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川崎病化验报告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皮疹、口腔黏膜炎症、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脱屑等症状。
虽然川崎病通常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身上,但也可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及早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
化验报告是确定川崎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全血计数全血计数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检查,可提供许多有关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白细胞计数通常会显示异常升高。
这是因为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会增加以对抗潜在的感染。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可能升高,这可能与川崎病引起的血管炎有关。
2.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蛋白质,它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CRP水平是川崎病化验报告中的常见指标之一。
在川崎病患者中,CRP水平往往明显升高,这反映了体内炎症的活跃程度。
CRP的升高与川崎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对于诊断和随访患者的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血沉血沉是一种用于评估体内炎症程度的检验项目。
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血沉通常会显示增加。
这是因为川崎病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加快。
血沉水平的升高反映了体内炎症程度的加重,可以作为评估川崎病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4. 心肌酶谱川崎病有时会累及心脏,导致心肌炎和冠状动脉炎等并发症。
因此,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心肌酶谱常常被检测。
心肌酶谱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Troponin)等指标。
如果这些指标升高,可能意味着川崎病患者存在心肌损伤的风险。
5.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衡量血液凝块形成和止血功能的关键指标。
在川崎病患者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川崎病中的血管炎反应可能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
此外,川崎病还可以导致机体内血小板生成增加。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awasaki syndrome),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1967年日本的川崎博士总结了1961~1967年50例有持续性发热、皮疹、淋巴结炎等特征性表现的病例后,将本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首先报道。
此后,随即发现川崎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许多患儿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
事实上,川崎病已成为引起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地方其危险性甚至大于风湿热。
症状体征1.诊断标准由于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所以没有经过验证的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标准。
这些标准是由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制定的,在表1中有详细的描述。
川崎病有6种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需要有其中的5~6项同时存在。
在最近修订的标准中,由于许多患儿会较快地发生冠状动脉瘤,故只需4项表现即可诊断。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与此大致相同,但必须有发热5天以上这一表现。
越来越多的病人虽未符合诊断标准但因为有以上临床表现而被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由于在川崎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急性发热后随即可诊断出有冠状动脉瘤的存在,故提示过去应用完全的诊断标准来确诊疾病是不恰当的。
2.分期川崎病是一种三相性的疾病。
急性期通常持续1~2周,主要特征是发热,结膜充血,口咽部的改变、四肢末梢红肿、皮疹、淋巴结炎、无菌性脑膜炎、腹泻和肝功能受损。
心肌炎常见于急性期,尽管冠状动脉炎也发生于此时,但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法检测出有否动脉瘤的存在。
当发热,皮疹及淋巴结炎好转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约距离发热起始1~2周,出现手足脱皮及血小板增多。
此外,此期冠状动脉瘤开始形成。
猝死的危险最大。
亚急性期持续至发热后4周。
在起病后6~8周,当所有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进入恢复期。
3.主要症状持续高热是急性期的特点。
典型的发热通常起病急,热度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一、川崎病简介这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在疾病初期,会有动脉、静脉与微血管发炎反应发生,有些病童会演变形成冠状动脉疾病。
最常发生的年龄是五岁以下的幼儿,由于此病在患者外观上会出现嘴唇的干裂溃烂、皮肤红疹及淋巴结的肿大,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症候群』,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清楚。
二、临床特征(一)发烧:至少5天以上的高烧,使用退烧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
(二)口腔、咽头黏膜充血;唇部发红、干裂、流血;舌头成草莓样。
(三)两眼结膜充血,但没有分泌物。
(四)颈部淋巴结肿大:大多单侧,会压痛但不会化脓。
(五)肢体末端变化:手指、手掌、脚趾、脚底会出现硬性浮肿及泛红;恢复期可能出现脱皮情形。
(六)发疹:通常为多样性无水疱性皮疹,以躯干为多,但四肢、脸部也会受波及。
※其他症状包括: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无菌性脓尿、肝功能异常、胆囊水肿、关节炎、接种卡介苗处红肿。
三、治疗方式(一)给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可将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从20-25%降至5%以下,而施打 IVIG时间最好是在发病后5-10天内。
(二)口服 Aspirin 可抑制发炎反应及血栓的形成。
急性期使用高剂量,恢复期以低剂量服用,服用期间应定期追踪心脏超音波,何时停药应由医师决定。
(三)极少数病例会因冠状动脉瘤过大,需考虑心导管或外科手术治疗。
四、照护注意事项(一)当病童发烧寒颤时,给予保暖及喝温开水;四肢温热时给予冰枕或擦澡,并依医师指示给予退烧药物使用。
(二)维持身体及口腔黏膜的清洁。
(三)鼓励患孩卧床休息,同时可减轻心脏之负荷。
(四)结膜发炎时,避免手揉眼睛,保持清洁即可。
(五)给予口腔护理:教导使用软毛牙刷或海绵牙刷刷牙,或用生理食盐水漱口。
(六)唇部干裂出血时可以护脣膏润滑,以防干裂更厉害。
(七)手脚关节疼痛厉害时可给予热敷,以减轻疼痛,移动患孩时要支托其疼痛之关节。
(八)手指、脚趾脱皮处可擦拭乳液滋润,必要时可戴手套及剪短指甲。
小儿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标准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主要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等。
主要病理变化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
发病年龄:婴儿与儿童,好发于6-18月的婴幼儿,80%-85%的患者在5岁以内。
男女比例为1.35:1-1.5:1。
文献报道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依次LCA、RCA。
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川崎病。
(1)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2)唇充血皴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3)四肢变化:急性期(1-11天),手足指趾肿胀,掌跖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4)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
(5)颈部淋巴结肿大。
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川崎病。
如发热只伴有其他三项,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川崎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
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的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血栓。
发生部位多为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
超声表现:1.冠状动脉改变。
2.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3.可出现心功能变化及节段性心肌运动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可正常,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和位移及舒张期速度低于正常儿童。
4.CDFI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流信号缓慢,可呈现涡流。
(胸骨左缘主动脉短轴切面扫查,10~11点钟位置可见扩张的右冠脉主干,内径约0.60 cm。
)(3~4点钟位置可见扩张的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及回旋支近段,左冠脉主干内径约0.45 cm,整个冠脉扩张较均匀,其内未见血栓形成。
)(冠脉多普勒血流检查可检测到左冠脉主干血流信号及频谱,未见明显异常。
左心二腔切面、心尖四腔切面等非标准多切面探查未见明显远端冠脉扩张,左心二腔切面可检测到前降支远端的血流信号及频谱,未见明显异常。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引言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疾病,起病急骤,可累及多个器官。
该病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和相关评估参数。
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儿科学会议上提出的川崎病诊断标准(The 5th Revised Indian and American Criteria)。
根据该标准,川崎病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 5 个主要标准中的至少 4 个:1.持续发热:持续 5 天以上的高热(≥ 39℃),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热退或热型不符合抗生素反应。
2.蜜糖舌炎:舌黏膜出现鲜红的草莓状疹,伴随舌苔脱落。
3.双手掌红肿:双手掌红肿,可伴指甲剥脱;4.双脚足底红肿:双足足底红肿,足底可出现鲜红的草莓舌状疹;5.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性肿大,主要位于颈部区域。
在诊断川崎病时,如果孩子符合上述 4 个主要标准中的 3 个,但同时具备以下4 个附加标准中的至少 2 个,则也可被诊断为川崎病:1.口腔黏膜改变:咽炎、嘴唇炎、舌下疹等。
2.枕部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 1.5 厘米。
3.皮疹:包括四肢上非特异性皮疹、躯干红斑或斑块,或是紫疹。
4.结膜炎:双侧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结膜红斑。
评估参数除了诊断标准,还有一些评估参数可以辅助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1.血液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在川崎病发病早期往往异常升高。
2.心肌炎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肌钙蛋白T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其临床表现可能与川崎病相关。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病变,例如冠状动脉或冠状动脉瘤形成。
4.足背动脉超声: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早期评估年幼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
5.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估川崎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瘤、心功能降低等。
结论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诊断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川崎病,也被称为川崎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等症状。
尽管川崎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早期确诊对于治疗和预防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以便医生和家长对川崎病进行及时识别和治疗。
川崎病的确诊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
下面将按照常规的诊断流程,详细介绍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
一、病史和初诊表现的评估在初步评估患儿时,医生需要了解病史和观察患儿的初诊表现。
一般而言,川崎病的特征性症状包括连续性高热超过5天、皮疹、结膜充血、咽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患儿可能还会出现唇红、舌苔脱落、手掌足底红肿等非特异性表现。
二、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对于川崎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
在川崎病患儿中,CRP水平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00mg/L。
同时,血小板计数呈现明显增加,可以达到50×10^9/L以上。
三、心脏病变的评估川崎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冠状动脉病变。
因此,对于川崎病的确诊,需要进行心脏病变的评估。
了解患儿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图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病变的典型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闭塞。
四、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除了上述几项重要的检查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可供参考。
例如,川崎病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血沉常常升高,血沉可超过50mm/h。
此外,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的测定也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包括病史和初诊表现的评估、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心脏病变的评估以及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川崎病,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但需要注意的是,川崎病的确诊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没有单一的指标可以完全确定诊断结果。
川崎病的治疗与护理一、疾病定义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以婴幼儿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二、发病原因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逆转录病毒、链球菌、丙酸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征实;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三、临床表现 (一)主要表现1、发热 38~40°C,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行性,常见为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3、粘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口唇红肿、皲裂或出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消散。
(二)心脏表现于病后1~6周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等;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2~4周发生,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疼痛和肿胀。
四、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急性期明确诊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50mg/Kg.日,分2-3次口服,热退后调整为3-5mg/Kg.日。
在病程10天内(多主张7天内)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目前国际上多主张2g/kg单次运用。
使用原则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建议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滴;血小板显著增多或冠状动脉病变、血栓形成者加用双嘧达莫。
同时,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五、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
维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
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又称为Kearns-Sayre综合征,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发系统疾病。
它于1959年由Kearns和Sayre 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神经外科疾病。
这种病常被眼科医生诊断,但也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痉挛性失去感觉,及肌肉力量减弱,需要综合治疗。
川崎病是一种由缺陷的基因引起的疾病,它源于能发挥作用的基因突变,其症状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
在美国,每8万人中就有1人患有这种疾病,全世界大约每20万人就有1人患有这种疾病。
川崎病的症状通常是眼部表现,包括视网膜萎缩、视力模糊、眼球运动不灵活、眼残聋、雀斑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肌病、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头痛和脑梗塞、听力损失、肌萎缩症、痉挛性麻痹性失去感觉等。
川崎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营养支持、体育治疗复健等。
其中,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它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改善病情。
此外,还应注意视力保护,选择合适的眼镜或接受激光手术,以保护视力不受更多的损害。
另外,患者还应定期接受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及呼吸、心肺功能检查等,以检测可能出现的心、脑及肌肉系统等其他症状。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多发系统疾病,病情复杂,必须综合治疗。
患者应进行营养支持、体育治疗复健,并定期进行检查,以避免出现
其他症状。
通过正确的治疗,患者有望改善其身体状况,达到控制病情,恢复正常生活。
儿童川崎病的科普常识儿童特殊心脏病也被称作为儿童川崎病,该种病症发生后,会引起儿童高热,严重患儿有淋巴结肿大,或者是出现精神异常等。
患儿如果发生川崎病症后,不采用有效方法治疗,会引起患儿冠状动脉瘤,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该种疾病的治疗效果,需要临床上早期确诊该种病症。
但是在实际的川崎病症发生过程中,许多儿童家长对该种病症知识不了解,导致诊断延误,影响病症治疗。
因此,为了提高儿童川崎病治疗效果,需要对川崎病症知识进行科普。
1.川崎疾病发病率高川崎病症不仅仅是在我国有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儿童中,都有川崎病症发生,而且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数据显示,该种病症在世界各国呈现增长趋势。
我国儿童发生川崎病症发生率也是非常高,而且每年该种疾病的发生率是逐年增长。
川崎病对儿童危害性非常大,该种病症发病早期常见心脏冠状动脉炎,如果不采用有效措施治疗,会导致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影响其身体健康。
根据我国卫计委的数据统计,有25%患儿发生川崎病后会引起冠状动脉损伤,严重患儿还会出现冠状动脉瘤,引起患儿死亡。
因此,在临床上的医务人员,需要多关注该种疾病的治疗,减少川崎病对儿童造成的损伤,以此来保证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2.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在临床上还没有明确定论,但是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该种病症和感染有直接关系。
而且有最新的研究机构表明,川崎病感染因素和新冠肺炎有关系,在今年的美国感染新冠肺炎患儿中,有些患儿出现了类型川崎病症症状,后经过美国相关机构研究发现,新冠肺炎可以引发川崎病,因此,在现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儿童发生新冠肺炎后,需要关注儿童因为新冠肺炎引发川崎病。
儿童在发生川崎病症后,该种病症需要早期治疗,因为延期对川崎病治疗,会引起儿童发生多种并发症,而且有些并发症还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川崎病时,主要使用的药物有丙球蛋白,该种药物使用静脉滴注后,可以在短期时间内对病症临床症状控制。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川崎病,你了解吗?》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儿——川崎病。
川崎病啊,可不是什么平平常常的小毛病。
它就像是孩子身体里的一个小淘气,会突然冒出来捣乱。
你想想看,孩子本来好好的,能吃能玩能闹,可突然就发烧了,而且这烧啊,还特别顽固,怎么都退不下去。
这时候家长们就得注意啦,说不定就是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捣乱呢。
川崎病还特别会伪装,它可不只是让孩子发烧那么简单。
孩子的眼睛可能会变得红红的,就像小兔子的眼睛似的。
嘴巴也会变得红红的,嘴唇还可能干裂。
手脚呢,可能会肿起来,摸上去还有点发硬。
身上还可能出现一些皮疹,这儿一块那儿一块的。
这还不算完呢,川崎病要是闹得厉害,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脏。
心脏啊,那可是身体里的大宝贝,要是心脏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
那怎么才能发现川崎病呢?这就需要家长们多细心观察啦。
如果孩子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烧,持续好几天都不退,而且还有上面说的那些症状,那就得赶紧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好好检查检查。
医生们就像是专门对付川崎病这个小淘气的大侠,他们有各种办法来诊断和治疗。
一旦确诊了,就会赶紧想办法让小淘气乖乖听话,让孩子的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对于川崎病,家长们可不能马虎。
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得时刻留意家里有没有什么小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让生活过得安稳。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
别让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孩子的身体里捣乱太久,要尽快把它赶跑,让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总之,川崎病不是好惹的,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早发现早治疗,就一定能战胜它,让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它的影响。
大家都要好好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呀!。
川崎病指南解读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常常会对儿童的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其中心血管病变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篇文章主要对《川崎病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儿童川崎病的相关问题。
首先,《川崎病指南》在病情诊断方面提出了严谨的诊断标准,包括发热、结膜炎、口腔黏膜改变、手足红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五项指标。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以上症状的疾病,例如病毒性感染、药物过敏等。
其次,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川崎病指南》提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血小板药物、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的使用。
同时,还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帮助家长更好地掌握治疗过程。
最后,《川崎病指南》强调了川崎病的预防和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在预防方面,建议家长关注儿童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在长期随访方面,建议在川崎病治疗结束后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检查和评估,以及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和发育情况。
总之,《川崎病指南》为家长提供了一份详细严谨的指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儿童川崎病的相关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 1 -。
川崎病诊断标准简答题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儿童全身性血管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持续性高热、皮疹、肢体改变、结膜炎、咽炎等。
川崎病的诊断是基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以下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表:一个是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交的诊断标准,另一个是美国川崎病研究组提交的诊断标准。
一、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交的诊断标准:1.发热持续5天以上,同时存在以下4项主要表现之一:-双侧结膜炎: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充血,嘴唇干燥、开裂-双手手指或足趾末端红肿-皮疹:皮肤出现扩散性、对称性红疹,可以有斑丘疹、结节、水疱等变化。
2.至少存在以下4项次要表现之一:-下肢红斑或水肿-化脓性咽峡炎:咽峡持续充血,有脓性分泌物-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2岁以下患儿皮疹出现特殊病理反应:手指手背或脚趾出现坏疽、瘦行性线索、皮下硬结。
以上的标准中,只有1项主要表现即满足诊断,而次要表现则需要至少满足4项。
二、美国川崎病研究组提交的诊断标准:1.发热持续5天以上2.存在以下4项主要表现:-双侧结膜炎-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充血,嘴唇干燥、开裂-双手手指或足趾末端红肿-皮疹:皮肤出现扩散性、对称性红疹,可以有斑丘疹、结节、水疱等变化。
3.至少存在以下4项次要表现之一:-下肢红斑或水肿-化脓性咽峡炎:咽峡持续充血,有脓性分泌物-颈部淋巴结肿大-引起心血管病变的实验室结果异常:心电图或心超检查显示心肌缺血、异常冠状动脉炎等。
和日本川崎病研究组的标准相比,美国川崎病研究组的标准较为详细,并将心血管病变作为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
诊断川崎病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此外,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药物反应、急性感染等。
对于有心血管病变的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心超、冠状动脉造影等。
总结一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日本川崎病研究组和美国川崎病研究组提交的标准。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
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
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