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和蝉有关的一些知识蝉是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昆虫,它们通常有明亮的颜色和独特的鸣叫声,是夏季的代表性生物之一。
蝉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有着许多有趣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与蝉相关的知识。
一、蝉的分类蝉科是昆虫纲半翅目中的一个科,包括了大约2000多个物种。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蝉科可以分为多个亚科和属,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蝉亚科和腊蝉亚科。
蝉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蝉在外形、体色和鸣叫声上都有所差异。
二、蝉的生活史蝉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若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蝉的卵通过雌虫产在树枝或者其他植物的干燥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幼虫会从卵中孵化出来。
幼虫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它们会在地下挖洞,通过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来获取养分。
蝉的幼虫经历几次蜕皮后,会进入蛹期,在地下或者树皮下形成蛹室,进行蛹化。
最后,成虫从蛹中孵化出来,开始进行交配和繁殖。
三、蝉的鸣叫蝉的鸣叫是蝉特有的行为,也是它们最为人所熟知的特点之一。
蝉的鸣叫是由雄虫发出的,主要是为了吸引雌虫的注意和进行交配。
蝉的鸣叫声音高亢而持久,常常被用来形容夏季的声音。
蝉的鸣叫声是由内部器官——鸣管产生的,雄蝉通过震动鸣管产生声音。
不同种类的蝉所发出的鸣叫声音有所差异,有的声音清脆悦耳,有的声音深沉有力。
四、蝉的生态功能蝉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蝉的幼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它们可以帮助清除植物体内的寄生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次,蝉的成虫是许多鸟类、蜥蜴等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它们为其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此外,蝉的鸣叫声也成为了森林和田野中的一种独特声音,给人们带来了夏季的美好回忆。
五、蝉的文化意义蝉在人们的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蝉被赋予了“留声千年”的寓意,被视为坚守自我、持久不变的象征。
蝉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诗词和绘画中,成为了文化的符号之一。
此外,蝉的鸣叫声也被人们用来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放松身心。
六、蝉的研究蝉的研究是昆虫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虞世南《蝉》赏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蝉》全诗意思解释《蝉》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蝉ch án【唐t án ɡ】 虞y ú世sh ì南n án垂chu í緌ji ào 饮y ǐn 清q īn ɡ露l ù,流li ú响xi ǎn ɡ出ch ū疏sh ū桐t ón ɡ。
居j ū高ɡāo 声sh ēn ɡ自z ì远yu ǎn ,非f ēi 是sh ì藉j í秋qi ū风f ēn ɡ。
【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注 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白话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诗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蝉》的古诗及译文
1.《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2.《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意:你栖息在高处,本来就难得温饱,声声苦诉不平,岂不是一场徒劳。
五更时疏疏落落,好像要停止鸣叫,那大树依然苍润,不理你的烦恼。
我已是官职卑微,还要在四方萍飘,故乡的家园早已长满了荒草。
难为你不时提醒,如同为我警告,我全家也已经和你一样,清贫而清高。
蝉是怎样发声的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绵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
今天给大家分享了蝉是怎样发声的,赶紧来看看吧!蝉是怎样发声的雌蝉没有发声器,因而也就成了"哑巴。
.雄蝉的前腹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圆的音盖,下面生有像鼓皮似的听囊和发音膜。
这发音膜内壁肌肉收缩振动时,蝉就发出声音来。
雄蝉腹部还有气囊的共鸣器.发音膜振动时,共鸣器发生共鸣,褶膜和镜膜也跟着振动,这样,声音就很洪亮了,雄蝉的歌声忽高忽低,是受发音膜外面音盖调节影响,这点与我们人类口腔增大缩小而形成凹凸不同声音相似,但它仅仅是机械地不断发出相同的调子,却不能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
雄蝉鸣叫是寻找异性的信号,雌蝉听到叫声就会闻声而飞近其身旁交尾,繁殖后代。
蝉为什么夏天会叫蝉是一种生存对温度要求较高的昆虫,幼虫时代他们都是在较温暖的地下度过的,待成年后,他们就在炎热的夏季从土中爬出来,蜕去最后一层皮,舒展出翅膀,变成成虫,栖息于高高的树枝上,此时,蝉的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繁殖后代。
只有雄知了会叫,雌知了是没有这个功能的。
其次,它不是用嘴巴"叫'。
知了的发声器官位于腹背交接处,那里有一个包着角质外壳的小孔。
它的发声原理简单点说,就是通过腹部的收缩,振动产生声音。
像现在这样阳光明媚的夏日,知了从早上七八点开始,天天可以"唱'12小时。
至于它为什么天天要叫那么久。
是雄性为了吸引雌性,发出的"爱的呼声',它在求偶!求偶成功,交配之后,雄知了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
雌知了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知了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
从成虫到死去,知了的最长寿命约60~70天。
所以夏天是它们生命最灿烂的时光,当然要轰轰烈烈地谈一场恋爱,不停地叫,不停地发出爱的信号。
驱蝉的方法蝉是夏季常见的昆虫,它们以其高亢的鸣叫声而闻名。
尽管蝉的鸣叫声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清凉和宁静的感觉,但对于居住在蝉声密集的地区的人们来说,蝉鸣也可能成为一种困扰。
那么,如何驱赶蝉呢?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驱蝉方法。
1. 使用声音干扰器声音干扰器是一种能够发出特定频率声波的设备,可以用来干扰蝉的鸣叫。
蝉的鸣叫声通常在2000Hz到8000Hz的范围内,因此,设置声音干扰器发出频率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可以有效地干扰蝉的鸣叫。
这种方法无需使用化学物质,对环境友好。
2. 利用植物驱蝉蝉对一些植物的气味有所忌讳,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驱赶它们。
例如,茉莉花和茴香等植物的气味对蝉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在蝉密集的地区种植这些植物,可以起到一定的驱蝉效果。
3. 使用防蝉网防蝉网是一种防止蝉进入室内的有效工具。
这种网状结构可以阻止蝉的进入,从而减少室内的蝉鸣声。
在夏季,如果你经常被蝉的鸣叫声打扰,可以考虑在窗户、门口等地方安装防蝉网。
4. 种植蝉不喜欢的植物蝉对一些植物的叶子和树皮有所忌讳,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驱赶它们。
例如,柚子树和松树等植物的叶子和树皮对蝉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在蝉密集的地区种植这些植物,可以减少蝉的数量。
5. 使用驱蝉剂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用于驱赶蝉的驱蝉剂,一般可以在花卉市场或宠物用品店购买到。
这些驱蝉剂通常含有对蝉有驱避作用的成分,如某些植物的提取物或化学合成的驱蝉剂。
使用驱蝉剂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6. 清理环境蝉喜欢在树木的树皮和叶子上产卵,因此,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可以减少蝉的繁殖。
定期清理树皮、树叶和地面上的枯叶,可以减少蝉的滋生地,从而减少蝉的数量。
7. 使用陷阱在蝉密集的地区,也可以设置一些蝉的陷阱,以减少蝉的数量。
这些陷阱通常是一些带有粘性的纸张或塑料片,上面涂有蝉喜欢的气味。
蝉被吸引到陷阱后,会被粘住而无法逃脱。
8. 利用天敌一些昆虫和鸟类是蝉的天敌,它们能够捕食蝉,起到一定的控制蝉数量的作用。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课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课文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李商隐诗《蝉》原文赏析《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解释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评解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六月三日夜闻蝉唐代:白居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蝉中的经典名句蝉是夏季的代表昆虫,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清凉的夏日感觉,还以它们独特的鸣叫声让人们陶醉其中。
下面是一些关于蝉的经典名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 "蝉鸣满树声,夏日正当时。
" 这句话描绘了蝉鸣声在夏日里回荡在树林间的美妙场景。
2. "蝉声如织,让人沉醉其中。
" 这句话形容了蝉声连绵不绝,使人陶醉其中。
3. "蝉鸣声伴随着夏日的热浪,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这句话表达了蝉鸣声在夏日里带来的宁静和温暖。
4. "蝉的鸣叫声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
" 这句话比喻了蝉的鸣叫声如同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觉。
5. "蝉的鸣叫声是夏季的背景音乐,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这句话将蝉的鸣叫声比喻为夏季的背景音乐,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6. "蝉的鸣叫声让人感受到夏天的温度和活力。
" 这句话描绘了蝉的鸣叫声给人们带来的夏天的感觉。
7. "蝉的鸣叫声让人们忘记了炎热的夏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 这句话表达了蝉的鸣叫声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宁静。
8. "蝉的鸣叫声像是夏天的钟声,提醒人们享受每一天的阳光。
" 这句话比喻了蝉的鸣叫声如同夏天的钟声,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9. "蝉的鸣叫声是大自然的呼唤,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 这句话表达了蝉的鸣叫声带给人们的力量和鼓舞。
10. "蝉的鸣叫声是夏季的乐章,让人们陶醉其中,忘记烦恼。
" 这句话比喻了蝉的鸣叫声如同夏季的乐章,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放松。
蝉的鸣叫声是夏季的独特音乐,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它们的声音如同一支支清脆的音符,飘散在空气中,带来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蝉的鸣叫声伴随着夏日的热浪,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
蝉的鸣叫声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
在古诗中,蝉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以下是蝉在古诗中的一些象征意义:
1. 品性高洁:蝉因为生活在高枝上,只饮露水,不食人间烟火,被认为具有高洁的品质。
古诗中,蝉常常被文人用作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和坚守节操。
2. 生命短暂:蝉的生命周期只有四十天,它们在短暂的生命中尽情歌唱,被誉为“夏日的绝响”。
蝉的生命短暂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瞬间,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3. 悲凉意蕴:蝉鸣声在古诗中常带有悲凉的意蕴,如李商隐的《蝉》诗中写道:“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表达了蝉在深夜中孤独无助的情感。
4. 离别之情:蝉鸣声也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之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蝉象征着离别的凄凉和无奈。
5. 时光流转:蝉的蜕皮现象被古人视为一种时光流转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更新和蜕变。
总的来说,蝉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既体现了蝉本身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情感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对蝉的描绘,诗人借物抒怀,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李商隐《蝉》原文|译文|句子鉴赏《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蝉》原文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句子鉴赏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蝉的一生人生感悟
1、生命的意义: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要完成从孵化到成长的过程,经历从地下到地上的转变,最终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
这让我们思考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度过它。
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时刻,努力成长、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2、坚韧不拔的精神:蝉的一生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和准备,从地
下孕育到最终破土而出,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磨难。
然而,它们从未放弃,始终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勇气和信心,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3、坦然面对生活的变化:蝉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它们并没有抱怨
或逃避生活的变化,而是勇敢地面对。
它们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生活的美好,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也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这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和挑战,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每一个变化,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珍惜亲情和友情:在蝉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和关怀,也看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陪伴。
这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友情,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蝉的寓意和象征
蝉在文化中有许多寓意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读:
1.坚持和毅力:蝉是一种非常坚持和毅力的昆虫。
它们在炎
热的夏天孵化、生长、变态,然后通过长时间的鸣叫来吸
引伴侣。
因此,蝉象征着坚持不懈、毅力和忍耐的精神。
2.新生和重生:蝉有着令人惊叹的变态过程,从蛹中孵化出
来时焕然一新。
因此,蝉也被视为新生和重生的象征,代
表着人们拥抱新的机会,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3.忧郁和孤独:蝉的鸣叫声有时被认为是忧郁和孤独的象征。
蝉在树上鸣叫,但大多数时候它们在单独行动。
这引发了
一种孤独感,被解读为孤独者的代表,因为它们经常被认
为是孤独的昆虫。
4.短暂的生命和无常性:大多数蝉的寿命很短,通常只有几
周或几个月。
这使得蝉常常被视为代表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性。
蝉的存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日子,并提醒我们生
命的脆弱性。
5.良好的预兆和吉祥:在一些文化中,蝉被视为给人们带来
好运的吉祥动物。
据说,当蝉出现时,它们的鸣叫声会带
来好天气和繁荣,因此被认为是幸运的符号。
总而言之,蝉的寓意和象征随着不同文化和观点而有所差异。
它们可以代表坚持、毅力、新生、重生、孤独、无常、吉祥等等。
蝉
背景分析:《蝉》是七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对比,先抑后扬,体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
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
蝉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样的感动?
学习目标: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听朗读,知内容,答问题。
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认为,这是一只 的蝉,因为 。
二、学与导
1、文章开头就描写了蝉,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蝉的呢?作者起初对蝉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描写的病蝉是怎么样的?此时态度如何?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用这种
方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并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写蝉的生命历程,但作者在结尾已经从蝉的生命历程中悟到
人生的意义,这是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样细小动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
问和思索。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积极面对,
好好活着。
5、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
赏析:
1、请你谈谈“哪管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的作用和含义?
2、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三、练
1、写一写: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一句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生命就要像金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放声歌唱。
2、片段练习
请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种小动物。(如蜜蜂、小狗、小猫等)
四、悟
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感悟到
生活的美好,能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进行写作。但是,由于初一学生阅历较浅,对生命的
感悟不深刻,不能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