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070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课程总学时/学分:56/3.5(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10学时课程设计时间/学分:1周/1学分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设计任务及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之后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延续《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巩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概念、基本原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环节加强培养学生分析、修改和设计操作系统的能力。
期望达到学为所用,并且能进一步提高使用计算机和编程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了解所选择开发环境的调试功能,掌握跟踪,修改错误的技巧。
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数据结构,清淅的描述算法。
3、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
4、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按格式要求写出完整的、规范的报告并打印,其中模块图、流程图要清楚规范,特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设计需运用的基本理论设计需运用计算机系统知识、操作系统基本概念、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技术、I/O管理技术、文件管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内容。
四、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设计内容:可以选择下面提供的参考选题,也可以自选,如果自选,需要将自选题,目的详细内容以及实现要求提供给老师,老师批准后方可采用。
课题一:进程管理演示设计目的:加深对进程概念及进程管理各部分内容的理解;熟悉进程管理中主要数据结构的设计及进程调度算法、进程控制机构、同步机构及通讯机构的实施。
设计内容:设计一个允许n个进程并发运行的进程管理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有简单的进程控制、同步与通讯机构,其进程调度算法可任意选择(优先级调度,时间片轮转,短进程优先中的一种)。
每个进程用一个PCB表示,其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linux操作系统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该课程是计算机大数据专业必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起支柱性支撑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基于LinUX操作系统平台的管理、维护及应用能力。
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70学时。
二、课程基本目标本课程立足于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岗位,围绕I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方式,培养学生配置、管理LinUX操作系统的能力。
具体目标分为以下三类指标进行描述:1.知识目标(1)掌握安装和卸载UbUntULinUX操作系统方法(2)熟练掌握UbUntULinUX操作系统常用命令(3)理解操作系统中用户和组的概念,掌握用户和组的创建及管理(4)掌握UbUntULinUX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文件的访问55)掌握维护、管理UbUntUIinUX操作系统的命令(6)掌握基于UbuntuLinux操作系统中FTP服务器、Samba服务器的配置方法6.能力目标(1)具备安装、启动及使用UbUtUIinUX操作系统平台的职业能力。
(2)具备管理与维护文件系统及外围设备的职业能力。
(3)具备管理与维护Samba及FTP等文件服务器的职业能力。
(4)具备配置使用远程管理的职业能力。
(5)具备排除操作系统及故障的职业能力。
7.素质目标(1)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快速适应新岗位能力(2)较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3)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就业能力(4)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新技术跟踪能力(5)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三、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思路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并结合行业特点,以“以工作任务驱动”为导向,以国际国内职业标准为指导,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贯穿“3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认证融合、专任教师与技术专家融合)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熟练管理、运用UbUntUIinUX 操作的技能。
以此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课时分配课程单元课程单元课程单元3.4四、课程评价1.评价方式及说明把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
附件1:《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一、课程基本信息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
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
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操作系统教学大纲一、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理解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等关键原理;4. 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实践应用;5.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1.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1.2 操作系统的历史演变1.3 操作系统分类和特点2. 进程管理2.1 进程的定义和特点2.2 进程的创建、调度和终止 2.3 进程同步与通信2.4 死锁及其避免与解决3. 内存管理3.1 内存的层次和管理需求3.2 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3.3 虚拟内存和页面置换算法3.4 内存保护与共享4. 文件系统4.1 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4.2 目录结构与文件操作4.3 文件系统的实现与管理4.4 文件存储与磁盘管理5. 输入输出管理5.1 输入输出设备的特点和分类 5.2 缓冲区管理和设备驱动程序5.3 文件IO与设备IO的区别和联系5.4 IO性能优化和错误处理6. 操作系统安全6.1 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6.2 安全性漏洞与攻击类型6.3 数据加密和防护机制6.4 安全策略和审核措施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演示:通过操作系统实验,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解决方案的思考;4. 团队项目: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团队项目。
五、考核方式1. 课堂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编程或理论作业;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操作系统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4. 期末项目:要求学生独立或团队完成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项目。
《 Linux操作系统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Internet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Linux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有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熟练掌握和使用Linux系统已成为网络管理中的一种必须技能。
同时随着服务器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Windows系列的服务器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基于Linux的服务器在政府、银行、大型企事业等单位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成为企事业单位选择服务器的首选。
本课程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将全面介绍Linux 操作系统的安装、shell常用命令、网络配置和调试、基本系统管理、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及基本系统安全设置等内容,使学习者能够熟练使用Linux系统、应用操作系统和解决常见的Linux系统故障问题,以适应现代网络和信息社会的需要。
本课程在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上,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流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Linux系统的基本使用、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基本系统安全设置等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鉴于本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行动导向”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跟Linux有关典型任务的知识和技能。
2.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等训教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情境设计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或项目式教学法,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随时围绕任务根据需要解决理论知识和问题。
3.构建实用的“项目化”课程实践内容从行业调查中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提炼设计出贯穿整门课程的大项目,运用到实训教学当中,该项目的完成过程实际上是模拟了企业中应用Linux系统的各种典型情景任务,实现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高度一致。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方法探索摘要: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由于该课程概念繁多且抽象,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较难学好,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门课程如何教授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操作系统改革创新能力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软件中占据核心地位,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今天,无论是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的变革都会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技术与使用风格上得到体现。
普通用户只需要了解操作系统的外部功能,而无需了解其内部实现细节,但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是重要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不仅要象普通用户一样会使用它,还要了解它的设计与实现原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去开发各种软件,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
1、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操作系统课程中很多概念如进程、线程等都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内容又十分广泛,涉及到硬件、编译、数据结构等内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要有很好的微机原理、编译原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并把它们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会C语言能够设计简单的程序,学会FLASH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动画,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看到效果,学习兴趣往往较高。
而操作系统原理等一些基础理论课程很难见到实际的效果,即使学习完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也是不现实的,因而学生造成了没什么实用价值的心理,主观上不重视它的学习。
加上理解的困难,大多数学生认为操作系统既枯燥又没有实用性,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
2、教学手段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
“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授之以鱼”,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学生缺乏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学习兴趣,难以掌握操作系统原理的精髓,因此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于段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授鱼”为“授渔”,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教案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关于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介绍。
在这个课程中,你将了解操作系统的起源、发展史和基本结构。
我们将介绍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等。
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础结构和概念; - 掌握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等操作系统核心概念; - 能够分析和解决操作系统的一些常见问题。
授课方式本课程授课内容将包括课堂讲解、实验和作业三个方面。
具体的安排如下:•课堂讲解:讲解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验:通过实验,学生需要掌握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应用。
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进程管理–实验二:内存管理–实验三:文件系统•作业:通过作业,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具体安排如下:–作业一:进程管理–作业二:内存管理–作业三:文件系统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成绩评估方式,其中课堂表现、实验和作业各占比例。
具体如下:•课堂表现:20%•实验成绩:30%•作业成绩:50%教学大纲第一章:操作系统简介1.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发展 1.3 操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进程管理2.1 进程的概念和特征 2.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 2.3 进程调度算法 2.4 进程同步和互斥第三章:内存管理3.1 内存的分段和分页 3.2 虚拟内存和页面置换 3.3 内存保护和地址转换第四章:文件系统4.1 文件的组织和存储 4.2 文件的访问和保护 4.3 文件系统的组织和实现实验安排实验一:进程管理实验目的:掌握进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
实验内容: 1. 创建进程和线程; 2. 实现进程的互斥和同步; 3. 编写进程调度算法。
实验二:内存管理实验目的:掌握内存的分配、管理和保护。
实验内容: 1. 内存分页和分段; 2. 实现虚拟内存和页面置换; 3. 实现内存保护和地址转换。
实验三:文件系统实验目的:掌握文件的组织和访问方法。
浅谈中职学校《网络操作系统》教学设置与改革摘要:《网络操作系统》一直都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通过常规教学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实践操作不熟练,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学校;网络操作系统;教学设置与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teaching design and reform of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in vocational schoolszhang chi(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in shiyancity,shiyan442701,china)abstract: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entire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system.however,education through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s,students’theoretical knowledge is not strong,practice operating unskilled,theory and practice is completely out of touch,has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modernsociety,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ctual work.keywords:vocational school;network operatingsystem;teaching settings and reform一、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分析网络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心脏和灵魂,是构建计算机网络的软件核心和技术支撑,是保证整个网络正常运转的大脑。
第40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40第4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No 4,2020操作系统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与持续改进方法研究孙 强,张 岩,杨 柳,罗美淑(牡丹江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摘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达成度的计算与评价、课程达成度分析与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等内容。
以期为有关高校和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达成度评价;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2096-3149(2020)04-0103-06doi:10.3969/j.issn.2096-3149.2020.04.016自从中国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之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便受到了中国高等学校的广泛重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既是国内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将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为了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相关专业按照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的理念,积极有序地进行专业自评自建[1]。
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课程,其特点是概念多且抽象,涉及面广。
通过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功能和实现的基本原理,对常用操作系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能够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设计和开发简单的操作系统功能模块,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能够开发或选用恰当的现代工具、开发环境和技术,对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理解开发环境和工具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开课对象:**班
《操作系统》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描述了对物理计算机怎样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管理和控制中的技术和方法,以达到高效且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这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各功能模块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是怎样协调一致的工作原理有清楚的认识,对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的研究、设
计、开发和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必要性
《操作系统》课程是******专业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各功能模块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是怎样协调一致的工作原理有清楚的认识,对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有更明确的认识,学好该课程,对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大学生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评价,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考核方式较偏重理论,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采用笔试的方式,也不能充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考查,不能达到最终的考核目的。
因此,有必要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根据教务处“关于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本门课程往年实际教学情况,经过认真研究
之后,特制定《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三、基本思路
本课程考核方式分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四部分。
四、基本方案与实施细则
本课程考核采用结构成绩,即总成绩由以上四部分组成。
期末考试成绩70分,占70%;实验报告成绩15分,占15%;平时考勤5分,占5%;作业10分,占10%。
1、期末考试(满分70分)
占总成绩的70%。
本部分主要涵盖了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核心方法、原理及技术,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
本部分的考核主要依据最终的期末考试试卷卷面成绩,共70分。
本部分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低于35分者,本门课程以未通过计。
2、实验报告(满分15分)
本门课程实验课时共计6学时,累计共3次实验,通过编程模拟实现分别是对进程调度、存储器管理及文件管理等相关算法或方法的实现,且每次实验都有相应的实验报告。
3份实验报告:每份5分。
格式符合规范,实验结果正确,内容完整,字迹工整为满计5分;否则,酌情扣除1-5分;未交实验报告或抄袭者,计0分。
本部分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低于7.5分者,本门课程以未通过计。
3、平时考勤(满分5分)
占总成绩的5%。
请假未到的一次扣0.5分,旷课一次扣1分。
同时旷课次数累计超过3次及以上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4、作业(满分10分)
占总成绩的10%。
按时提交作业且完成情况良好,每次2分;作业不全或态度不认真的,酌情扣除0.5-2分;作业如有抄袭或未交作业则该次作业以0分计。
本部分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低于5分者,本门课程以未通过计。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成绩由以上四部分成绩合计,满分100分,总成绩达到60分为通过。
任课教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