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竹影gao
- 格式:ppt
- 大小:430.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18课《竹影》教学设计 6【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3.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语言.【学习难点】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积累运用1、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立轴()撇()蘸()口头禅()丰了恺()2、释义惬意:________________。
立轴: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
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参差不齐:。
3、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 ,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现代______家、_______家。
二、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三、探究质疑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那么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提示: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院子里的光影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院子里怎样的光景?3、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
”这句话中以及后来爸爸的表现,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4、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提示:细读5、6自然段。
)三、比较阅读5.比较一下丰子恺的《竹影》与七年级上册沈复的《童趣》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四、联系生活,加深认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
七年级语文下教案第18课《竹影》课型:自读课时:一课时主备人:蔡世界审核:七年级语文中心组时间 2010。
3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知道意思。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4、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5、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教学难点:同上一、布置预习导学1.走进作者: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蘸.()惬.意()朱砂(..)参差..()一缕.()幽.暗()丰子恺(..)赵孟頫.()水门汀.()..)口头禅(3.你知道下列词的意思吗?包罗:徘徊:惬意:疏密:参差不齐弥漫: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新课导入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
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同桌交流,检查预习(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2.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3.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第18课《竹影》备课助教资料(人教新课标初一下册)doc初中语文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文章以几个青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里相聚,〝今晚干些什么呢?〞小孩们的爱好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
弟弟发觉了一个只有小孩才能注意的咨询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也许可不能注意如此的情况,谁又有如此的细心如此的时刻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如此的咨询题大致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小孩们却会追根究底的。
〝大伙儿蹲在地上争辩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假如成年人争辩一个咨询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不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假如是成年人一定挨批判,做事三分钟热情。
然而小孩的天性并非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用心某件事。
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
作者把小孩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小孩好玩好动的本性,接着就引入了正题:水门汀上的竹影,看起来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小孩们新一轮的热情。
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常见过的画图。
小孩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
因此领路人──〝爸爸〞显现了。
他给小孩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因势利导地给小孩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二、咨询题研究1.课文中讲:〝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如何样明白得这两句话?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
那个比喻形象地讲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阻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艺术是文化的鲜亮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专门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竹影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作者丰子恺(1897—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某某中国画院院长、某某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同学们小时候都有过游戏的体验,你们的游戏玩些什么呢?也许,艺术的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竹影》中三个小孩玩的是什么游戏。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文中玩游戏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1)幽暗:昏暗。
(2)惬意;称心满意。
(3)疏密;指事物之间距离的远近,空隙的大小.(4)包罗:包括(指大X围) (5)朱砂:红色或棕红色的无机化合物,可作药物,也可作颜料。
叫辰砂或丹砂。
(6)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我与弟弟到院中乘凉。
第二部分(2~7段)、画竹影与探讨中国画。
18 竹影一、导入:1、竹子在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2、简介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三品味赏析,体验童趣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你认为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2、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设计哪一方面的内容?明确: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3、从孩子们和丰子恺父亲的问答中,你发现没发现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梳理: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原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明确: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四、探究体验拓展延伸1 你认为丰子恺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教育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作者后来之所以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跟他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2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吗?(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过家家、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文学类五、课堂小结: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游戏中,不仅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也蕴含着艺术和美。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祝愿同学们能永葆一颗童心,快乐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板书设计:竹影丰子恺游戏艺术作业布置: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18《竹影》内容透析Ⅲ、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二)、谋篇立意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魅力。
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叙事简洁明白,入情入理。
如:“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如果是成年人争论这一问题,肯定要搞个水落石出,但孩子们可以不了了之,华明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了。
对华明注意力的转移,如果是成年人,肯定要挨批评,做事不专一,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但是,孩子的天性并非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会像大人一样专注于某件事。
作者这样写,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既合情又合理。
2、语言明白如话,细腻流畅。
作者对事件的叙述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描写情景,准确传神,讲解艺术规律,清楚明白。
借鉴: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本文取材于生活小事,却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大道理――艺术本身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和美。
我们在写作中可借鉴这种写作手法,借一件小事来寄寓一个大道理,既贴近生活,又说理透彻,浅显易懂。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一)、重难点句子导析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导析:运用比喻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落下去以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导析:“暖色变成寒色”是因为“红光”变成了“清光”。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课题:《竹影》8周1总36课时西营主备人:崔殿柱复备:刘军【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标准书写。
2.能熟练利用朗诵、默读、略读、阅读等阅读方式。
3.培育学生达到阅读明白得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明白得分析要紧内容;随文学习大体的辞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式的表达到效,体味推敲重要文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育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发言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在阅读中了解表达、描述、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文体,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那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能够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一辈子的试探和熟悉。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
文章描述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熟悉,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孩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或许嗤之以鼻,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或许艺术和美就包括在童稚的活动中吧。
《竹影》为咱们指出了只要留意自己的生活,即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咱们取得人一辈子的真理。
2.教学重点研习出色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述。
3.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育感受美、鉴赏美、制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关于初一的学生专门是农村的小孩,对艺术了解甚少,通过美术课上的知识,对美术只是有初步的熟悉,但大多以为艺术是高不可攀的,针对这一情形我设计了这份教案,希望让学生明白艺术从生活中来,尤其青青年的艺术很多发源于平常的游戏,从而引发青青年对艺术的重视。
同时七年级学生方才辞别童年,对童年生活充满依恋,对童年游戏充满回忆,因此与本文很容易形成情感共鸣,并取得启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拓展练习题(附答案)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当我第一次看到《蒙娜丽莎》原画的时候,心情十分激动,不禁想起少年时代,我的心回到了黄河之畔。
那时候我在中国最偏僻、最穷苦的农村读书,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在一位中学老师的家里,第一次看到了一张32开大小的《蒙娜丽莎》。
老师告诉我,画的名字叫“永恒的微笑”,作者是意大利人。
她还讲,达·芬奇为了画出《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曾献出了五年的心血。
起初,他希望模特儿蒙娜丽莎能装出一些笑来帮助他完成已经画好身姿、手的位置及双目光彩的画,但没有成功。
真正的笑是从灵魂里流出来的,装出来的微笑,是没有生命的。
后来他不惜千金,用各种鲜花、奇异珍宝希望能引出从她灵魂流溢的神秘的微笑,但又没有达到目的。
但达芬·奇没有灰心,又请来很多名音乐家在她面前演奏最美的音乐,她听得入了迷,忘记了一切,终于从她的眼神和嘴角溢出了从心灵发出的达·芬奇期待已久的那种微笑。
他将那一刹那所捕捉到的笑貌,融入天才的画笔,创造了从各个角度看,蒙娜丽莎都在微笑的不朽的艺术……也许是达·芬奇创作的精神感动了我,打那以后,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曾细心观察过很多人的微笑,但却似乎没有见过蒙娜丽莎那种无法形容、不可名状的微笑。
一个古代的、外国画家的作品,竟能打动一个中国的、无知的乡下孩子的心,我想真正的艺术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也是无国界的,像《蒙娜丽莎》,它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1)作者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原画的时候,为什么“心情十分激动”?(2)达·芬奇都用过什么办法使蒙娜丽莎微笑?结果怎样?(3)怎样理解“真正的笑是灵魂里流出来的,装出来的假笑,是没有生命的”这句话?(4)根据自己的理解,请在“蒙娜丽莎”前加上修饰语。
(5)你看过《蒙娜丽莎》这幅画吗?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练习参考答案(1)①见到原画真迹不容易,心情很激动。
第18课《竹影》教学设计 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及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四、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了解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4.了解课文大意,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小组内试着分析。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
北宋有个画竹的名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他画竹的妙诀在于: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经常观察,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刻于心。
诗人晁补之称:“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同学们,你们对这一节课作好了准备吗?有信心和我一起上好这节课吗?2.请学生板书课题,读题。
二、整体感知1.扫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以“竹影”为题,主要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写人物活动?(活动)2.自由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写了哪些活动?(合作探究,同桌讨论.)3.根据学生发言归纳、板书:看天看影描影谈画画三、品读课文1.听录音读1——3自然段,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2.学生说句子,感知童趣。
3.投影出示句子,齐读、品味。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跳将过来。
B.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C.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
D.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