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门 蝗虫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蝗虫教学目标1。
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
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1。
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
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
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
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
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
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
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
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
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
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这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
在无脊椎动物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
一、进化地位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什么是原口动物、后口动物?1、异律分节2、分节的附肢3、外骨骼4、高效的气管呼吸5、高效的马氏管排泄6、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二、结构与功能(一)异律分节1、定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节之间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异,某些体节愈合形成体区完成不同功能。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2)胸部:运动中心(3)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头胸部、腹部二部分蛛形纲(蜘蛛):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头部、躯干部(二)分节的附肢1、定义与结构(1)定义:附肢本身分节,与身体相连处也有活动的关节——节肢,各节称为肢节。
(2)意义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十分灵活而且有力,增强了适应机能,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 1)按节分布,数量多 2)形态划一 3)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 4)无肌肉附着节肢附肢分节形态多样与身体之间有关节有大量肌肉附着体部分布数量少2、分化1)感觉(2)运动(3)捕食(4)呼吸(5)生殖3.结构与类型双肢型:原肢、外肢、内肢;单肢型:外肢退化三)外骨骼与肌肉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包在身体外面,并在某些部位向内突出成为肌肉的附着点,其功能相当于脊椎动物的骨骼,故称该层为外骨骼。
1.来源:上皮细胞分泌2.组成:上表皮:0.1-1um,蛋白质+脂类+蜡质(陆生种类)外表皮:几丁质(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蛋白质碳酸钙、磷酸钙的沉积使外表皮变硬内表皮: 几丁质+少量蛋白质3、意义保护、支持、运动和防止水分蒸发。
4、蜕皮及调节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蜕皮时上皮细胞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逐渐分解溶化,分泌新的表皮层。
100种节肢动物名称节肢动物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动物门类群,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类群,如昆虫、蜘蛛类、甲壳类等。
以下是100种常见的节肢动物名称:昆虫:蝴蝶、蚂蚁、蜜蜂、蝗虫、蚊子、苍蝇、蟑螂、蟋蟀、蝼蛄、金龟子等。
蜘蛛类:蜘蛛、蝎子、蟹蛛等。
甲壳类:虾、蟹、龙虾、海星等。
多足类:蜈蚣、马陆等。
蔓足类:藤壶等。
腕足类:海百合等。
贝类:牡蛎等。
颚头类:颚头虫等。
棘皮类:海星、海胆等。
伪蝎类:伪蝎等。
缓步类:水熊虫等。
唇足类:蜈蚣等。
剑尾类:鲎等。
切尾类:蜥蜴断尾等。
虫囊类:鞭节虫等。
原尾类:草履虫等。
无定形动物:变形虫、旋轮虫等。
外肛动物门:喇叭虫等。
毛颚动物门:箭猪鱼等。
棘皮动物门:海星、海胆等。
异涡动物门:放线菌等。
节肢动物门:水蛛、尺蠖等。
倍足动物门:马陆、蜈蚣等。
唇足动物门:蜈蚣等。
腕足动物门:海豆芽等。
缓步动物门:水熊虫等。
有爪动物门:海星虾等。
无爪动物门:蛞蝓蜗牛等。
甲壳动物门:虾、蟹、龙虾等。
昆虫纲:蝗虫、蝴蝶、蜜蜂、蚂蚁、蚊子、苍蝇等。
蛛形纲:蜘蛛、蝎子、千足虫等。
倍足纲:蜈蚣、马陆等。
唇足纲:蜈蚣等。
弹尾纲:跳虫等。
双尾纲:双尾虫等。
无尾目:虾鳌蟹.头虾纲:剑水蚤;秀丽隐杆线虫;七鳃鳗;板足鲎;猛蚁;猎蝽;竹节虫;直翅目昆虫;巨蜻蜓;原尾虫;鼹鼠;象鼻虫;盲蛇蛉;鼓虾;沼虾;等等.蔓足纲:藤壶等。
颚足纲:三叶虫等。
介形纲:海萤等。
帚虫动物门:帚虫等。
鳃曳动物门:蛇尾海星等。
棘刺动物门:刺胞动物等。
异轮动物门:前轮动物等。
肠鳃动物门:樱虾等。
环口动物门:鼠妇等。
软体动物门:蜗牛、章鱼等。
节肢动物门:鲎虫、水蛛等。
帚形动物门:马陆等。
外肛动物门:寄生虫等。
腕足动物门:蛇形贝等。
有棘动物门:海参等。
半索动物门:柱头虫等。
刺胞动物门:珊瑚、水母等。
须腕动物门:大旋鳃虫等。
动吻动物门:陷器虫等。
缓步动物门:水熊虫等。
裂膜动物门:直泳虫等。
内肛动物门:钩虾等。
触手动物门:帚形虫等。
棘皮动物门:海星、海胆等。
中华蚱蜢中华蚱蜢(属直翅目锥尾亚目蝗总科剑角蝗科剑角蝗属,拉丁学名:Acrida cinerea),有夏季型(绿色),秋季型(土黄色有纹)。
直翅目,蝗科。
别名尖头蚱蜢、括搭板(握住大腿上身上下摆动)。
在中国通常叫蚱蜢,有一些地区称其为“秀才”、‘扁担锅’、‘刀伶’‘担杖钩’。
比中华负蝗大,细长。
中华蚱蜢为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广泛,有高粱、小麦、水稻、棉花、各种杂草、甘薯、甘蔗、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作物,蔬菜,花卉。
常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北至黑龙江,南部到海南,西至四川、云南均有分布。
在皖北地区,农村人也称其为蚂蚱。
中文学名:中华蚱蜢,拉丁学名:Acrida cinerea,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亚门:六足亚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直翅目,亚目:蝗亚目,科:蝗科,亚科:蚱蜢亚科,属:剑角蝗属,种:中华蚱蜢。
目录1 特点与习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食用方法,防治方法。
2 药用价值特点与习性形态特征中华蚱蜢(6张)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
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
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
若虫与成虫近似。
卵成块状。
生活习性各地均为一年一代。
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
以卵在土层中越冬。
若虫(蝗蝻)为5龄。
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
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
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
为害特点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食用方法我国食用蚱蜢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迄今蚱蜢仍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秋后从田间采收,油炸后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加工成各种食品。
蚱蜢产卵量特别大,可以此为原料加工制作蚱蜢卵酱。
防治方法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蝗 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
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
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
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
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
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
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
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
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
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
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
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受精卵第一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 第三次蜕皮——……
2龄虫 3龄虫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
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
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
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
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
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
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
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问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
学习昆虫。(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
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
(2)从实物引人: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
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
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同时从发放和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
将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虫,兴趣陡然而升,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
的较好的引人方式。
(3)其他引人的方法:由于本课要讲的蝗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直接引人,学生会不感
兴趣。所以,要了解学生情况,往往学生对很熟悉的动物缺乏细心的观察,这时,教师可以
设计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蝗虫用什么来呼吸?”“蝗虫有耳吗?”“蝗虫
有鼻子吗?”“蝗虫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
所以,从设疑来引人也是较好的方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录像等做为引人方式,
放一段有关蝗虫的录像片,然后根据录像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总之,
引言的设计多种多样,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主要目的。
2.新课的设计:
以“实物引人”的方法为例来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适合本课的特点,也是大多数学校和生物教
师容易做到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效果。所以,下面就这种方法谈谈具体的教
学设计。
(1)课前准备:由于教学进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课前发动学生捕捉到足够量的蝗虫是很
容易的事,有了实物,课上的安排就可以围绕着实物的观察而展开。
(2)教师备课时要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最
后获得正确答案。例如,在观察外部形态时,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蝗虫身体可以分成
几部分广“头部有些什么结构?”“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点?”“雌雄个体的腹部未端
相同吗?”……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由表及里、从
头到尾的观察方法。当观察到一个形态特点时,教师要立刻将此特点的生理功能设计为问题
并提出。例如,当观察头部时,教师可以提问:“蝗虫头上的这对触角是用来于什么的呢?”
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讲出答案:它是蝗虫的嗅觉器官,不信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
来证明。这时,教师可以演示教材中用蟑螂做的剪去触角的小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
以将这个小实验留作课外来完成,要求下节课汇报你的实验结果,学生对此会非常感兴趣。
下面一个证明胸、腹部的气门是蝗虫呼吸器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在课上
进行讨论。还可以将两个小实验设计成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
最后写出论文在课上宣读。总之,形态结构要与其生理功能紧密相连,不能脱节,这样才能
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3)课堂上的具体进程可以采取边观察实物边讨论的方法,一步一步将教材要求的内容展现
给学生,使学生对蝗虫的形态特点、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消化、呼吸及生殖发育等知识形
成一个有序的清晰的印象。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二种处理方法,一是要讲就想尽办法
讲清楚,不留疑问。二是干脆不讲,当学生问到时个别讲解,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将做为
重点内容的形态结构讲清讲透。例如,做为难点之一的“不完全变态”就可以不提,把该问
题留到下节课与蜜蜂的发育一起讲。在相互对照的过程中,昆虫发育中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
态的问题,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步骤是取
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否则,盲目照搬一些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不~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也就无效果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