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3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念解析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 2009-07-06 10:03 访问次什么是“工作过程”?这里使用的既是一个具体的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赵志群);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表述,不是学科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而更多的是动宾结构或动宾结构倒置的表述。
形象地说,职业教育课程的名称是写实的,而不是写意的。
一看名称就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我对工作过程特点的解读是: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
它主要表现在三个能力维度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整合、集成完成的,而不是做加法。
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那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又是什么东西呢?我认为,是6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居庙堂之高的职业与处江湖之远的职业,哪里不同?是职业的工作过程所涵盖的6个要素不同。
同一个职业的不同时段,和同一个时段的不同职业,有什么区别,是6个要素的区别,并且它们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所以,职业不同,6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过程的特征也不同。
然而,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管具体的职业岗位多么不同,任何一个人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完成任何一个工作任务时,总是在一个普适性的思维指导下实现的。
而这一普适性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是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结构相对固定”的重大意义。
这个“相对”太重要了,它强调“相对固定”而不是“绝对固定”。
正是有了这个“相对固定”,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有了一个与稳定的学科知识结构类似的平台。
“相对固定”充分关注了职业变动的特点,因为我们知道,职业的工作过程的变化是绝对的,而这一变化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之中,就使得课程开发有了一个赖以支撑的基础,一个可以掌控的机制。
这是工作过程的第三个特点。
那么这个相对固定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6个步骤始终显性和隐性地存在于一切人的一切工作过程之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听着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别急,我来慢慢给你捋清楚。
说白了,这个东西就是把一个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整理、梳理、规范化,做成一门课程,让大家可以轻松跟着学,不至于一头雾水。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在做一个高效的食谱,先列清楚材料,再按照步骤一步步做好,最后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成品,嘿,听起来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得说一下,工作过程系统化这玩意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刚开始,我们可能对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不清楚,搞得自己一头雾水。
你想啊,事情多得很,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最好?这时候,系统化的过程就显得特别重要。
你得把工作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每一块都得有条不紊地处理。
把原本繁琐复杂的任务拆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别人看起来也许觉得你有点细致过头了,但其实这样一来,做起事来就事半功倍。
话说回来,这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可不是简单的把流程写下来就行,它还得考虑到怎么让学员学得又快又好。
说白了,课程得有趣、有料,还得好懂。
你想想,要是老师一个劲儿地念书本上的理论,谁受得了?咱们可不是学生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课程得有互动,得有实际案例,最好能给大家点小窍门,能用得上,那不就更棒了?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问,那这些“窍门”怎么来呢?哈哈,不瞒你说,实际上这就跟做菜一样,你得多做,多看,多练。
没有哪道菜是一步到位的,哪个工作过程也没有天生完美的做法。
就像你做事的时候,肯定会碰到不同的情况,灵活应变、顺势而为才是王道。
课程设计的时候,就要把这些灵活的应对方式也融进去,让大家学到的不仅仅是固定的流程,还有如何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哦,对了,调味料也不能少,得加点“人情味”和“生活味”,别光讲理论,讲讲那些真实的困境和笑话,反而能让课程更有吸引力。
课程开发好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
这就像是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样,不能只是说,必须要做。
你得给学员提供具体的操作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到自己的问题,进而找到更高效的做法。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课程结构——学科知识系统化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课程结构——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过程的定义: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的特点: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表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综合、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结构相对固定综合:三个维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技能、知识、态度)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六个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结构相对固定:六个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行动领域: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采用工作过程描述的方式,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汽修专业的教学实践文章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展开论述,介绍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教学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标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逐渐被广大职业院校所熟悉、所接受。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在前年启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各个专业按其程序要求开发课程,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生产复杂的产品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工作过程”,这就构成了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构建接近真实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模仿生产过程,围绕生产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在完成工作任务中既学到了操作技术,又理解了理论知识。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简介及教学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是,对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工作领域),再经过分析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然后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
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1.学习领域的开发首先,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群的不同工作岗位,由实践专家归纳出各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工作领域),再经过分析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专业教学单元即课程)。
2.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确定后,要设计好“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情境是适合教学的“案例化的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来源于工作实践,并且每个学习情境必须具有典型性,是在生产一线常见的工作过程。
OCCUPATION 1452011 1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文/杨国兰教材建设TEXBOOK CONSTRUCTION我们把应用数字化建模制造技术得到的海豚数字化建模的模型传送到模具设计师的计算机中,设计师很快设计出海豚充电器上壳产品制件图和模具装配图。
(2)型芯和电极的加工。
我们把应用数字化建模制造技术得到的海豚数字化建模的模型经过数字处理(比例放大或缩小),并将这些数字模型传给到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技术人员很容易加工出海豚充电器上壳模具的型芯和电极。
(3)型腔的加工。
有了海豚充电器上壳的数字化模型,我们利用数控加工中心机床加工出粗加工电极和精加工电极。
我们分别将电极安装在电火花成形机床上,调整好放电参数,顺利地完成型腔加工任务。
图5所示为海豚充电器上壳模具成形零件。
2.提高模具零部件制造精度考虑到模具工作时,由于动、定模的相对运动会产生定位误差,从而使制件质量降低,因此专门增设了定位装置,以提高动、定模运动定位精度。
采用该机构后,动、定模运动定位精度达到了0.01mm。
在模具加工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确保模具主要零件的尺寸公差达到IT6以上,形位公差达到6级以上。
为保证产品尺寸,模具采用了动模与定模组合加工的方式。
所有成型零件在装配前,均采用三坐标测量机或光学投影仪进行了检测。
图6为海豚充电器上壳制件成型过程。
四、结束语产品与课程开发同步进行,是职业教育改革新方向。
通过项目教学,学生们了解到新产品开发的全部过程以及模具企业生产工作全过程,真正做到“做中学”,新产品开发生产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企业生产与教学结合,企业也能运用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校企两者都受益,应该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
图7为海豚充电器产品。
开发此新产品,运用了数字化建模制造、模流分析以及现代成形等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产品开发的问题。
我们已经将以上的三项新技术设置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为学生们毕业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搭好了技术平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方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围绕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领域课程为载体、以专业群为基础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前期企业调研、专业岗位典型性任务分析及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特点,经过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理事会年会研讨,搭建了“三平台、两模块、一专长”的课程体系框架。
在基础框架下边运行边实践,逐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形成结合学生工作实际过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将工作过程分解为系统化的模块课程进行分项分点强化,效果远远的高于常规课程内容体系逐一讲授。
通过三年教改试点,模块专长试点、“小学期”测量实习、毕业设计改革及顶岗实习,丰富铁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了“分段式”教学模式,同时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企业的参与,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表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化了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工作全流程技能,同时具备一个突出的技能,以提高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
如铁路数据处理、铁路专业测量、铁路工程CAD、钢轨探伤作业、轨道检查作业、四等水准测量、绝对小车使用及数据处理、相对小车使用及数据处理、轨道动态检查车图纸识别、GPS及数据处理等拓展课程。
展开系统化的模块技能课程将使学生更快对接岗位,掌握工作过程全流程技能的学生也符合企业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对“三平台、两模块、一专长”的课程体系框架的完善和优化,也是教学模式结合生产实际,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