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204.97 KB
- 文档页数:3
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红【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4)004【摘要】[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评定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在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平衡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行走能力的恢复.【总页数】2页(P565-566)【作者】方红【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相关文献】1.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和传统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李博阳;陈守强;姜宏博2.应用自控机动步态训练机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能力 [J], 赵永光3.BIODEX动静态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J], 刘莉菲4.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即刻影响 [J], 徐梅; 汪敏; 王娟5.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和传统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李博阳;陈守强;姜宏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elper2-type responses,IgE production and eosinophilia by synthetic lipopeptides%].Eur J Immunol,2003,33*10):2717-2726.[9]CLARKE J R JENKINS M A,HOPPER J L,et al.Evidence forgeneticassociationsbetweenasthma,atopy,andbronchialhyper-responsiveness!study of8-to18-yr-old twins%].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2(6):21882193.%0]谢松桃,何跃,杨奇珍,等.益气温阳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7274.%1]何腾,彭顺林,谢松桃,等.摄涕止軌颗粒对变应性鼻炎患者IL-5和NF,B-65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18,45(3):534-536.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研究•(2015年,天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24%3]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08-111%4]TSAO S M,KO Y K,CHEN M Z,et al.A survey of allergic rhinitisin Taiwaneseasthmapatients%J]J MicrobiolImmunolIn-fect,2011,44(2)!39-143.%5]OKTEMER T,ALTINTOPRAK N,MULUK N B,et al.Clinicale f icacyofimmunotherapyina l ergicrhinitis%J]AmJRhinolAl-ler gy,2016,30*5)!4-7(收稿日期:2020-09-16修回日期:2020-1230)减重步态联合平衡及协调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康复疗效的个案观察"李宏伟,白定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重庆400016)[摘要]目的探讨减重步态联合平衡及协调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应用减重步态联合平衡及协调训练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Berg平衡量表和10m步行测试进行评定。
平衡训练在改善偏瘫患者步态中的应用吴景秀冯永刚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中的作用。
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
选取2022年7—12月到河北优抚医院中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0例,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平衡训练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人。
结果和结论: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以及RLA八分法来进行平衡和步态的评定。
治疗前两组的Berg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5周后,排除其他非治疗因素对研究的干扰,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的平衡功能相比于对照组进步更加显著,对步态的改善也更加明显。
由此说明,平衡训练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
关键词:平衡训练 步态 偏瘫 康复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4)02-0001-04 Application of Balance Training in Improving the Gait ofHemiplegic PatientsWU Jingxiu FENG Yonggang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7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alance training on the gait of hemiplegia patients after stroke. Methods: Literature and experiment methods were used, a total of 30 stroke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Hebei Special Care Hospital from July 2022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nd research o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5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received balance training or no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Berg balance scal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and RLA eight-point method were used to evaluate balance and gai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erg function scores and Barthe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5 weeks of treatment, excluding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non-therapeutic factors in the study, the score of the Berg balance scal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balance fun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gait was also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which indicates that balance training could improve the abnormal gait of hemiplegia patients.Key Words: Balance training; Gait;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异常的步态是一种不自然的、不协调的动作。
运动疗法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盛素琴;宋振华【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海南省干部疗养院/海南省老年病医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8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运动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于干预后4、8周时,采用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姿势评定量表(PAS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P=0.02);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I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MBI、PASS、BBS评分及FA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及行走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05【总页数】4页(P677-680)【关键词】运动疗法;小脑梗死;共济失调;步态;平衡功能【作者】盛素琴;宋振华【作者单位】海南省干部疗养院/海南省老年病医院康复科,海口 571100;海口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570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5小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导致患者随意运动广泛不协调,运动完成质量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及生活[1]。
且日常意外事件风险增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对小脑梗死患者共济失调的改善,是提高预后质量的关键[2]。
既往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方案,虽可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但仍无法有效降低后期疾病致残率[3]。
近年来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4]。
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评定采用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在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erg 平衡功能评分、Bathel 指数评分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Berg 平衡功能评分、Bathel 指数评分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
[结论]平衡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行走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平衡训练;步态;行走能力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balance training on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gait and step. [Method]Randomly divide 50 cases into treatment group(1) and control group(2), 25 in each; group 2 takes routine medicine and healing therapy; group 1, added with balance training, with Berg quantity table; take improved Barthel index for ADLevaluation,and Holden index for stepping function evaluation after 8w. [Result] There’s no marked difference on Berg, Bathel and Holden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y were much improved, the group 1 was more than group 2. [Conclusion]Balance training can promote recovering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gait and stepping ability.Key words: stroke; balance training; gait; stepping ability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1]。
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急性小脑梗死(Acute Cerebellar Infarction)是指由于小脑血供中断而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它是脑卒中中相对较少见的一类,但临床表现却较为典型且较易于诊断。
本文旨在对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一、临床表现急性小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小脑在运动、平衡和协调方面的功能障碍相关。
常见症状包括眩晕、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语言障碍等。
以下是对这些症状的详细描述:1. 眩晕:患者常感到旋转性眩晕,严重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
2. 共济失调:患者在行走时常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协调的姿势和动作,手指鼓捣试图维持平衡。
3. 步态不稳:患者走路时可能会出现踉跄、蹒跚甚至无法行走。
4. 眼球震颤:患者眼球震颤是小脑梗死的典型体征,呈现水平性或垂直性震颤,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
5. 语言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流利或不能正确使用语音的问题。
二、诊断对于疑似急性小脑梗死的患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1. 病史:包括患者的突发性头痛、眩晕、行走困难等症状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2. 体格检查:主要观察患者的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体征。
3. 辅助检查:包括小脑MRI、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等。
MRI是诊断急性小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准确显示小脑梗死灶的位置和范围。
三、治疗急性小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和康复训练。
1. 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进行溶栓。
溶栓治疗应在症状发作后3小时内开始,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小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可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以预防再次发作和进展。
3. 康复训练:患者在急性期后应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美国Neurocom动态姿势平衡仪评价体系指导下康复治疗疑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1例报道冯重睿张新斐马丽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及治疗的实效性。
方法采用Neurocom公司生产的灵巧姿势动态平衡仪对一例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训练,并于训练前后对其平衡重心分布、姿势控制、步态等项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前庭功能、姿势控制、步态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结论应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所致平衡障碍的评估及治疗有明显作用,能够在将来为小脑共济失调的规范性评估与治疗提供探讨依据。
【关键词】小脑性共济失调动态姿势平衡仪平衡训练小脑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三个方面。
除了接受本体感觉刺激以外,还能接受视觉、听觉、前庭觉的刺激,并能将其有效整合。
当小脑损伤后可引起小脑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行走不稳、步态异常,继之言语不清,小脑性构音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目前对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治疗效果不肯定,机制也不明确。
但有研究表明,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促进小脑对各种感觉刺激进行重组,从而提高患者平衡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我们运用动态平衡仪对1例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进行了评估和训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5岁,既往体健,2009年无明显诱下家属发现患者行走时步宽较宽,身体有摇晃感。
2010年开始出现走路不稳,身体左右摇晃厉害,并开始出现讲话欠流利。
2011年1月开始患者步行时出现明显醉酒感,身体左右前后摇晃,经常向后跌倒。
讲话吐字不清,语速缓慢,表达费力。
家族中多名亲属右类似病史。
于广州某医院辅助检查头颅MR显示“小脑萎缩”,同时检测出SCA基因重复数目异常。
经诊断为“遗传行小脑共济失调”。
1.2 康复评定1.2.1临床评定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
共济运功检查:双手指鼻试验不准、轮替笨拙,跟膝胫试验不稳。
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6例和治疗组26例,常规组对患者应用常规训练,治疗组患者应用平衡功能训练。
所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AM)、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训练后治疗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平衡功能训练;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脑卒中患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发病初级阶段,多数处于迟缓性瘫痪期,表现为肌肉力量减退,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导致基本的平衡能力失调,不能维持基本的坐位和站立位,甚至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1,2]。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步行训练也是康复的最主要目标,是患者能够实现生活自理的重要条件之一[3]。
本文意在加入平衡功能训练,使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相关治疗,进一步探讨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3年9月在本科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
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0.1±14.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4.35±1.17)个月;脑出血20例,脑梗死32例。
有认知功能及心肺疾患患者除外。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经头颅MRI或CT证实为初次病,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②病程在发病3周以内,生命体征稳定;③患者意识清楚,可配合完成治疗;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脑梗后身体平衡失调训练方法脑梗后身体平衡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不协调、走路不稳以及频繁摔倒等症状。
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独立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脑梗后身体平衡失调训练方法,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1. 平衡感知训练平衡感知是身体平衡的基础,通过刺激感觉系统,可以提高患者对身体平衡状态的感知能力,从而减少摔倒的风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平衡感知训练方法:•单脚站立:患者尽量保持平衡,先用一只脚站立,再换另一只脚,每次练习持续数秒钟,逐渐延长时间。
•盲目行走:患者闭上眼睛,试图在一个指定的区域内行走,这样可以增加对平衡的感知和调节能力。
•平衡板训练:患者站在平衡板上,通过不断调整身体的平衡来保持稳定。
可以逐渐增加平衡板的难度,比如加入晃动或者闭上眼睛。
2.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对于身体平衡非常重要,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抗摔倒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踮脚尖训练:患者尽量站在脚尖上,保持平衡,然后慢慢放下脚跟,再重复这个动作。
这个训练可以增强小腿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坐姿抬腿:患者坐在椅子上,抬起一条腿,尽量伸直,然后慢慢放下。
可以交替进行左右腿的训练,这个动作可以增强大腿肌肉的力量。
•墙壁蹲起:患者站在墙壁旁边,双手放在墙壁上,然后慢慢蹲下,再慢慢站起来。
这个动作可以增强腿部和臀部的力量。
3. 平衡训练器械使用平衡训练器械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身体平衡的训练,提高训练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平衡训练器械的使用方法:•平衡球:患者坐在平衡球上,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来保持稳定。
可以进行前后左右的倾斜训练,逐渐提高难度。
•平衡垫:患者站在平衡垫上,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来保持稳定。
可以进行单脚站立或者闭眼训练,增加训练的难度。
•平衡板:患者站在平衡板上,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来保持稳定。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20.08.027论著步态平衡训练对老年人平衡功能㊁神经功能及抗跌倒风险的影响侯慧磊㊀刘习方㊀田素斋㊀马将㊀赫晓慈㊀张婷项目来源: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编号:20181031)作者单位:050051㊀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人民医院(侯慧磊㊁刘习方㊁马将)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田素斋㊁赫晓慈)ꎻ河北仁爱医养服务集团(张婷)通讯作者:田素斋ꎬ050000㊀石家庄市ꎬ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ꎻE ̄mail:xiaolongnv113@163.com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探讨步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㊁神经功能及抗跌倒风险的影响ꎮ方法㊀将医院内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ꎬ每组30例ꎬ对照组给与常规预防跌倒宣教ꎬ观察组在此基础上ꎬ进行为期4周的步态平衡保健操训练ꎻ通过测评2组训练后第4周的NIHSS评分㊁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㊁Tinetti步态平衡实验得分㊁起立和行走计时㊁跌倒风险评估表和跌倒效能量表ꎬ来评价干预效果ꎮ结果㊀观察组NIHSS评分㊁起立和行走计时㊁跌倒风险评估得分㊁跌倒效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㊁Tinetti步态平衡实验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得分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㊀步态平衡训练能提高医院内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抗跌倒风险ꎬ改善运动功能ꎮʌ关键词ɔ㊀老年人ꎻ脑卒中ꎻ跌倒ꎻ平衡ꎻ预防ʌ中图分类号ɔ㊀R74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1002-7386(2020)08-1227-04Effectsofgaitbalancetrainingonthebalancefunctionꎬnervefunctionandanti ̄fallriskintheelderly㊀HOUHuilei∗ꎬLIUXifang∗ꎬTIANSuzhaiꎬetal.∗ShijiazhuangFirstPeople sHospitalꎬHebeiꎬShijiazhuang050051ꎬ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gaitbalancetrainingonthebalancefunctionꎬnervefunctionandanti ̄fallriskintheelderly.Methods㊀Sixtyelderlypatientswithcerebralapoplexywhomettheinclusioncriter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ꎬwith30casesineachgroup.Thepatientsincontrolgroupreceivedroutinefallpreventioneducationꎬandthepatientsinobservationgroupꎬonthebasisofcontrolgroupꎬreceived4-weekgaitbalanceexercisetraining.After4 ̄weekinterventionꎬtheNIHSSscoresꎬmodifiedBarthelindexscalesꎬTinettigaitbalancetestscoresꎬstandingandwalkingtimingꎬfallriskassessmenttablesꎬandfall ̄effectenergymeterswereanalyzedtoevaluatetheinterventioneffects.Results㊀TheNIHSSscoresꎬstandingandwalkingtimeꎬfallriskassessmentscoresandfallperformancescores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beforeinterventionandthoseincontrolgroupafterintervention(P<0.05).HowevertheimprovedBarthelindexscoresandTinettigaitbalancetestscores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beforeinterventionandthoseincontrolgroupafterintervention(P<0.05).Conclusion㊀Thegaitbalancetrainingcanimprovethebalanceandanti ̄fallriskꎬandimprovethemotorfunctioninelderlypatientswithcerebralstrokeinhospital.ʌKeywordsɔ㊀theelderlyꎻcerebralstrokeꎻfallꎻbalanceꎻprevention㊀㊀跌倒是指突发㊁不自主㊁非故意的体位改变ꎬ倒在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上ꎬ是老年人群伤残㊁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ꎬ2]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ꎬ全球意外跌倒的标化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占意外死亡的第二位ꎬ仅次于道路伤害死亡[3]ꎮ我国学者对1990至2013年240种死因别死亡率分析发现ꎬ20年间跌倒标化死亡率增加了12%ꎬ在意外伤害中增加幅度最大[4]ꎮ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ꎬ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ꎬ跌倒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都将是我国老年人群面临的重要健康威胁和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ꎮ进入老年期时期ꎬ人体的力量㊁速度㊁灵敏性㊁协调性等功能下降ꎬ感知觉功能衰退ꎬ身体对姿势的控制能力减弱ꎬ平衡能力降低ꎬ极易发生跌倒[5]ꎮ老年人的跌倒是一种非特异性表现ꎬ但其发生不仅仅是一种意外ꎬ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ꎬ其中平衡能力不足是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6]ꎮ平衡功能障碍增加了老年病人跌倒的机率ꎮ而平衡姿势认知训练与核心肌群稳定性密切相关ꎬ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ꎬ增强平衡能力ꎮ本研究旨在探讨步态平衡训练对医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㊁神经功能及抗跌倒风险的影响ꎬ报道如下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石家庄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的60例老年脑卒中患作为研究对象ꎮ将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ꎬ每组30例ꎮ2组在年龄㊁性别构成㊁NIHSS㊁改良Barthel指数(MBI)㊁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定㊁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UGT)㊁跌倒风险评估表(MFS)㊁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ꎮ见表1ꎮ表1㊀2组一般项目比较n=30㊀项目观察组对照组t(χ2)值P值年龄(岁ꎬ xʃs)71.60ʃ8.1972.39ʃ7.450.0720.862性别(例)0.0690.793㊀男1817㊀女1213NIHSS评分(分ꎬ xʃs)15.07ʃ3.6215.61ʃ3.270.1590.460MBI评分(分ꎬ xʃs)38.56ʃ5.4637.90ʃ5.562.2630.428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定得分(分ꎬ xʃs)22.63ʃ1.6723.21ʃ2.200.1510.520TUGT(分ꎬ xʃs)5.87ʃ2.635.61ʃ2.322.8680.346MFS(分ꎬ xʃs)41.81ʃ3.0742.64ʃ2.162.0790.630MFES(分ꎬ xʃs)124.69ʃ14.65126.57ʃ12.343.7820.6011.2㊀纳入与排除标准1.2.1㊀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脑卒中ꎬ病情稳定ꎻ②年龄65~80岁ꎻ③能独立站立或行走ꎻ④意识清楚ꎬ认知正常ꎬ视听力正常ꎬ能进行正常交流ꎬ能够积极配合训练ꎮ1.2.2㊀排除标准:①所患疾病未完全控制者ꎻ②有认知功能障碍者ꎬ理解受限ꎻ③不能独立站立或行走ꎻ④视力和听力障碍ꎬ影响正常沟通ꎻ⑤严重肌肉㊁骨骼㊁心肺等其他系统疾病ꎮ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ꎬ所有入组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ꎮ1.3㊀平衡训练的干预方法1.3.1㊀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㊁护理以及预防跌倒宣教ꎮ1.3.2㊀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步态平衡训练ꎬ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人员带领示范完成ꎬ并对老年人的动作进行一对一的纠正㊁指导ꎬ确保锻炼过程中无跌倒意外ꎬ保证老年人的安全ꎮ锻炼前准备:场地宽敞安静㊁光线柔和㊁温度适宜㊁地面干燥防滑㊁老年人宽松衣服和防滑鞋ꎮ步态平衡训练的具体训练方法:共7种步态ꎬ包括睁眼站立㊁闭眼站立㊁重心转移㊁屈膝微蹲㊁转体动作㊁侧方起步㊁站位提踵ꎬ主要锻炼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及下肢主要肌群的协调性ꎮ其中转体动作㊁侧方起步分为左右2个方向ꎬ重心转移分为前后左右和侧方3个动作ꎬ每个动作2次共15minꎬ每周进行2次训练ꎬ为期16周ꎮ1.4㊀评价指标㊀分别于干预前㊁干预后收集2组患者的NIHSS评分㊁改良Barthel指数(MBI)㊁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定量表得分㊁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㊁跌倒风险评估表以及跌倒效能量表评分ꎮ1.4.1㊀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ꎮNIHSS评分越低ꎬ神经功能越好ꎻ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ꎬ总评分100分ꎬ评分越高ꎬ提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ꎮ1.4.2㊀平衡能力评估: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定量表及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ꎮ①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定量表包括平衡能力测量和步态测量ꎮ平衡能力测量包括9个项目:坐位平衡㊁起立㊁尝试性起立㊁即刻站立平衡㊁站立平衡㊁轻推反应㊁闭目站立平衡㊁站立平衡㊁坐下ꎬ总分16分ꎻ步态测量包括7个项目:起步㊁步幅步高㊁不对称性㊁不连续性㊁路线偏离㊁躯体稳定㊁步行姿态ꎬ总分12分ꎮ量表总评分满分为28分ꎬ得分越高ꎬ预示平衡能力越好㊁跌倒风险越小ꎮ②TUGT:被测试者坐在事先调整好高度的椅子上(带有扶手㊁预防跌倒)ꎬ待发出指令后马上离开座椅并以最快的速度行至3m开外的地方(事先做好标记)ꎬ然后转身㊁返回座椅并坐下ꎬ记录测试者从臀部离开座椅到再次回到座椅的时间ꎬ即为一次测试结果ꎮ第一次测试为练习过程ꎬ不计入测评结果ꎬ从第二次测试开始ꎬ连续测试3次ꎬ取3次的平均值为测评结果ꎮ时间越短预示患者下肢力量及步行能力越好[7]ꎮ1.4.3㊀抗跌倒风险能力评估:采用跌倒风险评估表(MFS)以及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fallefficacyscaleꎬMFES)ꎮ①MFS是对老年人进行跌倒概率评估的特用量表ꎬ从既往疾病史㊁用药史㊁自身认知及行走步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ꎬ此量表各项总分合计125分ꎬ分值越高预示跌倒概率越高ꎮ②MFES:受试者自测是否对跌倒存在恐惧感以及对跌倒恐惧的程度ꎬ是一种信念量表ꎬ测定指标为老年人在生活中对基本活动的自我掌控能力ꎬ依照表中列出的14个项目进行活动时是否确信不会跌倒ꎬ前9个项目为室内进行项目ꎬ后5个为室外进行项目ꎻ每一项目均划分为11个级别ꎬ分值在0~10分ꎮ对测定项目恐惧㊁无信心记为0分ꎬ对测定项目存在少许恐惧并存在些许信心记为5分ꎬ无丝毫恐惧则记为10分ꎮ测试要求在5~10min完成ꎮ将所有测试项目得分相加得出最终分数ꎮ1.5㊀统计学分析㊀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ꎬ计量资料以 xʃs表示ꎬ采用t检验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训练前后NIHSS㊁MBI评分比较㊀2组在训练前NIHSS㊁M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ꎮ实施训练干预后ꎬ观察组NIHSS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得分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观察组MBI得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得分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2ꎮ表2㊀2组干预前后NIHSS㊁MBI得分比较n=30ꎬ分ꎬ xʃs组别NIHS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MBI评分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15.07ʃ3.627.13ʃ1.23∗#38.56ʃ5.4665.27ʃ8.29∗#对照组15.61ʃ3.2711.23ʃ2.0437.90ʃ5.5658.72ʃ7.24㊀㊀注:与干预前比较ꎬ∗P<0.05ꎻ与对照组比较ꎬ#P<0.052.2㊀训练前后Tinetti㊁TUGT测试比较㊀实施步态平衡训练干预的第4周ꎬ观察组Tinetti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得分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观察组TUGT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3ꎮ表3㊀2组Tinetti㊁TUGT评分比较n=30ꎬ分ꎬ xʃs组别Tinetti评分干预前干预后TUGT评分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22.63ʃ1.6726.12ʃ1.86∗#5.87ʃ2.633.08ʃ2.38∗#对照组23.21ʃ2.2023.08ʃ2.135.61ʃ2.324.95ʃ1.31㊀㊀注:与干预前比较ꎬ∗P<0.05ꎻ与对照组比较ꎬ#P<0.052.3㊀训练前后MFS㊁MFES得分比较㊀实施步态平衡训练干预的第4周ꎬ观察组MFS㊁MFES得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对照组MFS㊁MFES得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比较无明显变化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4ꎮ表4㊀2组MFS㊁MFES得分比较n=30ꎬ分ꎬ xʃs组别MF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MFE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124.69ʃ14.65115.26ʃ11.75∗#41.81ʃ3.0739.16ʃ2.63∗#对照组126.57ʃ12.34124.08ʃ12.3142.64ʃ2.1643.98ʃ2.36㊀㊀注:与干预前比较ꎬ∗P<0.05ꎻ与对照组比较ꎬ#P<0.053㊀讨论㊀㊀2007年ꎬ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指出ꎬ在65岁以上的居民中ꎬ有超过40%的女性及超过20%的男性曾经有过跌倒[8]ꎮ跌倒给患者身体及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ꎬ严重者可以出现骨折[9]㊁颅脑损伤㊁肢体瘫痪㊁卧床ꎬ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ꎬ不仅如此ꎬ护理人力资源成本及财力负担也大大增加ꎬ已经成为常见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ꎮ因此ꎬ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研究ꎬ探索和开发针对社区老年人预防跌倒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应作为预防老年人意外伤害的优先工作[10]ꎮ㊀㊀平衡能力与人体的骨骼肌力量㊁骨骼肌张力以及姿势反射活动等有着密切关联ꎬ特别是人体的核心肌群[11]ꎮ本研究所设计的步态平衡训练ꎬ共包括睁眼站立㊁闭眼站立㊁重心转移㊁屈膝微蹲㊁转体动作㊁侧方起步㊁站位提踵七个动作ꎬ重点锻炼腰背部肌肉㊁腹肌㊁髋部肌群及下肢肌肉等ꎬ即核心肌群ꎮ高润等[12]研究发现ꎬ通过训练核心肌群的力量ꎬ可以增强对脊柱㊁躯干等部位的有效感觉输入ꎬ重塑下肢肌腱㊁关节等的本体感觉ꎬ从而增加核心肌群的稳定性ꎬ改善运动功能ꎮ张军等[13]的研究结论同样也提示ꎬ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平衡能力ꎬ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干预措施ꎮ刘文伟等[14]采用平衡姿势控制功能训练㊁核心肌群平衡训练的方法ꎬ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ꎬ可提高老年人对姿势的控制ꎬ改善平衡能力ꎬ降低跌倒发生风险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观察者NIHSS评分降低㊁改良Barthel指数升高ꎬ预示神经功能好转ꎬ生活活动能力提高ꎻ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定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ꎬ起立和行走计时明显缩短ꎬ均表明步态平衡训练有利于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力量及步行能力ꎬ增强控制脚步平衡状态的能力ꎮ赫晓慈等[6]的研究发现ꎬ对老年人进行为期16周的下肢力量训练ꎬ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行走能力ꎮ赵婷等[15]的研究表明ꎬ坚持进行12周体操运动训练ꎬ可以改善核心肌群力量㊁增加身体协调性㊁改善平衡能力㊁增强运动信心ꎮ张尔珈等[16]认为ꎬ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㊁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ꎮ以上结论与本研究结论一致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进行步态平衡保健操锻炼后ꎬ干预组的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和跌倒效能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得分ꎬ说明老年人对跌倒的恐惧感显著降低ꎬ增强了运动信心ꎮ高茵茵等[17]认为ꎬ参加集体运动有益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ꎬ能够消除不良情绪ꎮ范子哲[18]认为ꎬ运动康复锻炼ꎬ不仅能增强老年人身体运动的能力ꎬ还能够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绪ꎬ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ꎮ㊀㊀综上所述ꎬ跌倒意外可对老年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ꎬ危害性极大ꎮ但是ꎬ跌倒又是可预防性的ꎬ开展预防工作十分必要ꎮ平衡能力下降是导致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ꎮ通过步态平衡训练可以增加核心肌群力量㊁改善平衡能力ꎬ降低跌倒风险ꎮ因此ꎬ该套步态平衡保健操可在特定条件下的老年脑卒中人群中推广练习ꎮ本研究还需扩大样本量㊁扩宽纳入标准㊁延长干预时间ꎬ以进一步改进ꎮ参考文献1㊀金鹤ꎬ潘乃林ꎬ钱桂香ꎬ等.黄浦区西片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原因调研.上海医药ꎬ2015ꎬ36:43 ̄45.2㊀李正然ꎬ沈慧聪ꎬ张宁ꎬ等.老年人跌倒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实用老年医学ꎬ2016ꎬ30:765 ̄767.3㊀GBD2016CausesofDeathCollaborators.GlobalꎬregionalꎬandNationalage ̄sexspecificmortalityfor264causesofdeathꎬ1980 ̄2016: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6.Lancetꎬ2017ꎬ390:1151 ̄1210.4㊀ZhouMꎬWangHꎬZhuJꎬetal.Cause ̄specificmortalityfor240causesinChinaduring1990 ̄2013:asystematicsubnational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3.Lancetꎬ2016ꎬ387:251 ̄272.5㊀PatriciaHꎬMaristelaBꎬGarcia.Tofallishuman:Fallsꎬgaitꎬandbalanceinolderadults.Cham:Springerꎬ2016.71 ̄90.6㊀赫晓慈ꎬ李国欣ꎬ高亚暄ꎬ等.基于自我效能理论增强养老机构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干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ꎬ2016ꎬ16:125 ̄128.7㊀伦亿禧ꎬ王强ꎬ张永祥.功能性电刺激与踝足矫形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的疗效对比.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ꎬ2014ꎬ36:357 ̄360.8㊀郭红ꎬ杨雅威.脑血管病老年患者跌倒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ꎬ2011ꎬ11:90 ̄92.9㊀吴云峰ꎬ孙志颖ꎬ李锋.老年髋部骨折19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ꎬ2011ꎬ20:3163 ̄3164.10㊀俞浩ꎬ罗鹏飞ꎬ韩仁强.2010 ̄2016年江苏省老年人群意外跌倒死亡流行特征.现代预防医学ꎬ2018ꎬ45:4046 ̄4049.11㊀吴瑕.核心控制合平衡功能训练法降低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32例.中国中医药ꎬ2015ꎬ8:134 ̄137.12㊀高润ꎬ葛剑青ꎬ刘莉.核心肌群稳定性对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作用的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ꎬ2017ꎬ37:634 ̄636.13㊀张军ꎬ林春.平衡训练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观察.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ꎬ2016ꎬ19:518 ̄521.14㊀刘文伟ꎬ曾海涓ꎬ覃艳玲.应用PDCA模式及平衡姿势认知训练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效果观察.护理研究ꎬ2016ꎬ30:857 ̄859.15㊀赵婷ꎬ皮红英.运动体操训练对老年人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护理研究ꎬ2015ꎬ29:4384 ̄4387.16㊀张尔珈ꎬ姚琼ꎬ王笑ꎬ等.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对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㊁神经功能㊁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9ꎬ39:4240 ̄4243.17㊀高茵茵ꎬ王东博ꎬ闵霞ꎬ等.中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ꎬ2015ꎬ44:503 ̄505.18㊀范子哲.运动康复指导对老年人衰弱状态㊁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9ꎬ39:4243 ̄4246.(收稿日期:2019-11-19)(上接1226页)血灶的位置ꎬ选择进针的方向ꎬ可采用从食管侧进针或镜身 U 型反转后进针ꎬ我们体会若能从食管侧进针则优先从食管侧进针ꎬ这样治疗准确性较好ꎬ且符合一般的操作习惯ꎬ镜身 U 型反转后进针容易出现针头出不来的情况ꎬ影响操作的准确性ꎮ㊀㊀综上所述ꎬ硬化剂和组织胶均可用于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ꎬ其中组织胶治疗的长期疗效可能优于硬化剂治疗ꎬ二者联合治疗可能取得更好的静脉曲张根除效果ꎬ同时选择合适的部位和注射方式对组织胶疗效的影响等等问题均需要进一步的更多的研究ꎮ参考文献1㊀Garcia ̄TsaoGꎬSamyalAJꎬGraceNDetal.Preventionandmanagementofgastroesophagealvaricesandcaricealhemorrhageincirrhosis.AmJGastroenteroꎬ2007ꎬ102:2086 ̄2102.2㊀SarinSKꎬLahotiDꎬSaxenaSPꎬetal.Prevalenceꎬclassificationandnaturalhistoryofgastricvarices:along ̄termfollow ̄upstudyin568portalhypertensionpatients.Hepatologyꎬ1992ꎬ16:1343 ̄1349.3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ꎬ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ꎬ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中华肝脏病杂志ꎬ2008ꎬ16:564 ̄570.4㊀罗红彬ꎬ胡中伟ꎬ郭家伟.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内镜下治疗97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ꎬ200ꎬ17:508 ̄511.5㊀尚瑞莲ꎬ李兆申ꎬ金震东ꎬ等.小剂量硬化加固对食管静脉曲张术后的影响ꎬ实用肝脏病杂志ꎬ2009ꎬ12:207 ̄209.6㊀MumtazKꎬMajidSꎬShahHꎬetal.PrevalenceofgastricvaricesandResultsofsclerotherapywithN ̄butyl2cyanoacrylateforcontrollingacutegastricvaricealbleeding.WorldJGastroenterolꎬ2007ꎬ13:1247 ̄1251.7㊀OhoKꎬIwaoTꎬSuminoMꎬetal.Ethanolamineoleateversusbutylcyanoacrylateforbleedinggastricvarices:anonrandomizedstudy.Endoscopyꎬ1995ꎬ27:349 ̄354.8㊀王娟ꎬ柴国君ꎬ刘迎娣.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溃疡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ꎬ2008ꎬ17:1010 ̄1012.9㊀苗鲁杰ꎬ孙克文ꎬ王扬ꎬ等.急诊内镜下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12年回顾.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ꎬ2017ꎬ26:181 ̄183.10㊀贾彦生ꎬ张贤亮ꎬ金鹏ꎬ等.聚桂醇无痛胃镜下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河北医药ꎬ2015ꎬ37:2637 ̄2639.11㊀冀明ꎬ王沧海ꎬ于中麟ꎬ等.国产α ̄氰丙烯酸烷基酯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并发症分析.中国消化内镜ꎬ2007ꎬ1:13 ̄15.12㊀刘志忠ꎬ赵燕颖ꎬ孙远杰ꎬ等.胃镜下同时注射组织粘合剂与聚桂醇治疗胃底曲张静脉的疗效.中华消化杂志ꎬ2014ꎬ3:183 ̄184.13㊀李坪ꎬ魏红山ꎬ蒋熠ꎬ等.精准贲门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一次性治疗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内科急危重症杂志ꎬ2017ꎬ4:284 ̄288.(收稿日期:2019-10-14)。
小脑共济失调锻炼最好方法简介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运动失调、姿势失调和不协调运动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小脑功能异常引起的。
为了改善小脑共济失调,锻炼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脑共济失调锻炼的最佳方法,帮助病患改善症状,增强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步骤1. 确定目标在开始锻炼之前,首先要确定锻炼的目标。
不同的病患可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改善步态、提高平衡能力或增强肌肉控制等。
设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
2. 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对于小脑共济失调非常重要。
可以尝试以下练习来改善平衡能力:- 单腿站立:将重心转移到一只脚上,保持身体的平衡,尽量保持10秒钟,然后切换到另一只脚上。
重复进行,逐渐增加保持的时间。
- 平衡球训练:利用平衡球进行平衡练习,例如坐在平衡球上、单脚踩踏平衡球等。
3. 强化协调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能力通常较差。
以下练习可以帮助提高协调性:- 拍打球练习:将两只手合拢,形成一个“捧球”的姿势,然后用掌心相对的手互相拍打虚拟的球,左手右手交替进行。
练习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轻松自如,掌握节奏。
- 多任务练习:进行一些需要分配注意力和协调运动的练习,例如同时进行手臂动作和脚步移动。
4. 改善肌肉控制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肌肉控制通常较弱。
下面是一些可以改善肌肉控制的练习:- 肌肉训练:使用负重或弹力带进行肌肉锻炼,重点放在小腿、大腿和臀部等核心肌群上。
这些训练有助于增强肌肉控制和稳定性。
- 平衡板训练:在平衡板上进行一系列肌肉控制练习,例如单腿站立、半蹲等。
平衡板可以增加难度,进一步挑战肌肉控制。
5. 可持续性锻炼锻炼的最佳效果需要长期坚持。
制定一个合理的锻炼计划,每周进行几次锻炼,并根据身体的反应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强度。
总结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的疾病,但适当的锻炼可以显著改善病症。
通过平衡训练、协调性练习和肌肉控制训练,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可以增强平衡能力、协调性和肌肉控制。
减重步态训练提高1例大面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分析目前国内有关脑卒中偏瘫平衡训练以Bobath技术及Brunnstrom技术为主,包括站立平衡训练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1]。
然而脑卒中偏瘫后身体摆动幅度大,使重心偏离支撑面,双下肢重心对称性受到破坏,患肢负重能力下降,这既增加健肢的负担又加大重心转移的难度,影响其平衡的维持和行走的质量[2]。
减重步态训练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康复方法之一,它主要是用减重吊带将患者身体部分悬吊,使患者步行时下肢的负重减少,步行能力提高。
患者平衡能力的提高是其步行能力改善的前提。
笔者现报道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康复期减重步态训练对提高其平衡功能的作用,为促进后期步行能力康复提供支持。
1 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37岁,电工职业。
左侧额叶、颞叶大面积脑梗死(3月后)恢复期,基本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检查右侧肢体偏瘫、混合性失语;右侧肢体上肢肌力3-级,右侧下肢肌力3级,左侧肌力5级,右侧肌张力高。
右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协调,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征阳性。
患者是否适合做减重步态训练标准包括: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③患者偏瘫肢体肌力维持在2级以上;④脑出血及脑梗死病情稳定者,病程在2个月以内;⑤患者意识清醒,能听从指令.训练前用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记录患者平衡得分情况。
1.2减重步态训练方案首先由两名治疗师纠正步态偏差。
一名治疗师在瘫侧帮助促进瘫侧下肢摆动,包括确定足跟先着地,防止膝过伸,保证两腿站立时间与步长对称。
另一名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两脚放在跑台边缘,确定患者重心转移至负重腿上,保证髋伸、骨盆旋转、躯干直立,防止坐在吊兜中。
随着步态改善,逐渐过渡至一名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或跑台旁边给予指导,最终独立完成在跑台上的行走。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定其在医用跑台上有适当的步频和跨步长。
[4]李威,许微微,周玲,等.早期综合护理对51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和认知功能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7):150-152.[5]赵新慧,温进哲,袁芳.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预防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3):269-272.[6]高学军.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4):16-18.[7]施玉梅,许小梅,李淑芬,等.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15(4):336-338.[8]王润泽,焦金,马元业,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31(3):92-94.[9]江玉娟,杨玉霞,项蓉,等.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2015,30(4):247-249.[10]艾霞,张淑珍.针刺及心理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言语障碍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22-24.(收稿日期:2018-06-19)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甘泉隋小妹【摘要】目的分析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参组人员为100例,其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测评Fugl-meyer(FMA)分值、BBS分值以及MBI分值差异较小,而实施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0.05。
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下肢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患者健康。
平衡疗法在偏瘫型脑瘫康复改善步态的应用及体会
柳淑芬
【期刊名称】《成都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7)B09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28天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而痉挛型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痉挛型瘫痪另一侧上、下肢正常。
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姿势与运动的非对称性。
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在站立与步行时,常由于一侧肢体肌张力异常、肌肉力量不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差而出现患侧髋关节后伸、内旋、膝关节过伸,踝、足趾跖屈;在步行周期摆动期时,
【总页数】1页(P84-84)
【作者】柳淑芬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南宁5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81
【相关文献】
1.综合神经康复疗法联合常规西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J], 王晔晖
2.神经平衡疗法应用于重度徐动型脑瘫儿童粗大动作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J], 熊利平;杜明霞
3.肌内效贴辅助作业疗法改善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前臂旋前的效果观察 [J], 李艳
梅
4.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 [J], 罗水明;龙耀斌;施冬柳;邓艳媚;邓雅宸
5.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影响 [J], 朱继龙;姜媛;史小婷;景东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