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方解
- 格式:ppt
- 大小:667.21 KB
- 文档页数:14
补阳还五汤药方及剂量是什么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是什么?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
那么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是什么?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阳还五汤药方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阳还五汤药方的中药方【方剂名】补阳还五汤【出处】《医林改错》【配方】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瘀阻经脉用桃红。
【方解】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
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
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功效与作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用法】水煎服。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气虚血瘀的代表方,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
使用本方需长期服用,才有效果。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化裁】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补阳还五汤顺口溜
补阳还五汤
组成: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剂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趣味歌诀】
当地凶人持红旗。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生黄芪,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为君药。
地龙通经活络。
黄芪与当归用量比为20:1.
全方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考情分析】
补阳还五汤掌握组成、功用和主治,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还五是还一半,即治疗半身不遂。
注意黄芪和当归的比例。
经方补:补阳还五汤(脑溢血)补阳还五汤【原文】生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作者】医林改错【出自】《医林改错》【剂量】1、倪海厦剂量:黄芪5钱,当归3钱,白芍3钱,川芎2钱,桃仁2钱,红花2钱,地龙2钱2、《医林改错》:桂枝五钱黄芪一两桃仁三钱红花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腿无力重用白芍至1两。
【草药解析】川芎黄芪当归芍药桃仁地龙红花【时机】1、现在市面上常用的叫做补阳还五汤,中医诊所很多用的都是这个。
2、一般人用到补阳还五汤的时候都是脑部有出血。
脑部有出血的话可以看到手指头不能动,一个指头不能动,或是视力有问题,或者是病人流涎。
补阳还五汤的力量能到脑部去,瘀血化出来。
3、心肌梗塞、脑溢血后遗症、面瘫、偏瘫。
【方解】1、脑部出血,会用到红花,活血化瘀。
红花有两种,一种是藏红花,速度最快,也最贵。
急救的时候当然就用藏红花;2、地龙就是蚯蚓,活血化瘀的力量很强。
动物类的药,活血的力量很强,同时也伤血。
所以说,除非必要,否则尽量不要去用到动物类药来攻血;3、川芎能够活血,就是让血液循环加速,把血管保护的很好,让破裂的血管能够恢复。
【加减】1、血虚的时候(脸色、气色、耳朵、耳朵变成苍白,嘴唇、唇角没有颜色比较青,手掌不够红,这个就是血比较虚了),将地龙的量减量,把当归、川芎增量,2、白芍在四物汤里,妇女月经来的时候痛得很厉害,三钱五钱都没有用,白芍用到一两,才可以止痛。
所以同样是四物汤,但是你如果把白芍加重的时候,就可以止痛。
如果还在那边痛,那你可以在这个时候再增加一些茜草,茜草是很好的妇人的月经痛的情形如果痛到手脚冰冷,每次月经来,手脚冰冷,然后月经延后。
月经延后,就是寒症,手脚冰冷也是寒,这时候我们加热药下去,瘀血的血块就化掉了,因为很热,像冰块一样的化掉了。
【说明】(按:王清任的原文解说非常好,摘录如下。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淤之品,使淤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淤所致偏瘫的常用方。
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方出自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瘫痿论》,此方为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名方,原文如下:补阳还五汤: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
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
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还已病三兩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一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
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阳还五汤在现代中医的运用中,主要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脑卒中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不禁;2)、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后遗症;3)、小儿麻痹后遗症;4)、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单瘫或单侧上肢、下肢痿软者保健服用。
在中医理论中引发血瘀的原因有多种,如热、寒、气滞、气虚等,但多数还是由气虚所致的血瘀,因气虚不能行血,致使人体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以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便频数。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是主药,大补脾胃元气,促进气血通行,去瘀通络;当归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增强当归活血化瘀之力;地龙通经活络。
诸味共用,可以使元气充足,血液畅行,袪瘀通络。
此方也可制成补阳还五膏便于服用:生黄芪1200克,当归尾30克,赤芍50克,地龙30克,川芎30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炼蜜适量。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一、方剂介绍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成: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地龙一钱。
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使用注意: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
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
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孤云独闲按:补阳还五汤的辩证机理是“气虚血瘀”。
用药虽然无奇,但最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不过,按一般方法,可稍加理气药,气行则血行。
对于夹杂热、风、火、痰、湿等,应予加减运用。
二、临床案例1、脑血管病后遗症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
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
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补阳还五汤[组成] 生黄芪60克当归尾8克赤芍8克广地龙8克红花5 克桃仁8克.[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
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
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克白术15克;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克天竺黄10克;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克牛膝12克;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克远志12克.桂枝汤配补阳还五汤治气虚血瘀营卫不足的中风后遗症。
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将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结合起来,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后遗症有—定疗效。
但因缺乏脉象,以方测证,脉象必属虚象。
如属实象,即弦滑数之类脉象,此方不可误投,否则,不但无效还可导致变证。
既然营卫与气血相关,则气虚所致之半身不遂直接涉及营血与卫气,只有营卫健运,才能促进气血生成。
只有营卫健运,补阳还五汤才能发挥补气和活血化瘀的作用。
因此,余常将此方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结合起来运用。
实践证明,较单用补阳还五汤原方什效明显提高。
然而,半身不遂一证,病理较为复杂,有虚实之分,有阴阳之别,虚实之中,又有虚实相兼等情况,临床必须仔细体审病情,方随证变,才可取效。
注:黄芪五物汤去掉黄芪,加入炙甘草即变成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了。
论“补阳还五汤”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及临床应用的科学,是中医的基础科学之一。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中医方剂学理血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剂,它就是“补阳还五汤”。
它的组成是: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它主要是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
方解中说: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袪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是为臣药。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诸药全用使气旺血行,瘀袪络通,诸症自可痊愈。
我们都知道“中风”这一病的患者很多而且预后很差,复发率也相当的高。
在现代的中西医治疗中对它的主导思想就和“补阳还五汤”一样在疏通脑血栓,在活血化瘀。
但是中西医的疗效为什么都不理想呢?记得在上中学生物课时,有一次老师抓了一只青蛙,让我们看青蛙蹼上的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通过的情景。
因红细胞的直径略比毛细血管的直径大,故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是排着队一个一个“挤”过去的,并且流速很慢,看起来很不通畅。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房屋中人很多而门很小(大血管中的血液很多,大血管就像我们的房屋,红细胞就像房屋中的人,毛细血管就像房屋的门一样),当房屋中没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会很自觉地排队进出,不会造成拥堵现象。
如果房内失火,大家都想着往外逃生,想想看这时是不是会造成房门拥堵谁也都难出去的现象,这时火势越危急房门就会堵的越严重。
古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当然不会知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情形,有时立方治病就会想当然,认为血凝聚在那里不运行了,那就补气活血,就像后浪推前浪一样,把它往前推挤过去,结果却帮了倒忙。
在我遇到的患者中因服“补阳还五汤”而加重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
很多人会问你遇到的患者服“补阳还五汤”后病情加重,是不是医生在没有辨清症候的情况下服用而引起的。
补阳还五汤的神奇功效与作⽤补阳还五汤⼀、古⽅简介【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3g,⾚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功⽤】补⽓活⾎通络。
【主治】⽓虚⾎瘀之中风。
半⾝不遂,⼝眼歪斜,语⾔謇涩,⼝⾓流涎,⼩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暗淡,苔⽩,脉缓。
⼆、临床新⽤(⼀)内科疾病1.慢⽀肺⽓肿合并肺部感染【案例】某⼥,62岁,农民。
患者素有咳喘之疾,近⽇不慎风寒,咳喘加剧,恶寒发热,倚息不得卧,⼊院诊断为“慢性⽀⽓管炎、肺⽓肿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1周,恶寒发热消失,咳喘⽆改善。
诊见:形瘦体衰,⾯⾊晦暗,咳喘痰多、⾊黄,⾆暗红,苔黄腻略⼲,脉弦滑。
四诊合参,辨证为⽓虚⾎瘀,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治以补⽓祛瘀,清热化痰。
处⽅:补阳还五汤合⼩陷胸汤,加川贝母、桔梗各12g。
每⽇1剂,连服5剂,咳喘临床治愈出院[陈⼦茂.补阳还五汤新⽤.新中医,1995,(1):53]。
【按语】久病咳喘,肺⽓亏损,使宣肃⽆权,痰浊内蕴,⽓机因⽽受阻,⽓滞则⾎瘀,⾎瘀则肺⽓闭,故痰热不得化。
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标本同治,药中病机,故咳喘可愈。
2.病毒性⼼肌炎【案例】某男,14岁。
3个⽉前因感冒出现胸闷、⼼悸、叹⽓症状。
⼼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ST段下压,诊为“病毒性⼼肌炎”。
予营养⼼肌等治疗,1个⽉后仍觉胸闷、⼼悸,经常叹⽓,⾆质暗红,少苔,脉细涩。
证属:久病⽓虚,脉络瘀阻。
治以益⽓养⼼、活⾎化瘀。
⽅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芍、川芎、桃仁、红花各6g,柏⼦仁15g,地龙、陈⽪各3g,当归10g。
⽇1剂,⽔煎服。
服药2周后,症状缓解,⼼电图正常[杨森.补阳还五汤⼉科应⽤举隅.河南中医,2006,(2):65]。
【按语】此患者系久病⽓虚,余邪流恋,瘀阻脉络,⾎⾏受阻,⼼失所养,故适⽤补阳还五汤补⽓以活⾎化瘀,标本同治。
⽅中⽣黄芪的改善⼼肌营养,利尿以减轻⼼脏负荷作⽤为⼤家熟知;川芎、红花、当归、⾚芍,均有扩⾎管、增加冠脉⾎流量与改善⼼肌缺⾎的作⽤。
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名老中医应用经验2022-09-01 发表于陕西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赤节弯,归尾通经佐地龙;重用黄芪为主药,血中淤滞用桃红。
(一)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补阳还五汤由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是主治素体气虚,不能行血,脉络淤阻,筋肉失养所致的中风后半身不遂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气虚血滞,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神疲息低,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其辨治之要点。
要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但肝风内动,痰阻血淤,阴虚内热者,均忌用。
凡属气虚血淤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半身汗出等证,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
但祛淤药则宜轻。
②偏寒者,加熟附片,以温经散寒.③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④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⑤若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开窍化痰。
⑥如见口眼歪斜者,加蜈蚣、全蝎、白附子。
⑦口角流涎,加橘红、石菖蒲。
⑧半身不遂,日久不复,加穿山甲、地鳖虫、水蛭。
⑨高血压头痛,加菊花、石决明、珍珠母。
四血脂偏高,加山楂、麦芽。
①心烦失眠,加焦山栀、枣仁、夜交藤。
①阳气虚甚,加人参、附子、干姜。
③肌肉萎缩,加鹿角胶、阿胶。
@肢体痿软,加虎骨、熟地黄.⑤大便秘结,加大黄、瓜蒌仁、火麻仁。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岳美中(名老中医)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
此类患者以气虚的多,可与肾气虚及中气虚之不同。
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
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重用大量黄芪并配陈皮)有一定的效果。
但有火热者不宜用。
老年人脑动脉硬化引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并非少见。
中医治疗可以使症状减轻。
岳老认为,本病病机和中风前驱相似,为气虚血淤,肝风内动的表现,可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
中风(瘫痿)良方---补阳还五汤(网摘) 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xx中医杂志》1986(3)∶110](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中药通报1987(2)∶51]2.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ET-1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
【补阳还五汤⽅歌】在诸多的⾏医⽅中,有好多珍贵的药⽅,对后⼈治疗疾病有着很⼤的意义。
现代⼈觉得西药吃起来更加⽅便,中药⽐较费事,为了⽅便⼝服,也可以选择中成药,同样起到保健、治疗疾病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是⼀种药汤,主要是治疗中风以及脑⾎管疾病后遗症的⽅⼦,在《医林改错》还有相关的补阳还五汤⽅歌。
其歌诀是“补阳还五⾚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中淤滞⽤桃红”。
⽅药:⽣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芍4、5克,地龙(去⼟)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
⽤法:⽔煎服。
每⽇1剂,分2次服⽤。
功效:补⽓,活⾎,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正⽓亏虚,脉络淤阻,筋脉肌⾁失养,半⾝不遂,⼝眼歪斜,语⾔蹇涩,⼝⾓流涎,⼤便⼲燥,⼩便频数,遗尿不禁,⾆苔⽩,脉缓。
中医认为,“⽓为⾎帅”,即⽓能⽣⾎、⾏⾎、摄⾎之意。
“⾎为⽓母”,即⾎能载⽓。
故⽓与⾎密不可分。
⽅中⽓药与⾎药主次分明:黄芪为补⽓药,是主药,其⽤量数倍于其他诸药。
⽽⾚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红为活⾎化淤通络药,与黄芪相辅相成,共显补⽓、活⾎、通络之功。
现代药理学也证实,此⽅确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脑⾎管,增加脑⾎流量,强⼼,降压,抑制⾎⼩板聚集以及抗炎、增强免疫的作⽤。
因此,对于中风病⼈,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脑⾎流量就能有效治疗其后遗症。
根据补阳还五汤的作⽤原理,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前临床上⽤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西药或针灸等疗法治疗脑⾎管病、缺⾎性中风、颅内⼿术后遗症、颅脑外伤后遗症、冠⼼病、⼼绞痛、⾎管性头痛、⾼⾎压性肢⿇、跛⾏、萎缩性胃炎、胃及⼗⼆指肠溃疡、慢性肾炎、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早期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坐⾻神经痛、⼩⼉⿇痹症及突发性⽿聋等病症。
⽽黄芪的⽤量,从⼩量开始,⼀般是30~60克,然后再逐渐加⼤剂量。
不过,补阳还五汤主要还是⽤于治疗缺⾎性中风和脑⾎管意外的后遗症、⼩⼉⿇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瘫痪、截瘫。
马红梅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高血压医案
养生之家导读:补阳还五汤补气行血,化瘀降压。
那么,马红梅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高血压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组成】黄芪60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桃仁各10克,红花6克。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疗程为14日。
【功效】补气行血,化瘀降压。
【方解】治疗选用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通络,使气旺促血行,而不用破血峻剂,徒伤正气。
临床观察说明,补阳还五汤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效果良好。
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降压用量不得<30克;当归、川芎、赤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红花、地龙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桃仁能增加红细胞变形性。
上药合用,可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恢复血流动力平衡,达降压目的。
傅毅: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药物组成】黄芪12g,归尾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主治病证】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
半舟不遂,口眼口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加减化裁】方中黄芪虽需重用,但宜先从小量30g开始,逐渐加量至120g。
初得半身不遂,少加防风;偏寒而见肢冷畏寒者,加熟附子;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痰多加制半夏、天竺黄、胆南星;舌窍阻滞,言语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原方证治】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亦可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多发性纤维瘤,脉管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等。
【助记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亲验病例】范某,男,45岁。
初诊:2006年3月4日,平素患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息肉,慢性结肠炎。
近半月来渐觉右半身麻木,酸楚不舒,患侧面颊拘急,发痒,膝关节酸痛,伴起立时眩晕,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每日2~3次,头部CT未见异常,生化及彩超支持高脂血症,中度脂肪肝,胆囊息肉之诊断。
查: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言语清晰,行走如常,双手握力及膝反射均正常,血压80/55mmHg,脉搏78次/分,扪之肝大,质软,季肋下3厘米,肝区叩击痛(+),舌边嫩略红,苔中心黄而微腻,脉细弱。
辨证属气虚湿阻,脉络失和,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治。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川芎9g,红花10g,赤芍12g,地龙10g,山楂12g,柴胡7g,生白芍10g,葛根15g,丹参15g,女贞子15g,黄芩9g。
5剂,嘱其平时少吃肉类、鸡蛋,多运动,少坐车。
5日后复诊,眩晕略减,余症如前,查血压100/65 mm,舌淡嫩,边略暗,苔中根部白黄微腻,脉细弱。
原方去柴胡、黄芩,加僵蚕10g、桂枝8g、全蝎6g(冲服)。
王清任治疗中风的神奇之药——补阳还五汤医易学大讲堂经方临证苑昨天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作用,是王清任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有关该方剂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
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
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
”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
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
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
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
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
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
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
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
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
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
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对我国的临床医学和解剖学颇有贡献,特别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则,多为后世医家所崇。
黄芪生,[30g];当归[6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8g];红花[5g];桃仁[6g]。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注意事项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