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第八册)古诗诵读1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朗读 2泊船瓜洲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 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 .初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理解诗句意思 .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1.挂图、投电影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朗诵课文的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课过程:一、板书课题;学前讲话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王安石同学们 .一提发迹乡 .我们都会感觉特别和蔼 .诗人王安石也是这样 .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齐读课题。
2、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3、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并谈谈你的领会。
4、下边我们来看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题目。
(出示全诗)(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
)“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出示挂图 . 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诵。
(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
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数重:读 chóng.不读 zhòng(重量)。
还:读 huán.不读 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1)先自己比较说明默读 .思虑 .再小组相互谈谈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 .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议论、沟通。
小组选派代表登台 .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 .并说全诗意思。
“京口瓜洲一水间 .两岸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论你感觉哪一小组达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同学们 .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现一下。
1 / 2五、领会古诗思想感情(出示挂图)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诗人驾船到达了江边 .望着对岸 .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 .此刻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 .此时此景 .你在想些什么呢?六、指导朗诵。
三、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分正、反两方阐述完全不同的看法。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设和自己的职务。
可以用书中的话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话题,使争论的话题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
2选定话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
参加辩论前,各方要充分交流每个人的看法,梳理材料,达成共识后分配任务,或推选辩论主要代表。
3辩论的时候,要求学生不仅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适时抓住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反驳。
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
4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辩论不仅要讲“理”,还要讲“礼”,培养学生文明的语言习惯。
第三课时
五、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1导入,如,讲许多生活中应该拒绝的事情,,让学生知道,真实的表达,发表不同看法,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
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通过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从中选择值得写一写的自己的拒绝。
只要是“自己说不”都可以。
如,无论多小的发现,只要是自己的,都有价值,都可以写。
这样,学生就能打开思路,就能愉快地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习作一定要“把说不的过程写清楚”。
这一点应作为评价这次习作的重要标准。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2.挂图、课文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
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
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学生谈春雨。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
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
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
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
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解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古诗朗读 4 送元二使安西教课目标一、学习古代诗歌 .帮助学生认识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地点。
认识古代历史和先人的社会生活 .使学生更为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 5 个生字 .会写 7 个生字。
三、认识诗歌粗心 .领会诗歌的境界。
教课假想一、这首古诗 .读起来琅琅上口 .简单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 .不用硬从思想性上去研究 .教课要点应放在指引学生在朗诵中领会诗人抒发的激烈感情。
二、采纳学生自读、教师点拨指导、自读测试的教课方法。
三、教课时数: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 618— 907 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期间。
唐诗是我国优异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球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绚烂的明珠。
唐朝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诚然是世界有名的伟大诗人 .除他们以外 .还有无数诗人 .像满天的星辰同样。
最难得的是此中许多诗人 .能用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技巧 .从各个不一样的期间和不一样的角度反应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相貌。
今日 .我们将要一同学习另一位唐朝有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达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词典解说以下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议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 1 题:浥:悒( yì)湿润。
客舍:客店、酒店。
此处指饯其他地方。
尽:“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 题:从诗题可知 .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 .被送者元二 .是诗人的好友 .姓元 .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 .唐人喜爱以行第相当 .表示和蔼和恭敬。
使.指元二是受命出使。
安西 .指元二出使的地址。
(指引看讲解①)本诗辞情义兼美 .有景语 .有情语 .情形交融 .感情深蕴 .余味无量。
首句 .点明送其他地址、时间、天气 .清晨一场蒙蒙的小雨 .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尘埃飞扬的阡陌交通。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诵读游园不值_鄂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这首古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2、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诵读这首古诗明白得古诗大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教学难点:诵读这首古诗明白得古诗大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预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设置故情况境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生活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觉朋友不在家。
请问:现在,叶绍翁的心情该是如何样的?2、板书课题《游园不值》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明白得课题4、简介诗人:叶绍翁二、初读古诗,找出自己不明白得的问题三、交流学习情形,师相机板书应怜:应,大致。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四、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教师范读。
2、学生仿照朗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教师指导读出感情)3、自由练习读。
(1)引导讨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3)多种方式朗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师: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伙儿听。
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5、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6、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你能不能专门快背下来呢?(1)自由背。
(2)同桌互相背。
(3)谁情愿背给大伙儿听?(4)分小组有感情的诵读。
7、全班有感情诵读。
五、拓展活动1、给古诗配画。
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
作业设计:家庭作业:1、读诗3遍2、大致明白得诗意。
3、收集描写春天的诗。
课堂作业:《课堂作业》1-----4学生活动:1、读课题并利用字典明白得课题。
古诗朗读 3清明教课目的1、思想感情目标:领会我国古代绚烂悠长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议论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议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加强创新意识和创建能力的培育。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 .教师朗诵《清明》。
并请学生议论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赏识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诵.思虑并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小结 .多媒体展现课文对本诗的议论。
"纷繁 "(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繁”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繁之雪──大纷繁之雨──细揭露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点比较:春雨:"天街毛毛雨润如酥"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小结:揭露了春雨 " 做冷欺花 .将烟困柳 " 的凄迷而又漂亮的境地。
领会 "做冷欺花 .将烟困柳 "的独到境地:春雨严寒 .侵袭了开发的花朵 .春雨迷茫 .象烟雾般笼盖着柳树。
" 纷繁 " 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漂亮的境地。
经过对 "纷繁 " 这个词语的品尝 .领悟了诗歌所描述的 "景 " :春雨的特点与境地。
" 纷繁 "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 .凄迷纷杂的心情 .由何而来"行人 ""断魂":经过品尝这两个词语 .作者领会了诗歌的 " 情 ":清明节气 .应该是家人聚会 .哀悼已逝亲人之际 .可自己却孤身行路 .难免触景伤怀 .又加上小雨纷繁 .更增添了愁绪。
小结:经过品尝 "纷繁 "、" 行人 " 和 "断魂 ".我们领会了诗歌寓情于景 .情形交融的艺术境地。
古诗诵读8 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
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读自悟。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3.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
六、总结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古诗诵读题西林壁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庐山之美,激发学生对美丽山水的热爱,懂得要客观、全面地看清事物。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美丽山水的热爱,懂得要客观、全面地看清事物。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一、导入新课:还记得学过苏轼的诗吗?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二、检查预习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庐山的美景,体会着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4、教师创设情境:作者观赏庐山,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竟然完全不同,试想:他会怎样想呢?四、读诗明理:1、最后一句,如果联系实际,想想是什么意思?(生交流讨论)2、师引导:①对同学,我们应怎样看待?②大量砍伐森林,是利大还是弊大?3、总结: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的把握,冷静地思考,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激发兴趣问题:①放学后,你们回不了家为什么?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2学情分析
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少年》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体会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并受到感染。
《小松树》品读重点词句,结合实际理解“只有长得高,才能看的远”的道理,感受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
《小溪流的歌》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
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游园不值》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语文乐园》在练习中渗透人文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1,在知识上,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2、在能力上,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多看书,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扩大知识面,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能力和群体的合作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上,通过学习,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
单元课时安排:1 少年2课时2 小松树2课时3 小溪流的歌2课时古诗诵读1课时语文乐园(一)5课时1 少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仞,茁,翱”3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读中感悟,读中学写。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体味诗歌的文字美、韵律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品味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1、掌握生字词。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诵读1:游园不值一、教学目标(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
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园:指私人花园。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
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
古诗朗读 5浪淘沙教课目的1、经过自学,大概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觉到大自然的美,领会作者对宏伟自然的赞叹之情。
4、感觉诗句的优美,品尝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语感。
教课要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课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联合课前预习自由谈谈。
(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认识诗人。
学生沟通相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指引学生背背累积的刘禹锡的诗,并合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认识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 772-842),唐朝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挚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改革而被流放,性格豪放,决不向恶权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英气,白居易因此称他“诗豪” 。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很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惹人注视的特色,为唐诗中别出心裁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曲折曲的地方好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妻。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想,为何这么读?查词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划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光景的宏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指引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谈谈诗意。
万里黄河弯曲折曲挟带着泥沙,波浪滔滔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此刻能够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同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古诗朗读 7 题西林壁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默写古诗。
2.领会诗人在庐山时 .察看的地址和角度不同 .所看到的情景也不同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 .领会诗人的心境 .能把读诗的感觉与别人沟通。
教课要点1.借助从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领会诗人的心境。
2.指引学生掌握好朗诵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课难点领会诗人“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思想 .谈谈自己的感觉。
教课课时1课时教课准备1.橡皮泥。
2.学生采集相关苏轼的资料。
教课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当作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同 .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异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翻开课本第22 面 .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 .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 .同学们都会背了 .可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 .知作者抓字眼 .明诗意多朗读 .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 .知作者1.师:请联合课文的说明.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平生?(生沟通苏轼的资料。
)(苏轼 .字子瞻 .好东坡居士 .北宋有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世崎岖 .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 .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虑.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当作岭侧成峰:横着看 .庐山是一条山岭 .绵延不停;侧着看却忧如变为了一座山岳。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述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风景都不同样。
古诗朗读 1:游园不值一、教课目的(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二、教课要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觉春季美好的风景 .领会作者赞叹春季的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三、教课难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课过程(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 .领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领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 .轻声读古诗 .用铅笔画出符号标示。
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 2~3 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诵古诗 .师生一同进行评论。
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比较黑板上的标示 .学生朗诵古诗 .同桌间互相评论。
(4)请 2~ 3 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学生评论。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领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议论学习 .理解诗句意思 .领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绘春季光景的诗 .但描绘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 .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如何描绘春季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议论学习 .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议论后介绍五名学生上前解说字、词、句的意思 .其余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作适合点拨。
a.解说题目“游园不值”(园:指个人花园。
不值:没有碰到要访的人。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 .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学生对“游”字的解说一般会解说为“游乐”“旅行”等.教师指导学生经过查词典确立“游”的意思是到各处冷静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说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字、词意思的基础上 .让学生想想如何解释这句诗比较适合。
学生很简单按字面解说成“大体珍爱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 .这样的解说学生也会感觉不通 .从而错解成“大体珍爱木底鞋下的横梁 .怕鞋染上印上青苔。
《古诗文诵读》教案学习目标:1、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深入把握诗歌的感情并熟练背诵。
一、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以《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作重点讲授。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小结:节奏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
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
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品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语调,读出情感。
写作背景:董大,名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是著名的琴师。
因在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董大所弹奏的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已经不多,所以他虽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生活困顿,前途渺茫。
这次高适与董大是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后,又各奔他方。
1、2句凄清的景物,读出悲凉之感。
(一读)董庭兰的身世给这离别的情景增加了伤痛之感,读出伤痛。
(二读)3、4句,作者的境况也不好,”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他在困境中自信、乐观、积极,同时他也希望子的朋友自信乐观起来,读出慷慨激昂、鼓舞人心来。
(一读)面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听着朋友的激励话语,曾经的挫折失意都已烟消云散,读出自信豪情来。
(二读)满怀深情地齐读全诗,后听录音。
小结:语速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
古诗朗读8枫桥夜泊教课目的: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要点诗句。
2.经过吟诵 .领会《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领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怀的写作方法.领会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依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形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试试自读 .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成为我国可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你们最熟习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代大诗人。
有许多同学会背诵许多唐诗 .谁愿意背一首?2.简介三位作者实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1.依据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谈谈这两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如何的情形.作最喜爱哪一首?哪一句?谈谈为什么?三、检查预习 .怀疑问难1.读古诗 .正音。
2.理解词语。
3.沟通预习后的初步感觉。
4.怀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址)夜:夜晚;泊:停靠;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应预习状况。
4.指名朗诵。
5.指引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要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5)指引学生看图 .谈谈这首诗所描绘的风景。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怀 .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 .领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议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诵。
五、依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 .自读自悟。
1.小组议论后 .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
1 / 22.先同座相互读讲 .再指名逐句读讲 .有讲得不正确的 .老师酌情指点。
3.把四句诗连起来讲 .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诵。
5.练习背诵。
六、总结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谈谈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七、部署作业1.抄录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3.依据诗意 .发挥想象 .进行情境描绘或绘画。
古诗诵读1:游园不值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
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
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
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
“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
”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
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
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
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
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
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
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
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