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表现
- 格式:docx
- 大小:16.11 KB
- 文档页数:2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大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2010年9月3日,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某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症状。
为了解本次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关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对本次疫情展开深入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定义⑴可能病例:9月1日以来,该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中出现腹泻(≥3次/24h)、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两项及以上者;⑵确诊病例:可能病例中粪便、呕吐物、肛拭子标本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者。
1.2 病例搜索⑴查阅该学校卫生所、大连市中心医院门诊日志;⑵在该学校开展宣传教育,要求出现腹泻症状的师生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⑶通过询问就诊病例,获得其它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尚未就诊人员的信息,进行入户或电话调查核实。
1.3 现场卫生学调查⑴通过现场观察了解聚该校食堂卫生状况;⑵访谈病例和非病例了解就餐情况;⑶访谈厨师了解菜品制作过程;⑷访谈食堂采购人员了解原料来源。
1.4 病例对照研究⑴病例组:全部可能病例。
⑵对照组:可能病例同宿舍或相邻宿舍学生。
⑶调查内容:9月1日以来就餐情况,包括就餐时间、就餐地点、食物名称及食用量。
1.5 标本采集及检测共采集了10份样本,其中现患病例2人肛拭子;加工用具标本5份(菜刀2份,砧板2份,操作台1份);食物原料标本3份。
检测项目均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实验室检测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1]。
2 结果2.1 发病情况截至9月3日16时,共出现病例12例,罹患率6.0%(20/200)其中可能病例11例,确诊病例1例。
2.2 临床表现12例病例,腹泻100.0%,腹痛91.7%,恶心75.0%,呕吐66.7%,发热50.0%,血样便8.3%。
2.3 流行病学分布2.3.1 人群分布⑴性别分布:12例病例中,男性8例,占67%,女性4例,占33%。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检验及分析作者:胡瑞利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2012年5月12日,重庆市荣昌县食品药品分局接报一宗发生在荣昌县金昌大酒店食物中毒的案件。
重庆市荣昌县疾控中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认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
本文就检验角度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检验1 流行病学调查经调查,本次事件先后有24人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发病患者首先是恶心、呕吐,紧接着腹痛、腹泻(4-12次,主要以水样便为主)。
发病潜伏期最短为6小时,最长为36小时。
2 实验室检验2.1 样品来源采取酒店可疑食物5份(为第二天食物,当天食物未留样),酒店厨师肛拭2份,患者肛拭1份,呕吐物2份,大便4份。
2.2 检验方法(1)取所采食物样品25g,加入到装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袋中,于均质器上均质2分钟,制成样液。
将样液及所采的肛拭子、大便、呕吐物,分别加入到SC增菌液、GN 增菌液、7.5%氯化钠肉汤、碱性蛋白胨水、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置于37℃增菌,同时划线SS、血平板、TCBS、4号琼脂,置37℃24h,做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的直接分离。
(2)各直接分离平板经24h培养后取出,除TCBS上有可疑绿色光滑圆形菌落生长外,其余平板均无可疑菌落生长。
(3)各增菌液经培养后取出分别划线接种SS、血平板、TCBS、弧菌科显色培养基、4号琼脂,经37℃培养24h后除TCBS上有可疑绿色光滑圆形菌落、弧菌科显色培养基上紫色光滑圆形菌落生长外,其余平板均无可疑菌落生长,并且增菌后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和直接分离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相同。
(4)14份标本中有5份标本在增菌后平板分离和直接分离均有可疑绿色菌落、弧菌科显色培养基上紫色光滑圆形菌落生长,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棒状,卵圆状等不规则形。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知识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
因该弧菌需要在含食盐的条件下生长,过去曾称它为嗜盐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由近海海洋生物携带。
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为42.4%,咸菜带菌率为16%。
因此,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鱼、虾、蟹等海产品外,肉类、咸菜等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后,也可引起中毒。
吃生鱼片很容易引起中毒,吃海螃蟹时,如果加热不透,也容易中毒。
当人体食入大量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后,经10小时左右的潜伏期而发病。
体温为37.5℃~39.5℃,上腹部呈一阵阵发作的绞痛,腹泻。
大便呈洗肉水样,有时还带有黏液或脓血,严重时大便次数可达每日20余次,可出现脱水,甚至休克。
病程1周左右。
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分布及其致病风险评估研究概述作者:宫春波张良华陶文靖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9年第08期本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生物学特征、食品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
同时,介绍了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因子,并阐述了致病风险的评估步骤,以期推进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预警、风险交流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有所帮助。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为嗜盐性细菌,主要侵染海产品和盐含量较高的食品。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淡水产品中VP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多物种、多环节以及季节性的高污染特征。
目前,VP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在我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第二位。
从食品类别来看,动物性水产品中VP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主要的食源性水产品致病菌。
与此同时,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物载体也由传统的海产品转向诸如咸菜、咸鸭蛋等多类别食品。
食用被VP污染的全生或半生以及未充分煮熟的食品是导致该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
VP的潜伏期为8~40h,最高可达96h,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腹泻(水样便或血样便)、上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发热等。
1 VP的生物学特征副溶血性弧菌个体形态多样,呈现棒状、弧状、卵圆状,G-,无芽孢,兼性厌氧,嗜盐、不耐热,50℃加热20min、65℃加热5min或80℃加热1min即可杀死该菌。
VP的生长温区为10~44℃,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生长pH值范围为4.8~11.0,最适生长pH值为7.6~8.6。
该菌能够在1%~8%的NaCl环境中存活,在低NaCl或无NaCl环境中停止生长或死亡。
但研究表明,淡水产品中VP污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4.7%~41.4%。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以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时,需要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下面是一份关于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的报告。
一、风险辨识:副溶血性弧菌属于群居菌,可以在淡水和海水等环境中生存,主要存在于海水生态系统中。
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传播,如贝类、虾类等。
实验活动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风险: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耐热和耐寒的特性,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以生存较长时间。
实验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和实验室卫生防护,如不洗手、不穿防护服等,可能会感染副溶血性弧菌。
2.感染源风险:实验室中可能存在未处理的感染源,如未及时清理的菌液、感染的病原菌培养物等,如果不注意正确处理和处理废弃物,可能会导致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和感染。
3.操作风险:实验室中进行的副溶血性弧菌实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包括培养、接种、孵育、检测等。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不符合相关操作规范,如未进行消毒处理、操作不规范等,可能会导致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和感染。
二、风险评估:针对以上的风险辨识,进行如下的风险评估:1.风险等级评估: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途径、感染性和病原性等特点,评估其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
2.风险影响评估:3.风险概率评估:在正确采取防控措施的情况下,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和感染风险较低。
因此,评估其风险概率为较低。
三、风险防控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包括:1.个人防护措施:实验人员在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时,应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操作结束后及时洗手。
2.实验室卫生措施: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有定期的清洁和消毒计划,定期清理实验设备、垃圾桶等。
废弃物应按照规定的方式处理,避免感染源的传播。
3.操作规范措施:实验人员应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如正确消毒处理、规范的接种和培养操作、正确的检测方法等。
天津属于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水产品资源。
天津人对水产品的食用普遍程度堪比西红柿、土豆之类的蔬菜。
曾有人描述“老天津卫”吃海鲜的急切心情:将虾、花蛤等放进锅里煮,人就守在灶台边,不停地翻看,看到哪个熟了,立马捞起来,稍微吹一吹,就放入口中。
用不了多一会儿,海鲜还没上桌,人已吃饱了。
水产品以其营养价值高、易消化吸收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生食水产品以其原汁原味、味美甘甜为大众青睐,吃“生鱼片”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但水产品未经烹饪直接食用,有可能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令食用者发生食源性疾病。
这其中,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当属副溶血性弧菌。
食话实说生存力极强的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鞭毛的嗜盐性革兰阴性无芽孢菌,适宜生存的温度为30℃左右。
1953 年,藤野恒三郎在日本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得到了该菌。
该菌生存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存活1个月以上。
它主要栖息于近海海洋、河口以及海底沉积物中,在各类海产品中广泛存在。
由于水产品具有对该菌的富集作用, 因此60%的水产品携带该细菌。
死亡后的鱼、贝壳可大量繁殖该菌。
副溶血性弧菌对热敏感。
以56℃ 的水加热带有该菌的水产品30分钟,可以消灭其活性。
致病菌比例小但危害大自然界中存在的副溶血性弧菌大部分是非致病的,仅有0.3%~5.0%的副溶血性弧菌携带有致病因子。
您别看可以致病的副溶血性弧菌比例小,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研究发现,副溶血性弧菌能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昏迷、休克和死亡,已成为许多国家和沿海地区的主要食源性感染病原菌。
副溶血性弧菌之所以能导致人类腹泻,与其所含的致病因子有关。
该菌选择性地在宿主细胞表面接触停留并定居繁殖,释放对宿主细胞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毒素、蛋白质、多糖等产物,从而发挥毒性作用。
迄今为止,学术界公认的副溶血性食物里蠢蠢欲动的微生物——致人腹泻的副溶血性弧菌■纫 秋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硕士研究生44食话实说弧菌较为重要的毒力因子是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表现
*导读:副溶血性弧菌(BibrioParahemolyticus)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是海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属于非霍乱弧菌。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
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
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
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
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
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
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
在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节,根据进食可疑食物(腌渍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骤、发热和腹痛均较其他肠道传染病为严重、腹泻物呈血水样、失水多见等特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对可疑食物进行培养,有时可分离出和粪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
本病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乱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