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
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 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 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 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 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 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 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 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 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 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富贵不能淫
摆出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称为大丈夫
分析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得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写一篇三四百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 什么样的人。
大家应该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 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 国,可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 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沉 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 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走进孟 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 案。
21 《孟子》二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
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等学术问题的争论。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富贵不能淫》。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乱,社会 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 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 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 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 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 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 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 “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 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 有一定进步性。
5. 历史上有这样的国家吗? 清朝
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 点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 己的看法。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 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故天将降大人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 益其所不能。--客观因素。人恒过然后能 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观因素。
归纳:摆事实讲道理,从个别推出一般,个人生于 忧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我们还认识谁是“生于忧患”? 司马迁,孙武,毛泽东,邓小平……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反面论证,国家“死于安乐”。个人“生 于忧 患”,反面论证,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得
动词,能够
)
得志( 动词,实现 )
④道 行天下之大道(名词,正道,喻指“) 义” 妾妇之道也(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4)词类活用
①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
②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改) 变
④威武不能屈(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服从
3.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特殊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 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也 可以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讨论,解 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并翻译句子: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通假字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使……饥饿,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扰乱,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使动用法。忍:使……坚强,使动用法) 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在国内,名词作状语。出:在国外,名词作状语)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 是什么?
2.成就一个人才要经历哪些磨难? 3.我们还认识谁是“生于忧患”?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5. 历史上有这样的国家吗?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 同点是什么?
开始地位低微,经历磨难后得到重用。 2.成就一个人才要经历哪些磨难?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
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
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2.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 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同“汝”,你 ) (2)古今异义词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 有作为的人或男子。 今义: 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3)一 词 多义
居天下之广居( ①居
动词,居住
)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居所,住宅)
②戒 必敬必戒(形容词,留神,谨)慎 戒之曰( 动词,告诫 )
夫。
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论证结构进行赏析, 同学们讨论思考准备发言。 (提示:可从体裁、写作思路、观点得出的角度)
本文是篇驳论文,先摆出景春的错误观点 。然 后作者运用道理论证指出景春说法的错误,最后 得出自己正确的观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