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作者:杭瑞友王芳涂小丽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05期摘要:以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开发为例,介绍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过程,将其概括为:三方参与、三层分析、三次分解、三次转化,以此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借鉴。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性任务;学习情境作者简介:杭瑞友(1965-),男,江苏姜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51-0220世纪末,人们认识到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需要用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知识、技能去解决,职业教育是培养“为了工作而学习”[1]的人的教育。
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系统化的束缚,将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解构,围绕工作过程进行重构和序化,开发出工作性的学习情境,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一、“三方参与”、“三层分析”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诸方面”[2]。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广泛社会调研本校本专业毕业生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规划学生就业的职业(群)或岗位(群),通过召开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访谈会,分析会计专业对应的“会计职业”,分析会计职业能力构成,分析会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九个行动领域(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面向归纳出4个核心领域),这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出纳会计就是其中的一个行动领域。
(一)出纳员职业分析出纳员是会计职业领域里的一个技术类职业,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职业活动特征主要体现在:出纳员主要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货币资金是出纳工作的对象,核算与管理是出纳工作的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摘要:在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课程体系的问题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出现偏差的问题更加凸显,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遵循“工作过程整体性、培养职业迁移能力、课程双向开发”的课程构建原则,以典型工作过程与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道路施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课程培养目标与内容、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过程与模式及效果评价方面着手,探索课程《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实施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44-02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在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年限较短,往往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在实质内涵建设方面没有紧跟到位,出现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与职业需求联系不紧密、教学理论与施工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轨。
本文结合所上课程《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以道路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与实践导向,基于道路工程施工过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价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改革,并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探索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对《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是指按照工作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排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通过对课程的工作化设计与实践以期真实模拟与再现道路工程施工中的每个工序与工种。
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融汇贯穿于学习情境设计中,使学生能够亲历结构完整的道路施工的工作过程,获得实际操作技能,缩短课程教学培养的能力与工地实际要求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思考作者:张献奇田云阁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8期[摘要]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入手,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指出课程实施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并结合德国的学习体会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的转变。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项目载体行动导向教学[作者简介]张献奇(1968- ),男,河北隆尧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注册监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田云阁(1968- ),男,河北威县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注册岩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
(河北邢台 054035)[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7-0120-02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阵地,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质量,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乃至将来都要研究实施的问题。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落实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严格考核标准,应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类型。
从总体上来看,个体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抽象思维者主要是用概念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者则以表象作为信息编码的码符。
形象思维则往往不需要语言或符号参与,具有高度的完整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
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
作者:何舒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4期
【摘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
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背景的教学改革是当前社会的需要,符合职业教育中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7-02
引言
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学会某种职业技能并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
职业学校、学院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它的核心在于职业人才的培养,而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课程开发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中最关键和敏感的部分,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如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进行开发是职业教育不断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
1.从学科系统化到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职业类课程的发展方向
学科系统化课程不适合职业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定位,课程需要改革。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就要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工作。
然而,学科课程中的内容和任务与行业中的工作岗位联系不紧密、不明确,这样会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够,到新的工作岗位要有较长的适应时间。
所以,职业教育中的课程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
它不同于以学科边界进行课程设置,并按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选择和组织内容的学科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能整体建构职业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过去学科系统化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它们是分散的,对应职业中岗位的需要,学生不能马上把它们整体应用起来。
学生在学校中没有学习到如何整体应用知识和能力,甚至职业岗位中所需要的某些能力,学生没有学过。
例如:厨师要制作一道美味佳肴,只知道用什么主料和配料及调味品是不行的,同时还要知道它们的用量和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还要知道各种材料的下锅顺序及烹调时间和火候,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一道菜;从以上例子可知,要完成一项工作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法、知识、能力,经验和保证措施
等等手段,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工作过程知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属于情感类的学习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式的显性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项目课程的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许多教学内容以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边学边练,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
由此看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工作领域中的任务和项目,要有可操作性,能让学生在行动中调动五官和四肢来学习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项目课程的教学是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学习运用工作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项目课程重点是在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它解决的是授课方法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课程中学会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它解决的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问题。
它们之间没有矛盾,当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或项目的时候,这两种课程也就合二为一了。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思路和流程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要整合课程中理论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根据岗位分析,按照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模块化”的项目。
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总体建设思路为基于工作过程,融通任务导向,职业能力递进,项目任务载体,活动串联情境,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开发具体过程如下:
(1)进行专业分析。
(了解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并到企业调研)
(2)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召开有实践工作专家参会的项目研讨会,到企业调研)
(3)课程教学分析
(4)确定教学目标(能力目标)
(5)课程组织
(6)课程实施
(7)课程评价(召开有实践工作专家参会的项目研讨会)
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高职学院的课程改革都是以各个高职学院和学院内原专业的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水平有限,适应性不强,而且各院校共有的同类课程开发建设总体成本较高。
如果国家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开发职业类课程,形成国家或地方某行业中职业课程的标准,这样会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还能降低成本。
课程建设开发人员要有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企业中的职业培训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高职学院的教师参与。
5.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的确定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职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行为或策略,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
职业能力包括个性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与方法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是职业技能分析表和项目小组召开的有企业专家参加的项目工作研讨会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有的工作能力分析。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专业标准中的职业能力目标。
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学习环境需要什么条件,能力目标的表达也要反映一定的程度或标准。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基于工作过程逻辑展开,目标是获得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样可以为学生奠定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仅仅使学生获得事实性知识和单纯的岗位技能;二是不能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应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把教育对象当作人来培养,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人。
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在课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对于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更系统的认识,现就实际情况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些评价方法:
学生互评:要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欣赏他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并不知自己的表现是好是坏,但如果以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同学的表现,可能就会清醒许多,因为自己也是活动中的一员,学生还会设身处地的去想,从而反省自己的活动行为,有所受益是肯定的。
小组互评: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前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学习成绩只关系到个人,但在小组中会影响其他成员,学生在团队中也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能互相学习,互相讨论。
过程评价: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情况是很重要的,这种评价方式能考察学生工作过程正确与否。
另外学生刚接触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很难圆满,只考察任务完成的结果会很片面。
结果评价:工作任务的结果也要考察,学生进入职场工作,老板通常只会考察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在学习的阶段就要让学生知道结果的重要性。
任务完成的结果也能反应过程是否正确,学生如果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去工作,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7.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与以课题为中心的发散式项目课程不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聚合式的课程,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能很快适应工作。
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对职业性技术的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书名: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
作者简介:
何舒新(1957年6月-),性别:男,籍贯:北京,职称:副教授,学位:学士,从事职业教育和控制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