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画竹的习题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6.56 KB
- 文档页数:2
竹石练习题答案竹石,又称为“竹石图”,是中国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它以竹子和石头为主题,通过画家的笔触展现出竹子的坚韧和石头的稳重。
以下是一些关于竹石练习题的答案。
1. 竹石图的起源和发展:竹石图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由于文人画家的推崇,竹石图逐渐成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
竹子以其坚韧不拔、四季常青的特性,被视为君子的象征;石头则因其坚硬、沉稳,常与竹子一起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
2. 竹石图的绘画技法:竹石图的绘画技法主要包括勾勒、皴擦、点染等。
勾勒是用线条勾勒出竹子的形态,皴擦则是用笔触表现石头的质感,点染则是通过色彩的深浅变化来表现竹叶的层次。
3. 竹石图的构图原则:竹石图的构图通常遵循“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同时,竹石图也注重“虚实相生”,即通过虚实对比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节奏感。
4. 竹石图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坚韧、高洁、谦逊,石头则象征着稳重、坚强、恒久。
竹石图通过竹子和石头的结合,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追求。
5. 竹石图的代表作品及作者: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竹石图作品,如宋代文同的《墨竹图》、元代倪瓒的《竹石图》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
6. 竹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现代艺术中,竹石图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仍然被许多艺术家所喜爱和创作。
现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尝试将竹石图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7. 竹石图的欣赏方法:欣赏竹石图时,除了注意画面的构图、技法和色彩外,还应该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过欣赏竹石图,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以上练习题答案,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竹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还能够学习到如何欣赏和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希望这些答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欣赏竹石图。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提灯笼的小飞虫温暖的夏夜,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很多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提着灯笼在漫游。
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虫子。
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
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明。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
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离开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人类照明。
(1)给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漫游________A.满,遍。
B.水过满,漾出来。
C.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②试图________A.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B.计划。
C.希望得到,谋取。
(2)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3)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发?(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1)C;B(2)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
发光是为了找同伴,同时也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
(3)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给人们的启发。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1)①C②B(2)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
竹文化阅读习题及答案试习题内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6~30习题。
从古到今,青翠绿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习题材。
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26甲)。
”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
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习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26乙)”、韩的《秋斋》:“(26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
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习题他的《墨竹》诗说:“(26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
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开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创始了史无前例的新场面。
八怪之一的金冬心风格清新,淳朴而拙厚。
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习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华。
26.(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2分)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
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郑燮《题画竹》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题画竹(郑燮)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2分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分)”作者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阅读附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
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
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
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
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
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
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
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
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
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
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
“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
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
我们送他出门。
1.面对孩子们的提问,爸爸的表现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能结合自己画画的体会说说你的理解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爸爸的答话告诉我们应怎样评价中国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爸爸边画边与孩子们对话,抓住孩子们可贵的提问,一边解答一边传授绘画方法和知识。
题画竹诗词阅读答案
题画竹
[清]戴熙①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②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③。
(选自《习苦斋诗文集》)
[注释]①戴熙:清代画家。
②龙孙、凤尾:都是竹的别称。
③干霄:直上云霄。
12.前两句中的“长”和“摇”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13.竹子能茁壮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关键因素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作答。
14.诗的第4句表达了什么想法?
15.本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6.概括本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2.写出了竹子迅速成长、蓬勃向上的生机。
13.有春雨的滋润和春风的吹拂,更有虚心的竹枝和稳固的根基。
后者是关键因素。
14.表达了虚心好学,努力成才的想法。
15.是以物喻人;,以竹子枝管的空心喻人的虚心,以竹子“根柢固”喻人扎实的根底。
16.本文喻示人们:只有具有虚心好学的品格和扎实的学问根底,才能有所作为。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美术学业水平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49题,每题1分,共49分)1.下列选项属于正方体外部特征的是A、相对的面互相平行B、相对的面互相垂直C、相邻面都呈现平缓均匀的渐变D、没有棱角线正确答案:A2.眉毛由三部分组成,其中靠近鼻根最近的部分,称为A、眉梢B、眉头C、眉峰D、眉根正确答案:B3.分析头部的形体结构可以看出,颜面与两侧侧面几乎呈直角,其分界线是A、颞骨至颧骨延伸到嘴角B、太阳穴至颧骨延伸到嘴角C、颞骨至眉弓延伸至眼角D、太阳穴至眉弓延伸至眼角正确答案:B4.设计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意义是A、精神性B、功能性C、文化性D、象征性正确答案:B5.在西方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父"的是A、柯尔B、布朗C、拉斯金D、莫里斯正确答案:D6.关于服务期条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服务期的长短由劳动者说了算B、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用人单位可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C、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数额可以高于培训费用D、用人单位提供可与劳动者任意约定服务期正确答案:B7.给他人递送名片时,做法正确的是A、应将名片正面朝向自己B、名片的朝向无所谓C、应将名片反面朝向对方D、应将名片正面朝向对方正确答案:D8.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青瓷以()窑成就最高A、越B、刑C、哥D、定正确答案:A9.在拜访领导办公室的时候应该A、直接闯入B、在门外等候时,大声喧哗嬉笑打闹C、推门而入D、敲门示意征得允许后再进正确答案:D10.沟通的关键技巧是A、倾听和尊重对方B、随意的表态C、可以随时打断对方的谈话,帮助对方分析问题D、坚持自己观点正确答案:A11.最早出现的瓷器是A、青白瓷B、青瓷C、白瓷D、黑瓷正确答案:B12.《思想者》是()晚年时期最伟大的杰作。
A、吕德B、罗丹C、乌东D、布尔代正确答案:B13.当圆柱的顶面与底面同画面有远近之分时,有关圆柱体透视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柱身呈现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B、柱身呈现近小远大的透视变化C、柱身呈现近窄远宽的透视变化D、柱身大小没有变化正确答案:A14.雕塑《杨虎城将军》的创作者是A、潘鹤B、刘开渠C、李向群D、钱绍武正确答案:A15.就餐完毕结帐时,下列哪种做法是合适的()。
中国花鸟画在线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1分)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画云台山记》B.《林泉高致》C.《古画品录》D.《图画见闻录》参考答案:A2.(1分)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及沈漱提出山水画的,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的理论。
A.文人画论B.绘事微言C.南北宗论D.宗派分论参考答案:C3.(1分)《鸟石图》的作者是()oA.徐渭B.八大山人C.高奇峰D.齐白石参考答案:B4.(1分)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及沈漱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A.文人画的理论B.表现手法的问题C.画家的风格说D.画派的理论参考答案:D5.(1分)标志着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并开始成熟起来的作品是()。
A.《早春图》B.《溪山行旅图》C.《千里江山图》D.《游春图》参考答案:D6.(1分)赵孟作画贵有古意”的古意指绘画要取法()0A.唐人B.宋人C.汉代D.魏晋参考答案:D7.(1分)苏轼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在绘画上提倡,他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书画相合B.以书入画C.诗文入画D.诗情画意参考答案:D8.(1分)《早春图》取用()透视方法构图取景。
A.平行B.平远C.高远D.深远参考答案:C9.(1分)南宋郑思肖的纸本()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民族情操。
A.《墨兰图》B.《竹鹤图》C.《双鹤图》D.《溪凫图》参考答案:A10.(1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在艺术处理上创造()透视方法构图取景。
A.平行B.平远C.高远D.深远参考答案:B”.(1分)“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绘画特点的认识。
A.陆机B.顾恺之C.谢赫D.姚最参考答案:A12.(1分)明万历年间,莫是龙..陈继儒及沈漱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的理论。
《竹子诗》习题(含答案)竹子诗题(含答案)题目一竹子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被描绘的一个题材,请写出一首描述竹子的五言古诗。
答案一:青竹傲雪映寒空,寄情枝叶细而纯。
风过竹林声悠扬,身世犹如竹一根。
题目二请结合自己的感受,用五个形容词或词组来形容竹子。
答案二:1. 苍翠:竹子的颜色青翠欲滴,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2. 柔韧:竹子的茎干柔软灵活,能顺势弯曲。
3. 坚韧:竹子的茎干坚硬耐用,能经受风雨考验。
4. 清雅:竹子的形态简洁优美,给人以清雅的感觉。
5. 纤细:竹子的枝叶细长细细,给人以纤细秀美的印象。
题目三请写出一段文章,阐述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三:自古以来,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人们视为高尚、崇高和坚韧的象征。
竹子的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相契合,被誉为“君子”植物。
首先,竹子生长快速,象征着“勤奋”。
其次,竹子在风雨中能屹立不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坚韧”。
此外,竹子外表俭朴而内涵丰富,给人以清雅、纯净的感觉,象征着“素朴”。
在中国文人雅士眼中,竹子更是一种清高、洒脱的象征。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用竹子作为创作主题,将竹子作为自己心灵的寄托,表达了对清雅高洁的追求。
总而言之,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诗词中被广泛描绘,还被视为道德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追求高尚品德和文化修养的精神追求。
题目四请你发散思维,想象竹子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写出五个应用场景,并且简要描述其用途。
答案四:1. 竹子筷子:竹子可用于制作筷子,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舒适的手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文化中。
2. 竹子制品:竹子可以加工成各种竹制品,如篮子、凉席、餐具等,具有环保、耐用的特点。
3. 竹纤维服装:竹子的纤维被提取后,可以制作出柔软、透气的竹纤维服装,受到健康环保的消费者青睐。
4. 竹子音乐器:竹子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音乐器,如笛子、箫等,发出悠扬的声音,被用于音乐表演和娱乐活动。
5. 竹子建筑材料:竹子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如搭建竹楼、竹桥等,具有轻巧、环保的特点,赋予建筑以独特的民族特色。
国画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国画中的“四君子”指的是以下哪四种植物?A. 松、竹、梅、兰B. 梅、兰、竹、菊C. 松、竹、梅、菊D. 松、兰、竹、菊答案:B2. 以下哪位画家被誉为“画圣”?A. 齐白石B. 张大千C. 吴道子D. 徐悲鸿答案:C3. 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是指哪五种墨色?A. 浓、淡、干、湿、焦B. 黑、白、灰、红、绿C. 浓、淡、干、湿、白D. 黑、白、灰、蓝、黄答案:C4. 国画中“工笔”与“写意”的主要区别在于?A. 画材的使用B. 绘画技法C. 画幅的大小D. 画师的性别答案:B5. 下列哪位画家以画马著称?A. 黄宾虹B. 徐悲鸿C. 齐白石D. 张大千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国画中常用的颜料包括以下哪些?A. 石青B. 石绿C. 赭石D. 朱砂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国画中常见的绘画题材?A. 山水B. 花鸟C. 人物D. 静物答案:ABC3. 国画中常用的笔法包括以下哪些?A. 点B. 勾C. 皴D. 染答案:ABCD4. 国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有?A. 三分法B. 对角线构图C. 黄金分割D. 九宫格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国画中常用的纸张?A. 宣纸B. 毛边纸C. 绢D. 素描纸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国画中的“白描”是指只用墨线勾勒,不施色彩的画法。
(对)2. 国画中的“泼墨”技法是指将墨水随意泼洒在纸上形成画面。
(错)3. 国画中的“没骨画”是指不使用线条勾勒,直接用墨色或颜料渲染成画。
(对)4. 国画中的“工笔”是指精细描绘,注重细节的画法。
(对)5. 国画中的“写意”是指用笔简练,注重意境的画法。
(对)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效果。
答: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通过有意地在画面上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增强画面的意境和节奏感。
中国国画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国画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是以下哪四种植物?A. 松、竹、梅、菊B. 松、竹、梅、兰C. 松、竹、梅、桃D. 松、竹、梅、杏答案:B2. 中国国画中,以画马著称的画家是?A. 齐白石B. 张大千C. 徐悲鸿D. 黄宾虹答案:C3. 中国国画的颜料主要分为哪两大类?A. 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B. 矿物颜料和动物颜料C. 植物颜料和动物颜料D. 植物颜料和化学颜料答案:A4. 中国国画中,墨色的变化被称为“墨分五色”,以下哪一项不是“墨分五色”之一?A. 焦墨B. 浓墨C. 淡墨D. 白墨答案:D5. 中国国画的构图原则中,以下哪一项不是构图的基本原则?A. 平衡B. 对称C. 变化D. 和谐答案:B6.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位画家被誉为“画圣”?A. 吴道子B. 王维C. 顾恺之D. 赵孟頫答案:A7.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种笔法不是山水画中常用的笔法?B. 点法C. 染法D. 描法答案:D8.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种颜色不是传统国画中常用的颜色?A. 石青B. 石绿C. 赭石D. 钛白答案:D9.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种画法不是花鸟画中常用的画法?A. 工笔B. 写意D. 勾勒答案:C10.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位画家不是以画竹著称?A. 文同B. 郑板桥C. 吴昌硕D. 黄公望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些是山水画中常用的皴法?A. 披麻皴B. 斧劈皴D. 泼墨法答案:A、B12.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些是花鸟画中常用的技法?A. 工笔B. 写意C. 泼墨D. 没骨答案:A、B、C、D13.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些是人物画中常用的技法?A. 工笔B. 写意C. 泼墨D. 没骨答案:A、B、C14.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些是常用的构图方法?A. 黄金分割B. 对称C. 均衡D. 重复答案:A、C、D15. 中国国画中,以下哪些是常用的纸张?A. 生宣B. 熟宣C. 毛边纸D. 绢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中国国画中的“写意”是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形似而忽略神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wǎnɡ luòyān shān fěn gǔ suìshēnjiān jìng fén shāo qiān chuíwàn záo2.下列词语中,“劲”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坚劲B.干劲冲天C.劲风D.强弓劲弩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漠沙/如雪B.千磨/万击/还坚劲C.何当/金络脑D.要留/清白/在/人间4.《竹石》是一首富有寓意的题画诗。
作者写竹,更是写自己。
从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品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刚强勇敢B.善良乐观C.坚定执着D.不向邪恶势力低头5.“其他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夸张C.排比D.拟人6.下列诗词句中描写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的一项是()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D.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比喻B.拟人C.夸张D.设问(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8.按要求完成练习。
(1)在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后面打“√”。
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在这两句诗中,“如”和“似”的意思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有这类字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句)9.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这些事物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品格和志向。
(六)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试逐段细读,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贯穿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
参考答案1.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缣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与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付开的玩笑,并回忆起“贳笞谷偃竹图”的来由;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贳笛谷”诗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
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贳笛谷》、曹盂德祭桥公文。
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
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参考答案l为《墨竹赋》以遗与可遗:赠送。
2.投诸地而骂诸:之于。
·3.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4.余为徐州为:这里是“到……做官”的意思。
5.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大约,左右。
三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可是现在画竹的人们却是(把竹子)一节节地接起来,一叶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2.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竹影作业答案参考
1.幽惬烁耍缕瓣撇疏
2.慢慢拯救晃动/摇撼信任了解/体谅姿势
3.D
4.我和小伙伴用木炭描竹影。
5.1指华明2指弟弟3指爸爸
6.闪烁生动地描写出月亮被摇动的竹影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的.动感。
7.表现了孩子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写出了小孩子好玩好动的天性。
8.示例:
1北国的雪追着凛风来了,破空来到人间。
起初轻柔、琐碎、星星点点,落到树上静默,积累成朵,漂到湖中消逝,引来静水千波,聚到手中便顽皮地打着滚。
雪渐渐大了,恍惚间已是万树梨花,一团团、一簇簇的,闪着银光。
2沉沉的夜色、茫茫的晨雾中,总能看到你们清洁工忙碌的身影。
你们的面容是那么秀气,你们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你们是那么勤劳,你们用自己汗水滋润了地球母亲的皮肤。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基本笔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基本笔画?A. 横B. 竖B. 撇D. 点2. “木”字的第二笔是什么笔画?A. 横B. 竖C. 撇D. 捺3. “人”字由哪两个基本笔画组成?A. 横和竖B. 撇和捺C. 竖和撇D. 横和撇4. “口”字的笔画顺序是:A. 竖、横、竖、横B. 横、竖、横、竖C. 竖、竖、横、横D. 横、横、竖、竖5. “大”字的第一笔是什么笔画?A. 横B. 竖C. 撇D. 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山”字由三个________组成。
2. “水”字的第二笔是________。
3. “火”字的笔画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土”字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5. “日”字的笔画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基本笔画“横折”的书写要点。
2. 请说明“月”字的笔画顺序及其特点。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天”字的第一笔是横。
()2. “木”字的第三笔是竖。
()3. “女”字由两个基本笔画组成。
()4. “子”字的笔画顺序是横、竖、横。
()5. “手”字的第二笔是撇。
()五、连线题(每题2分,共10分)请将下列汉字与其对应的笔画顺序连接起来。
1. 马 A. 横、竖、撇、捺2. 牛 B. 横、竖、横、横、竖、横3. 羊 C. 横、竖、横、竖、横、横、竖、横4. 鸡 D. 横、竖、撇、横、竖、横5. 鸭 E. 横、竖、撇、竖、横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列举出至少五个由基本笔画“竖”和“横”组成的汉字,并说明每个字的笔画顺序。
2. 请写出“笑”字的笔画顺序,并简述其书写技巧。
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B4. C5. A二、填空题1. 竖折2. 撇3. 点、撇、捺4. 横、竖5. 竖、横折、横三、简答题1. “横折”的书写要点是先写横,然后折笔向下写竖,注意转折处要圆润自然。
小学国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哪两大类?A. 油画与水彩B. 国画与油画C. 国画与版画D. 国画与水粉答案:C2. 国画中的“四君子”指的是以下哪四种植物?A. 松、竹、梅、菊B. 梅、兰、竹、菊C. 桃、李、杏、梅D. 松、柏、梅、兰答案:B3. 国画中“写意”与“工笔”的区别是什么?A. 写意注重细节,工笔注重意境B. 写意注重意境,工笔注重细节C. 两者都注重细节D. 两者都注重意境答案:B4. 下列哪位画家被誉为“画圣”?A. 张大千B. 齐白石C. 吴道子D. 徐悲鸿答案:C5. 国画中常用的颜料是什么?A. 水彩颜料B. 油画颜料C. 国画颜料D. 丙烯颜料答案:C6. 国画中“点、线、面”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其中“线”主要指什么?A. 画面的背景B. 画面的主体C. 画面的轮廓D. 画面的色彩答案:C7. 国画中“泼墨”技法的特点是什么?A. 色彩鲜艳,层次分明B. 笔触细腻,形象逼真C. 墨色浓淡变化,形象抽象D. 笔法工整,线条清晰答案:C8. 国画中的“留白”技法主要起到什么作用?A. 突出主体B. 增加色彩C. 丰富细节D. 强调光影答案:A9. 国画中“墨分五色”指的是什么?A. 五种不同的颜色B. 五种不同的墨色C. 五种不同的画法D. 五种不同的纸张答案:B10. 下列哪位画家擅长画马?A. 徐悲鸿B. 齐白石C. 张大千D. 吴道子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 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________时期。
答案:新石器12. 国画中,墨色的变化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
答案:浓、淡、干、湿13. 国画中,画竹的技法通常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写竹14. 国画中,画梅花的技法通常被称为“________”。
答案:点梅15. 国画中,画菊花的技法通常被称为“________”。
画竹的习题及参考答案
画竹的习题及参考答案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参考答案:
1.B 2.①的它②在从 3.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4.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