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标本采集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血培养的采集方法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微生物感染。
正确的血培养采集方法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感染病症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培养的采集方法,以帮助大家正确操作。
一、术前准备在进行血培养采集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检查工具准备:血培养所需的材料包括无菌采血管、无菌抽血针头、消毒用品等,确保材料的无菌与完整性。
2.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采血的目的和过程,并征得其同意。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病情情况,以便在采血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处理。
二、采血部位选择血培养采样主要选择下列部位之一:1. 静脉:常用的采血部位是肘窝静脉,因为该部位的血管较为直接且较粗,便于采血。
2. 动脉:对于疑似动脉感染的患者,采集动脉血进行培养以获取更准确的结果。
三、采血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让患者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保持舒适的姿势,并让其伸直手臂。
2. 术前消毒:选择采血部位后,将部位用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3. 采血操作:将无菌抽血针头插入血管内,一般角度为15-30度。
当看到鲜血进入采血管时,将其插入到一定深度,并用无菌手套换上采血管与针头。
4. 采血量:一般采集血量为10-20ml,分为两个或三个采血瓶中。
5. 采血完成:采血完毕后,将针头拔出,放入有抗菌剂的针头保护器中,并用无菌棉球按压采血部位,防止出血和感染。
6. 标本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培养。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血培养采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采血部位: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避免有感染或静脉曲张的部位。
2. 采血顺序:在进行其他检查之前,应先进行血培养采集,以避免其他操作引入细菌污染。
3. 采血时间:血培养采集应尽早进行,以避免细菌在体内繁殖和扩散。
4. 无菌操作:在采血过程中,要确保操作者和工具的无菌状态,避免细菌污染。
5. 采血量:采集血液时应控制好血液的量,避免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培养结果。
血培养标本采集操作规程一、目的明确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操作方法,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流程。
二、使用范围适用于我院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所有护理人员。
三、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寒颤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抗生素使用情况。
4、评估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状况和肢体活动度。
四、操作要点1、注射器直接穿刺采血法。
2、经血管通路采血法。
3、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取血法:取1支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0ml备用,另备2支注射器。
取下肝素帽。
连接1支空注射器,抽取5ml血液弃去;如正在静脉输液中,先停止输液20s,再抽取5ml血液弃去。
另接1支注射器抽取足量血标本。
然后以生理盐水20ml用注射器以脉冲式冲洗导管。
消毒导管接口,清除残留血迹。
连接肝素帽或三通管(或正压接头),如有静脉输液可打开输液通道。
4、成人每次采集5~10ml/瓶,婴儿和儿童1~2ml/瓶。
5、用75%乙醇消毒培养瓶瓶塞,待干,将血标本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内,迅速轻摇,混合均匀。
五、指导要点告知患者检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方法。
六、注意事项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过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3、间歇性寒战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前取血;当预测寒战或高热时间有困难时,应在寒战或发热时尽快采集血培养标本。
4、已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在下次使用抗生素前采用血培养标本。
5、皮肤消毒的顺序:酒精(待干)→碘酒(待干)→酒精两遍(待干)6、血标本注入厌氧菌培养瓶时,避免空气注入瓶内。
7、2次培养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1小时。
8、已完成采血的血培养瓶在室温下放置,尽早送检。
血培养标本采集在临床医学中,血培养标本采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操作,能够帮助医生迅速准确地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敏感性。
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操作流程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所需材料:血培养瓶、采血针、无菌消毒棉球、无菌手套等。
2.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重要信息,确保采集的标本与患者对应。
3.告知患者:向患者解释采集血培养标本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二、采集步骤1.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戴上无菌手套,确保采集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同时,注意保持工作区的整洁和清洁。
2.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一般常采用质感好、容易握持的静脉作为采血部位,如患者的前臂外侧静脉。
3.皮肤消毒:采血部位的皮肤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细菌污染。
常用的消毒剂有75%酒精和碘酒,根据患者对消毒剂的过敏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4.穿刺采血:医务人员用无菌针头在经消毒处理的静脉部位插入静脉,待血液自由流出时开始采集。
5.采集血培养标本:将血培养瓶插入静脉针头上的连接器上,打开瓶盖,让血液自由流入瓶中。
一般情况下,每瓶血培养标本所需血量为8-10ml。
6.采血完成后,轻轻拧紧瓶盖,拔出连接器,用无菌棉球轻压在采血点上,帮助止血。
三、注意事项1.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减少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2.插针时注意技巧:确保针头成功插入静脉并定位准确,避免因插针错误而导致血液外溢或组织损伤。
3.血液采集量的控制:不同的血培养瓶需要不同的血液量,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
4.采血时间和频率:最佳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通常是在患者发热的早晨,此时细菌浓度较高,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同时,根据医生的嘱托,可适当增加血培养的采集频率。
5.采集后标本的处理:采集完成后,将血培养瓶标注患者信息,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和检验。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1.容器:根据不同血培养的目的,选用不同的培养液,另备酒精灯及火柴。
2.采血环境:要求室内清洁、无尘土飞扬,防污染。
3.采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并嘱患者头偏向一侧。
4.严格消毒穿刺部位。
用2.5%碘酒消毒一遍待干后,再用75%酒精消毒二遍或用0.5%络合碘消毒二遍。
5.标本宜在患者寒颤、高热时(体温超过38.5℃以上)或使用抗生素前采集,以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
6.血培养取血量为5ml,感染心内膜炎患者,为提高培养阳性率采血量5—10ml。
7.血液注入培养液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和及瓶塞。
8.如患者已用抗生素应在化验单上注明。
9.立即送检。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一、采集指征1、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
2、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h,感染性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集方法1、皮肤消毒程序: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规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2、采血部位:通常以肘静脉,疑为细菌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3、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无菌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推荐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标本运送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四、注意事项1、采血时机: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在停用抗菌药物24小时后采集,最好在寒战和发热初期采血。
2、采血次数及间隔:对需马上做抗菌治疗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或需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套标本。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对发热原因不明者2次抽血间隔60min,必要时于24-48小时后再抽血2次。
3、不能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
01 血培养采集适应证目前,血培养适应证无统一标准。
简单标准如发热(体温> 38 ℃)或局部中重度感染,复杂标准则有多条。
专家共识中指出,需要采集血培养的适应证中,有些以临床诊断为目的,有的是以临床治疗为目的、以临床预防为目的。
以临床诊断为目的的,包括以下7 个标准:其中,以诊断成人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为目的,下列情况须考虑CRBSI,建议进行血培养。
包括:1. 无论有无局部感染迹象,尤其是没有明确的其他感染源时,有静脉导管的患者出现发热、寒战或其他脓毒症迹象;2. 有静脉导管的患者,出现微生物血源性播散导致转移性感染(即脓毒性栓塞);3. 有静脉导管的患者,出现皮肤定植微生物引起的持续性或复发性菌血症的情况。
提醒:1. 考虑CRBSI 时,要配套采集血培养,一个经皮采自外周静脉,另一个经导管采集;对多腔导管,应从所有腔中采集。
不建议单独采集经导管血培养。
2. 一旦怀疑患者为血流感染,应在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之前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对已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患者,建议在下一次应用抗微生物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结合以上标准,案例中的患者虽然有局部感染迹象,但没有发热、寒战及其他脓毒血症迹象,因此,暂不考虑采集血培养标本。
02 CRBSI 的诊断标准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分为确诊、极似诊断(probable diagnosis)和拟诊。
确诊: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 h 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寒战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且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极似诊断:临床判断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来源,并符合以下表现:具有发热(> 38 ℃)、寒战或低血压等全身表现,且导管培养阳性,但血培养阴性,除导管外无其他感染来源,并在拔除导管48 h 内未使用新的抗微生物药物时,症状改善。
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
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啊,这血培养就像是一场探秘之旅,咱得小心翼翼地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血液里的小秘密呢!
首先呢,得做好准备工作。
就好比你要出门远足,得带上合适的装备吧。
咱得把要用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咯,什么采血针啦、培养瓶啦,一个都不能少。
然后呢,找好采血的部位。
这就像你找宝藏得先确定个大概位置呀。
一般呢,会选那些比较容易抽到血的地方,可别瞎找一气哦。
采血的时候可得小心啦!就跟拆礼物似的,轻点儿,别把里面的“宝贝”给弄坏咯。
消毒要彻底,可不能让那些捣乱的细菌混进去。
抽完血啦,赶紧把血放到培养瓶里。
这就像给宝贝找了个安稳的家。
动作要快,别让血等着急啦。
接着,把培养瓶好好处理一下,标记清楚,可别搞混啦。
这就像给每个宝贝贴上属于它自己的标签。
你说这血培养标本采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就像一个小小的实验,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
要是哪一步出了错,那不就像走路摔了一跤,得重新再来嘛。
咱可不能马虎,得像爱护宝贝一样对待这些血标本。
想象一下,如果因为咱的不小心,让结果不准确,那多耽误事儿呀!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流程,严格按照要求来做。
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呀。
让我们一起把血培养标本采集这件事做好,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吧!就这么着,加油哦!。
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这可真的超级重要啊!
你想想看,就好比要建一座坚固的大厦,那材料可得选好啊,血培养标本不就是我们诊断疾病的重要“材料”嘛!比如说,采集前得好好准备吧。
一定要把要穿刺的地方认真消毒,不然带进细菌可就糟糕啦!这就像出门前得把自己收拾干净一样重要呀。
然后呢,采集的时间也有讲究哦!可不能随便什么时候都采。
这就好像做饭得掌握好火候,时机不对,那做出来的菜能好吃吗?比如说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时候,就得及时采呀,别等错过了最佳时机。
还有呀,采血量也不能马虎。
采少了,可能检测不出来;采多了,又会对患者有影响。
这不就跟做菜放盐一样嘛,少了没味道,多了又太咸。
比如遇到小朋友采集,就更得注意采血量啦。
采集的过程中,动作可得轻柔些呢。
你总不能对血培养标本“粗手粗脚”的吧!这就好像对待一个小婴儿,得小心翼翼的呀。
咱得保证标本不被污染,不被破坏呀。
采集完了还不算完事儿呢,得赶紧送检啊!这就像快递包裹,得快点送
到目的地,不然耽误时间久了,里面的东西可能就坏啦。
总之,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真的一点都不能马虎呀!我们要像爱护宝贝
一样对待它,这样才能帮我们准确地诊断疾病,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这就是我的观点啦,大家可千万要记住哦!。
血培养标本细菌学采集、运送、验收标准操作规程
1.目得
规范血培养标本细菌学采集、运送、验收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受理血培养瓶。
3、职责
3、1 医护人员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送检。
3、2 临床科室标本运输人员负责及时将血培养标本送至检验科微生物室。
2血培养指证
2、1患者出现寒战,发热(≥38℃)或低温(≤36℃)、
2、2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得或带状得白细胞增多)皮肤粘膜出血;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成熟得多形核白细胞<1×109/L),血小板减少等、
2、3怀疑血流感染时,医院内肺炎、
2、4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
2、5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昏迷。
2、6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多器官衰竭。
2、7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得其她情况、(血压降低,CRP升高及呼吸快)。
2、8新生儿菌血症,应同时做尿液与脑脊液培养。
3血培养采集
3、1采集血量:采血量以培养基得 1/10 为宜,成人每瓶采集:5~10ml,婴儿每瓶采集:1~2ml。
儿童每瓶采集:2~5 ml。
婴幼儿病人,一般只抽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无需常规做厌氧瓶。
3、2血培养份数与采血时间
3、2、1对怀疑菌血症得成人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培养或一套血培养。
多次采血不应在同一部位进行,应更换部位。
对
于间歇性寒颤或发热应在寒颤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
对于某些全身性与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得建议:(一瓶需氧瓶,一瓶厌氧瓶为一套,或者两套需氧瓶为一套)
3、2、2急性发热怀疑菌血症者,应尽量在抗菌药使用之前,在10分钟内于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标本。
3、2、3对于非急性感染,怀疑有菌血症者,应在24h内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每次采血得间隔不应小于3h,并应于抗菌给药前采血。
3、2、4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应在1-2小时内采集3份血标本,并尽量在抗菌药前采血;如果24小时培养阴性,可再采集3份以上得血标本。
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得患者,连续3天,每天采集2份。
可选用中与或吸附抗菌药物得培养瓶。
3、2、5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在24小时内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2或3份,每次间隔大于1h;如果24小时培养阴性,可再采集2或3份以上得血标本进行培养。
3、2、6不明原因发热,可在24小时内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2或3份,每次间隔大于1h;如果24~48小时培养阴性,可再采集2或3份以上得血标本。
3、2、7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改变血培养条件与方法,以获得罕见得或苛养得微生物。
3、2、8儿童菌血症患者在24小时只需要采一次血标本进行培养,需特别注意穿刺部位得消毒,以区别感染菌与污染菌,由于儿童厌氧菌菌血症罕见,常规血培养不做厌氧培养。
3、3血培养瓶类型:
3、3、1蓝色:成人需氧血培养瓶。
3、3、2结红色: 成人厌氧血培养瓶。
3、3、3黄色:儿童需氧血培养瓶。
3、4采血操作流程
3、4、1、手卫生:七步洗手后手消毒。
3、4、2、血培养瓶消毒:根据检验申请单,选择合适得血培养瓶,检查血培养瓶有无破损、保质期等。
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塞,作用60s,待干。
3、4、3、皮肤消毒: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用70%酒精檫拭静脉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作用60秒以上。
再用10%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作用60秒,同时旋转棉签,保证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无菌状态,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得污染),消毒范围为8×10cm,待干。
3、4、4.持穿刺针按常规方法刺入静脉,另一头刺入相应血培养瓶内,利用瓶内真空抽取血标本,如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
3、4、5.建议每套血培养同时接种至需氧瓶与厌氧瓶,有利于微需氧菌与厌氧菌得检出。
当厌氧菌感染不能除外得病人,如腹部手术合并感染得病人,必须同时做厌氧菌血培养。
3、4、6如果不能满足推荐得采血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3、4、7血液注入血培养瓶后轻摇瓶子以防血液凝固。
4运送要求
4、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禁止暂存于冰箱内。
4、2送检标本应正确标注相关信息,注明采样时间与送检时间。
4、3安全防护:放标本得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得标本送往实验室。
5拒收不合格血培养:
5、1检查培养瓶就是否有渗漏、破损或明显污染;注意采血量不足或过多情况。
5、2检查瓶子上得标签与申请单就是否相符;并在申请单上注明采血量,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采血部位(如静脉、导管)
5、3对于延迟送检得血培养瓶应注意肉眼观察微生物生长可视信号,如发现可视信号提示有微生物生长,应该立即直接涂片镜检与划线转种。
6注意事项
6、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与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6、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得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得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
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6、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时病原菌。
标本采集与运送均应在防止污染得原则一下认真进行。
6、4 当怀疑骨髓炎、脑膜炎、肺炎与肾盂肾炎合并菌血症时,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从不同部位抽取2套血培养,两个来源得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6、5对不明原因得发热、亚急性心内膜炎,由三个?同得部位抽取3套血培养,每套间隔时间≥1小时,当培养24~48h后若为阴性,则继续采集2套血培养。
6、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6、6、1希望保留深静脉导管者至少采集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从导管采集,两个来源得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并各自做好标记。
6、6、2决定拔除深静脉导管者从独立得2个外周静脉部位,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同时无菌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末梢送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