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络组建与互联”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姜惠民迟恩宇夏丽荣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2期[摘要]文章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络组建与互联”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对该课程在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学习情境一体化[作者简介]姜惠民(1964- ),男,吉林敦化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与研究工作;迟恩宇(1976- ),男,吉林德惠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研室主任助理,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与研究工作;夏丽荣(1964-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
(吉林长春130033)[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129-02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网络组建与互联”是计算机类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核心课程,学会网络组建与互联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
我们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岗位,针对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整合确定了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站开发的三个行动领域。
我们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课程教学量的大小,在网络组建行动领域中设置了“网络组建与互联”“网络布线”两门学习领域课程;在网络管理行动领域中设置了“网络服务器架设”“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网络安全与防护”三门学习领域课程;在网络开发行动领域中设置了“网站前台设计”“网络数据库管理”“网站后台设计”三门学习领域课程;在贯穿三个行动领域中设置了“办公应用”“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以及“企业实践”“专业方向拓展”和“顶岗实习”等学习领域课程。
二、“网络组建与互联”课程建设的思路我们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为原则,根据企业网络组建的典型工作过程,按照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开展课程的开发(如图所示),开展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
148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从企业具体工作任务、具体工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其教学过程通常为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它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得到提升。
因此一体化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必要性随着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的加快,汽修市场对汽修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汽修岗位要求汽修人才不仅要懂汽车的一般修理技能,还要懂汽车的诊断分析和检测维修。
而一些陈旧的课程体系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缺乏紧密联系,所以对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理念与路径2.1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文件,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须遵循的基本思想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是学习载体;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逻辑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合一,校企合作。
由于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学习任务须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下,让学习者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源。
经过课程教学试验、教学评价等闭环调整,最终正式运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3 汽修专业“三段式”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3.1 第一阶段:课程框架的确立(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以汽修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主管、汽修骨干员工、汽修专业毕业生等为调研对象,设计不同的调研内容,获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岗位所需要胜任工作任务、行业新技术、员工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
研究得出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某区域内各大汽车4S店、汽车修理厂等企业,企业具有国企或民营性质,从事机电维修、车间主管、技术总监等岗位(岗位群)工作,能胜任汽车快修、汽车常见故障维修(小修)、事故车大修、电气诊断、车辆编程等工作任务。
驾驶台资源管理课程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魏爱民1,何欣2,王卉1(1.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口571126;2.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摘㊀要:针对驾驶台资源管理实训课程教学中由于学员缺少工作经验难以形成工作情境意识导致常出现违背避碰规则和海员习惯做法的情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提炼出驾驶台资源管理的典型工作过程,以风险程度为参照系,设定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驾驶台资源管理课程,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正确使用资源㊁操纵船舶㊁规避风险的能力㊂关键词:驾驶台资源管理(BRM);工作过程系统化;船员培训中图分类号:U676.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8724(2020)04-0051-05一㊁引言驾驶台资源管理(Bridge Resources Manage-ment,以下简称BRM)于2010年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其列入船舶驾驶员强制培训标准,根据STCW公约的规定,该强制适任标准包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容㊂该项目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国内外各不相同,培训内容的主要开发与研究是西北欧的瑞典等国家,由非官方如海事培训机构或各大船公司开展培训,授课以讲义和课件为主,而在亚洲开发此培训项目的主要有中国㊁日本和韩国㊂其中日本除了进行本国海船船员培训之外,还应邀承担东南亚一些沿海国家的船员BRM 培训㊂截至2016年底,日本主要海事培训机构对BRM的理解与培训基本停留在驾驶台团队工作与驾驶台团队管理阶段㊂韩国主要是学习和借鉴日本的培训内容与方法[1]㊂我国海事局的培训与评估规范中对于BRM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要达到的实践技能要求只是在基本内容方面做了规定,如何组织培训是培训机构需要考虑的㊂我国航海院校对BRM训练课程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和方式㊂国内学者研究提出课程构建的主要方式有基于典型场景或典型案例[2-4]㊂我国航海院校常见的做法是:将船舶运营过程中常见的典型情况及部分偶发的事件与船舶应急情况编制成几个训练课题作为训练内容,利用船舶操纵模拟器将每一训练课题设置不同的情景㊁局面和风险,再将不同等级的船舶驾驶员搭配组成几个小团队,受训人员分别担任驾驶台值班团队的不同角色,逐一进行训练操作,由此来培养学员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对影响船舶的因素和条件的准确感知能力,以及对失误链的识别和事故发生前的果断终止能力[2]㊂这样构成的课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情境选择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选取典型情况和偶发事件(与应急事件),很难全面涵盖实践中各方面的因素与某些具体的关键性细节;二是各训练项目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纽带,难以形成体系,这种片段式训练很难建立起各类事件与正常值班之间的关联及各类事件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完整概念㊂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设计以BRM典型工作过程为逻辑纽带㊁以情境风险为参照系的BRM训练课程㊂通过培养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思1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航海教育研究㊀2020年第4期第37卷收稿日期:2020-07-19基金项目: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应用型课程改革项目(HKKG2018-4)作者简介:魏爱民(1968-),男,讲师,远洋船长,主要从事航海教育研究㊂维,掌握完整的BRM行动策略而不是碎片化的应对方案,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和发展㊂二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尽管工作的对象㊁方法㊁组织形式等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工作的过程一般包括 资讯㊁决策㊁计划㊁实施㊁检查㊁评价 六个要素不变,是普适的工作过程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将学习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排序而非学科体系排序的课程,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关注的是做事的过程㊁行动的过程[5]㊂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进行课程开发,依据的不是内容或对象,而是过程或结构㊂其课程设计包含这样几个关键步骤[6]: (1)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课程设计的起点在工作中㊂(2)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的归纳㊂(3)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课程目标和内容),学习领域课程必须遵守两个规律,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㊂所谓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单一到综合㊁入门到熟练㊁新手到专家的过程㊂(4)学习情境设计(课程结构与实施)㊂情境即教学单元,情境作为单元是学习领域对行动领域的具体化,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对同一范畴三个以上的独立的㊁完整的㊁情境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典型工作思维㊂强调三个以上的情境可以使完整工作过程重复出现,但其中学习的内容可以逐步递进㊂教学方法从手把手的教与学,过渡到放开手的教与学,到甩开手的教与学,熟能生巧,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学习场向工作场的转移㊂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这两个规律,在从新手到专家㊁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使得知识㊁技能和价值观在行动中实现融合㊂BRM培训课程旨在使受训人员具有面对复杂局面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能预测或及时发现风险,调用并合理分配资源化解风险的能力㊂如果课程开发以应对各种局面为对象,而真实的工作情形千差万别,那么课程很难将训练内容与真实工作一一对应;但是如果以典型工作过程为训练内容,以训练行动程序和策略为核心,学员可以将所学的策略迁移应用到未曾训练过的局面,从而真正具有应对未知局面的能力㊂㊀㊀三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BRM课程开发㊀㊀1.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海船船员培训大纲“对BRM培训的要求2010年6月,国际海事组织在马尼拉召开STCW公约缔约国大会,通过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㊂该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开始生效,首次将驾驶台资源管理和机舱资源管理课程列为强制性适任标准㊂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以此为依据出台了‘海船船员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培训大纲)[7]以及评估规范,对BRM培训提出相应的要求,经培训的管理级和操作级驾驶员应能达到以下BRM适任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达到相关的实践技能要求㊂(1)管理级和操作级驾驶员BRM适任要求:掌握船上人员管理和培训的知识;有关国际海事公约和建议案以及国家法规的知识;具备应用任务和工作量管理的能力;运用决策技能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制定㊁实施和监督标准操作程序的能力㊂(2)达到适任要求驾驶员需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船上人员管理和培训的实用知识;了解有效资源管理的知识;了解运用决策技能知识;掌握任务和工作量管理的知识㊂(3)经过模拟器训练驾驶员应达到实践技能要求:能进行各种特殊条件下的操船训练(各种紧急情况㊁限制水域㊁恶劣天气海况等);掌握各种局面和环境条件下的船舶避让以及在各种局面和条件下的对船舶内外资源的综合合理运用㊂(4)具有在出现偶发事件与应急事件发生时采取初步应对措施㊁启动相关应对程序的能力㊂上述针对船舶驾驶员的BRM培训,需要合适的BRM课程来实现㊂BRM课程开发的难点在于:在设计训练项目时,需要设计多种船舶日常工作情境㊁船舶应急情境以及偶发事件情境㊂比如大连海事大学BRM课程就提出船舶的紧急情况主要包含碰撞㊁搁浅㊁火灾㊁爆炸㊁机损㊁弃船㊁主机故障㊁人落水等18种,可利用模拟器训练的约为4 ~5种;偶发事件主要有港口拥挤㊁通航拥挤㊁改变25船舶挂靠港㊁能见度不良等7种[8]㊂从海事局培训大纲建议的最低培训学时来看(培训大纲建议学时为32学时,学时分配为理论12~14学时,实操18~20学时),教学中很难把工作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情形都训练到,哪怕是罗列出典型的工作情境,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具有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㊂所以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处理各类事件的基本程序,而不是死记在各种情形下各种具体的做法㊂这一点契合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观点,即通过训练学生具有BRM典型工作过程的思维㊂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情境,在巩固典型工作思维的基础上掌握不同风险因素的应对方法,实现由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㊂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本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课程开发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调研船上岗位工作,结合培训大纲,明确BRM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参照普适的工作过程,提炼出BRM工作任务实施的典型工作过程(明确工作逻辑);三是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培训大纲,明确BRM培训内容;四是构建BRM培训课程 选择合适参照系,确定学习情境㊂按照平行㊁递进或包容的原则设计同一范畴的三个以上的学习情境㊂采用三个以上的具体学习情境,进行同一范畴(典型工作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重复的是相同的工作步骤,不重复的是工作内容㊂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工作过程举一反三,培养典型工作过程的思维逻辑㊂(1)明确BRM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培训大纲要求,本课程设计归纳BRM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日常工作情境㊁船舶应急情境以及偶发事件情境等情况下运用驾驶台资源操纵船舶㊁规避风险㊁消灾止损㊂(2)提炼BRM典型工作过程结合普适工作过程 资讯㊁决策㊁计划㊁实施㊁检查㊁评价 的六要素,对船舶驾驶员驾驶台值班各种情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可以筛选出以下6个典型工作过程 采集情境信息㊁判明情境类别㊁确定行动方案㊁标识情境风险㊁调用BRM资源(操作)㊁评估操作效果㊂(3)明确BRM培训内容结合培训大纲的要求,把BRM培训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见表1所列㊂表1㊀‘海船船员培训大纲“要求BRM培训内容知识模块内容BRM训练知识模块1.情境意识的获取和维持2.团队意识的决策和制定3.决断力㊁领导力和动机4.资源分配㊁布置和优化5.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6.船岸间交流和策略7.个体工作表现评估改进BRM训练能力模块1.各种特殊情况下船舶操纵2.各种局面下船舶避让3.船舶驾驶台资源综合运用(4)构建BRM培训课程①选择参照系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每一项工作除了包含普适的不变的工作过程,还包含对象㊁内容㊁手段㊁组织㊁产品㊁环境六个不断变化的要素,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变的关键,是选择有利于承载教育教学逻辑的要素作为联系课程单元的纽带㊂本课程设计选择环境这个变化因素,即以环境风险复杂程度作为参照系,这样可以包含风险程度由低到高的各种情境,在不同情境下需要利用不同的资源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很好地联结BRM培训的内容㊂②设定学习情境为了遵循由单一到综合㊁入门到专家的职业成长和认知心理学规律,课程一开始并不需要考虑涵盖各种复杂风险因素的情况,而是以风险复杂程度为参照系选择了风险依次递增的4个学习情境,构成4个课程单元:学习情境1 船舶互见时的BRM;学习情境2 船舶能见度不良时的BRM;学习情境3 主机失控时的BRM;学习情境4 人落水时的BRM㊂由于采集的信息不同,可以判明的风险类别不同,因而要确定的行动方案不同,所标识的风险不同,相应调用的BRM资源也不同㊂但是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相应的工作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即BRM的6个典型工作过程采集情境信息㊁判明情境类别㊁确定行动方案㊁标识情境风险㊁调用BRM资源(操作)㊁评估操作效果是相同的㊂工作过程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重复,但是重复的是工作步骤(典型工作过35程),不重复的是工作内容,学员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在做中学㊁学中做,直至学会做,着重训练学员典型工作过程的思维逻辑,强化情境意识㊂而培训大纲所要求的培训内容则通过重构体现在4个学习情境中的每一个典型工作过程中,通过反复训练,针对标识的不同风险,调用合适的驾驶台资源,采取适合于当时环境和条件的操作行动,达到消灾止损的目的,从而实现掌握驾驶台资源管理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的目标㊂表2左栏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于船舶驾驶员适任评估BRM项目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标准要求,右栏则是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开发的课程㊂BRM的能力模块和知识模块由典型的工作过程来承载,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培养典型工作过程的思维逻辑,使学员能够掌握驾驶台工作程序㊁驾驶台资源的分配与分派㊁情景意识的训练与提高,避免人为失误引发事故,达到驾驶台资源管理课程的最终目的㊂表2㊀BRM知识与能力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学习内容对照BRM课程知识对照表BRM训练法定要求能力模块1.各种特殊条件下的船舶操纵2.各种局面条件下的船舶避让3.船舶驾驶台资源的综合运用BRM训练法定要求知识模块1.情境意识的获取和维持2.团队意识的决策与制定3.决断力㊁领导力和动机4.资源分配㊁布置和优化5.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6.船岸间交流方式与策略7.个体工作表现评估改进知识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情境1.船舶互见时的驾驶台资源管理(BRM)学习情境2.船舶能见度不良时的驾驶台资源管理(BRM)学习情境3.主机失控时的驾驶台资源管理(BRM)学习情境4.人落水时的驾驶台资源管理(BRM)典型工作过程采集情境信息判明情境类别确定行动方案标识情境风险调用BRM资源评估操作效果∗∗∗∗∗∗∗∗∗∗∗∗∗∗∗∗∗∗∗∗∗∗∗∗∗∗∗∗消灾止损㊀㊀3.课程实施:以 学习情境2 能见度不良时的BRM 为例场地设施设备:BRM操纵模拟器;教员:主训老师,控制台老师;学员:按岗位角色分担当船长㊁驾驶员㊁驾助㊁水手㊂㊀㊀教员引导学员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6个典型工作过程进行仿真训练㊂(1)采集情境信息采集情境信息见表3所列㊂表3㊀ 学习情境2 能见度不良时的BRM 教学采集情境信息举例提问回答我在哪儿船位㊁吃水㊁水深㊁障碍物㊁近岸距离㊁狭水道航道情况我要去哪儿航向㊁航速本船状况如何车㊁舵机及其他设备情况周围船只情况对遇㊁交叉或者追越状态等能见度㊁天气㊁海况如何起雾了,看不到周围船45㊀㊀(2)判明情境类别依据采集的情景信息 起雾了,看不到周围船 ,判定为能见度不良的情境㊂(3)确定行动方案船舶需要在一般正常航行操作基础上增加雾航要求,谨慎驾驶,加强瞭望㊂(4)标识情景风险能见度不良,船舶不互见,本船看不到他船,他船看不到本船,通航环境变得复杂;船员压力增大,判断力可能下降,容易出现事故㊂(5)调用BRM资源针对以上风险的行动如下:①他船看不到本船 开启航行灯,鸣放雾号㊂②本船看不到他船 派瞭头人员,开启雷达㊁AIS等导航设备㊂③通航环境复杂 控制船速,通知机舱备车,备锚㊂④船员判断力下降 船员实时通知船长上驾驶台;如在VTS区域,还应报告交管中心海面能见度等情况;向周围船舶发布航行警告㊂(6)评估操作效果核查现场情况,确保驶过让清,消灾止损㊂4.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初次接触BRM培训的人员,因此严谨的工作程序和应对风险的常规做法是学员必须熟练掌握的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典型工作过程6个步骤来操作,通过反复多次的操练,使典型工作过程的工作思维融入学生头脑中去㊂本课程设计4个风险程度逐步递进的学习情境,每一个情境的训练均包含重复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应对风险的常规操作,以期举一反三,培养学员典型工作过程的逻辑思维,强化情境意识㊂四㊁结语笔者自2015年开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开发的BRM培训课程,至今已有四届航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接受了该课程的培训㊂根据海南海事局船员考试中心提供的数据,连续四年无限航区和沿海航区的BRM课程评估的通过率高出全国的平均通过率8%㊂本设计主要针对缺乏在船工作经验的航海院校学生或初次接触BRM 的人员,其目标是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情景意识和操作规范,后续BRM能力的提升则需要在实船环境中不断磨砺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受限于模拟器性能,训练能够模拟的风险种类是有限的,真实感和临场感不足也会影响情境意识的感受㊂这样的缺憾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模拟器性能改善,另一方面只能通过后期的上船实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升BRM能力㊂此外,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和实施方法,本课程选取风险程度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参照系,仅是BRM课程设计的一个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㊂参考文献:[1]刘芳武. 驾驶台资源管理 课程的开发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05-108. [2]李福生,熊振南,张顺涛.驾驶台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情景意识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1):67-70.[3]邓华,蒋卫东,赵越,等.基于海上事故案例的驾驶台资源管理实操方案设计[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2):59-62.[4]胡先中,王玉.驾驶台资源管理培训中若干经典场景的设计[J].航海教育研究,2007(S1):47-49. [5]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 1-11,27.[6]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1):5-9.[7]交通运输部.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EB/OL].(2017-04-01)/2020/jigou/ haishi/202006/t20200630_3319227.html.[8]吴兆麟.船舶避碰与值班[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5.55。
电大理工2009年12月Stud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RTVU.第4期总第241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王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225127)摘要通过对《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提出该课程改革的思路:进行企业、行业调研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邀请行业专家分析工作内容和方式,然后导出一组有高关联度的典型工作任务,再通过导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学习领域,最后针对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其教学方案的实施要采取项目驱动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项目驱动1问题的提出“能力本位”一直是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
“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
能力本位课程建立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所关注的是学习者能否达到行业的具体能力目标,而不是知识水平。
应该说,能力本位的课程对学科课程是很大的改进。
但是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强调职业能力时,对完成相应职业的工作过程的描述和体现不够。
例如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电子产品设计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达到相关课程的能力目标、掌握了典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术后,仍不能很快适应职业工作的要求。
原因之一是学生不了解如何把电子设计的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这是由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上,盲目地增加技能训练课时,而学生进行的只是一种不断重复的操作训练,他们发现、探讨、解决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这个问题严重影响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效果,而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采用一种与认知心理顺序一致的自然工作过程序列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为引领的课程就是一种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一个完整工作程序的课程模式。
其构建和实施过程为: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构建→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案实施。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在分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和开发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路径与步骤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职业能力是由具体的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得到的。
所以,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归结于工作过程。
根据法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周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它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巾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课程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巾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思路
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普通教育课程的不同。
课程标准开发宏观流程为: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
从微观上讲,具体的流程首先是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岗位任务与胜任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职业能力分析、知识领域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分析、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资料的编制和教学资源建没等环节,最后形成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过程足学科体系工程的解构和行动体系课程的重构过程。
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统一的教学项目。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与步骤
(一)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筛选,即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要根据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要从大量的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典型工作. 这需要足够多的样本,样本中有三分之二代表现实的工作岗位,三分之一代表未来的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分析可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头脑风暴等方
式,采用多种统计方法,以筛选出最典型的工作任务。
(二)行动领域归纳
典型工作整合,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由于典型工作是筛选的结果,只有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这就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进一步归纳,以形成源于典型工作任务而又高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作领域,或称为行动领域,这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平台. 在这一步,重点关注的是满足企业需求,以使学生毕业后“有饭碗”――保证其社会生存.
(三)学习领域转换
课程体系构建,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 作为一种教育,课程设计不能只考虑企业的需求,因为企业的目标是功利性的,功利本身并没有错,这是企业发展必需的. 但是,作为教育还必须关注人的一生发展. 所以,课程必须融入教育因素. 这意味着课程既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还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 职业成长规律指的是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 认知学习规律指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从形象到抽象.跨界的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课程体系的排序融合两个规律,因此必须对课程开发的平台――行动领域实施“教育学”的转换,以形成所谓学习
领域体系,也就是课程体系的排序. 这将使得学生毕业后有能力获得一个“好饭碗”.
(四)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单元设计,即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设计,一要关注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即上述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它们是变化的;二要关注相对固定的思维过程,即个体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情境”中的“情境”,是个“场”的概念,是“身临其境”的“境”,而非“触景生情”的“景”。
四、结语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就必需加强课程开发与建设。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当今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
如何突破课程开发难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课程,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
项目基金:课题名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GJXHB2111188
作者简介:姚川(1978―),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男,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喜英,邢玉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2009(7)
[2]王志平,任爱珍,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
[3]刘忠运,周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