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苔丝两译本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汉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英汉译文更具有文化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化的衔接。
因此,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便成为尤为突出的现象。
当谈及归化时,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以译者在译作中加以体现其本文化背景的能力。
他以母语作者的方式发掘和当地语种读者相关联的文化信息,并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质的新的文字表达。
也就是说,译者减少文化隔阂,使读者不致迷失在译文之中;使其能够快速地理解译文,并够以母语的角度理解其中的文字表达。
归化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因其能够尽量之源于文本精髓,从而让文字表达更具有通俗性,从而让读者和原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性。
然而,当提到异化时,它又取不同的意义,它是指译者将原文中任何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进行转换,译成读者所能理解的用文,同时又具有文化色彩的外文表达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新的文字风格,使译文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质。
这样的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能够将源文的文化语义经由转换和夸张,将新的译文与母语文化相结合,并诠释出创造性的文字突破,从而使小说的文学性和意象性不可比拟的完善。
因此,归化与异化不仅仅是翻译语言风格上的问题,更涉及到作品中文学性、意象性、艺术性等高级语言表现形式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作出合理的取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文字更加流畅,而且也能不亏待原作信息,开展出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
总之,归化与异化是影响英汉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因素,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理智地取舍,意识到翻译的技巧的复杂性,并尽力获得一份卓越的翻译作品。
只有充分理解文学,把握常识性的知识基础,且能够把握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辩证法等文化理论,才能够将文学翻译变得更具艺术性,更有吸引力。
从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丰富文化蕴涵及其翻译中的三大障碍入手,用韦努蒂“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
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
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
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
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
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
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
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
1652012年Vol.27 No.8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7-15作者简介:张晓梅(1981-),女,四川成都人,助教,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翻译界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意见。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内容;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本文从语言形式,文化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详尽地分析了《苔丝》的两个不同译本的归化异化的取向。
二、语言形式“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语言方面,即采用译入语的形式还是采用译出语的形式的问题,两者各有优劣高下。
(一)以沟通为目的语言形式的归化可以用汉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文信息。
“翻译主要是译意义。
当然翻译也译语言形式,但不得有损于意义的表达,还应当更好地服务于意义的表达。
”(杨自俭p12)而语言形式的异化则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
例如:“Having the natural feeling of a tradesman at finding that a job he should have been called in for had been unskillfully botched by his customers among themselves,he was disposed to say no.”张谷若的译文是:“他刚一听这些话,心里只觉得,本来应该自己作的一样差事,却叫主顾门胡来乱闹,苟且了事,这种买卖人的心理,本来想要使他回答说不一样。
”孙法理的译文是:“那牧师具有一种生意人在眼看一笔应当跟自己做的买卖在顾客们之间笨手苯脚地做成了时的自然感觉,很想回答不一样。
”两相比较,张的译文把原来的一个句子拆分成小句,并调整了小句之间的顺序,使句意更通顺。
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作者:王岩岩田翠芸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选取哈代名篇《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译本,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分析了译文中方言、人物语言及语篇结构的翻译,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为今后的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如何合理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方言;人物语言;语篇结构【作者简介】王岩岩(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田翠芸,华北理工大学。
一、引言《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哈代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其在英国文坛上也具有极高得价值。
想将这本著作译成汉语,且保持其原有的语言风格,实属不易。
在现有的译本中,比较出色便有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人的版本。
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孙法理所译的《苔丝》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其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及归化与异化在其中的应用。
在翻译研究史上,学者最初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一番争论,而其之后发展为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直译意译更侧重于语言层面的处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层面也从语言层面延展到文化,语篇等领域,而归化异化便是由此而登上学者探讨的舞台。
施莱尔马赫曾表示翻译的处理只有两种技巧可言,一种就是保持原文本的风格,使译者原地不动,读者来使劲向译者靠拢;另一种便是译者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保持原地,译者使劲向读者靠拢。
韦努蒂曾指出,为求译文的通顺流畅,在英美文化翻译史上,归化法一直占据着大片天地,但实际上,这虽然达到了译文的流畅,却没有尊重原作的文化传统。
尽管有韦努蒂这一犀利的观点,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也同西方国家一样,一直将归化的翻译方法奉为尊崇,各个翻译大家仍旧将归化作为其在进行翻译时的主要翻译方法。
二、译文中方言的翻译哈代在创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时,其中的很多语言都是选用了英格兰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很浓重的乡土色彩,张谷若和孙法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出生于山东的张谷若选用了其故乡的方言代替原文中的地道英格兰方言,也就是选用了归化的方法;孙法理在进行翻译时,也运用了各种技巧,采取直译即异化的方法偏多,保持了原文的本真。
2018年43期总第431期ENGLISH ON CAMPUS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文/王岩岩 田翠芸【摘要】本文选取哈代名篇《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译本,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分析了译文中方言、人物语言及语篇结构的翻译,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为今后的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如何合理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方言;人物语言;语篇结构【作者简介】王岩岩(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田翠芸,华北理工大学。
一、引言《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哈代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其在英国文坛上也具有极高得价值。
想将这本著作译成汉语,且保持其原有的语言风格,实属不易。
在现有的译本中,比较出色便有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人的版本。
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孙法理所译的《苔丝》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其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及归化与异化在其中的应用。
在翻译研究史上,学者最初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一番争论,而其之后发展为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直译意译更侧重于语言层面的处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层面也从语言层面延展到文化,语篇等领域,而归化异化便是由此而登上学者探讨的舞台。
施莱尔马赫曾表示翻译的处理只有两种技巧可言,一种就是保持原文本的风格,使译者原地不动,读者来使劲向译者靠拢;另一种便是译者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保持原地,译者使劲向读者靠拢。
韦努蒂曾指出,为求译文的通顺流畅,在英美文化翻译史上,归化法一直占据着大片天地,但实际上,这虽然达到了译文的流畅,却没有尊重原作的文化传统。
尽管有韦努蒂这一犀利的观点,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也同西方国家一样,一直将归化的翻译方法奉为尊崇,各个翻译大家仍旧将归化作为其在进行翻译时的主要翻译方法。
二、译文中方言的翻译哈代在创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时,其中的很多语言都是选用了英格兰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很浓重的乡土色彩,张谷若和孙法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出生于山东的张谷若选用了其故乡的方言代替原文中的地道英格兰方言,也就是选用了归化的方法;孙法理在进行翻译时,也运用了各种技巧,采取直译即异化的方法偏多,保持了原文的本真。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
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泱泱中华是文化大国。
数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的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魅力,从古至今不仅使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也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中国古典作品的对外翻译中,处理好异化归化之间的矛盾有着特殊的意义。
归化根据文努蒂的理论,《翻译研究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奈达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
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感受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
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归化与异化之思考——评张谷若与孙法理先生的《苔丝》译本节选部分◎李利红(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进行了介绍和比较,然后本文选取小说《苔丝》的两个译本语段节选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归化”和“异化”的处理方式。
最后,本文倡导将两种翻译策略完美结合,以翻译出既能传递目的语文化风情,又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的译文。
关键词归化异化《苔丝》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浓缩,因此与文化作品相关的文学翻译就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了。
在对待文学翻译中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处理上,一般来说,翻译界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 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Venuti,1995:20)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额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
Venuti十分强调翻译活动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驱动的特质。
Venuti的观点在翻译界颇受关注,也受到一些批评。
Ve-nuti本人也意识到异化翻译只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概念。
完全的和绝对的异化是不可能的,异化中总会有归化,因为译文总是要在译语文化氛围中被阅读和批判的。
Venuti的翻译思想可追溯到1813年德国神学家和翻译家Schleie-rmacher,他认为翻译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文作者拉向译文作者,另一种是将译文读者拉向原文作者,这前一种就相当于归化,后一种就是异化。
英语诗歌汉译中归化与异化之辩
英语诗歌汉译中归化与异化之辩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归化指的是翻译者将原文中的西方文化元素改换成中国文化元素,以
使译文在中国能够得到理解和接受。
而异化则指的是翻译者尽量遵从
原文的文化、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尽量保留原文的特色,使译文
与原文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从诗歌的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辩证法都有其特色,并且两者也是一
种有助于完美翻译的有益互补。
从一种角度看,归化在汉译英诗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不仅可以保护古典诗歌的押韵性,而且还能让
读者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诗歌的内容,还能在译文中有效地强化
抒情的气氛。
然而,过度归化也会导致诗歌失去原有的外国文化特色,并且也会使
读者习惯于原作家写出的中国文化特色,从而淡化作家原有写作意图
和旨意。
因此,在英诗汉译中应当兼顾归化和异化,辩证地结合两者
方法来实现更完美的翻译,而不是把它们当成两种对立的方法。
综上所述,汉译英诗歌中归化和异化的辩证法具有其优劣,但是并不
是两个对立的方法。
当译者结合两种不同的方法时,可以尽力保留原
文的文化特色和抒情气氛,从而使译文更贴近原文,这样才能起到更
好的翻译效果。
《德伯家的苔丝》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分析作者:杨淇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摘要: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之争已有较长的一段历史,在文学翻译的早期,以归化为主流,但随着异化的翻译策略涌现,文学翻译开始出现了不同分支。
本文在以《德伯家的苔丝》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本为例,比较分析归化和异化的特色,揭示两种不同翻译方式的差异。
最后,倡导将两种翻译方法的有机结合,以求翻译出能反应原文的语言特色,又容易使读者理解的文章。
关键词:苔丝;归化;异化;张若谷;孙法理[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一、归化与异化的研究概述西方有学者曾这样认为,对于文章的翻译不外乎两种方法,其一是作者高高在上,而让读者不断地去接近作者,其二是让读者安居不动,而让作者主动地去走进读者内心。
美国的翻译学家Venuti Lawrence 在他的作品《译者的隐身》中将上述两种方式总结为“归化法”、“异化法”。
归化法指出,翻译要尽量使外文文本融入本土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即将作品本土语言化;异化法则是要在外国语言和本土文化的差异上,译者要深入原文情境,将读者带入外文情景。
此外,更有学者将政治、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纳入翻译考虑的范围之内。
二、译本的分析(一)语篇结构和用词特点首先,翻译体现的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下面以《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精彩片段的翻译,来对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本的方式进行对比评析。
So the baby was carried in a small deal box, under an ancient woman's shawl, to the churchyard that night,and buried by lantern-night, at the costofa shilling and a pinto of beer to the sexton, in that shabby corner of God's allotment where he lets the nettles grow.孙法理译:于是,在那个夜里,用一条女式旧围巾包裹着的婴儿,被放进了一个棕色的木质箱子里,被抬进了墓地。
试谈隐喻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以《苔丝》的张译本和孙译本为
例
崔新广;于德英
【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8)002
【摘要】隐喻既是一个语言意义上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范畴里的概念.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通过在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分析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策略,可以得出在语言层面上隐喻翻译可适度归化,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在文化层面上隐喻翻译异化的尺度可稍大一些,以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成分这一结论.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崔新广;于德英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异化为主,归化和异化相结合——浅谈《傲慢与偏见》的孙致礼译本 [J], 陈红美
2.归化·异化--评张谷若与孙法理先生的《苔丝》译本 [J], 王依宁
3.认知视角下隐喻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以《劳拉原型》译本为例 [J], 何婷
4.《红楼梦》译本中"红"色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以杨戴译本、霍克斯译本为例[J], 李竺芫
5.试从文化角度分析《葬花吟》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 [J], 王蕾蕾; 杨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2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3 英汉颜色词“红”的喻意和文化内涵研究4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5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6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7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9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1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12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1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15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6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17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18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19 由国内“外语早学潮”看关键期假设20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21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22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23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24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25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26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27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28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29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30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31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32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3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34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35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36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37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38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3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40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生态解读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43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44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45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46 嘉莉妹妹失去自我的悲剧性命运对中国女性自我价值体现的启迪47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48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49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50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51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52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53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54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55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56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57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58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59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60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6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62 侦探小说的发展63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64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65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66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67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68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69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70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71 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72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73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74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75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76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77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78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79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80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81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82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83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84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85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86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87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88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89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90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91 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92 从《爱玛》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93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94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95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96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97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98 中式菜谱的翻译99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100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01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102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103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104 浅论英汉翻译中词的转译105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106 夏洛克悲剧性原因探究107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08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109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110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11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112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113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114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115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116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117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118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19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20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121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22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123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24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125 关注耐心教育——浅谈《差不多是大人的人》中黑孩子的叛逆心理126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127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128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29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30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131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132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迁移现象的分析133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134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135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36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137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38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39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140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141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142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143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144 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145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46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147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1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9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150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层反讽151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152 从归化和异化理论分析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绯闻女孩》为例( )153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154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55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56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157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158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59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60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161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162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163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164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16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7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68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169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170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171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172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73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74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75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176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177 会计文本语言特色分析——以《国际收支手册》为例178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179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180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181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8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83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184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18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 ern Applications186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87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88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189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190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191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192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9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国式英语194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195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96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197 从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分析美国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198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199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200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商务广告翻译。
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倾向与文化传播——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古诗英译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桥梁,既是诗歌形式的转译,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在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探讨古诗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倾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首先,归化是指将源语文化的特点融入到译文中的翻译策略。
通过归化,译者试图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译者常常采用归化的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和意象转译到英文中。
例如,译者使用“Thewall of jade stones was so high”这样的表达方式,将“玉楼”这一古代宫殿的形象融入到译文之中。
这样的归化策略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了文化传播。
然而,归化策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的归化可能导致源语文化的丧失。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为了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如解释、注释、删节等。
这些手法虽然有助于传达文化信息,但也可能导致古诗的原汁原味的丧失。
另一方面,归化策略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过于陌生,难以接受和理解。
因为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直接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意象转译到英语中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译文中适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与归化相对应的是异化策略,即将源语文化保留在译文中的翻译方式。
通过异化,译者试图保持源语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让目标语读者更加了解源语文化。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译者也运用了一些异化策略。
例如,“离别”一词,并没有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直译成“goodbye”或“farewell”,而是保持了中国文化中离别的特殊含义,译为“to part from you”。
这样的异化策略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和情感。
然而,异化策略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异化策略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误解。
摘要: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更要体现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突出原作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而异化法和归化法则体现了是以接近原语还是接近目的语为目的的差异。
本文通过《简爱》两中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风格;意境;目的语1引言文翻译与一般文体翻译不同,因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创造性、形象性和艺术性。
文学翻译除了要忠实通顺、明白晓畅外,还要“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1]而在复杂的文学作品翻译的活动中,不仅仅涉及语言转换,也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转换。
因此如何使文学翻译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并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关键。
目前,在翻译界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异化法,另一种是归化法。
异化主张接近原语或原文作者,而归化则认为应接近目的语和译文读者。
笔者认为文学翻译应用那一种理论应该结合作品的各种因素,如作者生活背景或意境或审美因素等。
《简爱》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英国小说,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声誉。
目前在我国存在诸多译本,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祝庆英译本和吴均燮译本。
本文试图对这两中译本进行语言和文化层面对比,分析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异同,探讨异化和归化理论是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得以运用的,也希冀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
II异化和归化理论异化派代表为美国学者韦努蒂,他提出“翻译在目的语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要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2],这样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特有“风味”,同时还可引进特有的表达方式,丰富译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的翻译家奈达,他提出了“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来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3]归化法要求译者应接近译语读者,强调“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4],原语中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应强加于译文读者,可采取“功能同构”的解决方法,即可以采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异化毫无疑问,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
因为异化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而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
文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Venuti)根据他的定义,《翻译研究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同样,我们从《红楼梦》中选出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两个注解.紧随其后: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Yang)再看下一种: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林黛玉的聪明和美貌在比干和西施的映衬下呼之欲出。
两位大师均采用了异化翻译,前者还附加了两个注解来确保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又如:“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曹)“You don’t know her yet.” The Lady Dowager chuckled. “She’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In the south they’d call her Hot Pepper. Just call her Fiery Phoenix.”(Yang )“You don’t know her, ” said Grandmother Jia merrily. “She’s a holy terror this one. What we used to call in Nanking a ‘peppercorn’. You just call her ‘Peppercorn Feng’. She’ll know what you mean!” (Hawkes)王熙凤泼辣能干,精于算计,她在贾府的地位无人能及。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苔丝》两种汉译本的比较研究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摘要】本研究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世界名著《苔丝》的两个不同汉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
同时阐明了一些文本再译的因由。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从语言的层面上看,两种版本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何不同? 2)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孰优孰劣?3)为什么这部小说有不同的版本?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Venuti等人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进行验证。
对比语料来自张谷若先生翻译的《苔丝》(1984)和孙法理先生翻译的《苔丝》(1993)。
语料分析步骤为:首先用标注法全面、细致收集所需语料,将其进行系统筛选、分类、编码,然后在以Venuti, Nida, Schleiermacher等人提出的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框架下对编码语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再后,本论文在Pym的目的语文化规范决定翻译策略的假说下尝试探讨一文本多译本的现象。
研究发现:1)两个版本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文化层面都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侧重。
总体看,张先生的版本偏重归化,而孙先生的版本则倾向异化; 2)对比研究表明归化和异化各有千秋,将相辅相成,在实际应用中缺一不可,译者对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原因多样; 3)再译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目的语文化规范的驱动所致。
【Abs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Zhang Ruogu(1984)and by Sun Fal(i1993)in term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rom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is thesis aims to verify the previous conclusion of the same topic by other researchers through exploring further with more evidence. Thi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attempts tentatively to address the phenomenon of retranslation of the same text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Pym (2007) that target-culture norms determin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analysis may not be very profound in depth for various reasons but it aims to provide more implic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relevant field.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designed to reason this thesis. 1) In what ways do the two version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evels? 2) Of the two strategies which one is better? 3) Why has this text obtained different versions?This study, as a combination, is theoretically informed and empirically grounded. Data come from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Zhang(1984)and Sun (1993). Evi dences were tagged and coded into categories before they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integrated operating theory framework ab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by Venuti (1991, 1995), Nida (1969, 1993) and Schleiermacher (1813) as a combination.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1) Th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both in terms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evels. Overall analysis shows that Zhang’s version is more of domestication-oriented whereas Sun’s version is more foreignization-oriented. 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a pair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mo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function rather than superior to each other in nature. 3) The phenomenon of retranslation is chiefly driven by target-culture norms though overlapping with other reasons.【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再译; 《苔丝》【Key word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etranslati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苔丝》两种汉译本的比较研究内容摘要 4-5Synopsis 5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9-141.1 Topic Statement 9-101.2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10-111.3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11-121.4 Organization of this Study 12-14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4-272.1 Definition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4-152.2 Related Stud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broad 15-212.2.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16-172.2.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7-212.2.2.1 Schleiermacher, the Initiator of D&F 17-182.2.2.2 Nida, a Great Supporter of Domestication 182.2.2.3 Venuti, the Great Developer of D&F 18-192.2.2.4 Other Related Scholars of D&F 19-202.2.2.5 Different Voices about D&F from Other Scholars 20-212.3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D&F in China 21-242.3.1 Wen and Zhi Period 21-222.3.2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Period 222.3.3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Period 22-242.4 Related Studies of D&F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42.5 Reasons for Retranslation 24-272.5.1 Passive Translation 252.5.2 Active Translation 25-27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27-30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273.2 Research Questions 27-283.3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Data Collection 28-293.4 Research Procedures 29-30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F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0-54 4.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Lexical and Syntactical Level 31-424.1.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Lexical Level 31-384.1.1.1 Nouns 31-344.1.1.2 Verbs 34-374.1.1.3 Adjectives 37-384.1.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Syntactical Level 38-424.1.2.1 Active/Passive Voices 39-404.1.2.2 Inverted Orders 40-424.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Cultural Level 42-494.2.1 For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two Versions 42-454.2.2 For Dialects/Colloquialism in the two Versions 45-494.3 Causes for Retranslations 49-544.3.1 Target-Culture Norms 49-514.3.2 Translators’Personal Reasons 51-54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4-595.1 Summary of this Thesis 54-555.2 Major Findings 55-585.2.1 Zhang’s Version Being More Domestication, but Sun’s More Foreignization 55-56 5.2.2 D&F Being Mutually Complementary 56-575.2.3 Target-Culture Norms as the Major Reason for Retranslation 57-585.3 Limitations 585.4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58-59References 59-62Acknowledgements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