代表着一群人、一个社会,彰显善,批判恶,都指向了小说的主题。
四、评价与反思:拓展“社会众生相”
从小说的主题角度,谈谈这些社会众生相让我们有怎样的思考?
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环境中的人,小说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各式形态的人无外乎就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社会轮廓或社会图景,我们从人物活动的背景中能看到社会的本质,从作者对人物的用笔中能感受到他寄托在小人物身上的情感,或好恶或希望,读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就能明白小说中的众生相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社会,能照见真实的自己。
五、总结
在小说构思当中,生活中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打动了你,可能也让你泪流满面了,可能也让你大彻大悟了,但是,如果照搬进小说,会不会打动别人?会不会打动更多的读者?我看未必。
必须要经过一个发酵过程的。
这个发酵过程,就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对生活素材进行挖掘、改造、整合、生发等等的过程,让手底下写出来的东西,真正能打动人——光能打动人还不行,还必须抓住人心,在人心里扔下一颗炸弹去,让人震撼,让人震惊: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底下,还隐藏着这样的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