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 格式:pdf
- 大小:475.86 KB
- 文档页数:2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摘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可成就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变“预设”为“生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的过程中,既增知识,又长智慧,更生感情。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呢?一、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
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
教学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的,生成可以预设。
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或改编。
、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并且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比较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这样的预设既不违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当前小学数学几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你怎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提醒:要谈谈“预设”与“生成”是什么关系。
)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同构共融。
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生成,课堂教学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
做为教师想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关键是要对预设目标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把握。
一般地说,对预料之外生成的资源,如果是对预设目标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就要对其进行分析,努力挖掘其生成点,从多方面去考虑进行二度开发。
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观,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创造。
例如,六数习题:用一块面积62.8平方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半径 2.5分米的圆柱形通风管,求通风管的容积?学生在解答时生成了如下解法:62.8÷2×2.5=78.5(立方分米)。
出现了这个算式,并不是巧合,通风管的容积问题,实际上涉及“圆柱体积=侧面积÷2×半径”这个公式问题。
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和学生一起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拓展。
一、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效理解这个公式,方法有三种。
其次,这个公式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它的实质是运用运算律对公式进行变形,能够比较简单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种变形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技巧与能力。
当然,这是一种特殊方法,不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
二、新理念下,你怎么理解“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新课改中强调探究性学习,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
其实,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反对硬性灌输,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对于数学中的一些“规定性内容”和常识性的知识,如数学命名、数学符号、数学规则、定义式的概念(等式、倍数、因数、自然数)等。
教师切勿谈讲色变,该讲解时就讲解。
怎样做好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过程,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是促进课堂精彩的必须。
每一个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过程都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段情感交流过程,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过程,是一次智慧火花碰撞升华的过程。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用好生成性资源,及时诱导,最终会彰显课堂教学的精彩。
一、合理预设,留有生成空间强调动态生成,但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开放、弹性、发展的合理教学预设。
因此,需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谋划,把握好尺度,要精心而不精细,为课堂的生成留白。
记得听一位老师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是这样提示学生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1)想一想,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2)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开,就可以拼成已学的图形?(3)平行四边形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拼成图形的什么?高呢?你能根据这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如此的紧锣密鼓,公式的推出自然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精细预设”,学生无需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就能轻而易举地摘取“胜利果实”。
二、抓住时机,捕捉有效生成在课堂上教师应开启慧眼,认真倾听,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神情、动作表现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等动态资源,把握求之不得的良机,捕捉瞬间的“生成”,并进行正确的辨识和处理,选择性地变成课堂的宝贵资源。
如教学二年级“解决问题”中的一道例题:操场上原有22人在玩游戏,跑走了6人,又跑来13人,现在做游戏的有多少人?课前我这样预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场景,让他们体会跑走了用减法,又跑来用加法。
猜测学生会这样列式:①22-6+13=29(人),②22+13-6=29(人)。
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见解:13-6+22=29(人)。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设是指在课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计划;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和变化。
本文将从预设和生成两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 审视学情与教学目标在开展数学教学课程时,教师首先要审视学生的学情和知识基础,了解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认知情况。
通过了解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来为下一步课程的学习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如果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那么教师可以适当修改教学内容或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感到太轻松;如果学生对于某些知识还不是很熟练,那么教师应该加强训练,注重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应用。
2. 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在审视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理,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运算时,可以设计好几种简单易用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在思考和答题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3. 安排课堂时间与教学步骤在课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备相应课件并安排好时间。
课堂中,老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引导他们一步步完成课程目标;同时,还需要时常检查和调整授课进度,及时与学生互动沟通,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需求,确保教学顺利推进。
1. 实时检查教学进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检查教学进度并进行调整。
如果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学习效果不好,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展开自由探索。
当学生遇到一些难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启发式问题、引导性的问题、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中心幼儿园408114)【摘要】精心的“预设”是为精彩的“生成”作准备。
但在“预设”中要给“生成”留足空间。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在教学中要做足“预设”,要能灵活调整“预设”,捕捉瞬间精彩“生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要做到精心预设,驾驭课中精彩的生成,期初必须熟悉教材,课前必须认真预设学情,构思教学预案,这样才能课堂教学带来自信,提高上课质量。
【关键词】预设生成探究传统课堂教学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
也就是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完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
这种教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设计从着重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更多的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要求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教”的预设。
为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课堂预设。
从以学生为主体出发,课前从多维度进行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对课堂预设的理解所谓“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及已有的经验,以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
即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更强调预设的重要性和精细。
预设的重心有所转移,从较多关注教师怎样教走向学生怎样学。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预先搭建好课堂实施的大框架,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
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预设多种教学方案,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
怎样做好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生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
所以,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是应该“预设”还是“生成”的讨论成为了热点。
我个人认为应该抓住以下三点。
一、立足教材,明确目标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教师实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实行适当的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理解生成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动。
所以,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例如,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做出怎样的回答?……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三、精心设计,促动生成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富有弹性、留有空白的预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宽容度,从而给生成留足空间。
这样既便于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能够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
总来说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
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处理好两者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才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色彩。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预设;课堂生成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55-021.课堂预设——捕捉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面对千变万化的小学生,这种特点更加显著,因此,精心的预设是上好课堂教学最为基本的工作。
1.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观念和教学认识是教学预设的基础,因为不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认识会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被动的,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
历史证明,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教学观念应该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深入钻研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预设的重点,教材是课堂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根据”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编写,具有普遍性。
但是教学具有特殊性,因此,普遍适用的教材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不同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
深入钻研教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深度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广度、深度,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理解接受能力等,来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知识量和知识难度。
(2)教师要正确区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重点和难点上多花时间帮助学生理解,避免抓不住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垂直与平行》这一部分教材的钻研中,教师要从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垂线、垂足等新的知识点中敏锐地判断出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是重点。
教师应当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来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对那些暂时还没相交,但延长后会相交的直线属于相交的情况存在疑惑。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先进行预设和生成课程内容,然后才能进行教学。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以下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的一些关键点:一、课程预设1. 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指导性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等。
这些目标应该与教材内容相符,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得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够有所提升。
2. 课程内容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并选择最为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同时,需要注意知识点的递进性,即先讲解简单易懂的知识点,然后逐步深入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分类、联想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整理和组合,力求使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
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需要教师用心设计。
教师需要精心安排课堂时间,确定授课方式和教学策略。
比如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分组、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评估,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课程生成1. 教材使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使用。
教师需要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难点,熟悉教材的衔接和递进,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3. 课堂设计在课堂设计中,教师需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张春莉北京师范大学刘劲苓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预设和生成”是伴随着新课程而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
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情的生成。
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
殊不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实现和超越。
一、预设与生成的内涵和意义1.什么是预设与生成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或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景,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哪些因素变化,会生成哪些新的资源。
我理解的“预设”就是,作为教师我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
预设指的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
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结构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教师的预设并不是死板的,虽然是预先设定的,但也必须做好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的准备。
例如:学生说 1 ,我老师怎样引导…… ,学生说2 ,我又该怎样引导……其实,这也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
说白了,还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设想。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半仙不准”情况)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过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
我的理解“生成”就是,在教师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源自于学生突如其来的新情况。
在教学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好的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开展教学,就会使得“预设”升华,课堂而因此精彩。
2.预设与生成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成”的关系2019-08-20摘要:教师在按照⾃⼰的⽅式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准备好回答学⽣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来满⾜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要处理好“⽣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
本⽂分析了⼩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成”的关系。
关键词:⼩学数学教学⽣成预设“预设”指的就是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法、过程、效果的预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基础、知识结构等设想课堂中所将发⽣的情况,以利于在教学中进⾏调整。
⽽“⽣成”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互动所产⽣的与“预设”相悖或不同情况。
课堂应⽣成⽽精彩,每⼀名教师都必须做到。
顺应学⽣的思维,⽽⼜不违背科学地向学⽣传授新知。
究竟这样才能使得预设与⽣成协调相应,促使学⽣思维活跃,发展学⽣的创新⼒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掌控课堂的能⼒。
⼀、预设是⽣成的基础:关注学⽣认知结构教科书是教学⼤纲的直接体现,更是学⽣学习内容的载体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利⽤教科书来开启学⽣⼼智的钥匙,进⽽在教学中⼼灵的交互下形成了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
师⽣由于知识⾯不同,看问题的⾓度也就不尽相同。
每⼀个学⽣在课堂上所回答的问题答案,都要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反应,即学⽣的⽣成给教师的预设带来新的解答。
当然教师若在课前根据学⽣实际、教授内容的知识进⾏精⼼的预设,就会更好地把握课堂新的⽣成,以利于掌控好课堂的节奏。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授内容之前,需对课堂进⾏知识的梳理外,还要从学⽣的⾓度出发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的⽣成。
如讲解习题:农场需要种植果树,⾏距每2⽶即需要栽种⼀株,株距每1⽶即需栽种⼀株,需要栽种500平⽅⽶的地⽅,问需要多少株果树苗才能够使得果园栽满果树?针对这⼀习题,教师在课前应该能够了解到学⽣根本不明⽩株距和⾏距的概念。
LiberalArtsGuidance2021年04月(总第408期)文理导航No.04,2021Serial No.408■学科教育/数学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苏红(龙海市月港中心小学,福建漳州363102)【摘要】基于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首先分析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两者存在相互转化与依存的关系。
其次分析出通过精心预设,课堂留白;结合进程,调整预设;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三种途径,让预设成为生成这块土壤的催化剂,促使教师构建高效、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从而只有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才能顺利完成生成,实现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预设;课堂生成对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预设与生成问题。
而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彰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把握,能够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在生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妥善的处理,显而易见预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兼顾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可以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上生成的前提。
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充分准备好教学的资料,整理教学的知识点。
同时教师提前备课,还需要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工作。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所以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提前预设,才能更加从容、冷静的面对课堂的一切“意外”发生,从而进行妥善的处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预设与生成的转化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与计划;生成是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预设成功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预设教案,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教者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就说明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预设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
3.适时变换新课的导入方式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
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有时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加之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藏龙小学熊细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
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
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策略上,做到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
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
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
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它们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两者既具有互补性又具有对立性。
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对预设的丰富、拓展、重建,但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生成过度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课前精心预设1.研究教材是精心预设的前提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
首先,挖掘知识的内涵。
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设想联系的方法与途径。
其次,拓展知识的“外延”。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提供的范例或情境可能很经典,但有可能在生活中有着更丰富的学生所熟知的情境。
同时,教材里展示的方法可能仅是解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能很简洁,但也有可能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
2.了解学生是做好预设的保证学生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必须全面深入理解学生,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即我们要把单线型备课变成多线型备课,这也就要求我们心中要有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预设、多一份对教学的动态生成。
3.预设要给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萧伯纳曾经这样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之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之后,就能产生很多种思想。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感受,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个体自主交流、展示自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更精彩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