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土地上种自己的庄稼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2
在熟悉的土地上种自己的庄稼——浅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思考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刘丰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我受进修校的委托,在此作一个“如何使用新教材”的专题讲座。
心里很是诚惶诚恐,因为这个培训2班,是一个既包括初高中,又涵盖语、外、政、史、地、音、美等学科的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大家都是业界精英,行家里手,每学科的新教材不一样,同一科初高中教材又不一样。
坦率地说,确实不好讲这个专题。
我在这里谈几点思考,不妥之处,万望海涵。
老师们来培训的心情,本人深有同感。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请稍安勿躁。
要求一个半小时的课时,我尽量在1小时内完成。
我把闹铃调好,到时完不成,我也让它戛然而止。
我讲座的题目是“在熟悉的土地上种自己的庄稼”,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1、新教材应该是,也必须是我们熟悉的土地。
2、作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用新教材教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特色教学,种出自己的庄稼。
一、熟悉教材(一)什么是教材所谓教材,按照传统的观点,通常把教材狭义的理解为教科书。
而现在,最普遍的说法是教材包括了教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的材料。
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甚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内,因为教具是非常直观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二)新教材观的四个内涵教材在我们手中是换过一茬又一茬了,似转眼云烟,新旧的演绎中,我们还熟悉我们手中的教材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神马都是浮云”,还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才能把握和使用好这些“课改”教材,实施好新课程。
要用好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树立起新的教材观。
耕种自己的土地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三散文的耕种自己的土地,欢迎阅读。
对于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切,你是欣然接受与珍惜,还是一味感慨和怨尤上帝对自己的悭吝?对于人生中哪怕是点滴的收获,你是泰然处之,还是时时感念命运的垂青?不管你欣然也好,感恩也罢,上天对谁都是公平的。
它给每个人都分了一块完全由你自己设计、耕种、管理与收割的土地。
你也许会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土地比我的肥沃?为什么别人的领域会比我的辽阔?当你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束手无策,茫然不知如何去耕耘、播种时,不妨先想一想我们的前辈的教诲――“首先,你必须明白你的土地上到底该种些什么。
”鲁迅也许会这样对你说。
如果鲁迅不改初衷,中国的大地上可能就会多出一位平庸的医生而少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你要知道自己更擅长什么,就像农民种地要做到的“因地制宜”那样。
鲁迅走弃医从文的道路是选对了适宜自己的种子,所以他成功了。
“要让自己的土地收成更好,你就必须吃尽千辛万苦。
”马克思也许会这样对你说。
大英图书馆座位下留下的脚印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你不要以为耕种土地只要简单地做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可以保证收成,土地里布满了禾苗和野草,你可知道哪些需要努力栽培,哪些又应该尽力锄去?你可知道怎么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要知道,尽心耕种和尽力耕种,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当你做好了人生的规划,当你选择好了准备撒播的种子,那还犹豫什么,快扛好锄犁出发吧――春天里,你需要播种出无限的希望,你需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你需要适时修正自己的行为……让你大脑里的知识、让你的能力与你土地里的禾苗一同生长。
夏天里,你要不惜智慧和体力,投身于田间管理,清除掉头脑里的杂质、田间的杂草和影响你成长的各种谬误和恶习;向美丽的未知世界迈出探索的步伐,用你的智慧、勇气和信念去侍弄你精心播种的作物,用辛劳的汗水填满龟裂的田地里一道又一道沟壑。
等到炎炎夏日一步步走向终结,你会坐在田埂上守望着成熟的秋天。
你会发现你的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丰硕得多。
农家种菜的作文篇1现在,每当我看到农民伯伯在种菜的时候,我就能亲身感受到他们的辛苦。
因为只要看到了他们,我就能想起童年时种菜的'一件趣事。
那天,阳光明媚,一切仿佛都显得格外美丽。
我兴高采烈地跟着爷爷到菜地去种菜,我之所以这样高兴,是因为我从“小朋友”摇身一变,变成了“小农民”。
爷爷答应带我去菜地种菜了。
走之前他还带了一块大大的塑料薄膜,我奇怪地问:“爷爷,这是干什么用的呀?”爷爷故作神秘地说:“等会你就会知道了。
”好奇心不断驱使着我,一路上我觉得路程很短。
来到了菜地,这里的菜种类繁多,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所有的农作物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东西。
我问爷爷:“爷爷,这都是些什么菜呀?”“我来告诉你,你看,那个是丝瓜,这个是毛豆,旁边那个是白菜……”爷爷耐心地解释道。
我想起了爷爷对我说的话,又问:“爷爷,您为什么要带塑料薄膜来呢?”爷爷一边用塑料薄膜把农作物盖起来,一边说:“有时候天会很冷,我把它们盖起来,这样它们才不会被冻死。
”“哦!”,我很高兴,因为我又知道了一个知识。
接着,爷爷又能教我怎样播种,怎样浇水……从种菜这件事情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情中其实蕴含着很多复杂的学问和知识,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巧妙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农家种菜的作文篇2在脑海中搜寻着录像带,轻轻地播放,还是那件事久久萦绕于心——难忘的第一次种菜。
迎着直扑面颊的微风,沐浴温暖灿烂的阳光,闻着淡淡弥漫身边的花香,听着轻快悦耳的鸟鸣声,我无忧无虑地漫步在家乡辽阔美丽的田野上。
轻哼熟悉的小曲,我跟随着奶奶一同前往农地去种菜。
天,蔚蓝而清新,太阳像一个小姑娘害羞得躲在云朵的肩后。
奶奶熟练地拿起一把早已老旧的锄头,在农地上松土,我滥竽充数,也照着奶奶的模样在一旁帮“土地姑娘”梳头发。
松完土后,我用早已沾满泥土的小手挖起坑来,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总算挖好了七个小土坑。
我的爷爷教我种田:劳动中的教育作文爷爷经常带我去田地里玩,那里有很多大黄瓜和红薯。
我最喜欢的是在土地上挖土,然后把种子种进去。
爷爷说,种子要有水和阳光才能长大,所以我们每天都要给它们浇水。
有时候,我会弄湿自己,但爷爷总是笑着帮我擦干净。
我还学会了捉小虫子,因为它们有时候会吃掉我们的植物。
爷爷说,小虫子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和它们和平相处。
每天傍晚,爷爷会背着我去田地看我们种的植物。
我看到小黄瓜和红薯越来越大,就像魔术一样。
爷爷说,这都是我们每天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因为我知道植物需要我们的照顾才能健康成长。
有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爷爷和我都很担心我们的小植物会不会被淹死。
雨停后,我们赶紧跑到田地里检查。
幸运的是,植物们都很坚强,它们依然挺立在那里。
爷爷说,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我们要学会尊重它。
现在,每次看到我们种的植物长得茁壮,我都觉得特别骄傲。
爷爷说,劳动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种田,还教会了我耐心和责任。
我明白了,虽然我只有是小学生,但我也可以像爷爷一样,为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让我觉得很开心,因为爷爷总是告诉我,劳动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成长和坚强。
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9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1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有鸟鸣的惬意,夜雨的诗意,陌上花开的情意。
我用勤劳的双手努力耕种,那土地便是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
属于我的土地是网球,也许它很贫瘠,可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要肯俯下身来,定会赢得日后的收获。
暑假开始了,我握紧球拍,紧张而又激动地踏入这片陌生的网球场地。
初来乍到,我胆怯地挥舞着沉重的球拍,可就是击不到球,或是将球击偏好远。
教练击来的网球犹如道道黄色的闪电,从我身旁闪过。
有时我还会被自己的脚步绊倒,引起同学哄堂大笑。
不过一会儿,我虚弱极了。
只好坐一旁眼巴巴地望着和我同时学球的同学。
他矫健如燕,很快学会了击球的要领。
我想,这便是天赋吧,我的土地天生贫瘠,而他的却肥沃饱满,令我羡慕不已。
下课后,我低着头,落寞地走出了场地。
此时,天空乌云密布,隐约几声雷鸣。
我的心情正如着这灰暗的天空,压抑、窒息。
回到家后,我平躺在床上,望着依旧阴霾的天空,眼眶略微湿润。
忽然瞥见墙上挂着几个大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是毕业时老师送给我的礼物。
我猛然惊醒:我还没付出努力,所以打不好是很正常的。
只要肯弯下腰来,必将赢得日后的收获。
于是,我打起精神,重新握紧球拍,重新踏入球场。
灰暗的天空下,只有我在场地上独自练习着。
我不断地抛起球,挥着球拍,朝着眼睛正对的地方击去。
可是球却向四处飞去。
这时,天空落下淅淅沥沥的雨,将我的浑身浇湿。
可我相信,这将化作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贫瘠的土地。
通过反复地练习,球终于在球网上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了我目标的地方。
我仿佛看见,这贫瘠的土地上,已冒出点点绿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描写种地过程的优美句子
1.阳光洒落在宽广的田野上,犹如神奇的魔法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
2.手中握着肥沃的土壤,心中伴随着期待的希望,才能种下丰盈的收获。
3.播种的每一颗种子,都是生命的种子,用爱和希望浇灌,终会成长
茁壮。
4.当沉甸甸的播种器触碰到肥沃的土地时,它们仿佛是一对默契的伙伴,为这片大地带来美好的明天。
5.地里的河水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淹没着我的双手,我感受到一种融
入大自然的宁静与平和。
6.蓝天与碧海一样清澈的天空下,我看着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像舞
动的精灵,把每一颗种子都安置到最佳的位置。
7.种地是一门与大自然对话的艺术,在这条默许了无数辛勤劳作的土
地上,它们彼此交流着情感,吹动着和谐的乐曲。
8.老农人坚实的脚步,伴随着耕耘的声音,在田间田间来回穿梭,一
切都在他手中得到了生机与希望。
9.初春的微风轻拂着慈爱的面容,向大地洒下小小的快乐,似乎在说:“快快长大吧,我的种子们,我已迫不及待地期待着。
”
10.种地的过程如同生命的诗篇,每一天都是新的乐章,每一次播种
都是一首温暖的旋律,每一次收割都是一首成就的赞歌。
种花生在野外的朋友圈句子
1.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和小伙伴一起种下了一片花生地。
2. 选择了一块肥沃的土壤,准备开始种花生了。
3. 种花生是一项有意义的户外活动,每天亲近大自然。
4. 在花生地里,感受到大地的温暖和生命的力量。
5. 花生地是我和朋友们分享农耕乐趣的地方。
6. 亲手劳动,亲手种下的花生更加珍贵。
7. 在野外种花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力。
8. 花生苗的成长,见证了我们友谊的坚韧与稳固。
9. 每一次浇灌花生苗,都是对未来美好收获的期待。
10. 在花生地里与小伙伴们品味了勤劳的滋味。
11. 缓缓长大的花生苗,让我更懂得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
12. 和朋友一起栽培花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
13. 花生苗在阳光下翠绿欲滴,展现了美好的生命力。
14. 花生长大了,红彤彤的花朵点缀着整片田地。
15. 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16. 采摘花生的时候,大家开心地笑得像个孩子。
17. 一粒粒饱满的花生,是我们合作的成果。
18. 种下的每一颗花生,都蕴含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关于种田的散文
《种田记》
在城市的喧嚣中待久了,总是想要逃离。
于是我来到了乡间,寻找那片宁静的土地,开始了我的种田生活。
清晨,我会被鸟儿的歌声叫醒。
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情愉悦。
我穿上靴子,走进田间,感受着脚下的泥土,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我学着农民的样子,弯下腰,将一颗颗种子撒进土里,再轻轻地覆盖上一层泥土。
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期待着这些小小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茁壮成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看着那些嫩芽从土里钻出来,慢慢地长高长大。
它们像是我的孩子,我用心地呵护着它们,给它们浇水、施肥、除草,期待着它们早日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种田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每天的劳作让我的身体疲惫不堪,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当我看到自己亲手种的庄稼茁壮成长,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夜晚,我会坐在田边,看着满天的繁星,听着田间的虫鸣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
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作的压力,只有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种田的生活让我学会了珍惜,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
也让我明白了,生活就像种田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付出努力,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写一个描写人品质的在田中种玉米的作文哇哦!我要告诉你一个超级酷的故事!就是关于我们家田里种玉米的事情!其实,玉米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高大威猛的哦!我记得去年春天,爸爸和我一起在田地里耕地,准备种玉米种子。
我问爸爸说:“爸爸,玉米会长多高啊?”爸爸笑了笑说:“儿子,玉米要看我们的爱心和努力哦!我们得好好照顾它们,它们就会茁壮成长啦!”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把玉米种子一个个埋进土里。
我还记得,每天早上我都会跑去看看田地,看看有没有新的玉米苗在地里露出头来。
那时候,我对爸爸说:“爸爸,玉米苗长得好慢啊!它们为什么不快点长大呢?”爸爸笑眯眯地说:“儿子,生长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我们要耐心等待,它们会慢慢长高的。
”过了几个星期,哇!玉米苗真的长高了!它们一天比一天高,好像在和阳光比赛一样。
有一次,我看到一棵玉米苗长得比其他的都要高,我高兴地跑去告诉爸爸:“爸爸,这棵玉米苗好高啊!是不是我们对它特别好,它才长得这么快呢?”爸爸笑着说:“儿子,每一棵玉米苗都是我们用心栽种的结果,它们每一棵都很特别。
”。
夏天来了,玉米苗长成了一片绿油油的海洋,顶着一片片金黄色的太阳光。
有一次,我看到田地里的玉米悄悄地在和风跳舞,我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我们的玉米在跳舞呢!它们好像在庆祝它们长大了!”妈妈笑着说:“孩子,那是因为它们茁壮成长了,它们在向我们展示它们的喜悦呢。
”。
秋天的时候,爸爸和我一起去收玉米。
我们小心地把每一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摘下来,放在一起晒太阳。
我拿着一根玉米棒子对爸爸说:“爸爸,这个是不是我们田里最好的玉米棒子啊?”爸爸笑眯眯地说:“儿子,我们种的每一根玉米都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用心去栽种它们。
”。
最后,我们把玉米装进大大的麻袋里,送到市场上去卖。
我和爸爸看着麻袋里装满了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觉得非常自豪。
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的玉米真棒!我们是最棒的玉米种植者!”爸爸笑着说:“儿子,是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些玉米变得如此美味。
我的爷爷教我种田:劳动中的教育作文我的爷爷每天都会带我到田地里玩耍。
夏天时,太阳晒得火辣辣的,地里的庄稼绿油油地长得好高好茂盛。
爷爷说,这些是我们家种的水稻,是我们吃饭的东西。
我跟爷爷学了好多关于种田的事情,虽然我才是小学生,但我已经知道了很多。
爷爷告诉我,种田要有耐心。
他说要等待很久很久,庄稼才会长得茁壮。
我问他,“什么是茁壮?”爷爷笑了笑说,就是长得又高又壮,结出很多粒粒的米。
我听了觉得很神奇,所以每天都很期待看到庄稼长大。
除了耐心,爷爷还教我种田要认真。
他说每一粒种子都是希望,我们要把它们种在土里,然后每天给它们浇水,给它们唱歌,它们就会长得很快很快。
我问爷爷,“它们听得懂唱歌吗?”爷爷笑了笑说,“听得懂呀,它们听到我们的声音,就会知道我们在关心它们。
”我听了觉得好神奇,所以每天都会在田地里给庄稼唱歌。
有一天,爷爷带我去看收庄稼。
他拿出一把镰刀,说要把庄稼割下来。
我看到很多金黄色的稻谷,觉得很好玩,就学着爷爷的样子,也拿起了镰刀。
爷爷笑着说,虽然我还小,但是要学着割庄稼,才能知道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
我边割着边高兴地跳着,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大农民了。
收庄稼的时候,我还帮爷爷把稻谷装进袋子里。
虽然我力气不大,但是我每次都会尽力把稻谷装满,因为这是我们家一年辛苦的成果。
爷爷说我是个勤劳的好孩子,让我觉得特别开心。
种田不仅仅是一种劳动,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乐趣。
每天和爷爷在田地里忙活,看着庄稼一天天长大,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爷爷还说,种田教会了我耐心、认真和勤劳,这些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很重要。
所以,我会一直跟着爷爷学习,希望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好农民。
在熟悉的土地上种自己的庄稼——浅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思考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刘丰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我受进修校的委托,在此作一个“如何使用新教材”的专题讲座。
心里很是诚惶诚恐,因为这个培训2班,是一个既包括初高中,又涵盖语、外、政、史、地、音、美等学科的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大家都是业界精英,行家里手,每学科的新教材不一样,同一科初高中教材又不一样。
坦率地说,确实不好讲这个专题。
我在这里谈几点思考,不妥之处,万望海涵。
老师们来培训的心情,本人深有同感。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请稍安勿躁。
要求一个半小时的课时,我尽量在1小时内完成。
我把闹铃调好,到时完不成,我也让它戛然而止。
我讲座的题目是“在熟悉的土地上种自己的庄稼”,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1、新教材应该是,也必须是我们熟悉的土地。
2、作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用新教材教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特色教学,种出自己的庄稼。
一、熟悉教材(一)什么是教材所谓教材,按照传统的观点,通常把教材狭义的理解为教科书。
而现在,最普遍的说法是教材包括了教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的材料。
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甚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内,因为教具是非常直观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二)新教材观的四个内涵教材在我们手中是换过一茬又一茬了,似转眼云烟,新旧的演绎中,我们还熟悉我们手中的教材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神马都是浮云”,还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才能把握和使用好这些“课改”教材,实施好新课程。
要用好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树立起新的教材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新教材观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教材是需要师生去加工和创造的原始材料教材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师生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优质的教材,除了涵盖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外,还应该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学习策略,呈现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
教材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师生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个性化地实施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创造性的使用。
2.教材是传承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和引导学生情感态度的凭借教材不再只是知识的代名词,教材构建的不只是抽象的知识框架,而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现实与想像、情感态度与创新精神等等共同构建起的宏伟大厦。
教学中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因素,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要注意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启发和引导。
3.教材实施是“弹性”和开放性的新教材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适度训练的前提下,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弹性”。
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开发课程和自主创造留下必要的空间,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验出发,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和本班学生的活动。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在分析和使用教材时不能老囿于预定的教学内容,而应多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接受的基础出发。
教材上有很多事物是城镇学生熟悉而农村学生不了解的,有些探究或其它活动,受条件的限制,是农村学生无法开展的,对于这些内容,农村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该调整的适当调整,该替换的适当替换,该补充的适当补充。
新课程强调“课程是经验”,要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的转变,要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
新课程空间很大,作为农村一线的教师不能坐等现成的课例和教参,而应该从发现自己身边的材料入手,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学习的材料和课程资源。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让学习内容更加有血有肉,让学生喜闻乐见,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二、目前使用新教材的主要问题新教材铺天盖地而来,既让我们眼花缭乱,又有些让我们手足失措。
尽管已经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培训,但效果确实不尽人意。
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是有不少困惑产生的:1、没有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不深入地研究研究课程标准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或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造成在使用新教材上的困难。
有一大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新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编写的,而且新的教材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无论是内容上还是事例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教学的过程中,就不折不扣地照本宣科地执行新教材。
另一种情况是不能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突出表现在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上。
许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蜻蜓点水浮于水面,因而就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事倍功半。
2、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不同传统教材。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的传统教材,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主要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教师的教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落实下去,使学生掌握教材所编排的内容。
新教材一方面突破了学科中心,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并且新教材是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结论的呈现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清楚,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
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跳不出旧的“依纲靠本”框框,感觉新教材不好教了,知识不系统了,结论不明确了,自己很还适应,甚至很茫然,很苦恼。
3、对教材功能的认识不准确。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教材控制着教师的教和学,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落实知识点”,使学生掌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资源,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获得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教材观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要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
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实践新课标的重要载体。
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
“用教材教”,就要先“入”教材,再“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用教材教”,就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用教材教”,就要把执行教材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材”走向师生“互动生成”。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
因而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
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三、如何使用新教材(一)要有正确的文科教育观念在座诸君都是文科教师,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首先要有正确的文科教育理念。
我们这里说的文科是指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着不同的性质,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人文学科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和统一,人文学科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科注重主观感受。
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不同价值和性质决定了科学与人文学科教育的价值不同。
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人文学科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
可见,人文学科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但它更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1.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感受生活的愉悦。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很单调,内心很苦闷,生命质量就无从谈起。
而文科的学习就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好的食粮。
一首隽永的小诗,一个蕴涵哲理的小故事,一篇催人泪下的小说,乃至一段优美的旋律,都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给人带来一种内心的愉悦。
因此,文科课程的核心是欣赏: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感。
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文科教学中,少一点机械式的抄写,少一点八股格式的作文模仿,让我们的孩子在欣赏中保持对文科的兴趣、激情和灵性!事实上,对精神丰富性的追求是人的基本追求,五音不全的人也会哼,色彩不辨的人也爱涂,大字不识的人也能吟两句诗。
所以在我看来,文科课程首先是欣赏课程,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
可是当前文科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却不那么令人乐观:文采飞动的语文课变成了生词抄写课;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变成了八股格式的模仿课;甚至连音乐、绘画课也成了乐谱的记忆课和横平竖直的训练课……工具价值压倒了目的价值,学生可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兴趣、激情和灵性。
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
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发觉。
得到的东西是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失去的是海水下面冰山的主体。
2.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鲜艳的花朵遭到随意的蹂躏,可爱的小猫、小狗遭到不经意的嬉杀;无力反抗的孩子遭到成人心理上的摧残或肉体上的欺辱,呻吟的病人受到粗暴的治疗;低收入者受到无端的鄙视,残疾人受到莫名的嘲弄……人的生命意识,人的生命价值观在哪里呢?上述行为的发出者不一定不识字,哲学考试也不一定不及格,道德评分也许还很高,换句话说,他们都可能是接受过文科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