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14
蒹葭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蒹葭》教案设计普定县第二中学高海燕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品味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伊人”的意象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探究,体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曲。
(播放幻灯片1,听邓丽君的《在水一方》2、刚才我们都被这优美的歌声陶醉了,这首歌的歌词是当代言情小说家琼瑶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所编写的。
这说明了这首三千年前的民歌依然有它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什么它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磨砺却能日久弥新呢带着这个好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
(出示幻灯片2)二、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蒹葭》和前面所学的《关雎》都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提问个别学生,其他学生补充,再出示幻灯片3加以明确)三、疏通文意1.同学们先看一下这首诗,找出诗中生僻难解的字词,借助课文注释或字典弄清它的读音。
2.请同学起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并对他的朗读做出评价。
3.出示幻灯片4,订正字音,范读诗歌,并要求学生做出比较性评价。
4.学生大声自由仿读,然后师生齐读。
5.讲解诗歌第一章,出示幻灯片5,请同学朗读第一章,其他同学注意听,并在课文注释中找出幻灯片上红色字体的解释,然后说说这章诗歌的意思。
(提问个别,集体评价)6.用第一章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章。
出示幻灯片67.用第一章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章。
出示幻灯片78.总结该诗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参考文字对照,用一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
《蒹葭》教案实用的《蒹葭》教案三篇《蒹葭》教案篇1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5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蒹葭》教案3篇(蒹葭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蒹葭》教案3篇(蒹葭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
《蒹葭》教案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
《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
《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诗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
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1.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四、探究。
1.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例如我们学过的《关雎》,这首诗又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提示: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寻伊人的?写景多为抒情,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这种感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景与情的结合,情景交融,把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
2.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几章是否可以调换次序?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蒹葭》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蒹葭》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教学设计梁翠林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
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
《蒹葭》教案(精选12篇)《蒹葭》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中国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 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 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1. 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蒹葭》优秀课件蒹葭一、概述《蒹葭》是一首出自《诗经》的古文。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为主题,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本文将从背景、内容、艺术特点、主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蒹葭》这篇优秀的课件。
二、背景《蒹葭》是东周时期的一首诗,原文出自《诗经·小雅·蓼莪》。
诗中的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儿,诗人用这一自然景物来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三、内容《蒹葭》的内容简洁明了,共分为四个段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人描绘了蒹葭的形象,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形容它的生长环境,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湿润、寒冷的水边景象。
接着,诗人在诗的第二句表露了自己对某个人的思念之情,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来描述对方的存在位置,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然后,诗人又通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来表现自己奔向对方的过程,生动地描述了旅途的艰辛。
,在一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诗人抒发出自己思念之情的高涨,表明与对方的思念依然存在。
四、艺术特点1. 自然描写《蒹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凄美的氛围。
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湿润的水边,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2. 情感表达《蒹葭》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为主旨,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嵌入,显露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蒹葭和水的描写,将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悸动和思念。
3. 抒发内心诗人在《蒹葭》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成功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的蒹葭象征着诗人,水象征着被思念的人。
而诗人旅途的艰辛和的思念高涨,则表达了诗人情感的真挚和坚持。
五、主题《蒹葭》的主题是爱与思念。
诗人通过对蒹葭和水的描绘,传达了他对被思念之人的情感和思念之意。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媒介,以情感为导向,表达了人们对于爱和思念的追求和坚持。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诗文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诗句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题目和首句,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意义和寓意。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通过举例、引申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诗文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蒹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蒹葭》教案(通用8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诗经·蒹葭》教案《诗经·蒹葭》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教案,欢迎大家共享。
《诗经·蒹葭》教案1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今日我们要一起观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播放幻灯片3)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同学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同学朗读后,老师正音,给同学思索争论的时间,请同学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老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纳“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其次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请男女生交叉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1.联系旧学问: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
)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请同学结合注解,尽量用美丽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同学对比其次、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同学争论发言后,老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蒹葭(节选)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字词解释:
蒹葭:广义的讲是指芦苇。
苍苍:茂盛。
白露: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第五个节气,露凝而白。
为:凝结。
所谓:这里指所想念、思念的。
伊人:那人。
溯回:逆流而上。
阻:阻碍。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原文解释:
深秋时节,河边芦苇荡里茂盛的芦苇由翠绿变得青苍,芦苇叶上铺满。
一层由秋露凝结而成的寒霜。
我念念不忘的恋人,她远在河水的另一边。
为了追寻我的爱情,我有心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但是道路那么艰难那么漫长。
我有心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却
仿佛已经到了河水的中央。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3)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蒹葭》。
2. 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难点:1. 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蒹葭》的作者伊尹及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培养健康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蒹葭》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蒹葭》。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蒹葭》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蒹葭》诗意、诗境和诗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蒹葭》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蒹葭》的古诗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诗中的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3.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蒹葭》的独特艺术魅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蒹葭》的原文及其注释。
2. 收集与《蒹葭》相关的资料、古诗鉴赏方法等。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插图、动画等。
位会娟[ 河南省省级优课]地区:河南省- 焦作市- 山阳区学校:焦作市第十七中学共1课时蒹葭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法与学法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
深读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1、导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谁来介绍《诗经》。
《诗经》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让我们走近文本,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