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7大手法-排列图&鱼骨图
- 格式:pptx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36
QC七大手法培训资料第一种手法:排列图排列图是指:将问题的原因或是状况进行分类,然后把所有的数据由大到小排列后,所绘出的累计柱状图。
1.作用:在现场众多的不良品问题中,找出关键的前几名,以便决定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
2.作成方法:①列出所有不良项目,并收集相应时期的数据。
②按数据大小,排列不良项目。
③设定坐标系,填上坐标值,坐标值要能反映蛭大、最小数据左纵坐标为不良数据,右纵坐标为不良率累计百分比,横坐标为不良项目。
④按数据多少,绘出术状图,并在其X轴下方记入项目。
⑤计算各项目所占比例,累计后将其值记入坐标系中。
⑥将各比例点连接起来,一直到100%。
⑦记和图名、作成者、长、作成时间等相关内容。
例如,某厂T550录音机1998年3月份,工序内不良的发生情况如下: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画得如下排列图:通过排列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头4位不良,占了总不良的80以上,根据抓大放小、针对关键的原则,1998年4月起的主要管理重点,应为头4项,而其他3项则暂不予理会。
3.该方法实战时注意事项:①重点管理占80%的前几项不良,其他剩余的项目并非全然不予理会,当前几项不良消失后,后几位又升上来,成为必须重点对策的不良。
②“其他”一栏的数据一般不能超过20%,否则便要再往下细分。
在现场管理中,此图通常在不良品的等级、种类、数量、损失金额、原因的分析上用的较多。
二、第二种手法——因果图因果图是指:用树状结构画出因果关系的图。
它是由日本人石川馨首先提出的,所以有人称之为“石川图”,又由于它的形状像鱼的骨头,也有人称之为“鱼骨图”、“鱼刺图”。
1、作用:将影响品质的诸多原因一一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对于确定正确的对策方案有帮助。
2作成方法:①列出品质发生变异的项目。
②画出4M1E(人员、设备、材料、作业方法、作业环境)5条支干或者只画出相关的支干。
③在支干上面画出相关次支干,并写出原因,次支干与支干互为因果关系。
Volex(SZ) QA Department training MaterialQuality Control Seven ToolsPresented By: Xia Fan2th April. 2001Suzhou Quality1Quality Control Seven Tools品质管理需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统计技术,对影响品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的考虑;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找出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实施改进。
Quality Control Seven Tools品质管理活动中所运用的统计手法一般称为“QC七大手法”:1、检查表(又称点检表)——收集、整理资料;根据事实、数据说话。
2、柏拉图(又称排列图)——确定主导因素;并非对所有原因采取处置,而是先就其中影响较大的2~3项采取措施。
3、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整理原因与结果之关系,以探讨潜伏伏性的问题。
Quality Control Seven Tools4、分层法(又称层别法)——从不同角度层面发现问题;所有数据不可仅止于平均,须根据数据的层次,考虑适当分层。
5、散布图(又称散点图)——展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6、直方图(数次表)——展示过程的分布情况;凡事物不能完全单用平均值来考虑,应该了解事物均有变异存在,须从平均值与变异性来考虑-。
7、控制图(又称管控图)——识别波动的来源;凡事物不能完全单用平均值来考虑,应该了解事物均有变异存在,须从平均值与变异性来考虑-Quality Control Seven Tools具体步骤是:1、问题的把握点(柏拉图、直方图),2、对问题的现状分析(控制图、检查表、散布图、层别法),3、改善对策实施(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及固定的技术),4、实施结果的确认(推移图、柏拉图),5、标准化。
Quality Control Seven Tools1.什么是检查表:检查表是一种为了便于收集数据而设计的表格。
QC七大手法知识QC七大手法简介:查核表:又称调查表,用以系统地收集和记录数据,以获取对事实的明确认识; 柏拉图:又称排列图,用于找重点,按重要性顺序显示每一项目对总体效果的作用; 因果图:又称鱼骨图或石川图,用于追溯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表达因果关系; 直方图: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形态,以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散布图:发现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其因果关系;层别法:又称分层图,是用于将大量的有关某一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想法按组进行归类;控制图:用于找异常,评估过程的稳定性,决定何是时需要高速及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QC七大手法知识QC七大手法/查核表☹应用:查核表用於系统地收集数据,以获取对事实的明确认识.☹说明:查核表是收集和记录数据的一种形式,它便於按统一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程序:1.确立收集数据的具体目的;2.识别为达到目的所需要的数据;3.确定由谁以及如何分析数据;4.编制用於记录数据的表格,提供记录以下信息的栏目或填写项目;a.查核表的题目:查核的目的要通过题目清楚的表现出来;b.查核对象和项目:指出要查核什么,要获得什么样的数据;c.查核方法:明确采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查核;d.查核日期和期间:从何日开始,到何日为止;e.查核人:由谁来查核或由谁来收集数据;g.查核结果的整理:合计,平均数,比例等.1.通过收集和记录某些数据来试用表格;2.必要时,评审并修订表格;3.正式使用查核表.☹种类:1.缺陷位置查核表:是查核产品各部位的缺陷情况的查核表.在产品草图上用规定的查核标记符号把所发生的缺陷位置标记出来,通过观察缺陷分布的方式,找到产生缺陷的原因所在.2.不良项目查核表:(目前我们最常用的表)是查核不良产品具体情况的查核表,它列出可能发生不良产品的具体项目,可用一定的标记记录各不良项目的发生,计算出相应的总的发生次数及期比率.3.不良原因查核表:是查核造成不良产品或不良项目原因的查核表,追究其不良的原因,需按设备,操作者,时间,材料,方法等标志进行分层查核.4.工序分布查核表:是了解工序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情况,以及同质量标准要求的关系所用的查核表.☹示例:示例详见附图端子压阒不良项目查核表QC七大手法知识七大手法/柏拉图有关柏拉图的. . . .☹应用:——按重要性的顺序显示每一项目对整体的作用;——排列改进的机会。
QC七大手法排列图(柏拉图)、因果图、检查表、直方图、分层法、散布图、控制图。
一排列图(柏拉图)排列图又称为柏拉图,由此图的发明者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名字而得名。
柏拉图最早用排列图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的状况,他发现当时意大利80%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后来人们发现很多场合都服从这一规律,于是称之为Pareto定律。
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运用柏拉图的统计图加以延伸将其用于质量管理,区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从而抓住关键因素,解决主要问题。
排列图是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原因素的一种工具,其形式用双直角坐标图,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如件数金额等),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如百分比表示)。
分折线表示累积频率,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即出现频数多少)从左向右排列。
通过对排列图的观察分析可抓住影响质量的主原因素。
这种方法实际上不仅在质量管理中,在其他许多管理工作中,例如在库存管理中,都有是十分有用的。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往往不知从哪里着手,但事实上大部分的问题,只要能找出几个影响较大的原因,并加以处置及控制,就可解决问题的 80%以上。
柏拉图是根据归集的数据,以不良原因,不良状况发生的现象,有系统地加以项目别(层别)分类,计算出各项目别所产生的数据(如不良率,损失金额)及所占的比例,再依照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在工厂或办公室里,把低效率,缺损,制品不良等损失按其原因别或现象别,也可换算成损失金额的80%以上的项目加以追究处理,这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分析。
柏拉图的使用要以层别法的项目别(现象别)为前提,依经顺位调整过后的统计表才能画制成柏拉图。
柏拉图分析的步骤;(1)将要处置的事,以状况(现象)或原因加以层别。
(2)纵轴虽可以表示件数,但最好以金额表示比较强烈。
(3)决定搜集资料的期间,自何时至何时,作为柏拉图资料的依据,期限间尽可能定期。
QC七大手法QC手法分为新旧两种手法。
QC旧七大手法:1. 鱼骨图(寻找因果关系);
2.层别法Stratification:层别作解析(按层分类,分别统计分析);
3. 柏拉图(排列图)Pareto Diagram:柏拉抓重点(找出“重要的少数”);
4. 查检表(检查表、查核表)Check List:查检集数据(调查记录数据用以分析);
5. 散布图Scatter Diagram:散布看相关(找出两者的关系);
6. 直方图,层别法(分层图)Histogram:直方显分布(了解数据分布与制程能力);
7. 管制图(控制图)Control Chart:管制找异常(了解制程变异)。
QC 新七大手法:1. 关系图法(关联图法);
2. KJ法(亲和图法、卡片法);
3. 系统图法(树图法);
4. 矩阵图法;
5. 矩阵数据分析法;
6. PDPC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或重大事故预测图法;
7. 网络图法(又称网络计划技术法也叫关键路线法)。
什么是排列图法定义:根据所搜集之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以寻求占最大比率之原因,状况或位置的一种图形.排列图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法、柏拉托(Pareto)图法,它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表方法。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1848---1923)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发现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后被称“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劳伦兹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描绘了柏拉图法则,被称为“劳伦兹曲线”。
1930年美国品管泰斗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到品质管理上。
排列图是根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而制做的。
也就是将影响产品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用直方图形顺序排列,从而找出主要因素。
其结构是由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若干个直方形和一条折线构成。
主要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数(出现次数或金额等),次要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累计频率(如百分比表示),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按影响大小顺序排列,直方形高度表示相应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即出现频率为多少),折线表示累计频率(也称帕累托曲线)。
通常累计百分比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占0%~80%为A类因素,也就是主要因素;80%~90%为B类因素,是次要因素;90%~100%为C类因素,即一般因素。
由于A类因素占存在问题的80%,此类因素解决了,质量问题大部分就得到了解决。
为了方便理解,下图是对某酒杯制造厂对某日生产中出现的120个次品进行统计,做出排列图,如下图所示:帕累托图排列图的作用1、作为降低不良依据。
2、决定改善的攻击目标。
3、确认改善效果。
4、用于发现现场的重要问题点5、用于整理报表或记录。
6、可作不同条件的评价。
排列图的使用排列图的使用要以层别法为前提,将层别法的项目从大到小的进行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适用于计数值统计,帮助我们抓住关键的少数及有用的多数,又称ABC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