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疏密波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
- 格式:pdf
- 大小:168.80 KB
- 文档页数:2
不同波型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阮晨【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22例、治疗2组25例、治疗3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各组取穴相同,治疗1组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2组采用疏密波电针,治疗3组采用断续波电针,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88.0%、82.6%,对照组为62.5%,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1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断续波在恢复期早期对面肌功能恢复更有优势.%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waveform 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ing convalescence-stag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Methods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convalescence-stag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22 cases to treatment group 1, 25 cases to treatment group 2, 23 cases to treatment group 3 and 24 cases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same acupoints were selected in different groups. Treatment group 1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continuous waves; treatment group 2,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sparse-dense waves, treatment group 3,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interrupted waves; the control group, simple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every other day, five times as a course. The 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 score was recorded in every group before and at one and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86.4% in treatment group 1, 88.0% in treatment group 2, 82.6% in treatment group 3 and 62.5%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between each of the treatment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s (P>0.05). In each of the treatment group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nnybrook score between before treatment groups and at one or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nnybrook score at one and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each of the treatment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nnybrook score at one month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3 and treatment group 1 or 2 (P<0.05).Conclusions Different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s all have a marked clinicaleffect on convalescence-stag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interrupted waves is more effective in restoring facial muscle fun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nvalescence.【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4页(P795-798)【关键词】电针;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针刺疗法;Sunnybrook评分;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作者】阮晨【作者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颜面部的表情肌突然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高达4.25‰[1],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及日常生活。
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目的: 对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报道。
结果:痊愈53例,好转7例,无效0例,治愈率88.3%,总有效率100%。
治疗组病程较对照组缩短约±7天。
结论: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于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神经管痉挛、水肿受压,局部缺血、缺氧,神经营养缺失甚至变性而致病。
男性多于女性,多为一侧,病因多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
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
主要表现为: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消失或加深,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
闭目时,可露出角膜下缘的巩膜,常有眼液外溢。
进食时,可有食物残渣留于患侧的齿颊间隙内,常有口水从患侧淌下等。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疗效确切,但仍有部分患者惧针,不能坚持治疗,或面神经损伤严重,较难治愈,往往留有后遗症。
笔者采用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01月-2017年0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患者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病程1-7天,平均3天,年龄3-60岁,平均24.5岁。
均符合《神经病学》[1]中面瘫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关检查,排除因外伤、肿瘤压迫、代谢障碍、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面神经麻痹,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常规药物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病毒、类固醇激素(激素使用3天)治疗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10天1个疗程。
2.2对照组:除常规药物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病毒、类固醇激素(激素使用3天)治疗及电针治疗外、配合面肌功能训练及微波治疗,10天1个疗程。
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观察30例目的观察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均取患侧面部穴位阳白、攒竹、丝竹空、听宫、四白、迎香、下关、颧髎、牵正、颊车、地仓、大迎、双侧合谷、支沟、足三里、阳陵泉,面部穴位采用透穴针法,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对照组结合电针。
以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两组患者量表积分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
结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治疗作用。
两种评价量表及治疗后疗效比较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尤以疗程结束后更为明显。
标签:周围性面瘫;电针;针刺手法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的发病率为20/10万人口~30/10万人口,近年来,发病率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达42.5/10万人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居多[1]。
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吊线风”,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Bell麻痹”,是造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疾病,多由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急性病毒感染或水肿导致神经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本课题以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
1 临床资料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面瘫”的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电针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瘫85例
漆晓波;黄辉贤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中旬刊)》
【年(卷),期】2011(024)004
【摘要】目的:对电针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瘫85例疗效的报道.方法:运用电针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痊愈75例,好转10例,无效0例,治愈率88.2%,总有效率100%.结论:电针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总页数】1页(P1427)
【作者】漆晓波;黄辉贤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新县人民医院,广东,清新,511800;广东省清新县人民医院,广东,清新,511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针灸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J], 武明雪;董信莉
2.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对比 [J], 邱创臻
3.电针结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 [J], 王鑫
4.电针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瘫85例 [J], 漆晓波; 黄辉贤
5.电针配合温针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 [J], 陈焕新;向冬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二!…缪。
二!。
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介入时机和波形选择的临床研究进展毛林焕李妍李桂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摘要对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尚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急性期是否可以使用电针治疗。
对于波形的选择,疏密渡、断续波、连续波3种波形在临床上皆有使用,临床报道疗效显著,但样本量较小,且意见不一。
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前电针治疗本病尚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1)电针治疗的介入时机;(2)各参数的量化。
今后研究当以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为切入点,以针刺方法为分组条件.以介入时机为分层条件,分组对比研究。
以求筛选出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的最佳针刺方法.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电针综述中图分类号R7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7-0085-02周围性面瘫是ll缶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流行病学统计周围性面瘫的年发病率约13。
14人/10万人。
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较高.若治疗不当会留下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容貌和面部机能.而且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给患者肉体与精神都带来极大痛苦。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其中针灸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
电针作为电学和针刺有机结合的产物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从电针介入时机及波形选择两方面对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介入时机对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尚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急性期是否可以使用电针治疗。
有学者认为电针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期就在急性期.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促进患者尽早康复【l】。
主张禁针的学者认为,在急性期采用电针治疗可能促进炎症水肿与变性。
引起各种副作用,使愈后不佳。
且易导致面肌痉挛圆。
1.1急性期介入陈氏等刚将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单纯电针治疗。
对照组先采用西药治疗。
lOd后采用电针治疗。
结果表明急性期应用电针安全、有效。
电针配合微波及局部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周围性面瘫,即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口眼响斜”“口僻”的范畴。
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笔者于2011--2013年采用电针配合微波照射及局部按摩治疗此类患者5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个月;发病1-7天就诊18例,8-30天21例,病程超过1个月者11例。
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肌群板滞、麻木、松弛,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睑裂开大,鼻唇沟变浅,人中沟歪斜,闭目露睛,额纹消失,在露齿和微笑时口鼻被牵向健侧,不能鼓腮和做吹口哨动作,约有1/3患者发病初期患侧耳后疼痛。
2治疗方法2.1急性期即面瘫发病1周以内,也称发展期:此期病情不稳定。
治疗以循经远取穴位为主,患侧翳风、双合谷、双足三里、双太冲,并接华佗SDZ-2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留针30min;然后用宝兴WB-3100 A1型微波治疗机照射翳风穴,一般30cm左右,起针后用点揉法按摩患侧面部穴位5min,手法要轻柔,每日1次。
此期严禁在面部使用电针强刺激。
2.2稳定恢复期指发病1周以后,是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取百会、印堂、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鱼腰、太阳、四白、迎香、口禾髂、下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夹承浆、牵正,每日1次,每次取6~8个穴位及对侧合谷、太冲,留针30分钟;电针及微波治疗同上;起针后用中等力度,以点揉推捏等手法均匀地按摩患侧面部穴位,向患侧牵拉面部肌肉,每次15min。
同时鼓励患者用患侧咀嚼食物,经常做鼓腮和吹口哨动作,并可采用咀嚼口香糖的方法来辅助锻炼患侧面部肌肉。
2.3后遗症期指病程迁延日久未愈,一般在2个月以上:此期不用微波照射,针刺应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重点加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强壮穴,并在局部按摩的同时配合背部膀胱经背俞穴的按摩,以增强益气活血通络之功。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采用口服泼尼松、烟酸、三磷酸腺苷及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
治疗组加用针刺取穴阳白、颧髎、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迎香、风池、翳风穴、合谷(健侧)穴。
针刺得气后接G-6805-IA型电针仪,用连续波,每次20 min,每日1次;两组均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天数平均分别为(9.04±1.48)、(15.25±3.12)d(P<0.05)。
面神经功能TFC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FC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TFCS评分提高,对促进面瘫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电针;针药疗法面神经麻痹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面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或轴索退行性改变,而受其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受累,表现为周围性面瘫。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现代医学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瘫尚无特效疗法,而针灸治疗是公认的最佳治疗手段。
笔者2006年5月~2010年6月采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来自门诊患者,根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为单侧。
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5.3岁;病程1~6 d,平均3.5 d;均未见明显伴随疾病。
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56岁,平均35.1岁;病程2~6 d,平均3.6 d;均未见明显伴随疾病。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
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级。
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 (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周围型面瘫;电针;穴位注射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也称“贝尔(Bell)瘫痪”。
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该病效果肯定[1-2]。
笔者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并与常规针刺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2例患者均来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铜山区棠张镇卫生院康复科,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2)岁;病程2~18d,平均病程(6.0±2.5)d。
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1~15d,平均病程(5.5±2.0)d。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神经病学》制定[3]。
①起病急驟,病前多有受凉、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②患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消失;蹙额、皱眉、示齿、鼓颊障碍,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残留在齿颊之间。
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3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针灸配合电针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住院部收治的3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经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论: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电针;面神经炎【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305-02周围性面神经炎俗称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
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临床治疗不及时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还会留下后遗症。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通过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住院部收治的3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存在中耳炎,颅内肿瘤所致面瘫患者,入选年龄在20~50周岁范围之内。
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病程1-10天,平均病程4天,神经炎分布左侧面患者8例,右侧面患者22例。
诊断标准:①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或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③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④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⑤或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1]。
1.2治疗方法上述30例患者统一进行针灸配合电针治疗,治疗步骤如下:①针灸治疗:取穴:主穴:阳白、丝竹空、下关、四白、地仓、水沟、颊车、丝竹空、风池、翳风、双侧合谷。
配穴:前2/3舌味觉丧失的患者加廉泉,风热者加尺泽、曲池,风寒患者加列缺、风池,听觉过敏的患者加听宫,血瘀患者加膈腧,气虚患者加足三里;热毒患者加至阳,血虚患者加血海。
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可能因各种刺激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
贝尔面瘫的发病率在(20~30)/10万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周围性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
在治疗上多采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抗病毒、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或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吻合术,以及体疗、理疗等。
中医治疗面瘫方法主要有针刺、灸法、拔罐、推拿、中药、外敷、穴位注射、刺络、放血、中药口服等,针灸治疗本病有着简、便、验、廉的优点,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而电针作为电学和针刺有机结合的产物,治疗面瘫效果确切,目前已成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
在周围性面瘫的电针治疗中,关于波形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三种波形在临床报道中均有涉及,且疗效肯定,但目前尚无具体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确切证明不同波形治疗本病的疗效差异,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本课题基于电针治疗面瘫的研究基础,将12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并选用电针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分别进行治疗,比较不同波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以优化电针治疗方案。
临床研究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课题共纳入病例129例,脱落9例,其中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
所选用病例均来自2010.1.1~2011.1.6青岛海慈医疗集团针推康复科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初次发病,所有患者入组前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检查,排除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各组一般资料见表1、表2、表3。
表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病程分期组别例数男女 Min Max Mean±SD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连续波组 45 21 24 20 67 40.58±14.34634 11 0疏密波组 40 22 18 15 70 41.55±14.25931 8 1断续波组 44 21 23 18 70 40.93±15.52935 8 1 性别经卡方检验,χ2=0.683,P=0.711,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针灸加微波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3-12-09T15:04:18.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1期供稿作者:陈德琴潘良德[导读]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
陈德琴潘良德(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综合科 201299)【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加微波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将80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针灸和甲钴铵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波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
结果治疗组40例,治愈36例,有效4例,未愈1例,治愈率90%。
对照组40例,治愈29例,有效8例,未愈3例,治愈率72.5%,结果 2组间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微波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233-02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起病突然,以春秋为多,成年人发病率较高。
常表现为口眼歪斜,不能闭眼或闭眼无力,额纹消失,不能抬眉,或者抬眉无力,鼓腮漏气,说话欠清晰。
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
我科对2008年5月-2012年4月对80例周围性面瘫病人进行了针灸加微波治疗。
并予相应护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80例患者,男43例,女37例;年龄20-50岁。
右侧面瘫38例,左侧42例。
病程最短1d,最长21d。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和甲钴胺口服,治疗组除了上速方法以外加用微波治疗,并给予具体护理指导。
1.2.1 针灸方法选穴:风池、合谷、翳风、阳白、四白、迎香、下关、地仓、颊车。
另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辩证加减。
.50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临床应用研究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是临床中常见的面瘫治疗手段,有些医院也选择药物进行治疗,为找到面瘫最佳治疗方式,近年来,本院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电针治疗仪疏密波治疗,经实践,临床疗效较佳,详情见下文所述。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患者70例,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即探究组与参照组,其中探究组患者行电针治疗仪疏密波治疗,参照组行药物治疗,每组各35例,探究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4.7±3.7)岁;其中单侧发病缓和32例,双侧发病患者3例;参照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3.9±3.5)岁;其中单侧发病缓和32例,双侧发病患者3例,两组患者均为周围性面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经分析P >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参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保证病房安静,让患者进行卧床休息,注意面部及患者耳后部位的保暖,注意患者绝不能头朝向风口窗,或是在风口窗久坐或是睡眠,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采用血管扩张剂、抗病毒药物及神经营养药治疗。
对探究组患者行电针治疗仪疏密波治疗,选取患者穴位有太阳、凤池、合谷、下关、四白、阳白、迎香、听会、颊车、磐风、地仓为主穴,人中、迎香、完骨、承浆、磐风为配穴,阳极在中心部、阴极在外部,波形选为疏密波,频率为1.6档,以患者面部肌肉的轻微收缩度输入强度,而电针的时间设定为25min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进行刺激,在刺激时注意患者所能承受的刺激强度,电流强度是以患侧面部肌肉出现的轻微收缩为度,持续时间为1.5s 进行两周治疗。
1.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标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种类型,其中患者的面部肌肉完全恢复,临床无不适应感则为痊愈;患者面部肌肉基本恢复,有时会出现面部遇冷发木、有不自主抽动、则为显效;患者的面部肌肉有所恢复,但有时会出现抽动、迎风流泪等则为有效;患者的面部肌肉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改善,则为无效。
应用电针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面瘫30例
衣爱枝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08(27)3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电针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面瘫30例. 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6.7% (治愈率为80% ;显效率为10% ;有效率为6.7% ),无效率为3.3% .结论电针结合电磁波照射对治疗面瘫疗效显著.
【总页数】1页(P181)
【作者】衣爱枝
【作者单位】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吉林长春,1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46.1
【相关文献】
1.电针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周围性面瘫42例 [J], 廖雪芬
2.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 [J], 童艾云;黄科
3.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J], 赵飞
4.自制面瘫膏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J], 王静;屈明娥
5.针刺加TDP特定电磁波照射治疗面瘫276例疗效观察 [J], 胡素坤;冯秀芳;于滨兰;于敏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目的:寻找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通过不同的电针波形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对其面神经损伤程度进行测定的方法,为临床提供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 将1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选用电针治疗。
治疗组选用:地仓和颧髎、阳白和太阳、迎香和鼻通、下关和口禾髎、牵正和夹承浆一组,五组同时应用,选用疏密波,频率0.8HZ/100HZ治疗;对照组选用相同的穴位,穴位不分组,选用连续波,每日一次,留针40min,10次一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通过观察患侧口轮匝肌、额肌、提口角肌、面颊肌的收缩,能判断面神经功能,预测周围性面瘫的预后,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疏密波的使用明显优于连续波,即可提高临床疗效,又可预测预测患者恢复情况。
标签:周围性面瘫/针灸疗法;电针/疏密波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突然,病情变化急速。
本病常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 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经筋功能失调、面部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基本体征:一侧面部麻木、板滞、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并有口角歪斜,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停滞与患侧齿颊之间的现象;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眼裂变大,迎风流泪。
我科通过灵活使用电针,选用不同的波形治疗,使疗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收治l12例患者,其中74例为门诊患者,38例为住院患者,按首诊日期单、双日随机分组,单号日期就诊患者为治疗组,双号日期就诊者为对照组。
1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额纹部分或完全消失等表现。
所有患者均排除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枢性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