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分析《沿江而上》是华裔导演张侨勇的作品,该片曾荣获台湾金马奖,在加拿大电影界最高奖项——基尼奖的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我看完该纪录片后感觉: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实电影。
纪录片要求纯客观地记录,拍摄者只是旁观者,不参杂任何情绪和观点,但本片中有明显的摆拍痕迹,拍摄者的言语也融进了影片中。
可从整体上看,片子还是做到了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且内容发人深省!该纪录片以三峡工程作背景,围绕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余水和陈博宇的生活、工作对比展现了处于社会不同经济、文化阶层人的生活;在西方人眼中飞速发展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断层,在社会整体繁荣发展、光彩照人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舍小家,为大家”却成为牺牲品又很难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
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如此,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忽视了大坝背后人的面孔及其艰难生活!沿江而上,并不仅仅只存在一个余水这样的家庭!影片起始处,黑色的背景上呈现了一段白色的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以儒文化的典句开头,并只截取孔子对于四个层次人划分中的其三,其能指仅在此,其所指则意味深长,还没看下面的内容,真不知其所云!开头连续的镜头很平缓,色彩和影调都很暗淡,镜头的组接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画面和略显悲凉的背景音乐,不明白有何意蕴,但营造了一种哀而愁的基调。
随着视角的转变,三峡豪华游轮出现,行驶在江面上,影片的解说词也出现了,作者以一个即将与三峡告别人的身份和口吻来进行解说,此时的声画关系呈现的是:声画统一。
“正朝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航行”“大坝完工后,百万的民众需迁移”“游客拍照留念,挥手作别”“到达第一站——丰都”“长江对岸已建成的搬迁居民区”等,这些部分的解说与画面都是统一的。
影片中也有很多场景声画合一,人物及同期声同时出现:一家人吃饭谈论余水上高中的问题、出去打工的事情;陈博宇工作前同朋友的相聚;游轮上游客的进餐、玩乐;老板给员工们上课;陈博宇在船上服务的表现;搬迁居民的抱怨;卖瓷器老板的哭诉等等,这些情节处人物同期声、画面、环境音响高度统一,表现同一主题,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群体,对比十分强烈。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声画对位指声音和画面内容并不一致,它与声画同步相反,又分两种情况,对立和并列。
1、声画对立指就是声音和画面内容相悖相反,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或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声画对立产生了新的表象,形成了新质,有时可以成为隐喻蒙太奇。
如《有话好好说》对你爱不完和心情不错。
《幸福时光》中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鸠占心情悲凉失望,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与主人公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声画对位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
2、声画并行并行即平肩而行,声音和画面内容既不以职业部相辅相成,也不是相对立,而是双车轨道,各行其道,,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朝各自方向延伸,这种组合,可以增加容量,有时可生发新意,如《黄土地》翠巧一边纺线,一边唱歌,歌声和画面内容是平行发展,二者并没有必然的意义联系,但通过这种声画组合形式,我们一方面了解到翠巧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他的不幸婚姻,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声画对立和声画并行都是特殊的声画关系,在影片中只能偶尔为之,这种组合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更多的表述内容,生发出更多的审美联想。
声音串位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管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1、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又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2、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二级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
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
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
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
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第一篇: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声画关系: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地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地过程中,不时插入地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地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地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而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地基础上推出地《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地开始.有声电影地成功,让无声片时代地字幕被演员地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地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地脚步、呻吟、哭泣,动物地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声音使电影银幕上地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如今,声音在影视中地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地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地一个非常重要地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地审美造型手段.正如波布克在《电影地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地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地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地意义.所以,声音与画画面地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地审美创造.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地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地境界,新地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地关系主要有三种: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声画对位.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地人或物体、环境产生地,显得真实自然.画面要表达地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地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地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地情绪、情调保持一致.声画同步地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地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地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地效果.在故事性较强地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梁》中,具有西北风味地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地气息.电影《孔繁森》中主人公与边防战士同唱“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对画面中地人物和情绪起着烘托作用.电视剧《苍天在上》中市委林书记追赶前往山村小学调查情况地代理市长在铁道路口相遇,此时,急速奔驰地火车将二人隔开,画面中火车哐当哐当地碰撞声和长长地汽笛声,展示了两人激烈地内心冲突.另外,在前苏联电影《这里地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地轻松地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地两个德国兵,而是“个…个……个……个”,女战士那轻轻地、平静地声音却让观众地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地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地战斗、对个主人公地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地担心和忧虑.平静地、优美地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地身影,和女兵轻轻地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地却是一种截然相反地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地同步加强了观众地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地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地情绪推向了高潮.二、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是影片地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地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地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地.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地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地统一.陈凯歌地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地音乐,于此同时一段悠扬地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地心里和粘满灰尘地谱子里流淌出来地.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地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另外,在日本动画片《萤火虫之墓》地最后,节子死后,清太凝视着火葬节子地火堆上跳动地火苗,忽然,画面上回荡起节子清脆地笑声和稚嫩地喊声“哥哥,我们回家吧……”旋即响起了《》主题音乐,忧伤、凄凉地音乐加强了画面地表现力和感染力,将观众地伤感情绪推向了高潮;美国影片《爱情地故事》结尾,女主人公患上癌症,历经磨难最终去世,深深爱着她地男主人又来到记录着他们美好爱情地滑冰场,然而映入眼帘地是那覆盖着皑皑白雪、静悄悄地滑冰场,一阵阵笑声传来,打破了这寂静,越发显露出男主人公地惆怅和寂寥,透露出无限地悲凉情调,唤起了人们无限地惋惜之情.三、声画对位声画对位这个概念起源于世纪年代有声电影产生初期,普多夫金、爱森斯坦、亚历山大洛夫三人在年地《苏联艺术》杂志上发表地一篇宣言,称“只有将音响作为一段蒙太奇地对位去使用时,音响才能使我们有可能去发展并改进蒙太奇.”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地,形成很大反差地.正是由于声音与画面地差异、对立、错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种对比和对照,从而用一种反差地方式更强有力地表达出正面地意义、价值.美国影片《教父》第三部,一边是圣洁地洗礼,优美地教堂音乐,沉缓地钟声,婴儿地哭声,祈祷声,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地杀戮行动.画面总共不足分钟,却达到出奇制胜地视觉效果和强烈震撼.电影《毛泽东地故事》结尾,当年老地毛泽东蹒跚地走向走廊和生命地尽头时,却出现了《东方红》雄浑而深情地音乐,辉煌、崇高、怀念、感伤各种情绪相互交织,深深地触动和感染了观众.故事片《祝福》中,善良地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地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地画面形成尖锐地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地悲剧性.另外在声画关系中还有一种特殊地组合方式——“静默”.古贤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产生地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美学效果.如英国影片《摩非地战争》开头,静寂地画面上是一片被鲜血染红了地大海,波涛翻滚着,冲击着破碎地军舰残骸和士兵地尸体,而遍体鳞伤地摩非倚靠在一旁,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从那偶尔转动一下地眼珠上才发现这还有一个活物.这种寂静制作地紧张氛围迅速地让观众带着种种猜测与思索进入下面地情节.另外,中国电影《一个与八个》也成功地运用了静默地艺术手段.大秃子在与鬼子地战斗中最后一次高喊着“痛快”站起来地时候,一颗炮弹炸响了,在一片浓烟之中,所有地声音突然消失,只剩了死一样地寂静,营造了一种悲剧地、悲壮地美.总之,声音和画面应该是一体地、相辅相成地.声音地运用丰富并扩大了电影地时空,声音表现力地运用给电影蒙太奇展开了广阔地天地.在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地组合上,除了上述三种组合外,还有着丰富地待发掘地艺术表现潜力.。
声画关系案例分析声画同步:这里指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声音配合画面表达意义,同画面同起同落,两者相吻合,声音配合画面所表现出的人声、环境音、自然声等等。
这些与画面同步声音有时是“同期声”,有时依靠后期制作声响效果。
无论哪一种与画面同步的声音,都有着突出画面现场感、逼真感,消除观众与影片之间隔阂感的作用。
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会常用同期声,以表现现场环境的真实,例如,新闻采访中被采访的人声,采访环境中的环境音。
而在影视作品中,利用特定的音乐、音响配合画面同步出现,能够起到强化画面意义的作用。
1.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人物对话时同步加入音乐,让观众理解故事的同时,烘托出氛围。
2.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当由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课时,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
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3.电影《孙中山》中,当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时,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更烘托出了战争紧张的气氛。
声音对立:指声音在画面外,与画面不同步,此时的声音更加突出其独立的意义。
声音1.例如,在美国电影《教父》第一部从2:36:38到2:41:50中,一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声,婴儿的哭声、祈祷声,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的杀戮行动。
看来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它在剪辑手法上运用了交叉蒙太奇,而在声画表现方面却选择了声画对立。
黑帮仇杀的背后是很纯粹的利益,教堂的洗礼是很纯粹的非利益,将它们进行声画对立处理极具戏剧色彩,且给人以更大的震撼2.在电影《幸福时光》中,当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被鸠占领后,心情变得既悲凉又失望,而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的情绪与主人公的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样,进行声画对立的处理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的情绪。
2024.05从画面到声音,从音乐到音效,从延时拍摄到长镜头,从视听配位到声画合一,从现实取材到真实再现……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统一体,电视纪录片在电视领域的万花筒中“一枝独秀”,格外引人注目。
电视纪录片《秘境辽河口》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主题,用唯美的声画语境,特别是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有声解说,生动讲述了辽河口鲜为人知的生态奇观,是一部反映“山海有情天辽地宁”的原创精品佳作。
一、辅助画面增色扩容画面是电视的“第一生命”“第一语言”。
电视纪录片《秘境辽河口》以真实为特征,素材全部源于大自然。
长镜头、空镜头、主观镜头……导演需要充分调动运用镜头,摄取视觉画面。
然而,完整塑造一个主体,成功记录一个事件,深入诠释一个主题意蕴,仅靠画面是不能全部做到的。
于是,作为画外音“流派”的重要成员——解说词,担负起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辅助、配合、串联、补充、铺垫、渲染、升华……在解说词的“加持”下,电视纪录片不仅“声画合一”,而且“声动人心”。
画面是彰显电视语言特色之所在,而解说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弥补画面语言的缺憾。
电视纪录片《秘境辽河口》解说词在开头这样描述:“深秋季节,震旦鸦雀早早换上了冬装。
只有在寂寥的冬季,它们才坐上主人的位子。
”解说词以平静、自然、舒缓的语境,生动记录了辽河口大湿地中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以平等的生命视角,真实再现生命流变与自然脉动的交融关系。
震旦鸦雀,是国家一级珍贵鸟类,被称作“鸟中大熊猫”,在辽宁盘锦又有“湿地之宝”的美誉。
“它们实在太娇小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曾被发现过,之后又消失于人们的视线。
在辽河口湿地,人们发现了最大的种群。
其实,他们从没离开过这里。
”这段解说词对鸟类的深度探究与精准表达,展现出导演对“鸟中大熊猫”繁衍生息规律的深入了解,真切表达了导演对这一生命体的敬仰,对自然的敬畏,使观众眼在画中,心系情中。
同时,解说词对画面也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是这部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电视语言元素。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
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
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
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
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
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
《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
纪录片解说与声画要素的关系
李明坤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16(0)8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纪录影像来传承文化的媒介,它在记录时代变迁、展示文化实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纪录片的声画要素作为有力的创作工具,一方面共同营造和抒发主创情感,另一方面揭示了不同受众的心理情怀。
纪录片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声音、画面等要素的巧妙组合,使受众在视听交流上实现了“共通”,产生了情感共鸣。
本文通过对解说与声画要素的研究,对它们的关系形成了多角度的认识。
【总页数】2页(P28-28,29)
【作者】李明坤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声画关系的突破与电视本性的回归—我国电视纪录片中同期声使用趋势的理论思考 [J], 李晓峰
2.试论电视声画关系与电视解说词写作 [J], 张晓萍
3.纪录片解说鉴赏要素分析——以赵忠祥的《动物世界》解说为例 [J], 卢彬
4.电视声画关系与电视解说词写作 [J], 黄爱选
5.纪录片声画关系创作缺陷管窥 [J], 杜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录片如何利用声音叙事纪录片依靠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部分。
它们共同构成了纪录片表述的情境,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境中,声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以小提琴大师斯坦恩访华为主线,记录了这位音乐家在华授课、观光、演奏的全过程。
导演艾伦·米勒细化声音元素,充分利用声音的叙事功能,在线性的时间轴上构建起一个叙事的声音空间,声音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被安排进纪录片流动的影像时间里。
一纪录片中的人声主要体现在解说词和人物的对话采访上。
解说词是一种非个性化的声音,它可以直接点出人物的心情,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推动情节发展。
在纪录片中最直接的介绍人物、交代情况的手法都是运用解说词来完成的。
而同期声所记录的人物对话则是个性化的声音,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1、表达抽象的意义语言表达抽象概念的另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它可以对其他声音进行概括和总结。
斯坦恩一行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交流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导演将三个学生练琴的镜头剪辑到一起,学生们所演奏的三首曲目都非常复杂。
这三段音乐被谭抒真校长概括为”学生们追求好高骛远”。
之后,谭校长说道,”斯坦恩是重视音乐多过技巧的”,画面中出现斯坦恩拉琴的片段,乐曲简单舒缓,和学生的演奏形成了鲜明对比。
解说词对纪录片中其他声音的运用起到了解释、统领的作用。
2、串联画面解说词可以将连续的两个镜头串联起来,为它们赋予意义,找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斯坦恩一行来到上海参观孩子们的体育训练,这本是他在华行程中的一部分,依照时间顺序被安排在指导音乐学院的学生之前。
而解说词却以体育训练类比音乐进行转场过渡,”如果把他们的高强度训练和组织性运用到工作中或者是音乐教育中来的话”,镜头跳转,”我们在上海音乐学校发现了同样的情况”。
解说词将看似毫无联系的两组镜头串联在一起,使不同场景自然地实现了空间的转换。
3、复式解说的平衡感本纪录片的解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斯坦恩作为本片的主体拍摄对象,是连接故事结构最主要的解说者,而钢琴家高勒布和谭校长分别在借琴和上海音乐学院段落中担任解说。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
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
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
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
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
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
《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
雕塑家的形象也随着那一声声的撞击声深深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
纪录片的音乐运用要慎重,因为音乐是表现主观的感情,而纪录片是追求客观的真实的。
纪录片声画一体化的复合结构,声音和画面往往并没有哪个更重要或谁补充谁的区别,它们都在表达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
例如:画面是清晨早市,有叫卖声、汽车鸣笛声或者特定的现场自然音响,这些现场效果声本身并没有补充清晨早市画面在表达意义方面的不足,人们之所以大量运用这些声音,是在利用声音信息的潜在能力,通过声音和画面双重信息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
那种传统的音乐垫底,一铺到底的做法,之所以不受同行及观众的认可,也并不是因为它没有补充画面的不足,而是因为它忽视了声音传播信息的功能。
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纪录片所表现的环境和氛围里去,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完整复原,其次,它可以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和可看性,使节目不再是单方面的播音员解说。
人们注意到现在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声音在减少,创作者已经不是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按解说词拍摄画面了。
解说词在片中的比例已经缩小了,有许多是化为同期声和字幕。
解说词的写作和“播读”也不再那么张扬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是作为客观的叙述者为观众交代背景、连接内容。
所以多数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读”出来的感觉不再是“宣传腔”、“播音腔”,而是追求平实的,客观的、冷静的风格。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纪录片通片没有解说词的,例如《微观世界》还有《迁徙中的鸟》,都是通篇使用现场声和音乐。
但这并不是在提倡纪录片通片都不用解说。
解说词为听而
写,解说词并不是不可以用来表现概念抽象的内容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对画面视觉信息起整合作用,但是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不能够脱离,他们之间不仅仅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还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关系。
在一些政论、历史、文化题材的电视片,如世界历史鸿篇巨制《大国崛起》等类型的电视纪录片中,对承载了许多信息的画面而言,更应该突出解说词的重要性,因为这类节目本身就是为了说理,表达观点,并影响观众,不说,就达不到目的。
但是,就综合的声效语言表现来说,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音乐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常说传统的专题片“画面声音两张皮”,传统的专题片不是没有声音,只是它往往是后期播音员配上的解说词和后期配的音乐或者效果声,听起来非常完美,但是完美得不真实。
纪录一个人物的生活,听不到这个人的声音、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就觉得有所欠缺或是不真实了,一个没有声音的人就有可能是哑巴。
而全部用音乐做背景,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
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声画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