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家物语》
- 格式:pdf
- 大小:126.54 KB
- 文档页数:2
《平家物语》的中国镜像关键词:平家物语儒家文化镰仓时代摘要:《平家物语》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物语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日本古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思想文化,而且也透视出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密切联系。
作品采用日文和汉文混用的形式,脍炙人口,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内容实例出发,分层面引证《平家物语》受古代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
引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日本文化深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泽被,特别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吸收和改造,更是造就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和魂汉才”接受方式的巨大成功。
《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的古典文学名著,多年来广为流传,曾出现过200多种不同的版本,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包含着佛教思想,而且反映了儒家的因果观和道德观,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正在兴起的武士精神。
它宝贵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的史实。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对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忠义观、天命观等来加以阐释。
一、形同神异,借史集儒释道“儒”原本是中国古代对学者的尊称,为“优”及“和”之意,是指其思想、学问能够安定他人,足以说服别人。
《平家物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量地直接引用或借用中国史实。
开篇“祗园精舍”用“远查异国实事,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都因守不住先王法度,穷极奢华,不听诤谏,不悟天下将乱的征兆,不恤民间的疾苦,所以不久就亡了”①,给平家作了预言性的评价。
“立匾的纠纷”中,清和天皇九岁接受文德天皇禅位,明确指出是仿效了中国周公辅成王,南面临朝,日理万机的先例。
“烽火”篇章讲到小松公为了让父亲明白一切富贵、荣华、朝恩、要职总有用尽的道理,举证了萧何虽然功勋越侪辈,官至大相国,但违背了君心,高祖仍然给他以重罚的史例。
继而,对其下属用周代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告知他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严岛临幸”一篇,高仓天皇在平家势力的压迫下,过早地让位于东宫(高仓天皇的儿子,是入道相国的外孙)。
论《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相似性《平家物语》是日本中世纪初期创作的一部史诗,记述了平家与源氏之间的战争与曲折命运。
而《三国演义》则是中国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英雄豪杰。
尽管《平家物语》和《三国演义》来自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但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
在这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通常被描绘成敏感、善良和柔弱的形象。
无论是《平家物语》中的宇治川姬、广濑兰子,还是《三国演义》中的甄氏、黄承儿,她们通常被描绘得温柔体贴,体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
尽管她们面对许多艰难险阻,但她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强和勇气同样令人钦佩。
不管是《平家物语》还是《三国演义》中,女性角色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平家物语》中,比如广濑兰子的才智和智谋在平家一族的政治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三国演义》中,甄氏、貂蝉和黄承儿等女性都以其美貌和智慧在男性之间激起了争斗,对历史演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女性角色展现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聪明才智和独特影响力。
《平家物语》和《三国演义》中的女性角色还经常被描绘为替代母亲或夫人的角色。
在这两部作品中,许多女性角色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还承担起了兄弟、丈夫的女强人形象。
比如《平家物语》中的黄檗师恩子、广濑兰子等人,她们在灾难中能够坚强果敢地维护自己的家族的利益。
同样地,《三国演义》中的甄氏和黄承儿等人也在丈夫战争期间保护城池,维护家族的利益。
虽然存在相似性,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平家物语》中的女性形象更偏向于依附于男性,主要通过亲情和义务来展现她们的价值。
而《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凸显聪明才智和自主性,往往通过智慧和计谋发挥影响力。
《平家物语》和《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
两者都塑造了善良、温柔、勇敢和聪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两个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体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观和认知。
《平家物语》的武士道《平家物语》是一部描写平安时代末期发生的平家与源氏争斗的史诗小说,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其中,武士道是该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武士道的描写,展现了平家与源氏两大家族武士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平家物语》中的武士道精神,探究其对日本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忠诚、勇气、诚实、尊敬、礼节、荣誉以及对家族和主君的忠诚为核心价值,是日本武士阶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平家物语》以平家与源氏两大家族之间的战争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深入探讨了武士道的内涵。
首先,在《平家物语》中,忠诚是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这一点体现在平家一族对主君的忠诚上。
平家武士为了维护家族尊严和主君权益,不惜生命,甚至献身。
例如,在平家一族覆灭的战役中,平家武士舍弃自己的生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主君一同走上死路。
他们坚守着对家族和主君的忠诚,展现出了武士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其次,勇气也是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家物语》中的武士们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
无论是源义经的英勇善战,还是平清盛的巧妙指挥,他们都展现出对战争的的勇敢面对和应对能力。
这种勇气和无畏的精神是武士道的重要体现,也成为日本文化中一部分的重要元素。
其次,诚实是武士道所秉持的重要品质。
在《平家物语》中,武士们坚守着对真实和诚实的追求。
他们不会欺骗别人,也不会对敌人心生诡计。
更重要的是,武士们始终对自己忠实,绝不做出有损于武士道道德准则的事情。
他们的善良和真诚感染了许多读者,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
再次,对家族和主君的尊敬是武士道的又一重要体现。
《平家物语》中,平家武士对家族和主君表现出极高的尊敬。
他们尊敬家族渊源,维护家族利益,同时也尊重和服从主君的吩咐。
在家族和主君面前,他们竭尽全力,不计个人得失,以家族和主君的利益为重。
这种尊敬的态度在《平家物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成为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家物语》与武士的荣誉平家物语是一部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史书和文学作品,记录了平家与源氏之间的战争与冲突。
在这部作品中,武士的荣誉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平家物语》如何展现了武士的荣誉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平家物语中武士的荣誉观体现在他们对待自己的家族和主君的忠诚上。
在故事中,平家和源氏一族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代表了武士忠诚和荣誉的表现。
武士们以忠诚和效忠为荣,认为保家卫国是武士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视家族的荣誉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并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耀而奋战。
其次,武士的荣誉观在平家物语中体现在他们对敌人和战争规则的尊重上。
武士们注重战斗的公平和尊贵。
他们认为荣誉在于战胜强大的对手,而不是利用卑鄙的手段来获得胜利。
在平家物语中,许多武士为了保持荣誉,宁愿选择壮烈地死去,而不是屈辱地活着。
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日本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另外,平家物语还展现了武士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家族内部的纷争中,武士们都展现了强大的意志力和优秀的战斗技巧。
他们坚守信仰,不畏艰难,无论生死,始终不离不弃。
这种勇敢和坚韧的精神在平家物语中反复强调,成为武士荣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平家物语中也描绘了武士对于自身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要求。
武士的荣誉观要求他们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感召其他人。
他们要保持纯洁和高尚的品德,遵守道义和道德规范。
在平家物语中,武士们追求自身的完美,并努力成为社会的表率。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荣誉。
总之,平家物语展现了武士的荣誉观,强调了忠诚、尊重、勇气和道德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并对日本武士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平家物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武士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其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平家物语》全译本诞生记作者:姚东敏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20期典之作,势必会影响到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深入思考。
《源氏物语》因被誉为中国版《红楼梦》而广为人知,《平家物语》因堪比《三国演义》而受到国人瞩目。
《平家物语》是13世纪成型的日本长篇历史战争小说。
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源氏物语》并称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两大巅峰巨著。
12世纪末,平安王朝走到尾声,天皇与贵族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日益衰落,拥有领地和私人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全面抬头。
源氏和平家作为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重权的两大武士集团,因盘根错节的复杂恩怨,以及对统治权力的觊觎,终于在公元1156年至1185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平家物语》以史书编年体为主轴,站在平家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源氏和平家争夺权力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
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
随着平氏家族被灭,作品的悲剧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叙述中时时夹杂几句作者的议论与点评。
因为原书成书历经时间持久,而且并非只经一人之手,作者构成复杂,所以无论对平氏衰亡原因的分析,还是对作品人物的评价,都不局限于某一立场或视角,佛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随处可见。
这为中国当代读者了解日本文化传统,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又形象的文本。
可以说,《平家物语》围绕平氏集团由盛至衰这一中心线索,艺术地再现了平安王朝末期旧的贵族阶级日趋没落,逐渐为新兴武士阶层所取代,而上升到政治舞台上的武士集团由于被贵族同化,又被地方上拥有实力的武士集团所吞没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
《平家物语》作为日本历史小说和军记物语的扛鼎之作,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之前王朝文学中不曾有过的披坚执锐、跃马横枪的英雄人物。
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开创了与王朝文学迥异的新传统,给后世文学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时,《平家物语》的文化价值也同样不容错过。
Oral Tradition, 18/1 (2003): 30-32
日本《平家物语》
Yamashita Hiroaki
《平家物语》(Heike monogatari)是日本最长的武士传说(ikusa monogatari)之一。
现今遗存的有好几个版本,都是讲述源氏(Genji)和平良(Heike)之间爆发的源平合战(大概发生在公元后1180-85年间)。
这些不同的版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着重赞扬源氏幕府的成就,一类则主要讲述平良族的没落。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现存的不同版本来寻找相关文本的历史发展轨迹。
其中比较显著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确定作者的相关思想定位、和最接近源氏文本的版本。
还有另外一小组学者主要是研究相关的口头传诵文本。
他们着重研究十四世纪中期的书面文本,这些文本恰是《琵琶日志》(biwa hôshi)的表演基础(盲人表演者伴随着琵琶演奏进行表演)。
有一些学者主要研究如何阅读《琵琶日志》的书面文本。
但是研究口头文本的学者现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现存文本的特质。
一些研究口头传统表演的学者对如何分析书面文本存有质疑,他们强调说这些表演是属于非文本性质的。
他们认为现存的《平家物语》并不是仅仅用来记录口头表演。
因此,口头表演和书面文本的关系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颇具争议的课题(关于日本的口头传统和《平家物语》的比较,参见Hyôdo Hiromi:2000,Komoda Haruko & Matsuo Ashie:1996,和Yamashita Hiroaki :2000)。
学术界很有名的一个学术运动是研究《平家物语》的不同版本和它们对中世纪、现代早期的叙述传统故事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校订版本都重复了同一个关键主题:平良族的没落和远离贵族势力的源氏的崛起。
不管是不同版本的区别、还是相同点,都说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另外,平家传说也促进了其他战争传说的诞生。
同样重要的是,其他艺术表演也同样促进了《平家物语》传说不同版本的衍生。
即便是今天,我们仍然发现与平家族武士被击败有关的口头传说。
中世纪的书面形式固定了《平家物语》,因此它对收集口头传统的地区产生了影响。
因此,我们的首要重点是研究发掘日本口头传统、口头化、书面化、和音乐之间关系的主要问题。
Aichi Shukutoku University
Trans. By Elizabeth Oyler
参考文献
31 YAMASHITA HIROAKI
Bialock 1999 David T. Bialock. “Heike monogatari.” In Medieval Japanese Writers.
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vol. 203. Ed. by Steven D. Carter. Detroit,
Washington, London: Gale Research. pp. 73-84.
Hyôdô 2000 Hyôdô Hiromi. Heike monogatari no rekishi to geinô [History and the
Peforming Arts in the Tale of the Heike]. Tokyo: Yoshikawa Kôbunkan.
Matsuo 1996 Matsuo Ashie. Gunki monogatari ronkû [Examination of the War Tales]. Tokyo:
Wakakusa Shobô.
Ruch 1977 Barbara Ruch. “Medieval Jongleurs and the Making of a National Literature.”
In Japan in the Muromachi Age. Ed. by John W. Hall and Takeshi Toyod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79-309.
Rutledge 1993 Eric Rutledge. “Orality and Textual Variation in the Heike monogatari: Part One,
The Phrase and its Formulaic Nature.” In Heike biwa: katari to ongaku [Heike
Lute: Narrative and Music]. Ed. by Kamisangô Yûkô. Kasukabe-shi: Hitsuji
Shobô. pp. 360-40 [sic].
Tokita and Komoda 2002 Alison Tokita and Komoda Haruko, eds. Nihon no katarimono: kôtôsei, kôzô, igi
[Japanese Narrative: Orality, Structure, Meaning]. Kyoto: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Watson 2003 Michael Geoffrey Watson. “A Narrative Study of the Kakuichi-bon Heike
Monogatari.” D. Phil. thesis, Oxford University.
Yamashita 1976 Yamashita Hiroaki. “The Structure of ‘Story-telling’ (Katari) in Japanese War
Tal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cene of Yoshitomo’s Last Moments.” Acta
Asiatica, 37:47-69.
Yamashita 1994 ______. Katari to shite no Heike monogatari [The Tale of the Heike as
Narrative]. Tokyo: Iwanami Shoten.
Yamashita 2000 ______.Gunkigatari to geinô: hensha honkan shukan [Battle Narrative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Tokyo: Kyûko Sh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