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42例疗效观察作者:张树昆路金华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05期关键词:面瘫;分期针治;疗效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5-0050-02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以眼脸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额纹消失为主要症状。
笔者自2008年1月~2008年8月采取分期运用不同针法治疗该病4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1.1临床资料81例全部来自本院针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岁,平均35.8岁;病程最短12h,最长3月,平均10.3天;左侧面瘫23例,右侧面瘫19例;采用分期不同针法治疗。
对照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岁,平均34.3岁:病程最短6h,最长3月,平均10.7天;左侧面瘫21例,右侧面瘫18例;采用常规电针治疗。
2组病例基本情况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期标准以病程长短来分期,小于等于7天为急性期,8~24天为静止期,25天以上为后遗症期。
1.3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学校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即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话、微笑或露齿动作更加明显,鼓腮漏气、进食或漱口有口角漏液现象。
1.4纳入标准凡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排除中枢性面瘫,耳源性面瘫,并能坚持治疗3个疗程的患者。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2.1.1急性期取穴:主穴:攒竹、下关、颊车、地仓、鱼腰、合谷。
配穴:太阳、丝竹空、四白、迎香、翳风、三阴交。
方法:取30号20~40mm长的毫针,主穴取3~4穴,配穴2~3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直刺10~20 mm,针刺得气后,选主穴2个,将粗1cm,长1~2cm的清艾条点燃后置于针柄上施灸,每次灸2柱,灸完后取针,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14 -86-周绍华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Experience of Zhou Shaohua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by different stages黄小容1司维2洪霞2于娟2(1. 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北京,100086;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4-0086-03证型:IGA【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神经内科常见病,西医治疗病程久者疗效欠佳,介绍周绍华教授以中医药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周教授分期治疗本病思想进行总结。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药分期治疗;周绍华【Abstract】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 common disease in neurology,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not effective on long course of diseas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fessor Zhou Shaohua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TCM,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ou’s stage treatment.【Key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CM stage treatment; Zhou Shaohua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4.03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症,常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思考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针灸分期治疗的实际疗效。
方法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常规疗法)和实验组(n=44例,常规疗法+针灸分期治疗),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
结果对于病患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满意度而言,实验组分别是:95.45%、(87.45±1.26)分;对照组分别是79.55%、(62.13±1.45)分,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另外,对于病患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来说,在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其评分均降低,但是实验组的降低幅度更大一些,且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 <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选择针灸分期疗法能够显著性地增强病患的临床疗效,且大幅提升病患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消除负面情绪,所以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明显且突出。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应用效果引言: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又名为“面神经炎”,它是“非特异性面神经炎”诱导面肌瘫痪而发病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嘴眼歪斜,面部动作无法正常进行。
该病在发病年龄上没有限制,且男女患者的发病率无差异,大部分都属于单侧发病[1]。
从中医角度来看,该病又名为“嘴眼歪斜”,它的发病机制与过度劳累、身体受寒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为风邪、寒邪等侵入体内,则会造成经气阻滞失养,由此导致面肌纵缓失当。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不错的应用效果。
为了能够对该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法,利用针灸分期疗法进行探讨,相关内容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一)常规资料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和实验组(n=44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探索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0-55岁;患病时间在1-3个月之间。
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者面瘫程度进行分期,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每个分期28天为一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
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面瘫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前,Ⅰ期患者的面瘫评分为(35.02±2.61)分,治疗后为(27.15±2.38)分;Ⅱ期患者的面瘫评分为(61.23±3.17)分,治疗后为(53.41±2.72)分;Ⅲ期患者的面瘫评分为(78.65±3.74)分,治疗后为(69.83±3.31)分。
治疗前后各分期患者面瘫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后,Ⅰ期患者面瘫评分明显降低,Ⅱ期和Ⅲ期患者面瘫评分也有所减少,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针灸分期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症状,特别是在较早期的面瘫患者中,疗效显著。
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引言周围性面瘫是指由于面部神经(即第七对脑神经)的运动支配中断或损害导致的一种面部肌肉麻痹症状。
其主要表现为面肌瘫痪,导致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
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0-55岁;患病时间在1-3个月之间。
所有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治疗分为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28天。
针药结合分型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张锡三;陈淑彦;李共信;常万基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5(23)7
【摘要】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等,通常是指由各
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异常导致的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较理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3页(P55-56,57)
【作者】张锡三;陈淑彦;李共信;常万基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730900;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 730900;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 730900;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 7309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针药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52例
2.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疗效观察
3.针药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
4.针药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5.雷国华针药结合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疗效观察唐成洋;张怡君【摘要】选取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针刺结合西药的治疗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为探讨治疗周围型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11【总页数】2页(P1876-1877)【关键词】针刺;中药;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作者】唐成洋;张怡君【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区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153;无锡市惠山区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1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没有年龄限制和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20~40岁之间,且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发病快,治疗时间较长,但经过常规的治疗能达到痊愈的效果[1]。
在周围性面瘫发生不同阶段,依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运用灵活的分期针刺手法,并结合中药进行治疗,探讨这种方法与常规治疗之间的优劣。
本文选取2008 年1 月~2012 年6 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8 年1 月~2012 年6 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周围型面瘫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龄4~67(平均41.6)岁,病程1d~7 个月。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临床检查确诊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超短波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分期针灸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67%,与对照组70.00%比较有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期针灸;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认为与面部受凉、劳累损伤或病毒性感染等因素有关[1]。
针灸治疗面瘫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容易被患者接受[2]。
本研究探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12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2岁,平均(41.55±3.65)岁,病程最短1d,最长35d,平均(8.44±1.54)d。
其中急性期(1-7d)46例,静止期(8-14d)39例,恢复期(15d以上)35例。
左侧面瘫70例,右侧面瘫50例。
患者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者、面部严重外伤者、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等。
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有60例,且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择人中、印堂、太阳、牵正、地仓、颊车、合谷等穴位,使用0.25×25mm亳针行平补平泻法治疗。
每次15min,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或麻木,呈现出一侧面部表情不对称的症状。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分期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并对5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1对象:选取了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32例男性和26例女性,年龄在20岁~65岁之间,病程在1周~6个月之间。
1.2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针灸分期治疗的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根据不同的分型进行针灸治疗。
具体方法包括局部针灸、穴位注射和毫针刺激等。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面部表情对称度评分、面部肌肉力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记录等。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二、结果2.1治疗效果:经过针灸分期治疗,58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面部表情对称度明显改善,11例患者面部肌肉力量明显增强,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1%,其中13例患者痊愈出院。
2.2生活质量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生活不能自理者从15例减少至3例。
2.3不良反应:本研究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出现针眼疼痛、局部红肿等轻微不适症状。
三、讨论3.1针灸分期治疗适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针刺、火针和耳穴贴压为主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且安全,适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患者。
3.2中医辨证分型为针灸治疗提供了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脉象和舌诊等信息进行的,能够为针灸治疗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增加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治疗效果与治疗周期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治疗周期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关系,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明显,这一结果提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四、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分期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安全可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面部表情对称度和肌肉力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期分型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作者:杨利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11期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30—01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口眼喁斜”、“口僻”等范畴。
笔者近几年来,根据祖国医学辨证,以中药配合针灸,分期分型治疗本病3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5岁~76岁,平均年龄36岁;右侧面瘫9例,左侧面瘫25例;病程1d~30d25例,1个月~3个月7例,大于3个月2例。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岁~72岁,平均年龄38岁;右侧面瘫11例,左侧面瘫23例;病程1d~30d24例,1个月~3个月8例,大于3个月2例。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期分型1.2.1急性期发病多为2周以内,外邪始中络脉,正盛之时,以邪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此期分2型,即风寒型和风热型。
风寒型:症见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面部发紧,头背寒冷无汗,颈项发紧不舒,舌淡苔白,脉浮紧。
风热型:症见口眼歪斜,面肌麻木,目胀泪多,耳内、耳后胀痛,口干,舌红苔黄,脉浮数。
1.2.2恢复期表证解后,风邪已去,以正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此期为气虚血瘀型,症见:口眼歪斜,面肌松弛,眼睑无力,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缓或脉细无力。
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内服中药加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灸治疗。
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不休息,治疗20d后观察疗效。
治疗过程中,面部尽量避免吹风受寒,可戴口罩、眼罩防护。
2.1中药治疗风寒型: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牵正散合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苏叶10g,赤芍10g,小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10g,甘草6g。
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针刺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217例面神经炎患者,对其分期辨证针刺治疗的同时,辅以TDP、超短波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结果217例患者痊愈率为84%,总有效率为96%。
结论分期辨证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有利于及时明确治疗思路,提高痊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周围性面瘫;分期辨证施治;针刺;疗效观察周围性面瘫系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
中医称“口眼歪斜”、“口僻”,俗称“吊线风”。
《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
”《圣济总录》云:“足阳明、手太阳二经俱受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僻。
”中医认为本病多有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认为本病诱发因素多为感受风寒,感染病毒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及面神经受压而产生面神经麻痹,进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特征。
该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故应根据面瘫病损的阶段和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分期治疗措施。
为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早日康复,本研究通过辨证分期,对患者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217例面神经炎患者,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岁;其中,男性139例,女性78例。
1.2 诊断标准患病前常有感冒、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紧皱不适等前驱症状。
临床检查多见患侧额纹、鼻沟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无耳聋、耳鸣。
排除外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1]。
1.3 临床分期1.3.1 急性期发病10 d以内。
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
1.3.2 恢复期发病10~30 d。
是治疗面瘫的关键时期。
1.3.3 后遗症期发病30 d~3个月。
此期是对重症、顽固性病症的恢复治疗期。
1.4 治疗方法1.4.1 针刺治疗1.4.1.1 急性期治疗为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早日康复,笔者认为急性期即对患者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此期针刺取穴应浅刺,弱刺激至有针感,禁用电针治疗[2]。
治则:祛风解表,活血通络,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
在患侧取穴:凤池、合谷、阳白、四白、地仓、牵正、翳风;眼裂闭合不全加鱼腰;鼻沟变浅加迎香。
1 d 1次,10次为1个疗程。
操作手法:风池穴直刺,针尖向对侧眼球或鼻尖进针,深度为0.8~1.0寸,行提插捻转手法,有针感后停止;合谷穴直刺0.5~0.8寸,强刺激有酸胀感;其他穴位浅刺0.2~0.3寸;留针30 min。
1.4.1.2 恢复期治疗此期病情趋稳,面部口眼斜程度不会持续加重,治疗以平补平泻针刺手法,以皮下透刺为主。
治则:祛风活络,疏通气血。
患侧取穴:凤池、合谷、阳白、鱼腰、太阳、翳风、迎香、牵正、地仓、颊车、口禾髎、夹承浆。
操作手法: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透刺采用传递式透针法,针沿皮下透刺,针尖不宜穿透皮肤,平补平泻,得气后接电麻仪,断续波;合谷、牵正、翳风直刺,用1.5寸毫针,得气后,重插轻提,捻转频率60转/min,每穴操作1 min,每隔15 min再重复行针一次,留针30 min。
1 d 1次,10次1个疗程。
1.4.1.3 后遗症期治疗此期邪去正亏,经络不通,故针刺目的以恢复正气、疏通经络为主,针刺手法主要采用补法,对重症、顽固性病症予深刺,加用电针增加刺激量[3]。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通络,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患侧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合谷、地仓、颊车、翳风、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阳陵泉。
操作手法:面部穴用1.5寸毫针斜刺,进针0.8~1.0寸,采用补法,偱经远取穴直刺,可增加刺激量,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
1.4.2 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同时应及时配合超短波治疗,而且越早越好。
这是因为超短波有确切的消炎作用,无热量的超短波可降低病灶的兴奋性,减少渗出,减轻神经水肿及受压;微热量超短波可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逆转轴突、髓鞘的变形,从而加速周围性面瘫症状消失。
治疗方法:本院采用上海产台式小功率DL-CⅡ型超短波,将一侧电极置于患侧乳突区,另一侧电极置于健侧颧部(斜对置法)或患侧面部(并置法)。
先用无热量(发病1周内),每次15 min,每日1次;1周后可改为用微热量,每次2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4.3 TDP治疗TDP即为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具有消炎、镇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生长及修复功能、纠正机体功能紊乱等作用。
针刺治疗的同时,局部照射TDP (可提前预热10 min),1 d 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临床各期均可配合TDP 治疗。
1.5 疗效标准痊愈:患侧面部表情肌可随意运动,两侧额纹对称,眼睑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面部体征消失;有效:口角歪斜明显改善,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稍浅;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217例患者中痊愈183例,有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
其中,急性期患者116例,治愈110例,有效6例,治愈率为95%;恢复期患者71例,治愈61例,有效10例,治愈率为86%;后遗症期患者30例,治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40%。
说明越早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疗效越好。
3 典型病例患者,男,43岁,公司职工,于2010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一天前乘摩托车当风受凉,第2天晨起后洗脸时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来本院就诊。
查体:除上症外,Bell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头颅CT检查无脑梗死及脑出血。
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瘫(急性期)。
按急性期针刺加TDP、超短波治疗7 d后面瘫明显恢复,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1 d后继续恢复期治疗14 d,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
出院后随访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4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痿病类,以其病变在阳明经,遵“治痿独取阳明”,故处方选穴以阳明经为主穴。
其病机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乘袭面部经络所致。
本病各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不一样,故应对本病首诊患者进行临床分期,针对各期特点进行治疗,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4]。
急性期阶段外邪始中络脉,病位较表浅,患者常表现为局部肌肉麻痹,面瘫不完全,针刺治疗应浅刺,手法宜轻柔,以泻法为主;恢复期病邪由卫表深入经络,病位变深,且肌肤失于濡养,肌肉瘫痪完全,治疗上以平补平泻为主,取穴手法多透刺,且留针时间宜长,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人体正气逐渐恢复,诱发瘫痪肌群的主动收缩功能,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
后遗症期病情缠绵难愈,除口眼歪斜等表现之外,还有面肌痉挛、面肌联合运动等后遗症,在此阶段针刺应深刺,操作手法采取小幅度捻转的补法,可对面神经的异位兴奋以及抽搐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亦具有驱邪扶正、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效[4]。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面神经炎急性期的病理基础是神经组织的缺血、炎性水肿,针刺可以抑制炎症发展,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减轻面神经的缺血水肿变性,从而促进周围性面瘫的愈合[5-6];后两期加用电针可进一步增强神经兴奋性,促进肌纤维收缩,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神经传递,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TDP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生长及修复功能,加速炎症吸收作用[4];用无热量的超短波可降低病灶的兴奋性,减少渗出,减轻神经水肿及受压;微热量超短波可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加速周围性面瘫痊愈。
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
本病发病急速,及早合理治疗是提高痊愈率的关键。
笔者认为在急性期即开始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痊愈率越高;病程1个月以上才开始治疗者,3个月内痊愈的可能性很小[2],所以说面瘫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尽快地采取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3,5,7-8]。
综上所述,面瘫的治疗关键在于分期辨证施治,临床三期分治法,能够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有利于及时明确治疗思路,提高痊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陈冬. 针灸治疗面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9,80-89.[2] 刘锦. 浅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和治疗时机[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0):3-4.[3] 林国华,李茜,赵婷婷,等. 张家维教授分期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60-61.[4] 杨鹏. 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体会[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11):413.[5] 蔡宏华.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22):33-34.[6] 朱蔓佳. 针刺治疗BELL氏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7] 孙良金,许向东. 面瘫分期针刺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29):72.[8] 王颖,杨骏.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2010,30(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