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简明东方文学史》读后感(马翔宇)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全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内,各自创造出水平不一,内容悬殊的文化,而文学则是表现这些不同文化的标志之一。
东方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西方文学盛行的今日,我们应看到,除了西方文学之外,还有东方文学这朵奇葩在灿烂的开放。
想要了解东方文学,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
东方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共有三个时期。
在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文学,由史诗文学以及与宗教相关的文学组成,他们产生于西亚北非和印度。
史诗文学的代表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波斯的《阿维斯塔》印度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在这之中,印度的两大史诗相较于前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写作技巧加深,写作手法增多,对人物的描绘更加丰满细腻,使其产生了鲜明的性格,另外其故事宏大,场景繁多,所以成为史诗文学的典范。
在宗教文学方面,埃及的《亡灵书》以色列的《旧约圣经》与印度的《梨俱吠陀》较为人们所知,其中《旧约圣经》的诗歌部分文学价值和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东方的古代文学多是由诗歌组成的,并以反映历史和描写神话为主,当然这其中也适当的结合了民歌,社会风俗,规范礼仪等内容,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的中古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在此阶段中大量的名篇佳作相继问世,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全面发展异彩纷呈,这表明了东方文学体系的日臻完善。
中古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诗歌的成熟,一是寓言故事的完善,还有是人物传记以及各种剧本小说的出现。
印度是第一个发展中古文学的国家,《五卷书》是一件代表作品,其后出现的伽梨陀娑则是东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意义并有据可考的著名作家。
伽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剧作,他的抒情长诗《云使》也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伽梨陀娑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人物的形象描绘的饱满生动,把情节刻画的细腻精致,所以他的作品就成为了千古名篇。
马剑飞的读后感作文马剑飞的读后感作文匆匆读完日本国民级的长篇历史小说《平家物语》,虽然留下了许多的疑问与不解,但是,即使凭借那些幸运地留在头脑中的文字残片,也仍使我不禁感慨于那个以前只是听过名字的时代。
《平家物语》讲述的是距今约900年前,日本两大武士集团源氏、平氏争夺霸权的角逐。
作者以盛极必衰的核心思想从平家崛起一直写到他们的最终灭亡,短短30年的历史,却见证了一个霸权的兴衰。
也许是文化背景以及时间的原因,读古代小说,即使是那些按现代汉语习惯翻译的外国小说,也觉得有一条河横躺在面前,虽可理解,却不能深入。
面对陌生的词汇、奇怪的语法、不甚清晰的称呼系统……读的中间,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想法,不过,在自己“半而知趣”的经历鼓舞下,还是一次又一次从书架上请下了这座大山,并最终顺利完毕了这段充满矛盾的旅程。
现在回想起来,这部连人名都没给我留下几个的小说,却在读完之后让我感到莫名的感谢与不舍。
除去那些理解上的困难,《平家物语》带给了我迥异于《德川家康》中那个战国时代的另一争斗史(虽然都是历史小说,但柏杨先生曾说过,历史小说的生命力以及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力,是远非正史类藏于诘屈聱牙的文言后的史书所能比拟的),正是这一著名的源平争霸历史拓展了我对古代日本的浅薄认识。
《平家物语》的主轴是“盛极必衰”,从平清盛平定叛乱开始,平家从位微言轻的地方武士代表迅速成长为掌控国家政权的豪族,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飞黄腾达使得平家更快地堕落化、残暴化,并最终在木曾义仲、源义经等军事天才的先后打击下彻底灭亡。
但是,贵族化、公卿化的平家却不仅仅只有表现出残暴、蛮横,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平氏大部分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以及伴随着这批典型的贵族艺术家一个个消亡而来的同情与惋惜(至少《平家物语》最后是为他们的才华与贵族气息惋惜的,但也仅是对此惋惜而已)。
让我最感奇怪的是《平家物语》中对镰仓幕府的缔造者源赖朝的描述少之又少,给人的感觉是木曾义仲将平家从京都驱逐、源义经打败义仲并灭亡平家、源赖朝逼死自己的亲弟弟兼建立了“亘古未有”功勋的义经、镰仓幕府建立这一连串赖朝没发挥多大作用的事件的集合。
平家物语读后感《平家物语》读后感《平家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平家与源氏之间的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平家一族的兴衰和最终的覆灭。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首先,读完《平家物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丰富理解和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对平家与源氏之间的战争、政治斗争、家族兴衰等方方面面的描写,展现了对日本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物命运的展现,作者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其次,读完《平家物语》,我对于历史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物命运的展现,使我对于日本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对平家与源氏之间的战争、政治斗争、家族兴衰等方方面面的描写,我对于日本中世纪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展现,我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于日本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读完《平家物语》,我对于人性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展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在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承受着各种压力和考验,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展现,作者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常,让我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于人性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之,读完《平家物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丰富理解和深刻思考,对于历史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对于人性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平家物语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英文回答:The Heike Monogatari is a captivating tale of war, tragedy, and the futility of human ambition. Written in the 13th century, it chronicl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aira clan,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families in feudal Japan.The story begins with the Heike clan at the height ofits power, but their arrogance and hubris ultimately leadto their downfall. Led by the charismatic Kiyomori Taira,the Heike launch a series of campaigns against their rivals, the Minamoto clan. However, their victories are short-lived, as the Minamoto,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Yoritomo Minamoto, gradually gain strength.The Heike Monogatari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work that explores the themes of love, loyalty, and the natureof war. It features a cast of memorable characters,including the tragic heroine, Lady Shizuka, and the valiantwarrior, Benkei Musashibo.The story is told in a vivid and lyrical style, and it is filled with memorable scenes and episode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assages describes the Battle of Dan-no-ura, the climactic battle of the war between the Taira and Minamoto clans. The battle is depicted as a desperate and bloody struggle, and it ends with the defeat of the Heike.The Heike Monogatari is a powerful and moving tale that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 It is a storythat has been told and retold for centuries, and it continues to captivate readers today.中文回答:《平家物语》是一部关于战争、悲剧和人类野心荒谬性的迷人故事。
平家物语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平家物语》读后感。
《平家物语》是一部描写日本平安时代的史诗小说,通过对平
家一族的兴衰起落,展现了这一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
读
完这部小说,让我感慨良多。
首先,小说中对平家一族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
和命运的无奈。
平家一度风光无限,却最终遭遇了灭族的悲惨命运。
这种兴衰起落,让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法预测。
其次,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平家与源氏的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无数无辜的百姓被卷
入战争的漩涡中,鲜血染红了整个国家。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战争
的可怕,以及和平的可贵。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
小说中,有正直忠诚的人,也有阴险狡诈的人,有慷慨豪迈的人,
也有自私冷漠的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让我
更加珍惜那些真诚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读完《平家物语》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了解了日本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更让我对人生、战争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
乐读后感作文7篇乐读后感作文篇1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幸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我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幸福,幸福把我们团团包围着。
我们享受着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不花钱就可以轻轻松松的上学,学费则全是国家出,既然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报校祖国,建设更加幸福的中国。
来到超市,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物品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想有什么就有什么。
现在电脑、数字电视都到家了,在家就能感受信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令全世界瞩目,称为屹立在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街道,在社区,在公园,到处都可以看到可喜的现象,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打球、下棋、看书、唱歌……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提高了,过着和谐、幸福、安康的生活。
对孩子来说,能上学就是幸福;对患者来说,有医保就是幸福;对老人来说,有社保就是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千姿百态,五彩斑斓。
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幸福,我们的幸福就是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读着《中华文化经典导读》,背着荷花池小学礼仪三字经,学文化,学做人,快乐成长。
是啊!幸福是多么令人向往啊!但是,幸福生活就像一座摩天大厦,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用砖头一步步稳稳的搭上去,“众人同心,其利断金”!作为“幸福中国”的一员,我们是否能尽一份力呢?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用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幸福中国永远幸福在每代中国人的心中!乐读后感作文篇2在冬日里温暖的沙发上,我翻开了《简爱》,这是英国作家夏洛蒂的代表作,想用这本书表达一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思想。
简从小失去父母,被舅母收留。
但这位里德夫人和他的儿子却一直虐待她,比较终将她送进了一所环境非常差的学校。
在这里,简认识了一个朋友——海伦彭斯,但她们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海伦面对别人的欺压,会选择理解、原谅,她说:“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
《平家物语》读后感《平家物语》是一部描述平家一族兴衰的史诗巨著,通过对平家家族的兴盛与覆灭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也对平家一族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故事以平家一族的兴起开始,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家族荣耀的时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命运的转变,平家一族逐渐陷入了困境。
在战乱和政治斗争的夹缝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最终走向了覆灭的命运。
平家一族的覆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在阅读《平家物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脆弱。
平家一族的覆灭并非是因为他们的无能或者愚蠢,而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和命运的转折。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受制于历史和环境的影响,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同时,我也对平家一族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他们曾经是政治上的精英和家族的骄傲,但最终却走向了灭亡。
在他们的覆灭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逃脱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命运和选择。
通过阅读《平家物语》,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平家一族的兴衰,更是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无论是兴盛还是覆灭,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总的来说,读完《平家物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也领悟到了命运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对平家一族的兴盛与覆灭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学会了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勇敢面对命运,珍惜眼前的幸福,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后感的作文集锦9篇读后感的作文篇1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感触很深、启发很大。
书中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我们怎样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就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而要达到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怀、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他在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一语中的地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
”教育应当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时刻。
于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学生老是不带书本、老是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分析过的作业仍然错在那里,和同学吵架惹是生非。
任我们怎么摆道理、讲事实,都收效甚微。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一度认为是无药可救,不报希望了。
但作者的一句话“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激醒了我。
是啊!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没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呢?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不可理解。
于是,我们总是表现出不满和愤怒,采用训斥和惩罚,而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
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任何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凡人,都是从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学生的一点过失和错误为什么不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宽容呢?我们总是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正使孩子缺少一种能震撼他们心灵的力量吗?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充满温情和期待的爱。
我们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孩子的心扉。
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但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发展情况。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读后感的作文篇2故事讲有个放牧羊孩子,他很无聊,总是冲着村里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救我呀,大人们拿着木棍和锄头往山上跑,上山去根本没狼,孩子却哈哈大笑,上当了上当了。
平家物语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平家物语读后感(一)钟声的回响Iyenasu“祗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道理。
婆娑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
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
横暴者必将覆亡,仿佛风前尘埃。
”——《平家物语》卷首语伴随着祗园里的阵阵钟声,日本中世名门望族——平家的兴衰剧,就此上演。
平家因族长清盛入道而兴,亦因清盛入道而衰。
替天皇讨伐源氏一门,故平家起初兴旺;视天皇如同掌中玩物,故平家最终衰败。
平家以武勇夺得大权,却因享乐失去天下。
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而清盛掌握大权后,既耽于女色,不思进取,又暴虐无道,倒行逆施,亦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拜他所赐,平家一门日渐衰颓,虽有小松中将重盛折冲樽俎,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法阻止平家一门向末日狂奔。
当压抑许久的源氏不再沉默,在“旭将军”木曾义仲和源赖朝的带领下奋起反击时,平家满门男儿,竟无一人能挽狂澜于既倒,空有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却如腐草之荧光,比不上源氏这轮天空之皓月,被士气高涨的源氏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几乎满门覆灭,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而后起的源氏也终将走上前人的不归路,又不禁引人深思。
而这一切,早已在祗园里的钟声中昭示于天下。
西洋人将《平家物语》比作日本的《伊利亚特》,在下认为此言也有可取之处。
譬如本书卷首语,就与赫克托尔的叹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伊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都将灭亡。
”无论是盛极一时的平家,还是难攻不落的特洛伊城,在时间的流逝下,都将化为灰烬。
面对此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再豪气万丈的英雄也无力回天。
西庇阿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吟诵赫克托尔的话语,哀叹自己的祖国罗马也将遭受灭国的厄运;织田信长在与名将今川义元决一死战前,也想起了平家敦盛的故事,超然物外的唱到:“人间五十年,与天下相比,如梦亦似幻,一度得以生存者,岂能有不灭之理。
”由此他便展开了自己二十余年的野望之路,可谁又曾料到,这同一句话竟也成了他被叛军包围时,无可奈何吟诵的辞世句呢?或许我们不该光去哀叹人事无常,命途多舛。
实际上。
命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它虽然是我们一半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几乎一半供我们支配。
盛者虽然必将衰败,但盛者可砥砺前行,负重致远,尽力维持兴盛;骄奢之人确实难以长久,横暴之徒也终将自寻死路,但骄奢之人放下屠刀,亦能立地成佛,横暴之徒幡然醒悟,也能浪子回头。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大获成功,除了维新志士的前赴后继,也跟作为对手的德川幕府止戈为武密切相关。
残酷无情的阿育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也是因为他在得到了生命真谛后痛改前非,乐善好施,才得以名垂千古。
而书中的平家亦因为有人一心向佛,最终得以在海底往生极乐。
若无此等有识之士回头是岸,亦无历史上的灿烂千阳。
更进一步来说,即使万事万物终将化作尘埃,对寻得人生意义的人来说,这也早已是身外之事了。
平家确实是咎由自取,但他们也能成为警示后人的一次重要教训,告诫人们万万不可忘掉自身限度;特洛伊的灭亡是无可避免的,但在灭亡之前,他们如流星般掠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伊利亚特》里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说;罗马的衰落也是命中注定的,但在步入暮年之前,他们留下了遍布欧洲的大道和流传至今的罗马法,让我们至今还能说:“让我们感到奇怪的现象,并非罗马帝国为何灭亡,而是帝国怎么能维持这样长久。
”;织田信长是含恨而终,但在他去世以前,他已为战乱频仍的日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他们不论好坏与否,都为世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既然诸行无常,盛者必衰,往生之后,所做的事皆是虚空,皆是捕风。
那尽可以好好过完这场梦幻般的人生,人生的路仍在向前,虽然我等武运由天注定,但铠甲已在胸前,功名亦在脚下,何必再拘泥于无关紧要的陈规陋习,只需顺着天道的指引,完成自己的梦想便是。
循着那祗园的钟声,定能抵达应许之地。
平家物语读后感(二)日中而移月盈亏撰稿:千寒源“祇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妙理;娑罗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
”盲眼乐师弹着琵琶走街串巷,这延绵的曲调凄婉悠长。
《平家物语》详细记述了日本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过渡时期源氏与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争霸的历史故事。
在这一历史时段,平安时代的风雅安逸逐渐被杀伐征战击碎,文学作品特色也由《源氏物语》般的优雅细腻向《平家物语》的豪迈雄壮转变。
作品前四章极为细致地记叙了平氏家族的盛极一时,()以及大权在手的暴虐;后文则是对败将之子源赖朝、源义经起兵讨平,最终平家败亡、源氏镰仓政权正式建立这段历史的翔实记述。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平家物语》不仅基本完整复制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更穿插记录了民间、佛教的传说,虚实结合,给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
《平家物语》,是日本民间对平氏家族荣辱兴衰的历史数百年传唱、记录、增补的成果。
从口头流传到诉诸笔端,《平家物语》既保留了唱本特有的通俗明快,也展现了摇笔记录者的严谨细致。
整部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不惜笔墨,骄横跋扈的平家家主平清盛、忠君爱人的内大臣平重盛、足智多谋的源家大将九郎义经、源平合战中交战的武士熊谷次郎直实与平敦盛,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作品中对佛经、古诗文的大量引用,则给作品平添了古色古香的气息,耐人咀嚼。
就其创作过程、作品风格来看,它是日本和汉融合巅峰时期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兼具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平家物语》以“祇园精舍之钟声”一诗开篇,奠定了作品“诸行无常,荣枯转瞬”的基调。
这部作品表达的佛家无常观和宿命论,是几百年来矛盾尖锐、战乱频仍、冲突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的思想产物。
百姓在战争中命如微露、祸福难料,对人生苦短认识深刻却无可奈何,只有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的因果宿命论中。
“人间五十年、放眼天下,去事如梦似幻;虽一度受享此生,焉得不灭而长存”,这句来自书中平敦盛战死一节的著名唱词,成为作品“物哀”的象征。
另外,这部作品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倡导仁、德、礼、义,与残酷的战争情节形成对立与补充,使乱世的纷争有了人性的明亮,令人对和平安定心生向往。
这部作品向读者展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完整场景,又融入了创作过程中的社会心态。
审视过去,启示未来,这即是《平家物语》的价值所在。
“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然覆亡,仿佛风前尘埃。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能让人看见今天,看见自己。
延伸阅读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前期,由口头说唱发展为文学作品。
它脱胎于日本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并受到中国六朝、隋唐传奇的启发,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童年》读后感600字今年寒假,我读了《童年》这本书。
《童年》是高尔基所着,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
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
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
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
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
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
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高尔基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
我要象他一样,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如同即将冲锋的战士,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乡土中国读后感中国正在崛起,从传统走向现代。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
如同树木要长的高大就必须有坚实而健康的根系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得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或对其批判改造或对其继承发扬。
我们要忠于中国的现代化,就要忠于中国的过去。
忠于过去我们才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走向何方,应该如何走。
《乡土中国》就是一本既忠于中国过去又忠于中国将来的书。
首先,它面对的是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回到以前,按费孝通老前辈的意思说,中国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
虽然那里有现代人看来尚未开化的“愚”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私”,然而这的确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
其次,它对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
一、乡土本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对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对柔弱、婉约,这与北方平原的旷荡和南方山水的缠绵是分布开的。
土地养活着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和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节。
土地之于乡土社会就如同水之于鱼,离开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与人的完美结合也培育出了五千余年古国古的农业文明,如此互利双赢的买卖,又有谁舍得丢弃了呢。
在在物质生产能力极不发达,靠天吃饭的年代,拥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该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处于小康社会的心情差不多吧。
于是,与其说乡土社会的人不舍得土地,不如说土地束缚住了乡土社会的人。
于此同时,乡土社会有了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征服了人口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了一个环境内人们彼此熟悉的社会。
我想正是这种惯于熟悉的环境而形成的惰性让乡土社会与现代充满着陌生人的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中过的现代化。
二、文字下乡在两篇论文字下乡中,费老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阐述了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的不必要性,而这不必要性正是建要立在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非常熟悉的乡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