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基础力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1
142第27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82018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8-0142-03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研究陈 静 黎春林 胡嫣然(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的,理论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必须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改革。
基于此,对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oreticalMechanics in Civil Engineering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InstituteCHEN Jing, LI Chun-lin, HU Yan-ran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Anhui 244000)Abstract: Cultivate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s the goal for applied colleges, theoretical mechanics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must also be focus on the goal, basic on this, studying about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ould be carried out to better meet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hich provide reliable reference to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e; civil engineering; theoretical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 - 03 - 10铜陵学院人才科研启动基金(2013tlxyrc06);2016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6jyxm1053);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5zy062)陈 静(1984- ),女,安徽宁国人,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针对湖北文理学院“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讨论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几方面的改革措施,旨在培养“双证通融”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国从1992年起在建筑工程行业实施执业资格制度。
教育部于2022年启动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两者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可以通融,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此计划是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为导向,改革现有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将注册工程师考试所必备的知识体系、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等,有机地融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业取得学历学位证的同时,得到获取执业资格证所需能力的培养,为尽早具备执业资格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双证通融”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为一名力学课程教师,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精神指导下,如何推进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几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程中有些内容是有重复的,作为任课教师,备课时有必要理顺三大力学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前面已经讲过的内容,可适当采取少讲或不讲的方式。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多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与执业资格制度接轨,使所教内容能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同时教师应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构建我院“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新理念。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讨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将对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推动土木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高校和专业部门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2. 推动工程技术创新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其发展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以“新工科”为背景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实力和工程实践水平。
3.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土木工程与城乡建设、环境治理、交通运输等领域紧密相关,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应当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1.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应当重新审视其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
除了传统的理论课程外,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2. 强化工程伦理与责任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工程伦理和责任感。
在专业建设中,应当加强对工程伦理与责任的教育,引导学生注重安全、环保、公正等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加强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科视野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开展深度融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跨界共融的态势,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问题。
专业建设中应当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拓宽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土力学实验作为该课程的实践部分,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土的工程特性、深入理解土力学原理、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为此,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情况,结合理工类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剖析了当前土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土力学实验内容设置、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切实提高土力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土力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自然界中的土一般经历了长期的地质作用,其颗粒大小和矿物成分差别甚大,同时组成土的三相(土粒、水、空气)之间的数量比例也不尽相同,土与周围的水分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土具有复杂的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土具有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卸荷后土体变形一般不能完全恢复,土体强度具有多变性等,土的这些特性一般需要通过室内和现场实验进行测试研究[1]。
纵观土力学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土力学就是土的实验力学,土力学的许多基础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建立的,譬如描述土中水渗流特性的达西定律。
因此,土力学实验为土力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
土力学实验教学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土力学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其他单纯验证性实验,土力学中的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来源于工程实践,其实验结果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与施工;其二,土力学中的每个实验项目虽然相互独立,可分散进行实验,但所测土的各项指标最终统一于同一个土样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上看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3]。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当前土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实验教学地位低,实验课时偏少实验教学地位低是普遍现象,在土力学实验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程,没有独立设课;(2)实验课时数偏少,只有8学时;(3)实验成绩不单独考核,通常只作为理论课程平时成绩的参考(所占比例大致为15~20%),对整个课程成绩影响小。
土木工程教学评价方案引言土木工程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土木建筑、桥梁、隧道、道路、铁路、市政工程等领域。
土木工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的完善与评优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土木工程教学的特点与评价方法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以期对土木工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一、土木工程教学特点1. 实践性强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工程实践。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 知识面广土木工程涉及液压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岩土力学、工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学评价要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3. 自主性和创新性土木工程项目需要很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应当具备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评价应该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教学评价应该坚持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依据都应该合理科学,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2.综合性原则教学评价应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能片面只看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
3.灵活性原则教学评价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灵活的评价方法。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学评价应该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学评价的完整体系。
5.公平公正原则教学评价应该公平公正,不偏袒不违背,不能以任何形式歧视或侵犯学生。
三、教学评价方案1.知识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评价采用课堂讲述、考试、论文分析、工程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堂讲授和考试可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论文分析和工程案例分析则可以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程实践水平。
此外,还可以采用工程设计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工程设计项目,并按照设计要求制作出设计图纸和报告,从而评价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