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不法行为法的理论构造和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38
《国际私法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述一、国际私法的含义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涉及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民事或商事法律冲突。
其核心任务是解决法律冲突,包括冲突法、国际民商事诉讼程序、国际商事仲裁、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以及国际统一实体法等方面。
二、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为国际民事关系,即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
这些关系可能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因此可能产生法律冲突。
国际私法通过规定应当适用哪国法律来解决这些冲突,从而为涉外民商事争议提供法律指导。
三、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国际私法调整方法包括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
直接调整是通过国际条约或国内立法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间接调整则是通过冲突规范指定应适用某一国家的法律来解决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
四、国际私法的名称国际私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美国称为冲突法,法国称为国际私法,德国称为国际私法,日本称为国际私法,而我国则称为国际私法。
五、国际私法的性质国际私法既是国际法又是国内法,既包含实体法规范又包含程序法规范,同时具有公法和私法的属性。
国际私法在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六、国际私法的历史国际私法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法律冲突的处理方法。
到了19世纪,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增加,国际私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法学家J·斯托里在1834年首次提出“国际私法”这一术语,用来指代法律抵触法或法律冲突法。
七、国际私法的渊源国际私法的渊源主要是国内立法,包括各国关于国际私法的立法和判例。
此外,一些国际条约也是国际私法的渊源之一。
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到繁,从早期的民法典到后来的单行法,反映了国际私法立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八、国际私法的范围国际私法的范围包括冲突法、国际民商事诉讼程序、国际商事仲裁、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以及国际统一实体法等方面。
这些领域涉及跨国法律问题,对处理国际民商事争议具有重要意义。
法理学考点1. 法的基本特征: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 如何解释“法律有牙齿,必要时会咬人,尽管并不经常适用。
”一霍贝尔【美国】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的强制性的特殊性;法的强制性的内涵;法的强制性是程序化的强制。
3. 法律规范从性质上的分类:义务性规则(命令式规则与禁止式规则);授权性规则;权利义务复合型规则。
4. 法这种新型的社会规范体系与原有的氏族习惯之间的区别:第一,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
氏族习惯反映氏族全体成员在利益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志;在阶级已经形成的社会中,法则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
第二,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
氏族习惯是以传统的方式自发地形成和演变的;法则是由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制和有意识地对原有习惯加以选择、确认而形成的。
第三,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氏族习惯是每个氏族成员的行为习惯,它依靠当事人的自觉、舆论和氏族首领的威望来保障实施;法的实施当然也要借助于当事人的守法意识和舆论的支持,但它要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最后的保障,并以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机关作为后盾。
第四, 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氏族习惯只适用于具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成员;法则适用于国家权力所管辖地域内的所有居民。
第五,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氏族习惯是维护共同利益、维系社会成员间平等互助关系的手段;而在阶级分裂的社会中,法则以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为首要目的,并服务于建立和维护统治关系和社会秩序。
5. 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私有制关系、阶级的出现和原始社会调节机制的崩溃(产权观念的产生);2•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3•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4.法律、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浑然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
法国国际私法条文(原创版)目录一、法国国际私法的概念和特点二、法国国际私法的历史发展三、法国国际私法的主要内容四、法国国际私法在中国的适用五、法国国际私法在不动产所有权转移问题上的应用正文一、法国国际私法的概念和特点法国国际私法是指在法国境内涉及外国因素的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主要调整的是跨国婚姻、继承、财产转移等问题。
法国国际私法的特点在于其广泛性、复杂性和变动性。
广泛性体现在它涉及的法律领域广泛,包括婚姻、家庭、继承、财产转移等;复杂性体现在它涉及的不仅是法国本国的法律规定,还涉及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需要对各种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变动性体现在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法国国际私法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和修改。
二、法国国际私法的历史发展法国国际私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期。
拿破仑时期,法国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其中包含了关于国际私法的规定。
随着法国的不断扩张,法国国际私法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20 世纪初,法国开始对国际私法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国际私法的法律规范。
目前,法国国际私法的主要法律规范是《法国民法典》和《法国国际私法》。
三、法国国际私法的主要内容法国国际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婚姻和家庭关系:包括婚姻的缔结、效力、解除和终止;家庭关系,如父母子女关系、祖父母与孙子女关系等。
2.继承关系:包括遗产的继承、遗嘱的效力、继承人的顺序和份额等。
3.财产转移关系:包括不动产的所有权和转让、动产的所有权和转让、债权的让与和保证等。
4.法律适用规则:包括冲突规范、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规避等。
四、法国国际私法在中国的适用在中国,法国国际私法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适用:1.涉外婚姻:中国与法国缔结的婚姻关系,需要遵守法国国际私法的规定。
2.涉外继承:中国公民继承法国遗产或者法国公民继承中国遗产,需要遵守法国国际私法的规定。
3.涉外财产转移: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所有权的转移,需要遵守法国国际私法的规定。
一、语言和语言学1.语言学的核心: 语音学Phonetics, 音位学Phonology, 形态学Morphology, 句法学Syntax, 语义学Semantics, 语用学Pragmatics.2.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提出的langue语言vs parole言语.他是现在语言学之父3.语言的功能: 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the regulatoryfunction,the heuristic function,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the personal function,the imaginative function,the imformative function4.美国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chomsky提出的competence语言能力vs performance语言运用5.语言的普遍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productivity多产性,duality双层结构,displacement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播性6.语用学研究的是上下文context中语言运用的情况7.Crash 拟声词onomatopoeic word8.现代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的不同点是: 描写性/规定性descriptive vs prescriptive, 口语/书面, 非拉丁语框架/拉丁语框架non-Latin-based framework vs Latin-based framework9.把语言学原理principle和理论theories应用到语言教学和学习的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10.语言文体学linguistic stylistics是介于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研究领域11.数学语言学mathematical linguistics, 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itics12.孩子先学会说话再学会写字, 表明语言是发声的基础13.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母语, 运用语言是大脑如何工作, 交流时如何处理接收到的信息14.语言的随意性说明语言在意义和声音方面没有逻辑关系15.语言的双层结构包含两种: 声音结构和语法结构16.形态学和句法学主要研究语法层面上的意义studythe units at the grammatical level17.Johnson 的大辞典为英语的用法和拼写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二、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三大分支: articulatory phonetics发音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辅音consonants的分类:根据发音方式: 爆破音stops, 摩擦音fricatives, 破擦音affricates, 鼻音nasals, 滑音glides根据发音部位:bilabials双唇音, labiodentals唇齿音, dentals齿间音, alveolars齿龈音, palatals上颚音, velars 软腭音, glottal声门音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ology: stress重音,tone 音调,intonation语调三、形态学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以及构成规则封闭性词汇closed class words: 连词conjunction, 介词preposition, 冠词article, 代词pronoun开放性词汇open class words: 名词noun, 动词verb, 形容词adjective, 副词adverb词素morpheme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也是语法分析的最小单位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s, 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s, 词干stem, 词根root, 外来词a borrowed one构词法包括:合成compound和派生derivation, 指的是自由词素屈折变化inflection指的是粘着词素,主要用于语法方面四、句法学句法学研究句子结构, 揭示构成某一语言句子的内在规则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指抽象的句法结构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是深层结构通过一系列转换规则之后得到的最后的结果, 就是人实际说出的句子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发展的系统功能语法, 主要关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简单句a simple sentence, 并列句a coordinate sentence, 复杂句a complex sentence一个词组主要包含: head中心语,specifier标志语,compliement补足语决定词类范畴category的有意义meaning, 屈折变化inflection, 分布distribution句法成分syntax component给句子提供了结构五、语义学语义学指语言产生意义的方法的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对象是词义和句义同义词synonymy, 反义词antonymy, 多义词polysemy, (同音异义(一语双关)homophones, 同形异义homographs, 同音同形异义complete homonyms)都是homonymy, 上下义hynonymy,同义词包括: 方言性同义词dialectal synonyms, 风格性同义词stylistic synonyms指的是适用场合不同, 感情色彩不同的同义词emotive synonyms, 搭配不同的同义词collocational synonymsX entailing Y包含关系, X presupposing Y前提关系语义变化的四种模式: extension,narrowing,elevation,degradation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用于语义学的研究领域六、语用学英国哲学家John.Austin发明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区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最本质因素是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境言语行为的三种次行为: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美国哲学语言学家john searle约翰舍尔把言外行为分为五大类: representative描述性功能, directive指示性功能(包括invitng,suggesting,requesting,advising,warning,threatening ,ordering), commissive承担性功能, expressive表达性功能, declarative宣告性功能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言语交际要包含以下四条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情境因素contextual features包括时间, 地点和参与人, 不包括目的。
不当得利第九百八十七条适用案例随着民法典的正式颁布实施,我国正式进入后民法典时代,后民法典时代民法学人的共同任务是转向对民法规则的解释和适用,即如何领会民法典的精髓、把握其要义。
笔者认为,体系化是民法典作为“典”的主要特性之一。
王利明教授指出,就民法典的内部体系而言,民法典按照“总—分”结构,形成总则、物权、合同等构成的完整体系,各分编也在一定价值和原则指引下形成由概念、规则、制度构成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实现了形式的一致性、内容的完备性和逻辑自足性。
法典化的重要优势在于“资讯集中”,正所谓“法典在手、找法不愁”。
但民法典像一台精密仪器,他给使用者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对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适用民法典,需要使用者能将纷繁复杂的具体“生活事实”,精准“对号”民法典抽象的“法律规范”,以寻求答案,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使用者从体系上准确把握民法典。
王泽鉴教授就法典的适用也指出:“就技术言,系采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之方式,尽可能的将共通的事项,加以归纳,作为通则。
此种立法技术固然使民法成为一个层次分明,构造严谨的法典,但亦使法律的适用趋于复杂化和技术化,须对民法各编的内容及其体系关联,有通盘彻底之了解,始能妥适解释适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
”就民事活动中不当得利返还的情形,民法典除了设立不当得利的规则体系外,还制定若干分散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的具有不当得利返还制度基因的、具有祛除得利功能的法律规范(具有相同的构成要件或相同的法律效果),对这些规范进行梳理并理解其适用场景,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整个私法上的财产变动、归属秩序的价值判断及其调整的机制,对于理解民法典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笔者代理的一件不当得利案件谈起理论是灰色的,真实案件才色彩斑斓而富有生命力。
先来看一则笔者经办的真实案例:杭州某区法院通过网络竞拍拍卖二处不动产,因被执行人某乙提供虚假证据,致使法院在拍卖该二处不动产时,均以附带15年租期的形式拍卖。
法则区别说的名词解释|有哪些学说论述法则区别说的名词解释:法则区别说是13世纪左右意大利著名注释法学家巴托鲁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
该学说从法则自身的性质入手将所有法则分为"物的法则"、"人的法则"和"混合法则"。
法则区别说的学说发展:在巴托鲁斯的基础上以法国法学家杜摩兰为代表的法国法则区别说,提出在契约关系中应适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那一习惯的主张,即“意思自治”原则,其影响绵延至今且适用对象日愈拓展。
法则区别说是国际私法的第一种形态的学说,通说认为法则区别是国际私法产生的标志。
法则区别说后来在欧洲传播,形成了“法则区别说时代”——主要有意大利,法国,新西兰等国不同的法则区别说。
法则区别说的学说论述:(1)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早在11世纪,意大利各城市问的法律冲突现象便已出现,被视为普通法的罗马法虽仍在各地普遍适用,但各城邦也已根据流行于各自领域内的习惯制定了作为特别法的“法则”,因而法律冲突时常发生。
这显然对各城邦之间的商业贸易是十分不利的,因而迫切需要解决这种法则之间的冲突问题。
这就是意大利法则区别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巴托鲁斯。
人们公认,真正集法则区别说早期理论之大成并创立法则区别说的当推巴托鲁斯。
很重要的一点是他首先抓住了法律的城内域外效力这个法律冲突的根本点,并且把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分为两个主要的相互联系的方面来进行探讨:①城邦的法则能否适用于在域内的一切人(包括非居民);②城邦的法则能否适用于到了城邦以外的自己的居民。
他认为,凡是物法必须且只能在制定者管辖领域内适用;凡是人法。
则是可以随人之所至而适用于域外的。
(2)法国的法则区别说。
到了16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相当的发展,而法国北部各省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法律极不统一,各地均盛行自己的习惯,适用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新兴的商人阶级建立一个比较自由的市场的愿望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现代西方法理学基本知识选萃卢建军整理西方人对法的理解有很多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自然法法观念、规则法观念和活的法观念。
自然法观念认为:1、法在本质上是人的规律,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2、法根源于人的本性,即社会性和理性(自觉性);3、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正义;4、法的功能和作用表现为一种使人们辨是非、知善恶的行为准则;5、法律方法理性主义。
规则法观念认为:1、法在本质上是法律是一种规则、规范体系或一种制度事实;2、法范围实在法(制定法);3、法的出发点是恶法亦法;4、法的功能和作用表现为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规则体系足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执法者只要遵循推理规则就可以很好的处理各种案件;5、法律方法实证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和语义分析方法。
活的法观念:1、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或社会事实;2、法的根源不在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则,而是人类联合的内在秩序;3、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利益;4、法范围行动中的法、事实上的法,包括规则,也包括原则和政策;5、法的出发点由国家转向社会;6、法的功能和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7、法律方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这三种法律观念是在西方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产生的,之间存在一个对一个的批判和否定关系。
现代西方法理学一方面不断产生新的流派,并分化出许多支派,形成了派别林立的局面;另一方面,各学派在研究方法和观点上又相互吸收、借鉴和接近,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第一章现代分析法学又称为新分析法学,为适应20世纪新情况,在奥斯丁创立的老分析法学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
起因有二:一是老分析法学自身的缺陷;二是西方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中语义分析方法的运用。
现代分析法学:1、中心仍是对实在法的形式进行逻辑分析,但不再把法律视为命令,而是视为规范、规则体系或制度事实。
2、研究方法上仍继承实证的逻辑分析传统,但也引进新的分析方法,如语义分析方法等。
3、仍坚持与道德无关的基本观点,但已不同程度的向自然法靠拢。
第三章国际私法立法与学说的历史展开本章的要点内容是:国际私法的立法和理论展开历史,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学说,及其在国际私法展开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国际私法的几种主要学说〔一〕法那么差别说1.意大利法那么差别说代表人物巴托鲁斯, 14 世纪。
是国际私法的始祖。
11世纪,罗马法作为一般法在乎大利各城邦广泛合用,但各城邦依据已流行于各自领域内的习惯,拟订了作为特别法的“法那么〞。
为解决各城邦法那么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法那么差别说。
学说的内容:主张将法那么划分为三大类,即“人法〞、“物法〞和“行为法〞。
以为凡是物法,只好在本城邦内合用,人法那么可随人在域外合用。
意大利的法那么差别说抓住了法律的域内域外效劳这个法律矛盾的根本点,开国际私法之先河。
2、法国法那么差别说代表人物杜摩兰及达让特莱。
16 世纪。
杜摩兰:为适应新兴的商人阶级希望成立一个比较自由的市场的需要,提出着名的“意思自治〞原那么。
在契约关系中,应当合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习惯法。
这一原那么此后成为合同法律合用中的首要原那么。
达让特莱:主张严格的法律属地主义原那么。
在人法、物法以外又提出了“混淆法那么〞的观点。
以为,固然“混淆法那么〞既波及人法,又波及物法,但更靠近于物法,拥有属地法的性质。
3、荷兰的法那么差别说代表人物胡伯。
17 世纪。
创办了国际礼让说,提出了着名的三原那么:〔1〕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在其国土的界线内有其效劳,并拘束其全体居民,但在此界线以外无效劳;〔2〕在一国国土界线内的全部人,不论是定居仍是临时居住,都应视为该国的居民;〔3〕各国的统治者出于“礼让〞,应相互尊敬他国法律,使其在合用于本国境内此后,在其余国家也保持其效劳,但以本国主权及臣民的利益不受伤害为限。
胡伯的国际礼让说对英美国际私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二〕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萨维尼, 19 世纪。
创办了法律关系本座说。
该学说以为,各国的法律形成一个法律的共同体,而每一法律关系依其性质老是与必定地区的法律相联系,也就是说每一法律关系都象人有其住处同样,都有其本座,找出其本座,该地的法律就是该法律关系应合用的法律。
读书笔记:《法国行政法》王名扬第一章绪论一、行政法国行政法和行政法学是以公共行政作为调整和研究对象的。
公共行政管理和私人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1.主体不同:前者主体是公法人主要有国家、地方团体、公务法人;后者是指具有私法上的法人资格的私法人。
2.目的不同:公行政的目的在于满足公共利益;而私行政的目的是追求私人利益。
3、手段不同:前者可以采取强制性手段,而后者一般只能通过合同方式。
二、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国内公法。
行政活动包括行政活动的组织、行政活动的手段、行政活动的方式以及行政活动的监督和责任全部过程在内。
之所以是公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行政活动可以采取私人所不能采取的手段,同时,也受到比私人活动更多的限制。
行政法的渊源:(一)形式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条约、除以上成文法规定外还有以下表现形式即法的一般原则、判例(行政法的主要渊源,制定法起补充作用)、习惯法。
(二)行政法的实质渊源:构成行政规则的资料有来自法律方面的,来自经济事实、社会事实、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观念,还有来自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法国行政法的主要特点:1、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2、行政法是独立的法律体系3、行政法的重要原则由判例产生4、行政法没有变成完整的法典。
法国行政法的基本观念:即行政法和私法的区别标准?(一)公共权力学说:在十几世纪绝大部分时间内,行政法院以公共权力作为适用行政法的标准。
其缺点是:权力行为和管理行为界限不明,这种分法不科学,这个学说缩小了行政法的范围。
(二)公务学说:1、权限争议法庭在布朗戈案件的判决中提出以公务观念作为在国家行政机关中适用行政法的标准,据此,行政机关直接以满足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活动是公务活动适用行政法。
2、公务标准的危机:在公务标准提出之初其意在满足公共利益的活动主要由行政机关进行。
但随着行政职务的扩张,该标准不能说明所有的行政法问题。
二战前该标准还是行政法的主要标准,但二战以后,出现了工商业公务、社会公务、职业公务等公务观念超过行政法的范围,同时政府也鼓励私人从事公益事业,因而行政法的适用超过了公务范围。
法则区别说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区别法则区别说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比较法则区别说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比较法则区别说是意大利著名注释法学家巴托鲁斯14世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该学说的主旨是将所有法则分为'物法'\'人法'和'混合法'.'物法'是属地的,其适用范围是制定者管辖领土内的物;'人法'是属人的,它不但应用于制定者管辖领土内的属民,而且在它的属民到了别的主权者管辖领土内时,也一样适用;'混合法'是涉及行为的法则,适用于法则制定者领土内订立的契约,是既涉及人又涉及物的.法律关系本座说是法学家萨维尼于1849年在第八卷中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各国的法律形成一个法律的共同体,而每一法律关系依其性质总是与一定地域的法律相联系,也就是说每一法律关系都象人有其住所一样,都有其本座,找出其本座,该地的法律就是该法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由于法律关系性质不同,在实际生活中,如以身份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一般宜适用当事人本国法或住所地法;就物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宜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就行为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宜适用行为地法.法则区别说和法律关系本座说都是为解决法律选择问题而形成的学说.它们都对法律的选择给出了原则性指引.它们都是在选择准据法时可供利用的方法.法则区别说是从区分法则本身入手,确立解决法律冲突的基本规范;法律关系本位说是从分析法律关系入手,找到法律关系的的本座,从而解决法律冲突.它们的区别在于:1.法则区别说是以对法则本身的类型区分为前提的,它要求把法则归纳在不同的类型之下,再根据这种归纳的结果确定解决法律选择问题的原则.其缺点在于模糊和不完全..在利用人法、物法、混合法这些术语时,不同的人可能赋予它们相当不同的涵义和规则.因而,借助于词语分析方法建构的关于人法、物法、混合法的区分,从根本上来说缺乏客观性.而且,对于复杂多样的法则仅作人法、物法、混合法的区分,只是一种初略的理论归纳,在许多法则的归属问题上都分歧很大,使国际私法难以建立起严谨周密的原则体系.而法律关系本座说并不以区分法则类型为前提,它直接以法律关系为分析对象,通过确定法律关系的本座,为法律选择提供指导.对于法律关系的判断有着较为客观的标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法则区别说的弊病.2.法则区别说不仅要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则,而且要规定它们在域内域外的效力方面的差别.比如物法只对域内的物有效力,而人法对域外的属民也有效力.法律关系本座说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从一种普遍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应适用的法律只应是各该涉外法律关系依其本身性质而有的'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它不专门讨论某国法则的域内域外效力问题,而主张平等地看待内外国法律.这就为达成以下目标提供了基础,即无论案件在什么地方提起,均能适用同一法律,得到一致的判决.____________我只想到两点区别,你还可以再想想.我能利用的只是网上这些材料,但网上的说法都不统一,最终还要以你的教科书为准.还有些材料贴上,你还可以将文章扩充扩充.写得不好,别怪我.(一)法则区别说1.意大利法则区别说代表人物巴托鲁斯,14世纪.是国际私法的鼻祖.11世纪,罗马法作为普通法在意大利各城邦普遍适用,但各城邦根据已流行于各自领域内的习惯,制定了作为特别法的“法则”.为解决各城邦法则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法则区别说.学说的内容:主张将法则区分为三大类,即“人法”、“物法”和“行为法”.认为凡是物法,只能在本城邦内适用,人法则可随人在域外适用.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抓住了法律的域内域外效力这个法律冲突的根本点,开国际私法之先河.2、法国法则区别说代表人物杜摩兰及达让特莱.16世纪.杜摩兰:为顺应新兴的商人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比较自由的市场的需要,提出著名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契约关系中,应该适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习惯法.这一原则后来成为合同法律适用中的首要原则.达让特莱:主张严格的法律属地主义原则.在人法、物法之外又提出了“混合法则”的概念.认为,虽然“混合法则”既涉及人法,又涉及物法,但更接近于物法,具有属地法的性质.3、荷兰的法则区别说代表人物胡伯.17世纪.创立了国际礼让说,提出了著名的三原则:(1)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在其领土的界限内有其效力,并拘束其全体居民,但在此界限以外无效力;(2)在一国领土界限内的一切人,不论是定居还是暂时居住,都应视为该国的居民;(3)各国的统治者出于“礼让”,应互相尊重他国法律,使其在适用于本国境内以后,在其他国家也保持其效力,但以本国主权及臣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为限.胡伯的国际礼让说对英美国际私法理论产生重大影响.(二)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萨维尼,19世纪.创立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该学说认为,各国的法律形成一个法律的共同体,而每一法律关系依其性质总是与一定地域的法律相联系,也就是说每一法律关系都象人有其住所一样,都有其本座,找出其本座,该地的法律就是该法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法律关系本座说在国际私法方法论上实现了根本的变革,提出法律选择应从法律关系而不是法则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应适用的法律.。
刑法理论源泉:一、思想轨迹现代的刑法和刑法理论,是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在中世纪,犯罪是法官恣意地认定为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抵抗宗教权威的行为被广泛地作为渎神罪来处罚,在适用刑法时对贵族和一般市民进行身份上的差别对待,用死刑和身体刑等苛酷的刑罚对犯人进行威吓。
针对中世纪刑法的恣意性、宗教性、身份性和苛酷性特点,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试图以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为理论根据,对刑法进行根本的变革。
在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HugoCrotius,1583--1645)那里,已经出现了启蒙时期刑法理论的萌芽。
格劳秀斯认为刑罚的本质是以人的自然本能为基础的报应,刑罚的目的是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认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在于克服战争这种自然状态,通过国家保护各人的自由,犯罪是对国家法秩序的反抗,国家用刑罚使一般人服从法秩序,通过刑罚威吓、改善犯罪人。
启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法思想家是意大利的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1738--1794),他在1764年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主张必须把法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刑罚权的基础只存在于社会契约之中。
“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法律就是把这些人联合成社会的条件。
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部分自由。
”社会契约中所不能包含的刑罚,不是正当的刑罚。
犯罪的严重性不应以恶的意思和对神的神圣的侵害为尺度来确定,而应以对社会的损害为尺度来确定。
刑法的目的是使一般人远离犯罪,超过这种必要性的刑罚是不正当的刑罚,死刑原则上应予废止。
贝卡里亚强调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和消除刑法中的身份不平等,主张一般预防,反对苛酷的刑罚,试图在刑法中贯彻合理主义、理性主义。
他的这些思想成为现代刑法理论的基础。
站在贝卡里亚同样的立场上,使刑法体系化的是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1775--1833).他严格区别法与道德,认犯罪不是对伦理的违反,而是对法的违反。
浅析法国民法典的演变与发展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法国民法典的演变与发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方法的转变:从注释法学派到历史的或演进的解释方法在所有使法典适应社会需要的努力中,对法律解释方法的变化,是最及时、基本的方法。
在民法典开始适用的很长时间里,法国学者与法官采取严守法律条文含义,按照立法者主观意思解释法律,法律适用的基本态度,其目的在于限制法官的权利,维护立法者的权威。
此时,注释法学派大行其道。
该学派主张,法完全包含在成文法律中,法学家只需要通过寻求立法者的意图将法提取出来即可。
民法的教学成了对法典作简单的逐条评析。
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大约1880年。
注释法学派也并不否认法律需要解释,但是,它试图排斥在解释时带进解释者的主观意见,尤其反对对法律适用结果作出法律适用者的评判。
因为,任何对法律的解释都不得超出立法者的意志,不得超出立法者的意志去解释法律。
严格的法律适用之后,其结果的公正与否不属于法官所要考虑的因素。
可见,早期的法律适用体现了对法律的极度尊重,也体现了对法官权力的严格限制。
这与比法国民法典稍早诞生的《普鲁士一般邦法》(1794年)的基本思想几乎如出一辙。
后者采用了近2万个条文的鸿篇巨制,目的正是在于试图把法官当作无需思考的办案工具。
在这种解释方法之下,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等解释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解释方法,目的在于以此来探究立法者的动机与目标,发掘立法者的理性意志。
同样,法律适用只需要简单的三段论运用。
法律规则是大前提,经确证的案件事实是小前提,法院的判决本身就是结论。
无论是违约纠纷,还是侵权纠纷,都会在法律规定中找到包含若干要件的法律大前提。
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实之后对照大前提来得出处理结论。
尽管这种三段论推理中,有时也会包含有内部小的三段论适用关系。
比如,某一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过错是否存在,需要从关于特定场合下法律规则对过错标准的规定来得出结论。
但是,严格的三段论推理是得到遵守的。
一、价值分析方法(一)价值分析方法的内涵所谓价值分析方法,是一种从价值入手,对法律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方法,其追问的基本问题是“法律应当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这种分析方法以超越现行制定法的姿态,用哲人的眼光和终极关怀的理念,分析法律为何存在以及应当如何存在的问题。
对法律中价值问题的重视,在西方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均是从“正义”这一基本价值入手,探讨法律的本质、特征以及功能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将法学研究与伦理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传统。
古罗马及中世纪时期,自然法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孟德斯鸠等著名理论家高举“自然法”的大旗,弘扬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使用的方法也就是价值分析的方法。
〔1〕由这一分析方法所产生的著名论断就是“恶法非法”,它意味着,如果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是不人道、不正义的,那么,人民就有不服从的权利,因为严格说来,这样一类法律实际上就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品格,因而也就丧失了法律所具有的要求人们遵从的属性。
这正如学者所言的,因为法律被定义为“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制定法律的人们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么一套司法规则,“所以,只有在它们被我们承认是…合理的‟时它们最终才能对我们有约束力。
”〔2〕价值分析的方法,在法律的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
首先,它促成了立法事业的飞速发展。
“最初,作为一种法理学学说的自然法理论,是有关制定法律的理论 必须经过改造以符合这一理想,若不能与这一理想相符合,则应被摒弃。
如果存在着需要填补的鸿沟,则应依据这一理想的方案填补之。
”〔3〕按照价值分析的理念,人类社会的良好法律完全可以通过人们自己的理性能力而获得。
理性可以用来重新塑造社会,更毋论自我。
伏尔泰就有一句关于“理性立法观”的名言:“如果你想要好的法律,那么就烧掉你现有的法律,并去制定新的法律。
”〔4〕《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就是人类社会运用理性能力进行法典编纂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