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标本留取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一目的1、确保血标本样本培养的准确性。
2、采集血标本做细菌培养。
二用物准备一次性换药弯盘、碘酊、75%酒精、血培养瓶2套、10ml注射器2支、止血带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洗手、戴口罩。
2、消毒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后使用。
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面划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30S穿刺采血。
消毒方法75%酒精消毒---碘酊消毒---75%酒精消毒待干。
3、采集部位外周静脉血、中心静脉血。
4、外周血标本采集参照护理部静脉血采集法。
5、中心静脉血标本采集遵循以上消毒方法对导管的肝素帽或输液接头进行消毒然后用10ml射器回抽导管5ml后弃掉然后用10ml注射器采集血样标本后立即注入血培养瓶内。
再用1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管腔内的残留血后给予封管液3ml进行封管封管后夹闭导管或继续输液治疗。
6、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更换针头先注入厌氧瓶、绕后注入需氧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同时采集标本间隔时间小于5分钟。
7、立即送实验室室温放置不超过12小时。
四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畅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3、采血时机发热高峰1小时内或开始时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
4、采血次数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不同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才能确定时病原菌。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2ml。
6、运送要求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小时内。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之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血液培养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是血液细菌培养成功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常有护士或医生完成,所以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由于不了解问题所在,引发的主要后果是血培养阳性率下降,这也是目前国内血培养阳性率低的主要原因。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一、概述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
血培养常见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物品准备与检验申请1、领取专用血培养瓶。
请拿检验申请单到病房二楼细菌室登记领取。
细菌室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
其他时间如中午、夜班、节假日请到生化室联系。
普通血培养领取普通双相血培养瓶(绿色帽),全自动血培养领取:成人血培养领成人瓶(灰色帽),儿童血培养领儿童瓶(粉红色帽)。
2、填写检验申请单。
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完整。
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送检目的、申请医生及送检时间。
三、采集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 或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 0×109/ L ,特别有“核左移”时) ,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 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四、采集方法1、操作流程: 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擦干表面残余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用75%酒精重新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盖好塑料盖→立即送检。
血培养标本采集在临床医学中,血培养标本采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操作,能够帮助医生迅速准确地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敏感性。
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操作流程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所需材料:血培养瓶、采血针、无菌消毒棉球、无菌手套等。
2.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重要信息,确保采集的标本与患者对应。
3.告知患者:向患者解释采集血培养标本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二、采集步骤1.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戴上无菌手套,确保采集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同时,注意保持工作区的整洁和清洁。
2.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一般常采用质感好、容易握持的静脉作为采血部位,如患者的前臂外侧静脉。
3.皮肤消毒:采血部位的皮肤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细菌污染。
常用的消毒剂有75%酒精和碘酒,根据患者对消毒剂的过敏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4.穿刺采血:医务人员用无菌针头在经消毒处理的静脉部位插入静脉,待血液自由流出时开始采集。
5.采集血培养标本:将血培养瓶插入静脉针头上的连接器上,打开瓶盖,让血液自由流入瓶中。
一般情况下,每瓶血培养标本所需血量为8-10ml。
6.采血完成后,轻轻拧紧瓶盖,拔出连接器,用无菌棉球轻压在采血点上,帮助止血。
三、注意事项1.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减少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2.插针时注意技巧:确保针头成功插入静脉并定位准确,避免因插针错误而导致血液外溢或组织损伤。
3.血液采集量的控制:不同的血培养瓶需要不同的血液量,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
4.采血时间和频率:最佳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通常是在患者发热的早晨,此时细菌浓度较高,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同时,根据医生的嘱托,可适当增加血培养的采集频率。
5.采集后标本的处理:采集完成后,将血培养瓶标注患者信息,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和检验。
临床微生物学标本采取和处理的规范化要求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给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
为此,我们提出初步的参考意见,并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血液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
1.采集方法:静脉采血,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血液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应先将标本接种到厌氧瓶中,再注入需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2。
采血时间以及血培养份数: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抗菌治疗前,用药前24小时内采集2~3次血液标本,可使细菌检出率高达99%.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
5~1小时采血,亦可在寒战或发热后1小时采集血液标本。
特殊感染患者采血培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疑急性发热性菌血症、败血症患者: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在24小时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液标本培养.(2)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1~2小时内采集3份血标本培养,如果24小时后阴性,再采集两份血标本培养。
(3)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先采集2~3份血标本,抽血间隔60 min,24~36小时后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血标本进行培养。
因为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可能会遗漏阳性结果。
(4)可疑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时;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或苛养的微生物。
(5)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马上做抗菌治疗;或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3。
采血部位: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
疑为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患者,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
1. 方法1.1 选取适当的采血管:在留取血培养标本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采血管,通常使用含有抗凝剂的血管,如EDTA管或肝素管。
1.2 消毒皮肤:接下来要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外部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碘酒或氯己定等。
1.3 抽取血样: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采血器具,将血样采集到抗凝管内,通常要留取足够的血样做血培养检验。
1.4 标注标本信息:在留取血培养标本后,务必要在标本管上标注患者的相关信息,如尊称、性莂、芳龄、病区、科室等。
2. 注意事项2.1 避免空气污染:在留取血培养标本时,要尽量避免空气污染,避免将外部空气中的细菌带入血样中,尤其在离心和接种血培养时更要注意。
2.2 注意采血技巧:采血人员要有一定的采血技巧,避免在采血过程中对患者造成过多疼痛,也要避免对血样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2.3 避免过度摇晃:在留取血培养标本后,要避免过度摇晃标本管,以免破坏细菌的生长和培养。
轻轻摇匀即可。
2.4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在进行血培养前,要根据临床情况和病原体的猜测,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青霉素富养基或厌氧培养基等。
3. 丰富的续写和扩展内容3.1 血培养标本处理血培养标本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采集完血样后,需要将标本尽快送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处理。
在送检前,要确保标本的密封性,避免血样泄漏或被外部污染。
要根据医学实验室的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标本的处理和运送,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2 血培养标本的保存对于血培养标本的保存,要避免高温、阳光直射、冷冻等不利因素。
通常建议在室温下保存,但也要避免放置在过于潮湿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保持标本的原有状态,确保在送检前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不发生改变。
3.3 血培养标本的接种在进行血培养时,需要根据医学实验室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标本的接种。
通常情况下,要使用专门的接种环境和设备,如无菌培养皿、接种环、无菌移液器等。
接种时要正确添加培养基,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添加,同时要确保标本的均匀分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8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
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129。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一、采集指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血培养:
1.高烧: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
2.寒战。
3.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或减少。
4.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5.疑似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二、采集时机
血培养的最佳采集时机是在患者发热或寒战发作时,或者在未使用抗生素前。
如果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血培养。
在成人中,血培养应在发病后72小时内采集。
三、采集方法
1.准备:准备好所需器材,包括血培养瓶、注射器、消毒剂等。
2.消毒: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操作。
3.采集:从患者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分别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每套血培养应抽取8-10ml血液,儿童为1-5ml。
4.轻摇:采血后轻轻摇动血培养瓶,确保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5.送检:将血培养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和鉴定。
四、运输和储存
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运输,并避免阳光直射。
在储存期间,应保持血培养瓶直立,避免剧烈震动,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流程的标准操作,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标准操
作规程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如下:
1. 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2.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
用10ml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
采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先注5ml于厌氧培养瓶,并注意避免注入空气,后注其它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
3.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发热时应该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以帮助区分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固有菌群污染。
4. 采血次数和血量: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
确定是病原菌。
疑为心内膜炎时,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可酌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多次采血或动脉采血进行培养。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5.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者应置室温暂存,勿放冰箱。
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可将处理好的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同时,需要注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污染和误差的产生。
血培养标木采集与转运标准操作规程一、采血指征1.菌血症,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应考虑采集血培养。
(1)体温〉38°C或 36°C;(2)寒战;(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X×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 32 mmHg;(4)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心率>90次/分钟;(6)皮肤黏膜出血;(7)昏迷;(8)多器官功能障碍;(9)血压降低;(10)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2.同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即釆集血标本。
(1)医院获得性肺炎;(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48小时;(3)有免疫功能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带有血管导管超过1天或者拨出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体温〉38°C)、寒战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二、采血釆集时机、套数、采血量1.菌血症(1).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釆集;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或选择含有吸附抗菌药物成分的血培养瓶。
(2).急性发热患者,应在10分钟内采集(3).成人每次采集2〜3套,同时分别在不同部位采集,每个部位应需氧和I 厌氧培养各一瓶,每瓶采集8〜10 ml,或按照说明书。
|(4).儿童应立即采集;在两个部位分别采集,通常仅采集需氧瓶;采血量一般不超过总血量1%,或参考说明书。
(5).儿童在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亲产褥期患腹膜炎、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血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
准确的血液培养操作和分析,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培养操作规范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培养操作规范1. 采样前准备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佩戴手套,对采样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并用消毒棉球擦拭干净,等待皮肤干燥。
同时,应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如肘窝静脉、桡动脉、股静脉等。
2. 采样采样时应使用无菌针和无菌管采集血液标本,一般采集量为每个采样部位2-3个管,每个管至少采集1-3ml的血液。
在采集时,应注意避免大量气泡和红细胞进入采样管中,以免影响结果。
3. 处理采集后将采样管送至实验室,并及时进行处理。
应将血液标本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上,可以选择使用静置法、旋转法或转移法进行操作。
静置法和旋转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培养瓶,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
转移法则适用于无菌环境下的操作,需要将血液标本转移至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均匀涂布和培养。
4. 结果分析血培养的结果应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分析,并根据培养基的类型和细菌的特征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血培养的阳性结果表明血液内存在病原菌,阴性结果则表明血液中不存在病原菌。
在分析结果时,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作出准确的临床诊断。
二、血培养在临床中的意义血培养是诊断血液系统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血培养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确定感染的种类并作出准确的诊断。
2. 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感染过程中,血培养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如治疗后血液中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或消失,表明治疗有效。
3. 判断细菌耐药性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出细菌的耐药性,进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血培养是临床实验室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
在进行血培养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化的操作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1.检测前准备:-检测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培养基、血培养瓶、离心机、恒温箱等。
-检查培养基是否过期、封装是否完好,并进行质量检验。
2.标本采集:-根据临床需要,在合适的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并确保采集时的无菌操作。
-选择适当的采样器官,如使用灌注式血培养瓶,可选择适合的瓶颈部位。
-采集标本后应立即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标本处理:-将血液标本倒入血培养瓶中,通常一组采用两瓶血培养瓶,以增加检测的灵敏度。
-标本处理前应在标本瓶上标记样本信息,如患者姓名、标本号码、采样时间等。
-轻轻摇晃血培养瓶,以混匀血液和培养基,避免凝块的形成。
4.培养条件:-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通常为35-37摄氏度和5-10%CO2)。
-检测周期根据临床需要而定,通常为24小时和48小时,有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定期检查恒温箱中血培养瓶的状态,确保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5.细菌培养和观察:-在设定的培养周期后,检查血培养瓶中是否有细菌的生长。
-若瓶内产生了混浊或沉淀,则可能存在细菌生长,应进行下一步鉴定和分离。
-借助显微镜观察瓶内的液体或沉淀物,观察细菌形态、染色性质、运动性等特征。
6.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生长的细菌进行鉴定,可以通过生物化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鉴定完成后,可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应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并向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测报告。
7.结果解读和报告:-根据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对病原体是否存在感染、感染的种类以及抗生素的选择等进行解读。
血培养操作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治疗感染性疾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血培养的操作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验过程。
一、准备工作1. 收集标本:首先需要收集病人的血液样本,通常是通过采血管方法获取。
在采集样本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消毒和穿戴手套,以避免污染。
2.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培养基,通常是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确保培养基处于无菌状态。
3. 准备培养皿: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
然后将培养皿封闭并标记上相关信息。
二、操作步骤1. 开启培养皿:取出封闭的培养皿,用无菌物品打开培养皿盖。
注意不要将培养皿底部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以免污染。
2. 加入血液样本:用无菌的采血针或吸管,取出一定量的血液样本,滴入培养皿中。
通常每个培养皿中需要滴入约1-2毫升的血液样本。
3. 均匀涂抹:用无菌的吸管或细胞平板,将血液样本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确保血液样本与培养基完全混合,以促进微生物生长。
4. 封闭培养皿:将培养皿盖盖好,避免培养过程中的外界污染。
封闭后,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或恒温箱中,以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5. 观察生长情况: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
通常在24-48小时后,可见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
三、结果解读1. 阳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观察到有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存在感染源。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阴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未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感染源。
医生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继续诊断病因。
血培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解读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血培养的操作技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一、引言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是临床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规范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以提高标本质量、减少污染及误诊率。
二、采集前准备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确保无误。
2. 选择合适的采集器械:根据采集需求,选择适当的采集器械,如无菌针头、无菌试管、培养瓶等。
三、采集操作1.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采集过程,让其了解并配合操作。
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稳定的状态。
2. 消毒程序: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常用消毒剂如酒精、碘酒,按照规程进行彻底消毒。
3. 采集血样:将无菌针头插入患者的静脉或血管,抽取适量血液,并根据需要分装入无菌试管或培养瓶中。
4. 混匀标本:轻微摇晃或轻拍血样容器,确保血液与培养液充分混合。
四、采集后处理1. 采集器械处理:丢弃使用过的针头、试管等器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焚烧或贴有“感染性废物”标签的特殊垃圾袋中。
2. 患者鼓励:告知患者采集已完成,感谢其的配合并鼓励其继续配合后续治疗。
五、运送操作1. 标本标识:确保标本上有患者的姓名、住院号、采集日期和时间等必要信息,以免混淆或丢失。
2. 运送容器:选择合适的运输容器,如耐压、耐震动、密封好的容器,确保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泄漏或受到破坏。
3. 防护措施:运送标本时,保持容器稳定,避免与其他容器、物品摩擦和震动,防止标本破损或污染。
4. 运送温度:根据不同培养需求,将标本置于适当的温度条件下运送,如冷藏、冷冻或常温等。
确保温度在规定范围内,避免标本质量受损。
5. 运送时效:尽量缩短标本送达实验室的时间,以保持标本的活性和准确度。
在运送前与实验室联系,确认实验室接收时间和运送方式。
六、备注事项1. 采集者要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以确保采集过程中不发生交叉感染。
2. 采集器械和容器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清洁和灭菌,以杀灭或去除潜在污染的微生物。
血培养操作规范一、血标本采集和运送1.采血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症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0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杆状核白细胞),皮肤粘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RP升高及呼吸快,特殊患者(如血液病)出现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形核白细胞<1000×109/L),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症的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培养。
新生儿菌血症,应该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在未进行系统性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及时采集血培养。
2.皮肤消毒程序:严格执行以下三步法:1)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s以上。
2)1%~2%碘酊作用30s或10%碘伏60s,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3cm以上。
3)70%酒精脱碘。
对碘过敏的患者,用70%酒精消毒60s,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3.培养瓶消毒程序1)70%酒精擦拭血培养瓶橡皮塞,作用60s。
2)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签清除橡皮塞子表面残余酒精,然后注入血液。
4.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1)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为防止静脉滑动,可戴乳胶手套固定静脉,不可接触穿刺点。
2)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
3)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立即送检,切勿冷藏。
4.采血量成人采血量是8~l0ml,儿童l~5ml。
血液和肉汤之比为1:5~l:10。
5.血培养份数和采血时间采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之前进行,在24h内采集2~3份血培养(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血培养)。
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采血液,或于寒战或发烧后lh进行。
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1)可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
1目的规范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标准超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2适用范围血液及骨髓3标本3.1标本类型血液及骨髓3.2标本采集3.2.3 采血量以无菌方法从患者肘静脉或股动脉采血。
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儿童为3-5mL.血液抽出后立即以无菌操作注入血培养瓶,充分混匀后送检。
3.2.4 骨髓标本用骨髓穿刺针从髂前采集1-2mL,立即以无菌操作注入血培养瓶,由于骨髓标本量少可选择小儿需氧及厌氧瓶。
3.3标本拒收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可室温放置,切勿放冰箱。
冬季血培养瓶在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
4试剂、仪器4.1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罗平板及相关生化试剂等。
4.2恒星BC-60血液细菌培养仪、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成人血培养瓶,厌氧血培养瓶、儿童血培养瓶、恒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试剂板。
恒温培养箱、生物4.3接种针、接种环、红外灭菌器、显微镜、电热恒温箱、CO2安全柜等。
4.4试剂有效期和使用参照试剂说明书。
5细菌鉴定及药敏质控参见《微生物组内质量的控制程序》。
6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门诊病人登记联系方式6.1自动化培养培养箱培养18-24h。
若涂片为酵母样真菌时转接沙保罗培养基。
从琼脂平板挑去2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及触酶和氧化酶实验。
根据初步分出的菌属选不同的鉴定及药敏卡片上机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7操作流程8结果报告若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成对排列选择葡萄球菌常用抗生素纸片。
然后置于发最终报告。
注:最终结果如与初步报告不符,应及时与临床沟通,并在书面最终报告注明变更内容。
8.2 阴性结果报告血培养72h未见细菌生长,应通知临床医生,以便作相应处理,但培养瓶要继续培养至第5日,方可发出阴性报告。
如发现细菌生长,可补发报告。
8.3对已发出的报告进行销号,并做好菌名或无菌报告日期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