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课文的阅读教学共3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32
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檀林中学吴高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至关重要,它直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要深人理解文学作品,就一定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没有方法的阅读就是盲目的阅读。
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对诗歌作品、小说作品、散文作品、戏剧作品等明确地抽象出“一般的阅读方法”,即是从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它既对阅读实践产生指导使用,同时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般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根据不同的体裁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一、诗歌诗歌是诗与歌的统称,它具有韵律美,语言凝练,充满情感和想象的特点。
我们在阅读时应根据诗歌时特点,从如下几点进行阅读:1、朗读吟诵,从整体上感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诗歌时要朗读、吟诵,这样读者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才能得到迅速反映,从而真切地体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思和意境。
否则就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2、分析感情、展现意境。
情可谓诗的气脉。
要在初步感受诗歌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体会作品的诗情与意境。
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与寄托。
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和结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
因此,读诗歌,首先要体会作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有些诗歌的含义比较深刻,比如《登鹤鹊楼》,这首诗歌就要抓住后两句“欲穷厘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揣摩、领会、来体验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3、领略音韵、研究写法。
要领略诗歌的音韵美,研究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及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的选取与组合等。
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应在朗读中感受其音韵美、节奏美。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对偶,给读者展现出春意盎然钱塘湖春景。
现代诗人减克家运用对比手法,活画出两种不同信念、不同追求的“有的人。
各文体阅读教学要点和教学模式主讲:廖圣河一、常用文体(一)记叙文1.教学要点(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篇章结构。
(2)掌握文章精髓,揭示深刻主题。
(3)抓住不同特点,深入研读课文。
(4)探讨表达方式,提高读写能力。
(5)领会遣词造句,品味语言特点。
一般来说,记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思想品质,叙事的文章要理清事情的脉络,写景的文章要把握景物的特点以及写景的方法。
2.层级处理(1)整体感知(2)重点突破(3)综合训练(4)拓展迁移3.教学模式(1)“面点面导读”模式主要环节:通读全文,把握思路;重点批画,掌握要素;逐段品味,析人悟情;总结特点,指导朗读。
(2)“外化内化过渡”模式主要环节: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实践语言—积累语言(3)“情境—体验”模式主要环节:标题概括——创设情境——感悟体验——协作学习4.教学方法(1)虚拟法(2)以点带面法(3)质疑教学法(4)理清思路法(5)以写带读法(二)说明文1.教学要点:①激发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②把握说明文的主要特征(内容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③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举事例、分类别、作比较、列数据、画图表、摹状貌)。
④训练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⑤分析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⑥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概括。
2.层级处理⑴了解⑵比较⑶研究3.教学模式(1)五步教学法主要环节:抓对象—明结构—理顺序—辨方法—品语言⑴“信息—交流”模式主要环节:明确话题—筛选信息—生活拓源—发现探究—交流互动⑵“激趣—方法”模式主要环节:学前实践—目标激趣—发现方法—实践应用—巩固反馈⑶“剖析—体验”模式主要环节:熟读体会—比较理解—重点剖析—体验内化—生成语感⑷“思维—锻炼”模式主要环节:转换角色—理清思路—寻点探究—由点及面—锻炼思维4.教学方法⑴直观形象法⑵情感陶冶法⑶比较阅读法⑷结构提纲法⑸读写结合法⑹生发拓展法(三)议论文1.教学要点(1)找论点,明核心(2)探思路,明结构(3)析论证,明逻辑(4)品语言,明特点2.层级处理(1)以提纲把握课文整体(2)以段落落实教学重点(3)以问题深化教学3.教学模式(1)“分析—综合”模式主要环节:找论点—明结构—析论据—解论证—得结论(2)“解析—迁移“模式主要环节:讲故事—析名言—提观点—作迁移(3)“理脉—概述”模式主要环节:整体阅读→理清文脉→概述课文→把握主旨(4)“搭架—析要”模式主要环节:解文题→搭框架→析要素→抓重点(5)“溯因—会意”模式主要环节:谈背景—解难句—理结构—做总结说意图—析内容—清思路—明旨归4.教学方法(1)列表法(2)钩要法(3)复述法(4)推进法(5)析句法(6)批注法(7)比较法(8)改写法(四)应用文1.教学要点①激发学习的兴趣。
怎样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一)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阅读记叙文的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1、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1)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
写人的文章常常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
例如:《穷人》一文关于主人公桑娜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通过对桑娜矛盾心理的细腻刻画,表现了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2)分析典型事例。
写人总离不开事,把人物臵于具体的事件之中,人物的性格、品格、个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例如《将相和》一文,就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
练练笔: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③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 父母到哪去了呢 ?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 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各种文体阅读教学♡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v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形象思维,运用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反映生活、揭示社会和人生的虚构作品。
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范围很广,涉及古今中外,体裁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文学作品的教学,除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外,还要重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
v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文学常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审美情趣,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诗歌的阅读教学v诗歌是用凝炼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创造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情趣、美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等,具有独特的作用诗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v 1.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之美,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语感和领悟能力。
v 2.抓住“诗眼”和关键语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推敲和品味,透过字面意思领会其深刻的内涵。
如《敕勒歌》中“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中的“见”字,不仅写出了草的肥、深,展示草原茂盛的辽阔境界,而且把无形的“风”写了出来,用“草低”的动态来显示风的动态,“见”牛羊,一个“见”字,写出了感情,赋予草原以生气勃勃的景象,一个“见”字使整个画面活泼起来,使人可以尽情畅想辽阔草原的丰饶景象。
v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诗是想象的艺术,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诗的意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无数的明星”想象到天上点着的“无数的街灯”,最后从天河,想象到牛郎与织女在“天街闲游”,并且从流星想到是照着他俩的“灯笼”。
引导学生学习诗中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小说的阅读教学v小说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第一篇: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檀林中学吴高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至关重要,它直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要深人理解文学作品,就一定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没有方法的阅读就是盲目的阅读。
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对诗歌作品、小说作品、散文作品、戏剧作品等明确地抽象出“一般的阅读方法”,即是从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它既对阅读实践产生指导使用,同时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般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根据不同的体裁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一、诗歌诗歌是诗与歌的统称,它具有韵律美,语言凝练,充满情感和想象的特点。
我们在阅读时应根据诗歌时特点,从如下几点进行阅读:1、朗读吟诵,从整体上感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诗歌时要朗读、吟诵,这样读者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才能得到迅速反映,从而真切地体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思和意境。
否则就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2、分析感情、展现意境。
情可谓诗的气脉。
要在初步感受诗歌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体会作品的诗情与意境。
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与寄托。
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和结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
因此,读诗歌,首先要体会作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有些诗歌的含义比较深刻,比如《登鹤鹊楼》,这首诗歌就要抓住后两句“欲穷厘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揣摩、领会、来体验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3、领略音韵、研究写法。
要领略诗歌的音韵美,研究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及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的选取与组合等。
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应在朗读中感受其音韵美、节奏美。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是精选的各类文体不同的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教学来完成的。
文章的各类体裁各有特点,各有教学规律。
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写法上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的教学。
一、记叙文的教学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写人叙事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归到记叙文这一类里。
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结构比较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根据记叙文的这些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
因此,教学记叙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
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一篇记叙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
作者的思路一般有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
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
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
不同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何谓文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
不同的文体有独特的功能和语体特点。
因此,文体的差异决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文本来确定教学价值、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有利于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
文体各具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体、结构、方式和表达效果。
教师对文体的规律有足够认识,有利于通过语言文字很快地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写作意图的。
教师熟悉文体的个性,阅读教材,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省时省力。
第二,有利于指导学法,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有利于学生从学会一篇到会学一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同文体的课文,无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作用的最大体现,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重视文体教学,指导学生掌握课文各种文体的学习方法,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一环。
小语课本的文体主要有四类:一是叙事性作品,二是说明性文章,三是诗歌,四是非连续性文本。
新课标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初步掌握这四种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因此,我们应当把这些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教学之中。
一、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策略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一般地说,这类作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或叙事写人,或叙事抒情,或叙事寓理。
《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概括事件梗概,了解表达顺序;二是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三是学习表达方法,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那样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