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习题1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习题

一、下列词语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

跻坻涘窈窕荇

寤寐参差琴瑟芼

二、分析题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境界,究竟是“幻觉”还是“象征”?

2、诗中反复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的句子,对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3、《蒹葭》一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和彷徨失意的心绪的?

三、拓展阅读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下面是“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对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写境界,研究者有不同看法。王国维认为这首诗“最得风人之致”,郭沫若提出“所表现的疑是一种幻觉”;陈子展认为“诗境颇似象征意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钱钟书则博举中外作品,认为此篇所赋,郡企慕之象征。

我们认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爱情而越过写实,进入象征领域,读者从渺茫追寻的朦胧中既能唤起相似的爱情体验,又能由此及彼,唤起某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人生体悟。

2、诗中反复用“宛中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这样的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这种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以凸现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素、坚执不已的精神。这种章法的重叠,不仅发挥了一唱二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情感的逐层加深。

3、全诗没有具体的故事与情节,甚至连主人公是男性或女性都难以确定。只是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着意渲染一种渺远虚幻的境界气氛,一种执着缠绵而略带感伤的情调,一种向往追求而渺茫难得的意绪。“所谓”二字,正表明意中人难以向人言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间,若一定一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索之而不得哉?全诗正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现抒情主人公的追求与心绪:①以景起兴,借景抒情;②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③词汇丰富,富于变化;④意境朦胧,令蕴不尽。

三、1、纯朴

2、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父亲喜欢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俗因为认识到它的特性。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面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