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
- 格式:docx
- 大小:32.59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背景二、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与影响四、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意义和价值正文一、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背景舞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凝聚了人类思想、情感和激情。
中国古代舞蹈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二、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1.原始社会舞蹈原始社会舞蹈是华夏初始形态的舞蹈,其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原始人类通过舞蹈来表达生存欲望、实现情感交流和宣泄。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舞蹈便以史诗性的乐舞形式出现,如《九歌》等。
2.先秦时期舞蹈先秦时期舞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舞蹈开始与音乐、诗歌相结合,形成了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舞蹈有《云门大卷》、《韶》等。
3.汉魏六朝舞蹈汉魏六朝时期,舞蹈发展更为迅速,舞蹈种类繁多,如武舞、文舞、雅舞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舞者,如赵飞燕等。
4.隋唐舞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舞蹈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舞蹈种类更加丰富,如宫廷舞、民间舞、宗教舞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舞蹈表现出明显的东方特色和唐代盛世的繁荣气象。
5.宋元明清舞蹈宋元明清时期,舞蹈继续发展,与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舞蹈以戏曲舞和宫廷舞为主,其中《牡丹亭》等作品影响深远。
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中国古代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融合了音乐、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东方文化的优美、典雅、和谐和意境美。
2.影响中国古代舞蹈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对国内舞蹈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舞蹈艺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意义和价值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对于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介绍。
古代舞蹈发展历程:古代中国舞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舞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祭祀、狩猎、欢庆丰收等为主题。
从最早的简单舞蹈演变为具有意义和形式的舞蹈艺术。
到了商代,出现了大量用于祭祀仪式的舞蹈,诸如庄周梦蝶、巫山神女等经典作品。
而到了汉代,古代舞蹈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并开始出现书面记载,如《武则天乐舞谱》就是典型的代表。
近代舞蹈发展历程:进入近代社会,中国舞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吸纳西方舞蹈的元素。
自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与西方接触,民国时期的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中国舞蹈家吕思清将西方木偶剧形式与中国舞蹈结合,创作了《白蛇传》等著名作品,并开创了中国舞剧的先河。
与此同时,女舞蹈家梅兰芳开创了中国舞台舞蹈的新风格,将中国古典舞蹈与剧场舞蹈相结合。
她以自己的演绎风格,使中国传统舞蹈重新焕发了生机。
现代舞蹈发展历程:建国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舞蹈艺术的发展,并将舞蹈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不仅如此,中国还成立了专门的舞蹈学院和舞团,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人才。
在这一时期,中国舞蹈逐渐走出国门,开始与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舞蹈家赴国外学习和演出,为中国舞蹈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的现代舞蹈也开始崭露头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剧形式,开始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现代舞蹈的代表人物林春苗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舞的自由表达和身体技巧,使中国现代舞蹈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结起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近代舞蹈的西方影响与创新、以及现代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多元发展等阶段。
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历史悠久而璀璨。
在3千多年的历史中,古代舞蹈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和推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的起源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通过起舞来祈求丰收、助战或祭祀,舞蹈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与宗教、礼仪、战争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及舞蹈体系。
二、舞蹈的发展1. 殷商时期的舞蹈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尚书》中的记载显示,当时的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如《天问》舞蹈,祈求上天的恩泽;以及《大武》舞蹈,表达国家领导人的英勇和威严。
殷商时期的舞蹈形式主要为宫廷舞蹈,舞蹈身段稳重、庄严,动作流畅而有力。
2. 周代的舞蹈周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
当时的舞蹈形式更加多样化,宫廷舞蹈的同时出现了农村舞蹈和民间舞蹈。
其中,《陈舞》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早午歌》则以它愉悦的氛围和活力充满了人民生活的欢乐。
3. 秦汉时期的舞蹈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巅峰时期。
秦代的舞蹈风格更为简洁大方,注重肢体表达和形体动作的优美。
而汉代的舞蹈则更多地融入了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以及宴会和娱乐活动中的舞蹈表演。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舞蹈经历了一段衰落期。
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舞蹈表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这一时期的舞蹈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表达个体情感和意识,在表演艺术中展示了更多的情感和思想。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舞蹈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舞蹈形式多姿多彩,饱含着民族的热情和创造力。
如唐代的“飞天舞”和宋代的“宴舞”,以其复杂的动作和精彩的表演技巧成为了古代舞蹈的代表作品。
三、舞蹈的影响中国古代舞蹈不仅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
它通过形态、动作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中国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这些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丽。
1.古代舞蹈的起源在古代,舞蹈是祭祀、宴会和战争等各种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舞蹈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舞蹈逐渐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舞蹈,如京剧中的花旦舞、西南少数民族的歌舞等。
2.宫廷舞蹈的兴盛在古代中国的宫廷中,舞蹈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唐朝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宫廷舞蹈以舞姬和舞官为中心,形成了华丽绚丽的舞蹈表演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霓裳羽衣舞》,这是一个以华美服饰和精妙舞姿为特色的舞蹈,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古代舞蹈的经典之作。
3.民间舞蹈的流传与宫廷舞蹈相比,民间舞蹈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劳动与生活。
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地域和民族都有独特的舞蹈传统。
例如,东北的锅庄舞、西南的傣族舞蹈、西北的土族舞蹈等等。
这些舞蹈通过动作、服饰和音乐等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
4.现代舞蹈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演进,中国传统舞蹈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在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舞蹈开始影响着中国的舞蹈界,中国舞蹈家开始与国外的舞蹈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吸收了现代舞蹈的理念与技巧,创作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蹈作品。
这些作品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为特点,表现出中国舞蹈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达形式。
5.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力度,设立了各种舞蹈学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新一代舞蹈人才。
同时,也组织了大规模的舞蹈晚会和比赛,提高了传统舞蹈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及流派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它以其优美的形体、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流派。
一、舞蹈的起源与演变1. 古代舞蹈的起源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早的形式是祭祀舞蹈,通过舞蹈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祥和。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舞蹈逐渐成为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并逐渐演变成戏曲舞蹈、宫廷舞蹈等各种形式。
2. 宫廷舞蹈的繁荣发展在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是一种高雅艺术形式,专门为皇宫的贵族和官员表演。
在唐、宋、明、清等朝代,宫廷舞蹈达到了巅峰时期,艺术家们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霓裳羽衣曲》、《长恨歌》等。
3. 现代古典舞的复兴中国古典舞在近代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舞蹈形式逐渐失传。
然而,在20世纪以后,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中国古典舞得到了复兴。
许多舞蹈团体和学校纷纷成立,致力于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国古典舞的流派1. 京剧舞蹈京剧舞蹈是中国戏曲舞蹈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表演技巧高超、姿势优美、动作繁复。
京剧舞蹈通常与唱腔、表演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的京剧舞蹈作品有《赵氏孤儿》、《红色娘子军》等。
2. 民族舞蹈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舞蹈来表达民族文化和情感。
著名的民族舞蹈有蒙古族的《舞龙》、藏族的《措美》等。
3. 花鼓舞花鼓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欢快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而闻名。
花鼓舞通常由多人合作表演,形成一种独特的集体舞蹈风格。
著名的花鼓舞剧目有《苗族花鼓舞》、《傣族花鼓舞》等。
4. 彝族舞蹈彝族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以其舞姿优美、动作独特而著名,常常表达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神话传说。
著名的彝族舞蹈有《虹形舞》、《踢壶舞》等。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中国古典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独特的节奏、优美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音乐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最初,人们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祭奠神灵以及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随着时代的演变,音乐舞蹈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广泛推广。
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达到了巅峰。
二、唐朝音乐舞蹈的繁荣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鼎盛时期。
皇家宴会上常常有宫廷歌舞表演,而一些著名的舞蹈家也受到皇帝的赏识和保护。
唐代的音乐舞蹈主题多样,既有描绘山水田园景色的《广陵散》,也有描述战争场景的《大风歌》等。
唐朝的音乐舞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基础。
三、宋朝音乐舞蹈的精彩继承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对音乐舞蹈的热爱达到了高潮。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到音乐舞蹈中,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
例如,《梅花三弄》就是宋代音乐家刘仲甫用琵琶演奏的一首优美的曲子,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四、元朝音乐舞蹈的汇聚与变革元朝(1271年-1368年)的音乐舞蹈充满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蒙古人带来了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融合了草原民族的奔放与中原文化的典雅。
元代的音乐舞蹈更加注重舞蹈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通过多样的动作和节奏展现了戏剧性的效果。
五、明清时期音乐舞蹈的改革与传承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1年)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明清皇帝重视对音乐舞蹈的保护和发扬。
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音乐和舞蹈作品,例如《瑞鹤仙舞》和《如梦令》等。
六、当代古典音乐舞蹈的复兴近代以来,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与演化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舞蹈。
古代宫廷舞蹈具有庄严肃穆、典雅华贵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早的舞蹈形式可以追溯到7世纪隋朝,当时称为“乐府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融合了多个地方民间舞蹈的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宋元时期,古典舞蹈进一步发展,表演技巧不断提高,舞蹈剧目也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古典舞融合了民间戏曲和戏剧舞台的表演形式,成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
二、近现代复兴近代中国的古典舞传承遭受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扩大,传统艺术面临着衰退的局面。
幸运的是,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古典舞的保护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典舞的复兴。
中国古典舞的复兴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一群年轻人积极倡导革新,将古典舞融入到现代舞台艺术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古典舞作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家的关注。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如今,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世界舞台艺术的重要一员。
通过剧目的选择、编排和表演形式的创新,中国古典舞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赞誉。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古典舞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和教育新一代的舞者。
许多舞蹈学院和舞蹈团体致力于对古典舞的教学和研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在创新方面,中国古典舞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它吸收了现代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技巧,融入到传统的古典舞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中国古典舞也积极与国际舞蹈界交流合作,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四、中国古典舞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典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表演技巧,传递着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舞蹈学相关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舞蹈史是舞蹈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演变、风格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舞蹈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熟悉各个历史时期舞蹈的主要形式、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古代舞蹈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舞蹈历史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3、素质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原始舞蹈1、教学内容(1)原始舞蹈的起源与产生背景。
(2)原始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如祭祀、狩猎、生殖崇拜等。
(3)原始舞蹈的特点,如动作简单、节奏强烈、与生活紧密结合等。
2、教学要求(1)了解原始舞蹈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掌握原始舞蹈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二)夏商周舞蹈1、教学内容(1)夏商周时期舞蹈的发展概况,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的情况。
(2)“巫舞”的特点和作用。
(3)这一时期舞蹈的礼仪性和教化功能。
2、教学要求(1)熟悉夏商周舞蹈的发展脉络。
(2)理解“巫舞”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三)秦汉舞蹈1、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舞蹈的繁荣景象,如“百戏”中的舞蹈。
(2)长袖舞、盘鼓舞等舞蹈形式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3)秦汉舞蹈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2、教学要求(1)掌握秦汉时期主要舞蹈形式的特点。
(2)分析秦汉舞蹈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魏晋南北朝舞蹈1、教学内容(1)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的交流与融合,如胡乐胡舞的传入。
(2)清商乐舞的发展和特点。
(3)这一时期舞蹈理论的发展。
2、教学要求(1)了解魏晋南北朝舞蹈交流融合的情况。
(2)熟悉清商乐舞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艺术遗产。
其中,舞蹈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最早的原始舞蹈,到汉唐时期的宫廷舞蹈,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舞蹈,中国的舞蹈艺术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着,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趣味。
一、原始舞蹈的起源最早的中国舞蹈艺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在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常常与神话、崇拜等文化元素相融合。
据考古学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发展舞蹈艺术了。
他们模仿动物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创造出了原始的舞蹈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舞蹈从祭祀仪式演化为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
二、宫廷舞蹈的繁荣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的舞蹈艺术也逐渐步入上层社会的宫廷。
自汉朝起,宫廷舞蹈就开始受到官僚贵族的赏识和推崇。
唐朝是中国宫廷舞蹈繁荣的时期,有“舞无疆、乐无界”之美誉。
唐朝时期的宫廷舞蹈多为舞姬演绎,风格多样,器乐伴奏并用,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
到了明清时期,宫廷舞蹈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讲究技法和美感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更加高雅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三、民间舞蹈的流行除了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也是中国舞蹈艺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民间舞蹈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推广。
以清朝为代表的时期里,各种民间舞蹈表现出了更丰富多彩的特点。
例如唐袍舞,龙舞、狮子舞等,既表达了舞者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
四、现代舞蹈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舞蹈艺术也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发展。
20世纪初,影响一部分中国青年的现代舞蹈艺术进入中国。
此后,一批中国舞蹈家主张“以舞蹈为表现手段去挖掘生活和文化,用现代性态度表现中国问题和中国形象”,致力于将舞蹈艺术与中国文化传承相结合,展示出了中国舞蹈艺术新的面貌和风范。
中国古代舞蹈史-袁禾第一章原始舞蹈的发生纵观舞蹈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原始舞蹈到现代舞蹈的转变过程,经历了由祭祀舞蹈到表演性舞蹈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自娱再到娱人的发展过程。
劳动创造了人类,并且不断促进着人类自身机能的完善,也衍生出舞蹈这门艺术性活动。
原始舞蹈是人类发声器官和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健全之前表达情感的一种本能的肢体语言。
可以说,是他们在艰辛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活中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发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舞蹈发展到现代,具有了表演性的特点。
因此,对于原始舞蹈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舞蹈的起源。
原始人过着群体生活,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来辅助简单的发音及初级阶段的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共同劳动中,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形体动作中,孕育了舞蹈的因素。
逐渐人们产生了美的观念,原始舞蹈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生活,并给人以美感和力量,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人们发现,通过舞蹈,可以得到丰收,帮助狩猎;可以使氏族兴旺,增添人口;可以战胜敌人,驱赶疾病等等。
1、崖画舞蹈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描绘原始舞蹈的文物、崖画等、以及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进行综合研究,来探索原始舞蹈的特点、形态、活动方式、与生活的关系及其作用等。
舞蹈内容大致是表现狩猎生活、宗教祭祀、男女相悦、生殖崇拜和图腾性质的拟兽表演。
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原始舞蹈和音乐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生活,反映生活内容,即生产劳动与生殖崇拜。
在原始人的舞蹈中,有关图腾祭祀的内容也占了相当部分。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语Totemd 音译,意思是“它的血族”。
原始人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当成氏族的神祗,称作“图腾”,并且成为原始先民氏族的标记和徽号。
举行图腾仪式,往往采用图腾祭祀的方式。
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是模拟图腾神的动作。
崖画有:①云南沧源岩画②内蒙古阴山崖画③广西花山岩画(蛙图腾)④新疆地区(狩猎、征战、杂技、舞蹈),库鲁克山双人舞岩画(模拟鸟兽的男女对舞)图腾舞蹈对其图腾神情的模拟是惟妙惟肖的。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摘要:一、中国古代舞蹈史概述二、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舞蹈2.先秦时期舞蹈3.汉代舞蹈4.唐代舞蹈5.宋代舞蹈6.元代舞蹈7.明代舞蹈8.清代舞蹈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及影响四、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意义正文:一、中国古代舞蹈史概述舞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凝聚了人类思想、情感、激情和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的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舞蹈史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程,它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舞蹈原始社会舞蹈是华夏初始形态的舞蹈,它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最早的舞蹈源于人类对生活、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表达,如祈雨、驱邪等。
2.先秦时期舞蹈先秦时期舞蹈以史诗性的乐舞形式出现,如《九歌》、《大武》等,它们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3.汉代舞蹈汉代舞蹈继承了先秦时期的舞蹈传统,同时吸收了西域等地的舞蹈文化。
著名的舞蹈有《盘鼓舞》、《长袖舞》等。
4.唐代舞蹈唐代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繁荣时期,舞蹈种类繁多,如《霓裳羽衣舞》、《剑器舞》等。
唐代舞蹈以优美、豪放、大气为特点,充分展现了盛世风采。
5.宋代舞蹈宋代舞蹈以婉约、清秀为特点,舞蹈动作细腻、精致。
著名的舞蹈有《夜行船》、《蝶恋花》等。
6.元代舞蹈元代舞蹈受到蒙古族舞蹈的影响,强调动态美和力量感。
著名的舞蹈有《玉树后庭花》、《狮子舞》等。
7.明代舞蹈明代舞蹈以端庄、典雅为特点,舞蹈动作严谨、规范。
著名的舞蹈有《锦绣万花谷》、《行香子》等。
8.清代舞蹈清代舞蹈以华丽、繁复为特点,注重舞台效果和服装道具。
著名的舞蹈有《牡丹亭》、《长生殿》等。
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及影响中国古代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对世界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意义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古代舞蹈史远古时期舞蹈的起源学说: 模仿说;宗教说;律动说;性爱说;巫术说;劳动说图腾舞蹈: 图腾舞蹈是表现图腾动态形象或在图腾祭祀仪式中所跳的舞蹈, 舞蹈是图腾祭祀的重要手段。
云门大卷:又称《承云》或《咸池》, 内容是歌颂黄帝的功绩, 原本应是黄帝部族的图腾祭祀舞蹈, 后周代收录为六乐之首。
舞蹈起源的原因, 共同点是什么?原因:1.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图腾崇拜, 原始宗教, 巫术祭祀的需要;3 表达自身内在情感思想和内在冲动的需要;4.反映战争, 氏族复仇的战争需要。
共同点:1.乐舞皆来源于天界, 非人间自有之物;2.动物都起到中介作用;3.祖先和尊者在神话中具有重要作用, 受到尊崇和纪念。
三代及春秋战国《桑林舞》: 又称《大濩》, 商代祭祀舞蹈, 相传继承前代乐舞创作而成。
舞师手持特制旗杆指挥乐舞, 舞蹈以上肢动作和两臂服饰为突出特征, 气势端庄。
周代将《大濩》列入六乐, 属于武舞, 用于祭祀祖先。
巫舞: 是巫术祭祀中的舞蹈。
巫舞的种类形式大约可分三种: 1.祈神降幅许愿类;2.酬神欢庆还愿类;3.超度亡灵类。
巫舞在我国古代舞蹈中影响深远, 各类习俗舞蹈, 雅乐舞蹈, 宗庙舞蹈等都含有巫舞的某些影子, 是我国丰富的传统舞蹈遗产之一。
《大武》: 周代六代舞之一, 也称《武》, 属于武舞。
内容是歌颂武王伐纣, 是一部具有一定情节的大型歌舞。
艺术特色: 1.思想主题上是歌颂武王伐纣;2.内容上是手持武器的战舞, 属于“武舞”;3.艺术处理上结构严谨队形, 动作, 表情皆有变化;4.音乐以鼓声为前奏, 舞段伴随歌唱烘托气氛。
影响: 1;巩固统治, 宣传当朝思想;2使制礼作乐内容更为完整和全面;3.艺术水平较高, 推动了当时艺术的发展;4.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禹步”: 指模仿大禹走路的步态而形成的一种动作, 是后代崇尚其功绩对大禹加以神话, 所以祭祀之时创作出这一特有步伐。
《夏龠》:即周代整理的《大夏》, 属于周代六大舞中的文舞, 舞时手中拿着“龠”这种乐器, 用于祭祀天子。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摘要:一、引言:舞蹈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二、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1.原始舞蹈及其特征2.古代舞蹈的演变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类别与特点1.宫廷舞蹈2.民间舞蹈3.宗教舞蹈四、代表性舞蹈及其内涵1.剑器舞2.霓裳羽衣舞3.燕子翩翩舞五、古代舞蹈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舞蹈的传承2.舞蹈创新的探索六、古代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1.舞蹈教育与表演2.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3.舞蹈产业的发展七、结论:舞蹈事业的现状与展望正文:一、引言:舞蹈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和人类文化的启蒙者,承载着各个时期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从原始人类的本能情绪表达,到中国古代舞蹈的辉煌成就,舞蹈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对于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来说,是必修之课。
二、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1.原始舞蹈及其特征原始舞蹈起源于人类对生存欲望和情感的表达。
这些舞蹈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也孕育了原始文化。
2.古代舞蹈的演变从夏商时期的乐舞,到周代的雅舞,再到汉唐时期的舞蹈,中国古代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唐代舞蹈达到了巅峰,如霓裳羽衣舞等,成为宫廷舞蹈的代表。
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类别与特点1.宫廷舞蹈宫廷舞蹈具有严谨的规范和庄重的氛围,多表现皇家的权威和威仪。
如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以华丽、矫健的舞姿著称。
2.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反映了百姓的生活习俗和情感寄托。
如燕子翩翩舞,以柔美的动作和寓意吉祥的主题深受喜爱。
3.宗教舞蹈宗教舞蹈以寺庙和道观为舞台,融合了宗教信仰和艺术表现。
如道教的剑器舞,以剑诀、拂尘等动作展现出宗教的神秘氛围。
四、代表性舞蹈及其内涵1.剑器舞:道教舞蹈的代表,以剑诀、拂尘等动作展现出宗教的神秘氛围。
2.霓裳羽衣舞:宫廷舞蹈的典范,华丽、矫健的舞姿展现了皇家的权威和威仪。
3.燕子翩翩舞:民间舞蹈的佳作,以柔美的动作和寓意吉祥的主题深受喜爱。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中国古代舞蹈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和流派。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希望能够全面地介绍中国古代舞蹈史。
1. 历史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舞蹈主要以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为主,例如《周礼》中的舞蹈仪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舞蹈受到了多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舞蹈形式,如雅舞、武舞等。
唐宋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有《舞蹈谱》等文献记载。
宋代则出现了更多的舞蹈剧目,如《千秋岁》、《长恨歌》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宫廷舞蹈发展较为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宫廷舞蹈风格,如《寿阳舞》、《翠屏山》等。
2. 舞蹈流派:宫廷舞蹈,宫廷舞蹈是古代帝王和贵族阶层的专属舞蹈,以优雅、庄重为特点,注重身段的舒展和手势的优美。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如《踏歌行》、《秧歌》等,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佛教舞蹈,佛教舞蹈是古代寺庙中的舞蹈表演,以表达佛教教义和寺庙仪式为目的,如《舞腰儿》、《花雨洞》等。
3. 舞蹈特点:动作优美,中国古代舞蹈注重身姿的舒展和手势的优美,追求舞姿的协调和流畅。
表情丰富,古代舞蹈注重舞者的面部表情,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寓意深远,中国古代舞蹈常常寓意深远,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然、人生、宇宙等的思考和理解。
4. 影响与传承:对现代舞蹈的影响,中国古代舞蹈对现代舞蹈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古代舞蹈元素被融入到现代舞蹈中,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涵。
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重要课题,相关机构和团体致力于舞蹈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如成立舞蹈学院、举办古代舞蹈比赛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舞蹈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具有独特的舞蹈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舞蹈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舞蹈史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舞蹈,统称为中国古代舞蹈。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舞蹈史先秦时期中国原始时代舞蹈是华夏文化初始形态,而且此时期舞蹈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实在是因为单单说话表明不了心意,嗟叹也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甚至咏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觉中就手舞足蹈了。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
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这样三则故事: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龙”仿效八风之音创作了《承云》,用来祭祀天帝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到了帝喾的时候,他则命令臣下“咸黑”创作《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又命令“倕”创制了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引来凤鸟锦雉随之起舞。
中国乐舞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周代雅乐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对公元前26世纪到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壮举。
在“制礼”的同时“作乐”,用“乐”这种声形谐和的艺术型式来表现礼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文章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为雅乐舞蹈前声,也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
之后,雅乐在其他东亚文化的广泛流传。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古典舞。
”而为赞扬武王伐纣的功绩而创作的《武》乐则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也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对乐舞的评判标准——尽善尽美。
这些舞蹈都属于雅舞,还有八佾等。
民间祭祀的巫舞、傩舞等,见于楚地。
秦汉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早在秦始皇即把民间的角抵戏引入宫廷,后来汉武帝大兴角抵百戏就是延续秦制,发展至东汉已成为极为丰富的宫廷舞乐百戏,富豪贵族的家庭宴会也多是杂技的成份的综合性演出。
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历史中国古代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根据文献记载,在中国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王宫舞蹈,秦汉时期更是有了盛大的歌舞活动。
古代舞蹈表现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也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一、古代舞蹈的起源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原始人通过跳舞来祈求鸟兽的丰收和自身的健康,祭祀祖先或者表达自己的感情。
随着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发展,古代人类的舞蹈也逐渐发展起来。
汉族的舞蹈基于山水环境,形成了山水舞的特色;少数民族的舞蹈则根据当地的民族习惯和文化,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在古代,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独舞、对舞、群舞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舞蹈常常与音乐、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
古代舞蹈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对神仙、精灵等非人类生物的崇拜。
二、舞蹈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舞蹈在一个极其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得以表现。
中国的文化背景包括了许多元素,如道教、佛教、儒家学说、中国对神仙和祖先的敬仰等。
这些文化对古代舞蹈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 道教文化在中国道教文化中,舞蹈是一种可以用来传达谷神、祖宗精神、精灵和神仙的语言。
在古代舞蹈领域中,有许多关于道教文化的表述,这些表述呈现出古代舞蹈与道教文化的相互影响。
2.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舞蹈中的重要文化背景。
佛教舞蹈最初是为了宣扬佛教而设立的。
佛教舞蹈随后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宋时期,佛教舞蹈已经在中国舞蹈领域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种。
3. 民间传统文化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表述。
这些表述通常与农业、节日、庆典和社交习惯等方面有关。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舞蹈是一种展现民族文化和民俗的手段。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突出民族特色。
三、舞蹈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舞蹈是在宗教和娱乐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
从原始时期的传统跳舞祭祖活动,到后来的宫廷舞蹈和武术表演,每一种舞蹈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中国古典舞简介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优雅、华丽的舞姿和独特的音乐为特点,通过舞蹈动作的展示,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台上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一部分:起源与历史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早期的古典舞起初是在宫廷中演出的,被认为是皇家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在唐代,宫廷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形式,并开始传承至今。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舞蹈重新受到重视,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今,中国古典舞已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和演出。
第二部分:表演特点中国古典舞注重舞蹈动作的柔美和流畅,追求舞姿的优雅和舞蹈的精确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展示,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观众产生共鸣。
古典舞的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和华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音乐在中国古典舞中占据重要地位,舞者需要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与音乐相互交融,以增强舞蹈效果。
第三部分:舞种和代表作品中国古典舞涵盖了多种舞种和表演形式。
其中包括宫廷舞、少林舞、水袖舞等。
宫廷舞以清雅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而闻名,展现了古代贵族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
少林舞则是以武术为基础,融合了舞蹈和动作的结合,力求将武术的力量和美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水袖舞则通过舞者手中的流动的长袖,展示了舞者的柔美和灵动。
中国古典舞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其中《梨园春》、《红楼梦》、《满江红》等都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它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编排,将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部分:传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舞者和老师的努力。
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练习,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内涵,并将其传授给后人。
同时,舞者们也不断创新和改革,使古典舞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使其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先秦时期中国原始时代舞蹈是华夏文化初始形态,而且此时期舞蹈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实在是因为单单说话表明不了心意,嗟叹也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甚至咏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觉中就手舞足蹈了。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
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这样三则故事: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龙”仿效八风之音创作了《承云》,用来祭祀天帝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到了帝喾的时候,他则命令臣下“咸黑”创作《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又命令“倕”创制了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引来凤鸟锦雉随之起舞。
中国乐舞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周代雅乐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对公元前26世纪到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壮举。
在“制礼”的同时“作乐”,用“乐”这种声形谐和的艺术型式来表现礼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文章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为雅乐舞蹈前声,也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
之后,雅乐在其他东亚文化的广泛流传。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古典舞。
”而为赞扬武王伐纣的功绩而创作的《武》乐则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也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对乐舞的评判标准——尽善尽美。
这些舞蹈都属于雅舞,还有八佾等。
民间祭祀的巫舞、傩舞等,见于楚地。
秦汉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早在秦始皇即把民间的角抵戏引入宫廷,后来汉武帝大兴角抵百戏就是延续秦制,发展至东汉已成为极为丰富的宫廷舞乐百戏,富豪贵族的家庭宴会也多是杂技的成份的综合性演出。
汉代舞蹈有即兴歌舞和宴饮中的“对舞”,即是女子长袖对舞、男女长袖对舞、男子宽袖对舞和男子短袖对舞。
一般宴会中是由主人先舞,客人再起舞为报,还有舞剑、舞刀、舞棍、干舞、戚舞、长袖舞和巾舞等,舞姿舞容都很考究。
用作娱乐的称为杂舞,多则由属贱民的女乐、舞优(或称舞妓、舞姬、舞伎等)表演,但亦有皇族喜爱舞蹈者学习。
著名的有汉朝有赵飞燕《掌上舞》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民间则有由劳动动作演变而来的舞蹈。
汉代还有百戏,当中亦包括舞蹈。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这时期的民间舞名称之为“杂舞”,融合了汉、魏以来的杂舞,江南的“吴歌”荆楚的“西曲”等歌舞,形成“清商乐”和汉族的“清商乐”相平行,而少数民族的“胡乐”、“胡舞”及外国乐舞如“天竺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高昌乐”等,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而形成汉族乐舞“西凉乐”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文章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因南北朝朝野崇信佛道也出现以宗教为背景的宗教乐舞。
隋代隋文帝汇辑当时流传各地的汉族传统舞、少数民族舞、外国传入的各类乐舞计七部,称七部伎;而后来更增加疏勒乐和康国乐,改称为九部乐隋唐帝曾征各地散乐及舞蹈进行表演,此后成惯例于每年正月演出用来招待突厥客人。
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古典舞。
唐代到唐朝时,唐人把舞蹈视为抒情和展示才华,表示礼节的手段能文能武、能歌善舞的文化素养。
著名代表人物有善作曲能伴舞的唐玄宗与以善舞“霓裳羽衣”的杨贵妃,亲自排练过声势浩大的破阵乐的唐太宗李世民;即兴善舞以抒情的诗人李白。
唐代的宗教乐舞也很发达,如鹤舞和花舞等礼佛娱人的舞蹈在佛寺中很常见;祭祀巫舞从巴楚之地到中国西北荒村都很兴盛,唐代宫廷的驱傩是种面具神舞,继承汉代的宫仪规模亦即为盛大。
唐朝是中国舞蹈发展的繁盛时期,不仅有自娱的民族舞蹈还有大量的表演性舞蹈,朝廷设教坊司,专门训练舞优,唐皇室亦有不少成员喜爱舞蹈,唐代对歌舞的分类比前代更为细腻有按风格特点来分的健舞和软舞类别,软舞动作偏柔,健舞则刚健有力,常会以刀剑等兵器作为道具;有以结构的严谨和统一归类的歌舞大曲,杨太真(杨贵妃)其中霓裳羽衣舞最为著名,据说就是唐玄宗在梦中看到仙女们的翩翩舞姿,又听到仙乐飘飘,而记载流传下来的;有以故事情节归类的歌舞戏;有从用途和表演方式归类且用于宫廷朝会、宴飨的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等。
尚有一些名舞不能归类,如赞美龙女的凌波曲是盛唐著名舞人谢阿蛮依舞曲编舞表演的,深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唐懿宗的伶官李可及编创的“菩萨蛮舞”是表现佛国仙女的美音妙舞,其他不能归类的名舞如“何满子”、“叹百年”等都是在当时兴盛有深远影响力的。
健舞著名有公孙大娘的刀舞。
五代至宋五代时还有一种缠足的舞蹈,由南唐李后主所创,宫嫔窅娘以帛束足呈新月状,跳舞时有凌云之姿。
唐宋时坊间的妓院亦常有舞蹈表演。
宋代的宫廷乐舞虽衰退但完善了宗法礼教,所以宋朝宗庙祭祀一直保存著雅乐舞蹈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宋代的雅乐舞现保存在文献中的有《大善乐舞》、大顺乐舞、《大庆乐舞》、《大定乐舞》、《天盛乐舞》、《大和乐舞》、《大昭乐舞》和《大熙乐舞》等。
宋代的《燕乐》是队舞,男子队有拓枝队、剑器队、异域朝天队等;女子队有菩萨蛮队、拂霓裳队、菩萨献香花队、彩云仙队等。
宫廷队舞在宋初尚为兴盛,宋代文人喜好填词,士大夫家有家伎歌女善歌舞,如北宋寇准喜好拓枝舞,传说每宴必有拓枝歌舞表演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文章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宋代的赵构在晚年时留下一部舞蹈动作谱《德寿宫舞谱》。
宋代燕舞比起民间的舞蹈已大为逊色,宋代是民间舞蹈兴起的时代,既有节日的社火舞队,又有日常在市集街坊的卖艺演出。
竹马、旱船、舞狮等在宋代已极为兴盛,有些则为后来的戏曲所吸收,如《抱锣》、《舞鲍老》等有些民间舞蹈传入日本如《龙舞》、《九连环》、《扑蝴蝶》等;而有些燕乐舞传入朝鲜并作为宫廷乐舞保存下来,其中有《五羊仙》、《献仙桃》、《抛球乐》、《莲花台》等。
宋代舞蹈走向市井也使明清以后的中国舞蹈演变成武艺和民间娱乐整合发展的新型式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古典舞。
元明清自元、明、清以来,舞蹈艺术从两方面得到继承与发展,一是戏曲表演“打”即是武术动作,即元杂剧称为“科”在京剧称为“做”的“武舞”。
另一方面是在民族文化活动中的长足发展,元、明、清时期民俗活动、民间舞蹈如高跷、旱船、舞狮、舞龙》各种鼓舞和《秧歌舞》等,不但具有地方风情也有群众性。
元代杂剧中吸收了宋代宫廷队舞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吸收元代戏曲与民间舞蹈的生动舞姿。
舞蹈发展在清代是一个比较衰落的时期,舞蹈渐被戏曲融合而失去独立表演艺术的地位,且这时期缠足方式为折骨缠,变成把女性足部束至不良于行,使女性跳舞兴趣锐减,令宫廷杂舞衰落,只有以男性舞生所表演的雅舞以及民间劳动相关的舞蹈如秧歌、宗教舞蹈如傩舞等仍然有发展。
而融入戏曲中的舞蹈却以身段及毯子功(唱做念打中的两项)的形式发展,自成了一套训练体系与表演方法。
但宫廷舞蹈仍流行佾舞与队舞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佾舞主要用来祭祀神灵,分为文舞和武舞。
文舞又叫《文德之舞》,武舞又叫“武功之舞”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文章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一般是在祭祀开始时舞“武功之舞”,武舞生左手执干,右手执戚。
祭祀中间及结束时跳“文德之舞”,文舞生右手执羽,左手执籥,两边还有执节者,指挥舞队。
清代宫廷队舞又叫《庆隆舞》,是从《蟒式舞》、《玛克式舞》演化而来,本为满族传统舞蹈,入宫后用于皇帝宴飨巡酒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古典舞。
因舞蹈艺术呈衰落之势,因此民间社会没有专业的舞蹈演出团体,但仍有于灯节和迎神赛会的舞蹈活动,作为自娱性、群众性的娱乐,民间舞蹈并常与技艺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表演队伍,称为走会或花会,其中著名有《秧歌》、《高跷》、《狮舞》、《胯鼓》、《旱船》、《小车》、《竹马》、《大头和尚》等民间舞蹈。
中国古代的舞蹈种类1、中国古代的交谊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晋(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
在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在宴会进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后,邀请另外一个人继续跳下去。
第二个人跳完以后,再邀请另外一个人接着跳,如此循环相接。
被邀请人必须起舞回报,如果被邀请人拒绝起舞,则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2、中国的宫廷舞蹈历代皇宫用于祭祀、礼仪、歌颂皇上的功德和宴会上演出的舞蹈统称为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经过宫廷的艺人加工和创新,很有艺术性,技艺高超,需要有很深的功力。
这种舞蹈的阵容多数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很具欣赏性。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有唐代歌颂李世民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技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盘舞》、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舞》、有着异域风情的《胡腾舞》、华丽飘逸的《霓裳羽衣舞》等。
雅乐舞蹈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
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部分乐舞就是“雅乐”、“雅舞”,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
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
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
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
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
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3、中国的佛教舞蹈人间不能没有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乐舞。
佛教是在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
不但百姓盛行信佛,连皇帝也很信奉佛教。
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娱乐的场所。
音乐舞蹈既是祭祀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段之一。
在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乐。
这在北魏时期(公元220——公元265)是处处可见的。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
像舞蹈《菩萨蛮舞》就是典型的代表。
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教色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
比如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