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26
肩周炎,又名五十肩,是发生在肩关节周围的一种无菌性炎症,由肩节囊的慢性炎症、水肿、出血以及纤维化导致关节囊发生黏液样病变,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功能障碍。
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50~6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
全球有3%~5%的患者被肩周炎困扰,且女性略多于男性[1]。
本病对天气变化敏感,走访很多患者后发现,该病往往初发时不被重视,拖延加重,肩如冻结之状、伸展不舒、凝滞不利。
目前肩周炎治疗方法较多,西药非甾体抗炎药、封闭治疗等疗效立竿见影,往往近期效果还可以,但副作用较大,比如有肾毒性等;中医中活血化瘀、补肝肾等治疗方法,比如拔罐、针灸,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周期较长;微创手术创伤较大,收费高,病患难以接受。
经过临床实践,证实穴位注射药物效果显著,发现穴位注射协同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针刺穴位作为中医疗法,具有疏通经络、促使气血滋润周身、外养肢体、内濡脏腑的功效。
经络诸多穴位在施针及施灸的作用下,可调整脏腑功能,同时能调和营卫、养气活血,因此可有效缓解骨伤症状,提高骨伤治疗的有效率。
应用针灸对肩周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疗效。
当机体肝肾亏虚、外邪侵袭以及受外伤虫毒所扰,会导致肩部经脉痹阻,血脉不通。
“不通则痛”,中医治法当以疏经通络、祛邪止痛为主。
根据中医理论、药物归经、药物归穴理论,将药物注射在特定穴位,并在操作时使穴位“得气”。
针刺得气,可起到通经活络、祛邪止痛的作用,再联合其他的治疗方式,可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有临床工作者对穴位进行药物注射后,药物的药理效应得以迅速增强,被称为药物归穴现象,最后发生非特定信息传递———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内转换机制[2]。
又有药物归经、药物归穴现象的广泛存在,因此这也使药效得以更好的发挥,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目前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美国骨科外科医生学会(AAOS )将冻结肩定义为一种病因不确定的病症[3],多数学者认为与肩关节囊的慢性炎症、水肿、出血以及纤维化导致关节囊发生黏液样变性有关。
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方法肩周炎是常见的一种颈肩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那么,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一、阳陵泉常用的穴位就是阳陵泉,治疗肩周炎效果不错,先在阳陵泉处找很明显的压痛点,使劲按压几下,然后让患者大声咳嗽并同时活动肩部,在患者咳嗽的同时将针扎下去,可达立竿见影的疗效。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
先按压看看有无疗效再进针这是灵枢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压穴位症状减轻了后再针刺,按压有效,针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
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具体的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
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叫随咳进针,其作用有一、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
二、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
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取效的关键。
找准穴位,随咳进针,用手法,活动患部都是一针疗法取效的关键所在。
现在治疗肩周炎,只要病人有明显的疼痛点,就按经络辩证分别用其他穴位疗效会更好,如果疼痛点不明确又有活动障碍,就多用阳陵泉。
二:条口(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8寸处,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条口治疗肩周炎的报道也不少,条口透承山简称条山穴,疗效也不错。
还有的针刺患部同侧的解溪穴,或者是陷谷穴。
其机理如下: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
一般书籍认为是由于风寒侵袭肩部,寒凝血瘀,不通则痛。
属于实证。
但是在临床上使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内服或外用效果并不理想。
其实肩周炎并非纯实证,而是本虚表实证,这个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阳气虚。
到了50岁左右肝肾阴虚好理解,但是阳气虚有的人就不一定认同。
实际上人的衰老不仅是从肾虚开始的,肾虚的同时阳气也虚,特别是阳气最多的阳明胃经也虚,这个早在素问.上故天真论篇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女子的衰老过程是“五七,阳明脉衰。
肩周炎针灸方肩周炎针灸特效穴位集锦1,鱼际、外关:对于肩胛内沿疼痛、外展障碍效佳,可以左右手交替使用;2,阳陵泉、三里下(足三里下1寸,胃经穴):疼痛部位以肩胛外侧为主,胳膊内收障碍效佳;3,听宫、养老:对于胳膊不能抬高者效佳。
以上穴位在针刺时可以让患者轻轻活动患肢外旋、内收、抬举,有的患者当场可以见效,或者疼痛减轻或者活动范围略有扩大。
曾经以这三组穴位为主治疗一位50岁的肩周炎患者(病史1年,多方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每次取穴不过5处,针刺11次,病情缓解一大半。
附:1.奇穴(内关上八寸,左右各一).---一针治愈肩周炎压痛点,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位于祖传的非常有效。
2.条山穴治肩周炎:一针海外扬名。
条山穴既条口穴透承山,一针两穴.3.肩周炎穴(位于足三里下1.5寸).病人仰卧位取三寸针同侧取穴针尖在胫腓骨之间游离滞针术捻针10分,针感传至足底过电感为最佳, 嘱患者活动患肩留针30分.在患肩做些放松手法基本一次就可痊愈.我临床使用很久了效果奇佳各位同人不妨试试另外此穴还对各种腰痛有很好得了效,只是手法稍有变动,治腰痛针尖向上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试试吧各位.4. 肩陵穴[阴陵泉穴下九分处],治疗肩周炎有效率100%,治愈率96.7%.首创效著其法是:捻转提插,得气为要,活动关节最佳;以左治右,上病下取.该法用于肩周炎初起者效果更好,轻者一次,重者不过三次,我一般留针15~30分钟,但必须配合活动患处关节.有时遇有复发或顽固者,配合经验方肩周炎药酒方服用月余效果均很好.5.肩胛部疼痛--速效治疗法1,按患侧胸前与肩胛对应部位的痛点,找到特痛点按5-10分钟;2,按健侧尺泽穴5-10分钟.效果:点按胸前痛点,点到痛止.(从阴引阳,不知对不对)尺泽属肺经,主气主节(我的理解)急性发作患者均两次治愈,四个月患者三次治愈,两年患者五次不再疼痛.(治后疼痛发作均较以前大大减轻.)6、对侧找阳陵泉下的压痛点,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病痛立减8成,这个实例是2周前刚治疗的一患肩周炎1年之久的病人,3次彻底治愈!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穴,效验之果取此意吧,无论怎样治疗只要能更快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就是好方法.7、5个穴位,治肩周炎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抬不上的取肩髃穴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指迷>>茯苓丸:肩周炎之神方: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中医针灸疗法缓解肩周炎疼痛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和纤维化,引起一系列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的病症。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缓解肩周炎疼痛。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对肩周炎的疼痛缓解效果,并探讨其机制。
中医针灸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肩周炎疼痛的缓解,中医针灸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经络针刺: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肩周炎是由于经络阻滞导致气血不能流通所引起的。
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插入细针,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2. 穴位贴敷:除了针刺,中医还常常使用贴敷的方式来治疗肩周炎。
贴敷使用特定的草药或药物贴敷在病患的相应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 灸法疗法:中医还使用灸法来治疗肩周炎。
灸法是将艾条或中药炷烧热,靠近病患的相应穴位,使患者感受到热烘烘的刺激。
通过灸热的刺激,可以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
中医针灸疗法缓解肩周炎疼痛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血液循环:针刺经络和贴敷药物可以促进肩周炎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的供应,有助于缓解炎症和疼痛。
2.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知。
此外,针灸还能够影响脑部的内啡肽系统,促进内啡肽的释放,起到镇痛的作用。
3. 抗炎作用:中药贴敷和灸法中所使用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
4. 调节免疫系统:中医针灸疗法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对肩周炎的抵抗力,减轻疼痛和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对缓解肩周炎疼痛具有显著的效果。
它通过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抑制炎症和调节免疫系统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针灸疗法的效果因人而异,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也需要综合考虑。
肩周炎针灸治要(刘红云)
肩周炎,也叫五十肩、疑结肩、冻结肩,也就是说人到了一定年令,随着气血减弱,尤其是在最容易受寒的大关节肩部就会出现不适的感觉。
现在就讲一下治肩周炎的针灸要点:
1、健侧取穴。
2、首选三肩穴,第一针痛点进针(反后绝),上下三分各一针,治五十肩皆特效(贴骨进针4-7分)
3、肩三针:三间、中渚、后溪
4、长久风湿的,加艾灸驱寒湿。
5、一到阴天发作,加阴陵泉
6、一到晚上发作,加照海(日发申脉,夜发照海)
7、年老体弱加肾关。
8、固定时间发作,加当令经输穴。
肩井扎针技巧范文肩井扎针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技术,被广泛用于治疗肩关节疼痛、肩周炎等疾病。
下面将介绍肩井扎针的技巧及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仔细询问病人的主诉,了解病情及病史。
2.检查病人的肩部,观察肩关节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症状。
3.为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病人保持舒适姿势等。
二、选择穴位1.肩井穴位于肩部,即肩关节两边斜纹肌腱中点附近。
由于肩关节是一个复杂的关节,可以选择多个穴位进行扎针。
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髃、肩髁等。
2.根据病情选择扎针的穴位。
一般情况下,可选择肩井、肩髃为主要穴位,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三、操作流程1.消毒穴位:使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棉球对肩井穴位进行消毒,保持穴位的清洁。
2.术前准备:将准备好的针头放入针管中,使针头露出针管约1-2厘米,确保针头锋利、无损伤。
3.扎针:用一只手牢牢地控制肩部皮肤,用另一只手握住针管,利用快速、准确的手法将针头垂直刺入肩井穴位到适当深度。
4.刺激针头: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轻轻旋转针头,或进行轻微的针刺操作。
刺激穴位时间一般为1-3分钟,根据病情可以适量延长。
5.拔针:当刺激结束后,迅速拔出针头。
拔针时要用另一只手的无名指或中指按住针管来防止针头折断。
6.术后处理: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棉球轻轻擦拭穴位,以防感染。
四、注意事项1.对于未经验的医生或针灸师来说,刺激的力度和深度要掌握好,避免伤及到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
2.对于病情复杂或严重的病人,应先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评估,再选择扎针治疗。
3.术前要仔细与病人沟通,告知疼痛感等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提醒病人合作配合治疗。
4.扎针过程中要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触诊或辅助工具进行辅助定位。
5.扎针时要将手法准确快捷,避免多余的疼痛感。
6.治疗后要进行观察,看是否有不适反应,如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肩井扎针是一项经验丰富的技术,需要医生或针灸师具备扎针的技巧和经验。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8例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是影响中、老年人运动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笔者在最近两个月来临床应用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3岁。
其中7例是右肩痛。
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其中有3例患者伴有自感颈项强直,其中2例患者伴有自感患侧手臂麻木。
1.2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参考《外科学》第四版拟定:(1)40岁以上,缓慢起病;(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3)体征检查:肩部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4)X线检查阴性。
1.3治疗方法操作步骤(1)取穴: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肢。
常规消毒,交叉取穴。
采用2寸无菌性毫针,直刺法。
进针约1寸左右,可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针感向足面,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麻胀感为宜。
以泻为主,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10~20分钟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本组8例患者都以针刺“肩痛穴”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4.1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外科学》第四版及《黄家驷外科学》进行四级评定标准(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肩关节功能活动轻度受限。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较严重。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1.4.2治疗结果本组8例中临床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2.讨论肩痛是由于中老年人胶元纤维的退行性改变加上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外伤、劳损、受凉等诱因作用下所致的一种无菌性炎症,早期常以疼痛为主,日久因炎症加剧及患者畏痛不敢活动致肌肉萎缩,软组织粘连,活动受限。
肩周炎针刀操作方法
肩周炎的针刀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患者准备:患者取仰卧位,保持肩膀轻度后伸,手臂平放在身体两侧。
2. 感知技巧:医生用手摸摸患者肩部,找到疼痛部位和发硬的软组织。
3. 术前标记:在疼痛部位和发硬的软组织上,用无菌棉签或标记笔标记出治疗点。
4. 局部消毒:用无菌棉球和酒精对治疗点进行局部消毒。
5. 针刺技巧:医生使用一根细针,从标记点处穿刺皮肤,针刺角度为30-45度,针尖方向向内斜下。
6. 针刺深度:医生在患者感到针刺痛时停止针刺,深度一般为1-3厘米。
7. 摇纱操作:医生用针尖轻轻地在组织内来回晃动,称为摇纱操作,以刺激软组织,促进血液循环。
8. 养护治疗:将针头取出后,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和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肩周炎的针刀操作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有效治疗。
术后要注意休息和养护,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