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0
《平家物语》中特殊人物形象分析作者:邬磊郭宁林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平家物语》作为日本镰仓时期的军纪物语被大众所知。
开篇以“祇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道理”道出全文的无常观。
平家物语围绕平家一族的兴衰,道出“胜者必衰,骄者必败”的因果报应。
本文试以平家权利之首平清盛的嫡长子平重盛小松殿为研究对象分析《平家物语》中这一形象的鲜明个性及其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平家物语;小松殿;忠臣谏子;理想化作者简介:邬磊(1989-),女,吉林省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日本语言学。
注:郭宁,林岚为本文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02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期著名的文学长卷,也有部分学者称之为军纪物语。
它以十三卷四大部分的浩瀚篇章记述了平家一族从大权在握到衰退没落,以及源、平两大武士集团争夺天下大权的战争,到最终的平家一族灭亡两方面,真实地反应出了当时日本的历史文化风貌以及阐明了“盛极必衰”这一道理(去掉)。
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著。
对于这一物语的研究,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都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对此物语当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平清盛”、“源赖朝”“源义经”等主要人物方面,忽略了其他非主要人物在作品中所占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此,本论文试以小松殿平重盛为研究对象,探讨《平家物语》中对这一形象的塑造以及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2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因皇位继承问题发生了“保元之乱”。
源、平两大武士家族共同协助天皇平叛的胜利,从此也展开了源、平两大家族争夺中央集权的斗争。
平治元年(1159年)12月,源义朝发动政变,幽禁后白河天皇,不久即被平清盛打败。
在平治之乱中,源义朝等被杀,将其子源赖朝流放伊豆。
从此,源氏一族没落,平氏的权力开始扶遥直上。
浅谈《平家物语》中的武士生死观作者:王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摘要:《平家物语》是军记物语的代表作,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描绘时代本质的伟大民族画卷”。
①叙述的是平家与源家两大武士集团在宫廷中争夺天下权力以及两大武士集团的战争,最后以平家失败以及灭亡而告终。
《平家物语》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书中描写了很多如宇治桥合战、河原合战等恢弘的战争场面,并塑造了众多忠勇武士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武士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忠义报主和勇武刚毅,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武士在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时候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念。
关键词:武士;生死;战争;观念[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02佛教思想对中世初期日本人的生死观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的生死观。
而本文正是着重从生死观的角度着手来探究《平家物语》中的武士精神,并将武士们在死亡面前展示出来的武士精神与生死观相结合。
归纳整理了《平家物语》中的被读者所熟知的经典武士形象,通过武士对死亡的态度描写来再现当时武士们的生死观和武士精神。
在《平家物语》中对平家的兴盛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描写,却以浓重的笔墨聚焦在平家的没落与消亡的紧张过程上,比起写武士的武艺,作者更注重的是武士精神世界和武士生死观念的描写。
在《平家物语》中的众多战役中,有一场战役叫做“篠原合战”。
斋藤别当实盛,就是篠原合战中出战的。
他不顾己方兵力溃乏,仍屡屡独骑返回奋战。
木曾殿部下手冢太郎光盛,对实盛的勇悍无匹颇为欣赏,因为他明知己方大势已去,却依然孤骑苦战不屈!斋藤别当虽然勇悍过人,却已是久战沙场而疲惫不堪,②并且年过七旬,所以被手冢压在身下。
手冢郎党一拥而上,割了实盛的首级。
由于义仲小时候,曾于上野见过他,实盛那个时候头发已是半白,如今该当全白才对,为什么鬓须反而是黑呢?樋口次郎兼光之望了一眼,便潸然道此人正是斋藤别当。
《平家物语》的武士道《平家物语》是一部描写平安时代末期发生的平家与源氏争斗的史诗小说,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其中,武士道是该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武士道的描写,展现了平家与源氏两大家族武士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平家物语》中的武士道精神,探究其对日本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忠诚、勇气、诚实、尊敬、礼节、荣誉以及对家族和主君的忠诚为核心价值,是日本武士阶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平家物语》以平家与源氏两大家族之间的战争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深入探讨了武士道的内涵。
首先,在《平家物语》中,忠诚是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这一点体现在平家一族对主君的忠诚上。
平家武士为了维护家族尊严和主君权益,不惜生命,甚至献身。
例如,在平家一族覆灭的战役中,平家武士舍弃自己的生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主君一同走上死路。
他们坚守着对家族和主君的忠诚,展现出了武士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其次,勇气也是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家物语》中的武士们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
无论是源义经的英勇善战,还是平清盛的巧妙指挥,他们都展现出对战争的的勇敢面对和应对能力。
这种勇气和无畏的精神是武士道的重要体现,也成为日本文化中一部分的重要元素。
其次,诚实是武士道所秉持的重要品质。
在《平家物语》中,武士们坚守着对真实和诚实的追求。
他们不会欺骗别人,也不会对敌人心生诡计。
更重要的是,武士们始终对自己忠实,绝不做出有损于武士道道德准则的事情。
他们的善良和真诚感染了许多读者,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
再次,对家族和主君的尊敬是武士道的又一重要体现。
《平家物语》中,平家武士对家族和主君表现出极高的尊敬。
他们尊敬家族渊源,维护家族利益,同时也尊重和服从主君的吩咐。
在家族和主君面前,他们竭尽全力,不计个人得失,以家族和主君的利益为重。
这种尊敬的态度在《平家物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成为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家物语》与武士的荣誉平家物语是一部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史书和文学作品,记录了平家与源氏之间的战争与冲突。
在这部作品中,武士的荣誉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平家物语》如何展现了武士的荣誉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平家物语中武士的荣誉观体现在他们对待自己的家族和主君的忠诚上。
在故事中,平家和源氏一族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代表了武士忠诚和荣誉的表现。
武士们以忠诚和效忠为荣,认为保家卫国是武士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视家族的荣誉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并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耀而奋战。
其次,武士的荣誉观在平家物语中体现在他们对敌人和战争规则的尊重上。
武士们注重战斗的公平和尊贵。
他们认为荣誉在于战胜强大的对手,而不是利用卑鄙的手段来获得胜利。
在平家物语中,许多武士为了保持荣誉,宁愿选择壮烈地死去,而不是屈辱地活着。
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日本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另外,平家物语还展现了武士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家族内部的纷争中,武士们都展现了强大的意志力和优秀的战斗技巧。
他们坚守信仰,不畏艰难,无论生死,始终不离不弃。
这种勇敢和坚韧的精神在平家物语中反复强调,成为武士荣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平家物语中也描绘了武士对于自身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要求。
武士的荣誉观要求他们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感召其他人。
他们要保持纯洁和高尚的品德,遵守道义和道德规范。
在平家物语中,武士们追求自身的完美,并努力成为社会的表率。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荣誉。
总之,平家物语展现了武士的荣誉观,强调了忠诚、尊重、勇气和道德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并对日本武士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平家物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武士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其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平家物语》全译本诞生记作者:姚东敏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20期典之作,势必会影响到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深入思考。
《源氏物语》因被誉为中国版《红楼梦》而广为人知,《平家物语》因堪比《三国演义》而受到国人瞩目。
《平家物语》是13世纪成型的日本长篇历史战争小说。
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源氏物语》并称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两大巅峰巨著。
12世纪末,平安王朝走到尾声,天皇与贵族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日益衰落,拥有领地和私人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全面抬头。
源氏和平家作为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重权的两大武士集团,因盘根错节的复杂恩怨,以及对统治权力的觊觎,终于在公元1156年至1185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平家物语》以史书编年体为主轴,站在平家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源氏和平家争夺权力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
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
随着平氏家族被灭,作品的悲剧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叙述中时时夹杂几句作者的议论与点评。
因为原书成书历经时间持久,而且并非只经一人之手,作者构成复杂,所以无论对平氏衰亡原因的分析,还是对作品人物的评价,都不局限于某一立场或视角,佛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随处可见。
这为中国当代读者了解日本文化传统,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又形象的文本。
可以说,《平家物语》围绕平氏集团由盛至衰这一中心线索,艺术地再现了平安王朝末期旧的贵族阶级日趋没落,逐渐为新兴武士阶层所取代,而上升到政治舞台上的武士集团由于被贵族同化,又被地方上拥有实力的武士集团所吞没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
《平家物语》作为日本历史小说和军记物语的扛鼎之作,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之前王朝文学中不曾有过的披坚执锐、跃马横枪的英雄人物。
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开创了与王朝文学迥异的新传统,给后世文学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时,《平家物语》的文化价值也同样不容错过。
《平家物语》读后感《平家物语》是一部描述平家一族兴衰的史诗巨著,通过对平家家族的兴盛与覆灭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也对平家一族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故事以平家一族的兴起开始,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家族荣耀的时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命运的转变,平家一族逐渐陷入了困境。
在战乱和政治斗争的夹缝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最终走向了覆灭的命运。
平家一族的覆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在阅读《平家物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脆弱。
平家一族的覆灭并非是因为他们的无能或者愚蠢,而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和命运的转折。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受制于历史和环境的影响,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同时,我也对平家一族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他们曾经是政治上的精英和家族的骄傲,但最终却走向了灭亡。
在他们的覆灭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逃脱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命运和选择。
通过阅读《平家物语》,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平家一族的兴衰,更是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无论是兴盛还是覆灭,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总的来说,读完《平家物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也领悟到了命运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对平家一族的兴盛与覆灭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学会了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勇敢面对命运,珍惜眼前的幸福,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原文及译文原文:然后溪之平沙漫流。
译文:接下来呢,就看到那条小溪啊,沙子在溪底平平地铺着,溪水就那么慢悠悠、散漫地流淌着。
你想啊,就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小溪流,溪底的沙子整得可平乎了,那水也不着急,就像个没什么事儿的人在闲逛似的,一点一点地往前挪。
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方向,就这么顺着地势,这儿流一点儿,那儿流一点儿的。
出处:由于没有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暂时无法明确其准确出处,如果是从某篇古代游记或者描写山水的文章里摘出来的话,那就应该是某位古人在游历山水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溪边景色,然后就这么描述下来的。
比如说可能是哪个文人墨客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走到一处溪边,觉得这景色挺有意思的,就写了这么一句。
也许他当时就坐在溪边的大石头上,看着这溪水和沙子,心里想着:“哟呵,这溪里的沙子平平整整的,水就这么散漫地流着,还挺有一番风味儿呢。
”然后就提笔把这场景给记下来了。
这就像咱们现在出去旅游,看到好看的景色,就拿出手机拍个照或者写个小游记啥的。
这古人啊,就用他们那时候的方式,把这溪边的小景儿给记录下来了,就有了这么一句话。
你看啊,这原文里就简单几个字,描述的画面感还挺强的。
要是按照那种文绉绉的翻译方式,可能就会说什么“继而溪之平沙缓流”之类的,虽然也能表达那个意思,但是听起来就特别生硬,就不像咱平常说话似的。
咱就得按照平常唠嗑的方式来,这样大家一听就明白,就好像能看到那个场景一样。
比如说“平沙”,咱就直接说“平平的沙子”,“漫流”就说“散漫地流淌”,多直白啊,就像咱们指着那小溪跟旁边的人说:“嘿,你看这溪里的沙子老平了,水就这么慢慢地流呢。
”这多接地气啊,也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原文里描写的那种溪边小景的韵味儿。
再比如说,如果是个外国人想要了解咱们中国古代这种对景色的描写,你要是给他整那些文绉绉的翻译,他肯定听得一头雾水。
但是像咱们这么翻译,他就能很容易地在脑海里构建出这个画面。
就像给他画了一幅画一样,他能看到那条小溪,溪底平平的沙子,还有那慢悠悠流着的溪水。
源义经是日本文学和传说中最伟大的军事人物之一,传说中的军神,也是兔死狗烹式的悲剧性胜利者的典型。
他是源义朝和常盘御前的幼子,出生于西元1159年,乳名牛若丸。
其父在平治之乱时被平清盛所杀,兄长赖朝被流放至伊豆。
传说他以遮那王之名在鞍马寺中长大,曾经得到逸外高人的指点。
之后在商人吉次的牵线下托身于奥州平泉的藤原秀衡门下。
青年时响应其兄源赖朝反对当权的平氏一族的战斗号召,并与堂兄木曾义仲协力进行讨伐平氏的战斗。
木曾攻取京都后,赖朝猜忌义仲并派义经和源范赖进攻义仲。
义经获胜,义仲被杀。
在此之后,他转兵同平家继续交战,于一之谷、屋岛、坛浦打败平家部队并将其歼灭。
这一连串胜利造就了他不败的军事传说的同时也使得兄长赖朝对其的猜忌日增。
在政治、军事上孤立之下,源义经只得再次投奔奥州的藤原氏。
但为秀衡的继承者泰衡出卖,死于衣川自卫战,享年三十一岁。
据说他身材矮小,容貌秀丽像个女子,却有着相当火爆的脾气。
而关于他年轻时候的事迹、同静御前的爱情故事和最终的死法有相当多的不同版本的传说,甚至有些无聊的人士认为他并没有死于衣川,而是逃到蒙古变成了成吉思汗@_@......在这里便不一一列举了。
武藏坊弁庆源义经麾下的首号家臣,从义经起兵到战败身死一直随侍左右。
他与源义经的主仆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武士阶级标榜的楷模,而相关他的传说更是远远多于他在正史上所见的记载,可以说是个历史比重远远小于传奇比重的人物,因此关于他的资料有多少是真实的是很值得怀疑的。
传说他是个身材巨大、武勇卓越、忠贞不二的勇士,是比睿山僧人出身,也有说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熊野别当藤原一族,这些都早已无法考证了。
他与义经的初会是在京都的五条大桥的一次宿命的对决,由于拜服义经的实力便长期追随于他。
关于这些事在很多日本的古代戏剧中都有叙述,什么当天夜晚樱花漫天之类的,但恐怕更多的只是种艺术手法而已。
奥州藤原秀衡所信任的人物,是引导源义经前往奥州的靠黄金交易为生的商人。
他是《平家物语》和《源平盛衰记》中都有登场的传说中的人物。
换句话说,此人所发挥过的作用其实是相当小的,而他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过也是值得怀疑的。
那须与一宗隆他是源义经麾下的、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弓箭能手,是下野国那须郡的武士,那须太郎资高的第十一子。
传说他虽然身材矮小却箭术高明,可以轻易射落飞鸟。
于屋岛合战中,一箭射下湖面上的扇子闻名于后。
佐藤三郎嗣信传说中的义经四天王之一。
其父是佐藤元治,他原是奥州藤原秀衡的的家臣,后与其弟一同追随源义经南征北战,活跃于战场。
按《平家物语》的说法,他在赞岐国屋岛的海滨为掩护源义经而被能登守平教经射死。
义经为祭吊他把自己所骑的名马"大夫黑"配上金饰雕鞍赠给高僧以求为之超渡。
佐藤四郎忠信佐藤三郎嗣信的弟弟,义经四天王之一。
和其兄一样,原是奥州藤原秀衡的的家臣,后随义经一同参加源赖朝的部队,是义经麾下的勇士之一,并多次以源义经影武者(替身)的身份在战场上活跃。
伊势三郎义盛义经四天王之一。
山贼出身,在源义经从鞍马寺前往奥州的途中归附。
是义经麾下的重要人物,擅长情报的收集,频频活跃于战场。
虽然身世的详细资料已不得而知了(可能同他的身份低微有关),但他恐怕是四天王中立下战功最多的一个了。
《源平盛衰记》和《义经记》中登场的人物,是源义经的郎党,跟随其至衣川自卫战,关于他的详细资料皆是不明。
其存在的真实性是值得质疑的。
静御前传说中的日本古代美女,是源义经的爱人(传说同义经生有一子,但被赖朝所害)。
母亲是名为矶禅师的歌女,传说静御前有着卓越的舞姿,能够感动上苍神祗,并为后白河法皇所欣赏。
关于她故事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最有名的无非是她舞蹈祈雨感动了龙神降下了大雨、和义经相遇相爱,在吉野同义经离别和之后被迫在源赖朝面前起舞等。
各种文学作品,戏剧作品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但这些究竟有多少是真实存在过的事情却不得而知了。
鸟天狗游戏设定他是在鞍马寺教授源义经武艺兵法的逸外高人。
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低。
凛游戏原创人物,义经方设定。
在《天诛红》中以暗杀者身份登场。
平清盛平家一代繁荣的铸造者。
他生于1118年,亲生父母不详,为桓武天皇后裔平忠盛收养。
依靠战功在保元和平治之乱中急速晋升至相国,并将一族安插于重要政府职位上,是当时真正掌握政权的实力人物。
他放逐后白河法皇,并迫使高仓天皇禅位于年仅两岁的安德天皇(清盛的外孙),又派兵镇压了以仁王领导、由源家支持的叛乱。
次年,1180年去世,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平家一族的败亡,对他而言或许是种幸运。
无论是在小说还是正史上他都是以性格坚强,野心勃勃的铁腕式的人物出现,人们指责由于他晚年的暴虐使得平家快速的灭亡,但这种指责却是缺乏说服力的。
兴衰二世的例子历史上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论述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他对于源氏宽容的、没有赶尽杀绝的政策恰恰在成为源赖朝对平氏一门斩草除根行为的借口。
平知盛平清盛的四子,相对于以勇将之名传世的木曾义仲,他则以智将之名闻名于后,具有相当的军事指挥策划才能,是平源合战时期平家真正的军事总指挥,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之一。
他先后参加了平源合战中许多著名战役,主持平氏向西国的撤退和重新集结势力等事务,多次使得源氏军队陷入困境,是源氏前进的真正的障碍。
但是由于平氏上层决策的错误判断、知盛对其兄宗盛的愚忠等一系列原因,最终使得平家回天无术。
坛浦之战败北后他穿上两套盔甲投海自尽,留下了"该见的事情都见到了(不愿见到的事最终来了),如今是该了结了"类似这样的名言。
他是平氏最后的支柱,传说中也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2004年12月的时候,野村万斋主演的影片《子午线之祀》即是以他为主角的拍的,有兴趣的不妨去看一看。
平重衡平清盛的第五子,知盛的弟弟,其母亲是二位尼时子(清盛的正室)。
传说中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相貌和能力皆很出众,平家众人品评家人的时候曾以"牡丹"来比喻其人,是清盛和时子膝下最宠爱的儿子。
官至正三位中将,在一之谷合战中力竭为梶原景时部俘虏。
后被押送至镰仓,在源赖朝面前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屈服之色,使周围之人皆感敬意。
最后追究过去焚烧南都之事,在奈良被斩首。
关于平重衡的传说流传得也相当广泛,但因为其善于歌赋、精通音律的平安时代贵公子形象,故而多为充满悲剧色彩的风月之事,这是当时在登场人物中比较罕见的。
平敦盛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悲剧美学代表人物之一。
传说擅长吹笛,平经盛之子,战国武将织田信长时常吟唱的"人间五十年......"便是为他创作的。
虽然在平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在战场上也没有发挥过什么重要作用,但"敦盛之死"在各类传说和文学艺术中一直是悲剧美学的题材之一,相当的出名,这里便附上《平家物语》中的一段:平家既已败退,熊谷次郎直实说:"平家的公子们正往海边逃去,想要搭乘接应的船只,这真是太好了,去找个象样点的大将军见个高低吧!"于是策马向海边追去。
过不多久,果然看见一骑武士正奔向海湾的船只,那人今日的装束是绣有仙鹤的直裰、上浅下深的淡绿铠甲,头盔上打着锹形结,佩带着镀金的腰刀,背后插着鹰羽箭,手里拿着缠藤的弓,骑的是圆斑灰毛骏马,配着金饰的雕鞍;他奔至海边策马下海,游了五六段远。
熊谷喊道:"喂,我看你是位大将军,临阵脱逃,不感到羞耻吗?快回来!"举起扇子来招呼,那人真的转回身来了。
当他正要上到岸上之时,熊谷次郎跃马上前与之交锋,立即将他击落马下,按住要割取他的首级。
把头盔揭掉看时,原来却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稍加修饰,用铁浆水把牙齿涂成了黑色,和自家的小次郎年龄相仿,容颜很是秀丽,怎好利刃相加呢!于是说道:"你到底是何人,报上名来,我可救你。
""你又是何人?""我是个平常的人物,我是武藏国住人熊谷次郎直实。
""这样说来,碰到了你,我倒不想通名了。
对你说来,我算得上是个象样的对手,我不用通报姓名,你砍了首级去问吧,人们会认得出的。
"熊谷次郎闻听,想道:"果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将军。
杀了他一个人,该打败的仗也胜不了;不杀他,该胜的仗也败不了。
自家的小次郎受了轻伤,我心里就难受;假如杀了他,他父母又该是如何悲伤呀!算了,饶了他吧。
" 可是往后面一看,土肥和梶原率五十左右骑跟了上来。
熊谷忍泪说道:"我本想不杀你,可是我们的大队军兵赶上来了,无论怎样你是逃脱不了了,若落在别人手中,同样难免一死,倒不如由我动手,以后给你祭祀供奉吧。
""那么,就请快动手吧。
"熊谷非常怜惜这个少年,不知如何下手,但觉眼前发黑,心内恍惚,竟至分不清前后了。
可是事情并不能如此了结,他只好哭着取了这少年的首级,并且嘴里嘟哝着说:"唉,身为武士是最可憾的了,若不是生于武勇之家,哪能落得如此下场!我也只好狠一狠心动手杀戮了。
"他举袖掩面,悲哀哭诉。
过了很久,因为不能如此哭个没完,便割下那人铠甲下面的直裰,把首级包裹起来,同时把那人装在锦袋里的笛子取过来挂在腰间,心中暗想:"怪可怜的。
今天早晨这些人还在城里享受管弦之乐。
我们东国的军兵不下数万,在战阵之中带着笛子的却一个也没有,这少年是个有身分又很风雅的人呀。
"后来,当他把这笛子呈给九郎御曹司看时,人们无不流泪。
事后才知道,这少年乃是修理大夫平经盛的儿子,官任大夫,名叫敦盛,生年一十七岁。
熊谷以此为契机,其佛心越来越盛了。
据传说,这个笛子是因他祖父忠盛擅长吹笛,鸟羽天皇赐给的,经其父经盛又传给他。
他也是吹笛名手,常常把这笛子带在身边,并给它取名叫作小枝。
虽说这音乐娱乐乃不足挂齿的小事,但却成了熊谷次郎日后出家入道皈依佛法的机缘,说来也真是可悲可叹。
平教经其父平教盛是为平清盛的兄弟。
以能登守(官名,从五位下)之名流传于后,是平家知名的猛将。
也是不少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虚构的、源义经生平的最大对手。
传说他在屋岛合战中曾给予源义经重大打击,甚至以箭射死了义经四天王中的佐藤继信。
在坛浦之战中力战,直至最后双腋各夹了一个源氏武士跳海而死。
他在战场的活跃,是相当具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吧?很可惜,这些说法恐怕都只是传说而已,或者,这仅仅是《平家物语》的艺术表现手法。
按照同时期的不少其它史料表明,其实平教经的丧命地点应该是在一之谷合战,也就是这一大串的传奇战绩其实是虚构的,虽然可惜,但恐怕这才是更加接近于真相的说法。
菊王丸在平源合战中,他是相当不起眼的一个人物。
这人原是越前三位中将通盛的小马弁,中将阵亡后,归在其弟能登守平教经的帐下。
据说力大无比,十八岁的时候在屋岛合战中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