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稿1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说教学目标

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因此提出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需要、教学参考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为: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有关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我将结合教学程序设计一起谈。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及其MTV。

欣赏完毕,学生兴趣正浓,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由《诗经》中的《蒹葭》改变而成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实施目标

1、复习《诗经》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诗经》相关知识,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课下注释中的读音,把拼音移到诗歌正文中,为后面的正确朗读作好准备。)

说教法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

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蒹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