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课文解读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起笔交待时间。
单独成段,以示强调。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
(①北平:即北京,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
②公寓:旧时租期较长,房租论月计算的旅馆。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①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①嵌:qiàn。
)[介绍所住公寓房间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并且与南方对比,突出其简陋的特点,为下文写自己对房间的反常选择作铺垫。
]窗是朝东的。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写屋内光照时间长,炎热得“可畏”,进一步为下文铺垫造势。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房间简陋、狭小、炎热,又不是别无选择,而作者却偏偏选定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这反常的举动一下便引发读者的疑窦:为什么如此偏执?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作者故意不点破原因,而是卖个关子:“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就留下悬念,吸引读者非阅读下文不可。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写孔隙为下文囚绿作必要交代。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照应上文所说“一个小小的理由”,交代选定此房的原因。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①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②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①瞥见:看到,一眼看见。
瞥,piē。
②了截:明了简单。
了,liǎo。
第03课囚绿记1.作者简介陆蠡,原名。
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
他的处女作是《》,主要散文集有《》《》《》。
作家曾评价他说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瞥见()涸辙()茎叶()婆娑()猗郁()蕈菌()淅沥()孔隙()揠苗助长()1.陆圣泉抗日烈士海星海星竹刀囚绿记巴金2.piēhéjīng suōyīxùn lìxìyà1.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却不仅仅写囚绿,此前此后都写了些什么呢?请用“绿”的形式概括文章各个部分。
①寻(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②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③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④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⑤怀(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2.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仔细感受并用词语来概括。
寻(得)绿——喜悦满足观(赏)绿——欢喜留恋囚绿——生的欢喜、不快、恼怒放(释)绿——诚意祝福怀(忆)绿——真挚怀念3.“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囚绿记(课文精讲)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1.从把握文章主旨入手,弄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透过这种结构形式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多读,通过与作品的直接对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二、作品信息《囚绿记》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三、相关知识《囚绿由》序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
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
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
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
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
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
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
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
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
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
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
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
我和我自己为难。
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
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
《囚绿记》知识讲解编稿:董海娜责编:王娜课前导入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他就是《囚绿记》的整理陆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学习目标1、感受整理对绿的深深热爱,理解整理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语言特点,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知识汇总1、整理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整理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2、背景材料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整理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
整理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整理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整理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整理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