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⒈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⒉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⒈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⒉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㈠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
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
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心绪不宁的夜晚出门去月光布满的荷塘赏荷,在荷塘月色中所见的景致以及心情发生的变化,流露出对荷塘景观的喜爱之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具体,富于画面感,语言优美,意境丰满。
运用了“荷塘”、“月色”、“蝉声”、“蛙声”、“采莲”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意象,营造出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韵味。
景物描写上,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炼词、造句,如“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浮”、“泻”、“洗”等动词,“淡淡的”、“薄薄的”、“密密的”等形容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
整体语言清新明丽、含蓄淡雅。
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表达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含蓄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全文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写了作者从出家门散心,到经过小径到达荷塘,再从荷塘月色返回家中,记叙了作者一次较为完整的游览过程。
而暗线是作者心绪的变化,从颇不宁静到获得宁静、喜悦再到走出宁静,重回现实。
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理解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和课文主旨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四一二政变后,朱自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既想改变超脱现实,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处在彷徨、徘徊的境地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流露。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透过典型意象解读其内在意蕴,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情感世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文章主旨内涵。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荷塘月色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宛.然(wǎn)嬉.游(xī)点缀.(zuì)寂寞.(mò)B.幽僻.(pì)煤屑.(xiè)参差.(cī)踱.步(dù)C.仿佛.(fú)眠.歌(mián)乘.凉(chéng)斑驳.(bó)D.脉.脉(mò)敛裾.(jù)袅娜.(nuó)媛.女(yuàn)思路解析:A项,“缀”应读“zhuì”;B项,“踱”应读“duó”;D项,“裾”应读“jū”。
答案: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②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妩媚动人。
③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④随着虚无缥缈....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⑤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⑥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了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思路解析:③“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不合语境。
⑤“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
此处望文生义。
⑥“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家产,不以国事为念,胸无大志。
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C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这篇*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构思巧妙。
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大特色,学习*体会*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
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的美,引导学生进入*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xfnl1、《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一《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博喻是语言园地中一朵奇葩2、《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同步练习3、《囚绿记》导学案《囚绿记》学案《囚绿记》教案之二囚绿记《囚绿记》同步练习4、《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诗经》两首同步练习5、《离骚》导学案﹙一﹚《离骚》导学案﹙二﹚《离骚》同步练习6、《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课文精讲并序同步练习" href="/s/blog_5cfbd7410100hv2a" TARGET="_blank">孔雀东南飞并序同步练习7、《诗三首》导学案诗三首·同步练习《诗三首》课文精讲8、《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学案9、《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学案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我有一个梦想》学案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直面挫折学习描写》导学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导学案《演讲》导学案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名著导读《家》导学案《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影视文化》导学案关于汉字的故事高一必修一、二背诵篇目验收检测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测试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评卷2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四古诗文学案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五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导○学班级:姓名:景泰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案○1.荷塘月色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1【教学目标】1、领悟的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漂亮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程序】课前:1、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2、同学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1、分小组争辩阅读训练题(一课时)2、以文章的写作挨次,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1、整理课堂笔记。
2、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3、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1、“这几天心里颇担心静。
”,“颇担心静”的缘由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月亮渐渐地”,假如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淌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担心静相适应,假如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淌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担心静。
3、“……上升了,墙外大路上孩子们的欢快,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确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颜色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任凭,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第1课荷塘月色心灵的荷塘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
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披霜。
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
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
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
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一、学习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的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3.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作者连线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古典诗文2014-07-20 06445d56b7b40102uwlf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知识与技能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研读,小组讨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重点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四五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难点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导与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第42页,教师在过道检查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
二: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1928年出版散文集,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诗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三.了解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1.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推荐文章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集锦热度: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汇总热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热度: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热度:《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热度: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店铺准备了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希望你喜欢。
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想:《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
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
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乘.凉(chéng)幽僻.(bì)踱.着(duó)蓊.蓊郁郁(wěng)B.曲.折(qǔ)袅娜.(nuó)点缀.(zhuì)脉.脉流水(mò)C.颤.动(chàn)似.的(shì)斑驳.(bó)独处.的妙处(chǔ)D.倩.影(qiàn)大意.(yì)蛙.声(wá)和谐.的旋律(xié)【答案】C【解析】A项,“僻”应读“pì”;B项,“曲”应读“qū”;D项,“蛙”应读“wā”。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点缀萧索坐落没精打彩B.嬉游斑驳船棹春意阑珊C.媛女消受倩影水泻不通D.博弈丰姿脉膊豆蔻年华【答案】B【解析】A项,彩—采。
C项,泻—泄。
D项,膊—搏。
3.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答案】D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案】B【解析】这篇课文很多句子意味深长,句式也比较长。
较长的复句中前后表示并列意思的分句之间应用分号。
第1课 荷塘月色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路的两旁,也有少许蓊蓊郁郁的树丛,杜鹃树随处可见,偶尔可见到一些开着白花的杂丛。
②近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对辖区各家幼儿园的妖童媛女进行了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
③《荷塘月色》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④《荷塘月色》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笔画,作者处心积虑设色着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
⑤朱自清巧妙运用通感、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⑥已公布的山东疫苗案涉案人员名单中无任何监管机构人员。
但是,如果监管机构不“开绿灯”和“保航护驾”,这些问题疫苗如何能够登堂入室而混迹市场?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解析 ②“妖童媛女”指艳丽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用来指幼儿园的儿童不合适。
④“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褒贬不当。
⑥“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用在此处对象错误。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解析 B项谓语动词“看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形象”等;C项否定不当;D 项搭配不当,“月光”改为“月亮”。
答案 A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__①__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__②__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__③__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__④__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__⑤__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二、了解背景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
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三、整体感知1.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里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迷糊()煤屑()蓊()郁弥()望点缀()羞涩()袅()娜宛()然酣()眠班驳()峭楞楞()()梵()婀()玲媛()女鷁()首桂棹()纤()腰敛裾()嬉()游惦()着(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曲()()折()()娜()()颤()()脉()()参()()纤()()处()()差()()()(3)词义辨析:幽僻幽深风致丰姿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某某省某某市,1898 年生于某某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某某,故自称“我是某某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以后的五年里在某某、某某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某某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X崇乐教授。
X崇乐那么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那么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
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
荷塘月色说课教案荷塘月色说课教案范文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荷塘月色》一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历来为人所称道。
文章结构采用了内在和外在双层结构,一层表现作者赏荷的路径,一层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本文的语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叠词、形象生动的动词,再加上新颖别致的通感修辞,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读完全文,一副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在眼前。
学习本文,除了体悟语言艺术之美,学会鉴赏抒情散文,更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艺术思维。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语言艺术之美,尤其是通感修辞。
2.难点在于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为什么颇不宁静,他的情感变化过程,并分析写江南采莲旧俗的原因。
二、说学情1.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他们有了一定散文知识的积累,但是如何利用审美技巧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2.我的学生多来自城乡结合部,在知识面和社会阅历方面还很浅,对于散文的内涵理解不深,有待于深入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精彩语句;背诵第4-6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审美趣味。
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研习和活动体验,鉴赏文本的意境美,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实现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不平静”的心情。
【学习重点】鉴赏文本的意境美,概括出鉴赏的方法。
【学习难点】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放声朗读课文两遍。
2、记下在朗读中读不准的字词,自查词典解决。
3、摘抄文中精彩的句子。
4、以行踪为线索列出课文的提纲。
在院子里想起荷塘——去荷塘的路上——到荷塘赏景——想起采莲的事情——回到家门
5、了解写作背景
(1)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在《那里走》一文中这样写道:“在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方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古典文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心里颇不宁静”,在1927年7月写下了这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2)家庭背景
朱自清于1920年北大毕业以后,一直在江浙一带教书,但家境日渐惨淡,经济贫困,家庭失和,父子关系一直不是很好。
朱自清每月寄钱回家,往往得不到回信。
在《背影》一文中提到“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
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但是尽管这样,家庭矛盾依然没有解决,1927年7月,朱自清本想回扬州(古人把扬州也看作是在江南),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而这时的自己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爱妻武钟谦又是疾病缠身,因而也“心里颇不宁静”。
(二)课堂学习
1、说出一句关于咏荷或咏月的诗句。
关于咏荷的诗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关于咏月的诗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3)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6)大漠沙似雪,燕山月如钩。
——李贺《马》
(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过渡:这些都是古人笔下的荷和月亮,那么月下的荷花和荷塘上的月色又有着怎样的美丽呢?今天,我们就与朱自清先生相约清华园的月下荷塘。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91页,我们一起学习《荷塘月色》。
2、放声朗读,感知文本,初步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优美。
文章写得很美,主要在于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创设了美好的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
意境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互渗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
意(情)+境(景)=意境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鉴赏文本的意境美。
3、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并进行交流反馈。
(1)文中所写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答:①静谧、清幽、朦胧、淡雅等
②在取材上:选择典型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荷叶:繁盛茂密荷花:洁白袅娜羞涩荷香:幽微清雅流水:脉脉含情
在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相融、虚实相生、工笔细描等手法,营造出勾人心魄的意境。
在选用词语上,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叠词的使用等,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时是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喜悦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课文具体说明。
答:开头是心里颇不宁静、寂寞——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无福消受美景——惦记江南——回到现实。
不宁静和寂寞(淡淡的哀愁)——欣赏荷塘暂时忘却尘世的喜悦——想起采莲事情的神往——回到现实的孤寂。
(3)文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而构成优美的意境的?
在《荷塘月色》中,荷叶田田、荷花点点、荷香幽幽、月色淡淡、流水脉脉,一片静谧朦胧之中,作者享受着暂且忘却烦恼的淡淡喜悦,但全文又笼罩着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和苦闷,情与景和谐统一,作者缘情而观景,情随景而生,景尽而情归,给人带来阅读的审美愉悦。
热点探究: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妻子,有何作用?
答: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和谐。
在内容上,妻子作为作者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却不理解自己,突出自己的苦闷、孤寂之深。
(2)如何理解第3段中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
答:这句话表层意思是月色下可以“想与不想”,就觉得自由,深层意思可以理解为“在这美好的月色中,可以忘却尘世的纷扰、时代的苦闷,可以摆脱各种烦恼和责任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
4、课堂实践,结合课本第98、99页的文学评论材料,请以《我眼中的〈荷塘月色〉》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可以从意境美出发,侧重于境(景)或意(情)某一方面。
)
一个人的孤寂
——我眼中的《荷塘月色》
丁爱华
朱自清是一个人。
人原本是自由的。
然而随着妇一道、子一道两大绳索的捆缚,“人”就成了“夫”。
此时,朱先生已是一个有父母、有妻子和一群儿女的大丈夫,是一根必须承担三级伦理责任的家庭顶梁柱,生活的重压使得他无处申说,无处倾诉,他想挣脱,想逃避,想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无边的荷香月色给了他一个暂时的去处。
朱自清不只是一个人。
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惶惶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国学中找着的题目不足以让他获得真正的超脱,可是往哪里走?静谧的荷塘不会给他明确的答案。
就这样,面对家庭的纷扰,伦理的负担,时代的阴影,前途的怅惘,荷塘月色下的片刻逍遥无法消除一个人的孤寂,这是现实的无奈,更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无奈!
于是,月色之下,一个清瘦的背影——踽踽独行!
(三)课后作业
1、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与本文比较异同点。
2、网上阅读《朱自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