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0
浅谈《平家物语》中的武士生死观作者:王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摘要:《平家物语》是军记物语的代表作,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描绘时代本质的伟大民族画卷”。
①叙述的是平家与源家两大武士集团在宫廷中争夺天下权力以及两大武士集团的战争,最后以平家失败以及灭亡而告终。
《平家物语》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书中描写了很多如宇治桥合战、河原合战等恢弘的战争场面,并塑造了众多忠勇武士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武士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忠义报主和勇武刚毅,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武士在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时候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念。
关键词:武士;生死;战争;观念[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02佛教思想对中世初期日本人的生死观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的生死观。
而本文正是着重从生死观的角度着手来探究《平家物语》中的武士精神,并将武士们在死亡面前展示出来的武士精神与生死观相结合。
归纳整理了《平家物语》中的被读者所熟知的经典武士形象,通过武士对死亡的态度描写来再现当时武士们的生死观和武士精神。
在《平家物语》中对平家的兴盛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描写,却以浓重的笔墨聚焦在平家的没落与消亡的紧张过程上,比起写武士的武艺,作者更注重的是武士精神世界和武士生死观念的描写。
在《平家物语》中的众多战役中,有一场战役叫做“篠原合战”。
斋藤别当实盛,就是篠原合战中出战的。
他不顾己方兵力溃乏,仍屡屡独骑返回奋战。
木曾殿部下手冢太郎光盛,对实盛的勇悍无匹颇为欣赏,因为他明知己方大势已去,却依然孤骑苦战不屈!斋藤别当虽然勇悍过人,却已是久战沙场而疲惫不堪,②并且年过七旬,所以被手冢压在身下。
手冢郎党一拥而上,割了实盛的首级。
由于义仲小时候,曾于上野见过他,实盛那个时候头发已是半白,如今该当全白才对,为什么鬓须反而是黑呢?樋口次郎兼光之望了一眼,便潸然道此人正是斋藤别当。
《平家物语》与武士的荣誉平家物语是一部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史书和文学作品,记录了平家与源氏之间的战争与冲突。
在这部作品中,武士的荣誉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平家物语》如何展现了武士的荣誉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平家物语中武士的荣誉观体现在他们对待自己的家族和主君的忠诚上。
在故事中,平家和源氏一族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代表了武士忠诚和荣誉的表现。
武士们以忠诚和效忠为荣,认为保家卫国是武士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视家族的荣誉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并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耀而奋战。
其次,武士的荣誉观在平家物语中体现在他们对敌人和战争规则的尊重上。
武士们注重战斗的公平和尊贵。
他们认为荣誉在于战胜强大的对手,而不是利用卑鄙的手段来获得胜利。
在平家物语中,许多武士为了保持荣誉,宁愿选择壮烈地死去,而不是屈辱地活着。
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日本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另外,平家物语还展现了武士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家族内部的纷争中,武士们都展现了强大的意志力和优秀的战斗技巧。
他们坚守信仰,不畏艰难,无论生死,始终不离不弃。
这种勇敢和坚韧的精神在平家物语中反复强调,成为武士荣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平家物语中也描绘了武士对于自身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要求。
武士的荣誉观要求他们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感召其他人。
他们要保持纯洁和高尚的品德,遵守道义和道德规范。
在平家物语中,武士们追求自身的完美,并努力成为社会的表率。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荣誉。
总之,平家物语展现了武士的荣誉观,强调了忠诚、尊重、勇气和道德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并对日本武士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平家物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武士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其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平家物语》全译本诞生记作者:姚东敏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20期典之作,势必会影响到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深入思考。
《源氏物语》因被誉为中国版《红楼梦》而广为人知,《平家物语》因堪比《三国演义》而受到国人瞩目。
《平家物语》是13世纪成型的日本长篇历史战争小说。
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源氏物语》并称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两大巅峰巨著。
12世纪末,平安王朝走到尾声,天皇与贵族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日益衰落,拥有领地和私人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全面抬头。
源氏和平家作为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重权的两大武士集团,因盘根错节的复杂恩怨,以及对统治权力的觊觎,终于在公元1156年至1185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平家物语》以史书编年体为主轴,站在平家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源氏和平家争夺权力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
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
随着平氏家族被灭,作品的悲剧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叙述中时时夹杂几句作者的议论与点评。
因为原书成书历经时间持久,而且并非只经一人之手,作者构成复杂,所以无论对平氏衰亡原因的分析,还是对作品人物的评价,都不局限于某一立场或视角,佛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随处可见。
这为中国当代读者了解日本文化传统,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又形象的文本。
可以说,《平家物语》围绕平氏集团由盛至衰这一中心线索,艺术地再现了平安王朝末期旧的贵族阶级日趋没落,逐渐为新兴武士阶层所取代,而上升到政治舞台上的武士集团由于被贵族同化,又被地方上拥有实力的武士集团所吞没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
《平家物语》作为日本历史小说和军记物语的扛鼎之作,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之前王朝文学中不曾有过的披坚执锐、跃马横枪的英雄人物。
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开创了与王朝文学迥异的新传统,给后世文学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时,《平家物语》的文化价值也同样不容错过。
《平家物语》读后感《平家物语》是一部描述平家一族兴衰的史诗巨著,通过对平家家族的兴盛与覆灭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也对平家一族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故事以平家一族的兴起开始,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家族荣耀的时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命运的转变,平家一族逐渐陷入了困境。
在战乱和政治斗争的夹缝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最终走向了覆灭的命运。
平家一族的覆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在阅读《平家物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脆弱。
平家一族的覆灭并非是因为他们的无能或者愚蠢,而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和命运的转折。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受制于历史和环境的影响,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同时,我也对平家一族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他们曾经是政治上的精英和家族的骄傲,但最终却走向了灭亡。
在他们的覆灭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逃脱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命运和选择。
通过阅读《平家物语》,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平家一族的兴衰,更是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无论是兴盛还是覆灭,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总的来说,读完《平家物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也领悟到了命运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对平家一族的兴盛与覆灭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学会了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勇敢面对命运,珍惜眼前的幸福,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原文及译文原文:然后溪之平沙漫流。
译文:接下来呢,就看到那条小溪啊,沙子在溪底平平地铺着,溪水就那么慢悠悠、散漫地流淌着。
你想啊,就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小溪流,溪底的沙子整得可平乎了,那水也不着急,就像个没什么事儿的人在闲逛似的,一点一点地往前挪。
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方向,就这么顺着地势,这儿流一点儿,那儿流一点儿的。
出处:由于没有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暂时无法明确其准确出处,如果是从某篇古代游记或者描写山水的文章里摘出来的话,那就应该是某位古人在游历山水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溪边景色,然后就这么描述下来的。
比如说可能是哪个文人墨客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走到一处溪边,觉得这景色挺有意思的,就写了这么一句。
也许他当时就坐在溪边的大石头上,看着这溪水和沙子,心里想着:“哟呵,这溪里的沙子平平整整的,水就这么散漫地流着,还挺有一番风味儿呢。
”然后就提笔把这场景给记下来了。
这就像咱们现在出去旅游,看到好看的景色,就拿出手机拍个照或者写个小游记啥的。
这古人啊,就用他们那时候的方式,把这溪边的小景儿给记录下来了,就有了这么一句话。
你看啊,这原文里就简单几个字,描述的画面感还挺强的。
要是按照那种文绉绉的翻译方式,可能就会说什么“继而溪之平沙缓流”之类的,虽然也能表达那个意思,但是听起来就特别生硬,就不像咱平常说话似的。
咱就得按照平常唠嗑的方式来,这样大家一听就明白,就好像能看到那个场景一样。
比如说“平沙”,咱就直接说“平平的沙子”,“漫流”就说“散漫地流淌”,多直白啊,就像咱们指着那小溪跟旁边的人说:“嘿,你看这溪里的沙子老平了,水就这么慢慢地流呢。
”这多接地气啊,也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原文里描写的那种溪边小景的韵味儿。
再比如说,如果是个外国人想要了解咱们中国古代这种对景色的描写,你要是给他整那些文绉绉的翻译,他肯定听得一头雾水。
但是像咱们这么翻译,他就能很容易地在脑海里构建出这个画面。
就像给他画了一幅画一样,他能看到那条小溪,溪底平平的沙子,还有那慢悠悠流着的溪水。
从《平家物语》中看日本女性的无奈与曲折作者:陈磊姜洪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平家物语》主要记载了1156年-1185年的源氏与平氏的政权之争。
通过对文章中特定女性角色的品读,能够深入探究日本古代与中世交替时期的社会价值观,进一步展现了日本女性的无奈与曲折。
关键词:日本女性;无奈;《平家物语》[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平家物语》通过对平家由昌盛走向衰败的描写,展现了“盛者必衰若沧桑”的道理,对于人物命运尤其是女性命运的曲折、无力感上升到了“无奈”的韵意。
一、《平家物语》中导致女性特殊历史地位与曲折命运的社会根源在《平家物语》中,多处都描写了男女互赠诗歌的情事,在这种大环境下,女子必然成为男子风雅标准的判断者,这绝对不是地位低下者能完成的事情。
在这个时期,男性高度追捧“风雅”,比如说,平敦盛年仅十五就能通晓乐律,其笛声优美可以催人泪下,最后,在战乱中死于非命。
文章对平忠度与平敦盛的描写,都是文章中的精彩章节,对他们的遭遇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叹惋与敬意,日本民间对他们也非常尊敬,将他们视为勇者、英雄,并后来作舞曲《敦盛》来纪念平敦盛。
事实上,平敦盛只是一介文弱少年,如果单论武功很难被评为英雄。
究其原因分析,是因为《平家物语》时代的人们对于“风雅”的要求、追捧非常高,在这种审美文化与社会环境下,其地位虽然不能用玩物、卑贱来形容,但受到时代局限性限制,女性社会地位要远远低于男性社会地位,在这种社会地位根源下,注定了女性特殊历史地位与曲折命运。
二、在《平家物语》中所反映出来的日本女性所必须承担的社会价值观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日本人的价值观也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的。
比如说《平家物语》一文中的武士道精神,并不是单纯的忠义心与爱国心,其反映出来的武士道德与务实精神,完全与后世追捧的“武士道”不同,只是与贵族阶级相互对立的一种规范,具有重名声、尚武精神的品质。
《平家物语》的中国镜像关键词:平家物语儒家文化镰仓时代摘要:《平家物语》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物语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日本古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思想文化,而且也透视出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密切联系。
作品采用日文和汉文混用的形式,脍炙人口,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内容实例出发,分层面引证《平家物语》受古代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
引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日本文化深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泽被,特别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吸收和改造,更是造就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和魂汉才”接受方式的巨大成功。
《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的古典文学名著,多年来广为流传,曾出现过200多种不同的版本,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包含着佛教思想,而且反映了儒家的因果观和道德观,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正在兴起的武士精神。
它宝贵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的史实。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对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忠义观、天命观等来加以阐释。
一、形同神异,借史集儒释道“儒”原本是中国古代对学者的尊称,为“优”及“和”之意,是指其思想、学问能够安定他人,足以说服别人。
《平家物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量地直接引用或借用中国史实。
开篇“祗园精舍”用“远查异国实事,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都因守不住先王法度,穷极奢华,不听诤谏,不悟天下将乱的征兆,不恤民间的疾苦,所以不久就亡了”①,给平家作了预言性的评价。
“立匾的纠纷”中,清和天皇九岁接受文德天皇禅位,明确指出是仿效了中国周公辅成王,南面临朝,日理万机的先例。
“烽火”篇章讲到小松公为了让父亲明白一切富贵、荣华、朝恩、要职总有用尽的道理,举证了萧何虽然功勋越侪辈,官至大相国,但违背了君心,高祖仍然给他以重罚的史例。
继而,对其下属用周代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告知他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严岛临幸”一篇,高仓天皇在平家势力的压迫下,过早地让位于东宫(高仓天皇的儿子,是入道相国的外孙)。
面对人们的非议,平大纳言时忠卿(新帝乳母帅典侍②的丈夫)辩解说:“在外国,周成王三岁即位,晋穆帝两岁登基……后汉的孝殇皇帝诞生百日就践祚。
天子幼年即位,和汉两国都不乏这样的先例。
”③可见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相当熟悉,往往当作有典可查的经验之谈。
“迁都”写天皇将都城迁到福原。
当时日本国内的形势很混乱,天皇又迁都,又建造皇宫很不合时宜。
所以人们讨论说:“……楚灵王建章华台,使人民离散;秦始皇造阿房宫,致天下大乱。
……有鉴于此,唐太宗虽作骊山宫,因恤万民靡费,卒不临幸,以致瓦顶生松,墙生薜荔,与现今后人相比,可谓大相径庭了。
”④中国儒家文化东传日本后,日本民族接受、利用并发展了儒家文化。
《平家物语》中多把中国历史故事甚至是传说作为生活经验。
“两代皇后”中,二条天皇好色,偷偷地叫高力士在外面搜求美人,将情书送到了皇太后那里。
事情公开后,公卿们认为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后妃,唐高宗的继母。
太宗驾崩,被立为高宗的皇后。
但这毕竟极其特殊。
而在日本的历史上还没有立过两代皇后的事情,但最终仍然将皇太后纳为皇后。
可见,中国史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立东宫”,新帝高仓天皇的继位标志着平家的荣华达到极致。
书中以唐朝杨贵妃得宠时的杨家来比喻此时的平家,暗示两家的结局相似。
随后谈到汉和两朝作为真言本尊的九曜陀罗的来历。
一行阿阇梨因为和杨玉环的嫌疑引起唐玄宗的猜疑,被流放果罗国。
一行阿阇梨在去果罗国的途中感化上天,然后在左衣袖上画出九曜的形象。
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如同叙述本国野史传闻。
追述平家历史时,提到清盛公任安艺守的时候,从伊士海乘船到熊野途中,有一尾很大的鲈鱼跳进他的船中,向导对清盛公说,“古时候,曾有白鱼跃入武王的船里,这是吉兆”⑤,因此清盛公将鲈鱼烹调了,让全家的子弟和仆人分吃了,自此平家的运气不断好起来,在整体上奠定了《平家物语》的基调。
“僧徒齐集”中,高仓宫率领叛军在进攻六波罗的途中天亮鸡叫。
于是伊豆守对高仓宫讲述了孟尝君过函谷关时,因为开不了门,他的食客学鸡鸣将门骗开的故事,以此安慰高仓宫。
伊豆守的“经验”似乎有点可笑,但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鼓舞军心),其用心已显而易见了。
日本民族的文化、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受儒学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与原始神道相结合,使其附有了宗教信仰的成分,进而构成了民族所特有的天命观。
在征兆与应验的描写上, 日本民族总是充满盛者必衰的物哀情绪。
“医师问答”中,小松公患重病,入道相国欲求宋朝名医为其医治,被小松公拒绝。
小松公对劝他的人说:“汉高祖提三尺剑……为流矢所伤,太后吕氏请来良医为其治病。
但是医生要收五十斤黄金。
汉高祖说:‘……在我武运方盛时,曾多次打仗受伤,并不觉得怎么痛楚,现在我的命运已经尽了。
人命在天,纵有扁鹊,又有何益……’最终给了医生五十斤黄金而没让他治病。
”⑥小松公认为自己也是到了命运将尽的地步,因此也拒绝让医生治病。
又说:“今重盛身非佛体,名医又不如耆婆,即使他通晓四书,精于百病疗法恐怕也无法救助积秽的人。
即使他熟读五经,能治百病,对于劫数之内的病孽也是难以治愈的。
”⑦这里的“四书”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医书:《素问》、《大素经》、《难经》、《明堂经》。
“五经”指的是《素经》、《灵枢经》、《难经》、《金匮要略》、《甲乙经》。
由此中国古代医学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法印问答”中,由于内大臣小松公去世还未过七七⑧,法皇就行幸八幡。
入道相国对此非常生气。
他用唐太宗因魏徵先卒,不胜感伤,亲自书写碑文“昔殷宗得良弻于梦中,今朕先贤臣于觉后”⑨的例子来批评法皇对内大臣去世毫无哀悼之意。
紧接下来的《大臣被流放》一篇讲内政大臣藤原师长被流放至东国,虽被流放但并不觉得忧烦。
主要是想起古时唐朝太子宾客白乐天谪居浔阳江畔的事情,故赏明月,啸湖风,弹琵琶,吟诗歌借以排遣。
可见,中国文化不仅影响到了日本统治阶级,而且被借鉴用来当作统治国家的经验,同时也极深刻地触及到了日本文人的灵魂,他们在遭遇不平后,也寄情于中国文人的遭遇。
因此,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也可视为是日本文人的精神归宿。
二、引用中国文献之映像《平家物语》中引用中国文词典故共124处,直接引用原典文句的有72处。
笔者在周启明、申非的译本中找出直接用中国典故或文献原句作译的就有70多处。
涉及的文献范围非常广。
“经史子集”、“白氏文集”、“汉书”、“文选”都能在书中找到直接引用的例子,本文不作一一摘出。
只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作析。
《平家物语》直接引用中国文献语句,使作品文笔生辉,富有韵律,铿锵有力,以此达到“兴”的手法。
可谓先言他事,以引起要说之事。
如《西光被斩》中用“从兰欲茂而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而谗人蔽之”⑩,比喻西光进谗法皇。
治承四年的五节会上,有人咏歌“竹斑湘浦……”{11},邦纲大纳言在外边听见了觉得这是不祥的话,还不如不听的好。
这里都是在借用中国之古事,引出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怀。
作品中,出于对异国文萃的欣赏,作者在创作中自觉地利用熟知的异文化语境进行描写,以便更好地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赦书中”形容中宫(入道相国的女儿)生产时痛苦的样子,用的是“当年一笑百媚生的汉朝李夫人在昭阳宫里患病的姿态就是如此”和“‘梨花一枝春带雨’……比起唐代的杨贵妃,其风情尤为令人怜惜”{12}等字句来形容。
“临幸大原”引用《论语》中的“颜渊居陋室,箪瓢常空”和《庄子》中的“原宪住蓬户,藜蘉遍地”{13}来形容女院庵室的破落,同时也渲染了法皇的那种愁苦、压抑的心情。
结语众所周知,《平家物语》同古代物语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以日本中世纪社会的没落及封建主义革命带来的变革为主要描写背景,融合协调地运用汉语、佛语、俗语等日汉混合文体,巧借汉史,在深刻地映射出古代日本社会各个方面的同时,也很好地接受和传承了古代的中国文化。
在日本文学的发展史中,《平家物语》尚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创作中模仿外国文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比研究《平家物语》在题材上与中国文化的借鉴关系,可以更好地进一步考查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这对今后研究两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关系及文学发展规律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取向作用。
①《平家物语·祗园精舍》,周启明、申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②典侍是内侍司的次官,帅是其父藤原显时太宰权帅的官职。
③《平家物语·严岛临幸》,第145页。
④《平家物语·迁都》,第193页。
⑤《平家物语·鲈鱼》,第8页。
⑥《平家物语·医师问答》,第125页。
⑦《平家物语·医师问答》,第126页。
⑧旧俗,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为死者安魂诵经,日本称为“中阴”。
⑨《平家物语·法印问答》,第132页。
⑩引自《贞观政要·杜馋》,见《平家物语·西光被斩》,第56页。
{11} 《和汉朗咏集》,语出张读《愁赋》:“竹斑湘浦,云凝鼓瑟之踪;凤去秦台,月老吹箫之地。
”第255页。
{12} 《平家物语·赦书》,第101页。
{13} 《平家物语·临幸大原》,第517页。
参考文献:[1] 平家物语[M]. 周启明,申非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 西乡信纲. 日本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 申非. 日语学习与研究. 平家物语与中国文学[J].1985,3:7-10.关于《平家物语》之“无常观『平家物語』における「無常観」について摘要《平家物语》成文于日本镰仓时代,描写了平氏一家由荣华走向没落的历史。
书中以保元﹑平治之乱中获胜的平家和战败的源家之间的对比,以及源平两家争战后对平家的追讨过程为中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处在社会变革中逐渐没落的平安贵族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武士阶级的社会状况。
本研究,基于多次通读这部优秀的战记物语,在深刻理解作品描绘的日本中世宗教状况以及人们的宗教理念的基础上,对“无常”的观念如何贯穿作品始终,为何能够在人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平家物语;佛教;神道;无常要旨『平家物語』は鎌倉時代に成立した、平家一族の栄華と没落を描いた歴史物語である。
保元の乱・平治の乱に勝利後の平家と敗れた源家の対照、源平の戦いから平家の滅亡を追ううちに、没落し始めた平安貴族たちと新たに台頭した武士たちの織りなす人間模様を見事にかきだしている。
本研究では、この最高の軍記物語と呼ばれる物語に基づき、中に描かれた日本中世における宗教の状況やそれに対する人々の観念を解読したうえ、なぜ「無常」という感じがいつも現れ、また人々の心に生じたのかという問題を辿り、検討してみたいのであ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