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2
声画关系有三种: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3,声画对立,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4,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5,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音画对位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
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
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
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
(2)音画对立。
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
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6,声画同步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
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
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
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
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
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声画关系的三种形式以及例子声画关系是指声音和图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艺术表现中,声音和图像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织,共同传达情感和意义。
声画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声音补充图像的信息,或者通过图像增强声音的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声画关系的三种常见形式,并举例说明。
1.一致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呼应,互相表达相同的信息和情感。
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可以与画面的内容相配合,如在惊悚片中,紧张刺激的画面通常会伴随紧张的音乐,让观众更加紧张和兴奋。
另外,音乐视频中的舞蹈动作也可以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致,使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2.对称关系:声音和图像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对称,彼此呼应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在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中,声音和图像可以在表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仍能够相互交织,丰富作品的层次和表现力。
例如,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将声音和图像分别制作成两个独立的元素,并通过投影或多媒体技术将两者合成在一起,使观众既能够单独聆听音频,又能够欣赏到图像的表现,从而获得更加立体和丰富的艺术体验。
3.矛盾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矛盾,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冲突感。
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常常被用于艺术家们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体验,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
例如,在一些实验性的电影作品中,声音和图像的内容可以相互对立,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使观众感到困惑和反思。
另外,在一些抽象艺术作品中,声音和图像可以相互冲突,产生一种混乱和矛盾的感觉,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解读。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声音和图像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关联,例如反差关系、补充关系、隐喻关系等。
这些形式的声画关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运用。
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有机组合,艺术家们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和深入的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第一篇: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声画关系: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影视声画关系的种类与特征影视声画关系是指电影或电视剧中声音和图像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系。
声音和图像的合理组合能够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逼真的观影体验。
在影视创作中,声画关系具有多种种类和特征。
首先,音画同步是最基本的声画关系类型。
音画同步指的是画面中发生的动作与声音的对应。
例如,人物行走时脚步声的同步、对话时嘴部动作与对应的声音的同步等。
音画同步能够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观影的代入感。
其次,音画对比是另一种常见的声画关系。
音画对比是指声音和图像在意义上相互矛盾或相互衬托。
这种对比能够通过对视听感受的反差产生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从而更好地引起观众的注意。
例如,在惊悚片中,画面中出现一个吓人的画面时,此时突然响起柔和的音乐,产生音画对比,增加恐怖感。
第三,音画交叠是一种常用的声画关系特征。
音画交叠是指声音和图像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叠与延续。
这种重叠能够产生意外效应或隐藏信息,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例如,在一部爱情电影中,当两位主人公相识时,背景音乐可能突然发生变化,声音和画面交叠,暗示着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汇。
最后,音画平行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声画关系。
音画平行是指声音与图像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彼此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种平行的声画关系常用于表达内心情感、思绪或者暗示故事背后的含义。
例如,在一部悬疑电影中,画面中展示了一个人在沉思的表情,此时传来了一段毫无语义的声音,通过平行的声画关系,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混乱和思考。
总之,影视声画关系的种类与特征丰富多样。
不同种类的声画关系在影视创作中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影体验。
影视创作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声画关系来传达情感、展现故事或者引起观众的注意。
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影视作品。
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地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地过程中,不时插入地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地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地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而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地基础上推出地《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地开始.有声电影地成功,让无声片时代地字幕被演员地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地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地脚步、呻吟、哭泣,动物地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声音使电影银幕上地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如今,声音在影视中地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地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地一个非常重要地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地审美造型手段.正如波布克在《电影地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地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地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地意义.所以,声音与画画面地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地审美创造.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地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地境界,新地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地关系主要有三种: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声画对位.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地人或物体、环境产生地,显得真实自然.画面要表达地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地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地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地情绪、情调保持一致.声画同步地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地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地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地效果.在故事性较强地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梁》中,具有西北风味地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地气息.电影《孔繁森》中主人公与边防战士同唱“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对画面中地人物和情绪起着烘托作用.电视剧《苍天在上》中市委林书记追赶前往山村小学调查情况地代理市长在铁道路口相遇,此时,急速奔驰地火车将二人隔开,画面中火车哐当哐当地碰撞声和长长地汽笛声,展示了两人激烈地内心冲突.另外,在前苏联电影《这里地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地轻松地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地两个德国兵,而是“个…个……个……个”,女战士那轻轻地、平静地声音却让观众地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地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地战斗、对个主人公地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地担心和忧虑.平静地、优美地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地身影,和女兵轻轻地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地却是一种截然相反地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地同步加强了观众地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地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地情绪推向了高潮.二、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是影片地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地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地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地.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地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地统一.陈凯歌地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地音乐,于此同时一段悠扬地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地心里和粘满灰尘地谱子里流淌出来地.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地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另外,在日本动画片《萤火虫之墓》地最后,节子死后,清太凝视着火葬节子地火堆上跳动地火苗,忽然,画面上回荡起节子清脆地笑声和稚嫩地喊声“哥哥,我们回家吧……”旋即响起了《》主题音乐,忧伤、凄凉地音乐加强了画面地表现力和感染力,将观众地伤感情绪推向了高潮;美国影片《爱情地故事》结尾,女主人公患上癌症,历经磨难最终去世,深深爱着她地男主人又来到记录着他们美好爱情地滑冰场,然而映入眼帘地是那覆盖着皑皑白雪、静悄悄地滑冰场,一阵阵笑声传来,打破了这寂静,越发显露出男主人公地惆怅和寂寥,透露出无限地悲凉情调,唤起了人们无限地惋惜之情.三、声画对位声画对位这个概念起源于世纪年代有声电影产生初期,普多夫金、爱森斯坦、亚历山大洛夫三人在年地《苏联艺术》杂志上发表地一篇宣言,称“只有将音响作为一段蒙太奇地对位去使用时,音响才能使我们有可能去发展并改进蒙太奇.”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地,形成很大反差地.正是由于声音与画面地差异、对立、错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种对比和对照,从而用一种反差地方式更强有力地表达出正面地意义、价值.美国影片《教父》第三部,一边是圣洁地洗礼,优美地教堂音乐,沉缓地钟声,婴儿地哭声,祈祷声,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地杀戮行动.画面总共不足分钟,却达到出奇制胜地视觉效果和强烈震撼.电影《毛泽东地故事》结尾,当年老地毛泽东蹒跚地走向走廊和生命地尽头时,却出现了《东方红》雄浑而深情地音乐,辉煌、崇高、怀念、感伤各种情绪相互交织,深深地触动和感染了观众.故事片《祝福》中,善良地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地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地画面形成尖锐地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地悲剧性.另外在声画关系中还有一种特殊地组合方式——“静默”.古贤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产生地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美学效果.如英国影片《摩非地战争》开头,静寂地画面上是一片被鲜血染红了地大海,波涛翻滚着,冲击着破碎地军舰残骸和士兵地尸体,而遍体鳞伤地摩非倚靠在一旁,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从那偶尔转动一下地眼珠上才发现这还有一个活物.这种寂静制作地紧张氛围迅速地让观众带着种种猜测与思索进入下面地情节.另外,中国电影《一个与八个》也成功地运用了静默地艺术手段.大秃子在与鬼子地战斗中最后一次高喊着“痛快”站起来地时候,一颗炮弹炸响了,在一片浓烟之中,所有地声音突然消失,只剩了死一样地寂静,营造了一种悲剧地、悲壮地美.总之,声音和画面应该是一体地、相辅相成地.声音地运用丰富并扩大了电影地时空,声音表现力地运用给电影蒙太奇展开了广阔地天地.在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地组合上,除了上述三种组合外,还有着丰富地待发掘地艺术表现潜力.。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和画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电影声、画之间的关系,变化越来越多。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
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
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
2声画对位。
3声画分立。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也有三种:音响(指作用于画面的事物所产生的声音);道白(对白,旁白,内心独白)和音乐。
我认为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
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
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例如:《小红帽》中小红帽打算去找奶奶的时候,在森林中开心的与鸟儿歌唱,音乐气氛活跃,喜悦。
《功夫熊猫》1中,当阿宝想要看霹雳武侠的时候,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就是欢快喜悦的。
再如《功夫熊猫》2中在战胜沈王爷时候的音乐转变,也使得影片情绪欢快起来;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例如:泰国校园剧《初恋这件小事》中,在阿水得知阿亮学长和晓彬学姐谈恋爱的时候,失落的小水跳入水中,结合失落的音乐,让观众也感到无比的悲伤。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
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
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
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例如《初恋这件小事》中最后时隔9年后,阿水和阿亮终于还是见面,终于还是将珍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最终两个人可以圆满的时候,音乐就很好的起到了煽情的作用。
3.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
影视动画中的声画关系摘要:伴随着录音和影像技术的革新,影视动画中声画关系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声音从一开始的对画面的补充渐渐变为影视动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本文结合影视动画的开展历程,探讨了声画关系的开展和声画关系的几种结合形式并举例表明。
关键词:影视动画;声画关系一、从动画影史看声画关系的开展19世纪末电影诞生之际,电影艺术中还不存在声音的概念。
虽然当时已出现留声机这种可以录制和播放声音的设备,但由于技术限制,人们并没有找到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有效伎俩。
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默片时代〞。
由于不足声音作为有效的辅助表达伎俩,当时的电影演员的表演都比拟夸张,经常会运用到面部的表情特写,这也正是20世纪初喜剧电影风行的原因。
不过当时的电影放映时也不是完全静默的,无论是在剧院或音乐厅,还是后来出现的电影院,大都配备有音乐家或乐队在现场伴奏,但配乐的功能仅仅是为了衬托氛围,同时掩盖老式放映机运转时发出的噪声,并没法做到与影片画面真正结合。
这时的声音相对于画面既不具备叙事功能也没有叙述作用。
直到1927年10月6日,美国的华纳兄弟拍摄并发布了故事片?爵士歌手》,里面首次出现了男主角讲话的声音,拉开了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的序幕。
这也鼓励了前来参与这场首映式的沃尔特·迪士尼,他一回到工作室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给动画配上声音。
1928年迪士尼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廉号汽艇》,采用将声画同步记录于胶片上的形式,利用音乐来配合角色夸张的动作表演,使声音作为画面的一种补充伎俩,将声音和画面真正地结合了起来。
当声音进入动画不再成尴尬题,动画艺术家们也开始积极探索声画结合的不同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先锋艺术家纷纷涌入影像的创作领域,发明出不少具有实验性质的动画短片。
如奥斯卡·费钦格将抽象几何图形与音乐相结合,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几何图形以规律的方式组合和变化。
这也使得声音不再仅仅是画面的附庸,而是可以与其相互结合与照应,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丰盛与纯正。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研究作者:吴丽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观众接受影视剧,通过两个渠道:视和听,也就是影视中所提供的画面和声音,于是声音和画面就成了影视艺术的两个主要因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文章就影视艺术中的声音、画面及其特点,声音和画面的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影视艺术;声音;画面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31-02一、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声音充满了无声的空间,带给观众更完善的知觉感受,它能有效地将影响我们对影像的领悟和理解,能相当明确地引导观众在影像中的注意力,让观众形成期待。
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可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
首先,人声是人们表达自我、相互交流、传达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在影视艺术中人声是最积极、活跃,信息量最丰富的部分。
人声主要是指人物语言,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等。
如果编剧能够考虑到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
其组成主要有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
对话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旁白是指由画面时空以外的人所发出的声音。
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全片的语言画外音共51处,总长度21分48秒,占全片长度(142分钟)的4%,相当于每2分多钟就出现一次画外音。
本片主人公雷德的画外音,共42处,长度为18分钟左右,约占全片声音的13%,超过片长的1/8。
其作用是有利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大明宫词》;有利于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创造,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的旁白影片就像瑞德的一部回忆录,瑞德缓慢而平静地讲述一个奇迹的故事。
很难相信这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种真真切切的真实感不断地扩散镜头的每一个角落,隐忍的痛苦、纵然的接受、致命的依赖,禁锢侵蚀每一个人的头脑与心灵,致命的毒药随着时光的缓慢流逝而不断扩散,人生苍白得犹如一张白纸,时间仿佛静止了,毒性不断蔓延着,梦想与自由遥远得似乎根本就不存在;最后则有利于画外空间的创造。
声画关系名词解释《声画关系》指的是音乐与画面形成的一种密切的表现手段,即音乐声音的改变与画面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声画关系 is realized through two main aspects: One is to synchronize the sound and the picture, which is to make the sound and the picture’s change in a certain rhythm。
The other is to convey feelings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nd and pictures, which is to make the sound and pictures express the same emotions.声画关系作为艺术表现开始于20世纪,它是动画、影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声画关系也在许多艺术和媒体作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为作品带来充满感情的感觉。
比如,电影《蚂蚁人》中,画面和音乐的配合使人们在欢乐的画面中分享豪言壮语,并体验主角的冒险旅程;电视剧《海洋的盛宴》里,画面和音乐的搭配,营造出热闹而又美妙的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景象,吸引观众浸入其中。
此外,声画关系在许多动漫作品中同样突出,这也是最能体现声画关系魅力所在。
一般来说,动漫中使用声画关系可以极大地扩大动漫形象,使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几乎每一部动画都会特别强调以特定的音乐诠释动漫内容,如高达系列电影里使用高达特有的战斗音乐,让观影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战场中。
一部好的动漫电影肯定是精心设计的主题曲加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所组成的,这些歌曲可以调动观影者的情感,将观影者带入到动漫画面中去。
它们往往使用节奏性强烈、富有层次感,并具有旋律和激情、感慨和愉悦的特色,从而使作品充满活力和艺术气息。
龙源期刊网
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作者:刘翡
来源:《声屏世界》2009年第09期
一、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就是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是吻合一致的。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
声画合一使影视艺术再现生活成为可能,而且在当前的影视创作中,声画合一还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关系。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声画合一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其中的音乐,恐怖的鬼故事就配一段恐怖的音乐,而太平公主无论是遇到薛绍还是再见张易之。
那段象征与祈求爱情的深情音乐就会不绝于耳。
这就是声画合一,它用非常贴切的声音来渲染画面的情绪,两者相得益彰。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
画外音的运用在当前的影视创作中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大明宫词》中,大段的老年太平公主的画外音贯穿奎篇直到她老年的到来,将观众紧紧地与她的人生命运联系在一起。
电影声音与画面的关系电影声音与画面的关系电影的声音包括话语、音乐和音响。
笼统地讲,话语是相对于无声片的,即电影中人物的对话。
音乐是与电影相关的声乐与器乐。
而音响那么是电影中出现的自然界的声响和音效。
当然,电影中还有其它的音乐,比方只出现在片首或片尾的片首曲、片尾曲。
在电影结束,字幕滚动,片尾曲便如期响起。
在声音的三个构成局部中,“话语〞是影视借自戏剧或文学的元素,音乐本身就是另一种艺术,它们都不是影视自身所单独拥有的“本体〞性语言;而“音响〞那么不同,它是影视独特的本体性语言。
自默片时代以来,声音出现在电影中,为电影翻开和开创了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使电影这种蒙太奇艺术更加饱满、完善,也促使了电影的快速开展,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及艺术形式。
使得电影加速朝着综合性,欣赏性方面扩展,不断强大为全方位的“造梦机器〞。
首先声音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
在电影中插入声音,配上音乐与自然界的音响,通过观众的视觉听觉甚至知觉,复原时空真实感。
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感知最根本的就是视觉与听觉的并存。
在没有音乐元素时,电影只能将听到的内容用画面或字幕展示,而这违反人物和观众的真实感知,让电影这种形式看上去十分扭曲之外,也使电影艺术显得枯燥乏味,使观众无法长时间适应无声枯寂的画面世界。
即使画面再美,情节再吸引人,人的感觉是缺失的,人的欣赏感受是失真的。
那么,当音乐出现,并且与画面协调一致,这不仅复原了电影本身的真实感,也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欣赏性和逼真感。
其次,增加电影画面的连续性,使电影出现的空间能够流畅和连续。
电影用二维画面表达三维空间,而空间是有隔断的,镜头与镜头的组接间有空间间断,甚至同一镜头的画格与画格之间也有细微的间断。
声音那么是连续不断的,连贯的声音作为桥梁衔接了画面或空间。
使影片的启承转合具有了平滑的流畅感。
其次,声音释放了画面张力。
在默片时代,画面担负了一项本不该由它担负的任务,就是解释和描述声音。
一些本该由话语承当的叙事任务,因为没有声音,只好借助演员的表演或别的画面及字幕方式。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
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
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
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
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
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
③声画对位
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
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果,产生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产生不了的新的寓意,达到1+1>2的效果。
它使用起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好,反而会破坏整体效果,所以要慎用。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样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
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样林嫂头破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声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美国影片《教父》第三部,一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
声,婴儿的哭声,祈祷声,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的杀戮行动。
画面总共不足5分钟,却达到出奇制胜的视觉效果和强烈震撼。
影片《现代启示录》将美军直升机对越南村庄的空中攻击配以瓦格纳史诗般的音乐,战争的血火冲天代表文明和生命激恨的音乐同步而行。
残酷的杀戮与轻松的游戏居然浑然一体,人类行为本身某种程度的荒谬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