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节肢动物门 蝗虫

节肢动物门 蝗虫

节肢动物门 蝗虫
节肢动物门 蝗虫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受精卵第一次蜕皮第二次蜕皮第三次蜕皮——……

2龄虫 3龄虫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问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2)从实物引人: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同时从发放和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

将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虫,兴趣陡然而升,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人方式。

(3)其他引人的方法:由于本课要讲的蝗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直接引人,学生会不感兴趣。所以,要了解学生情况,往往学生对很熟悉的动物缺乏细心的观察,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蝗虫用什么来呼吸?”“蝗虫有耳吗?”“蝗虫有鼻子吗?”“蝗虫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所以,从设疑来引人也是较好的方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录像等做为引人方式,放一段有关蝗虫的录像片,然后根据录像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总之,引言的设计多种多样,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主要目的。

2.新课的设计:

以“实物引人”的方法为例来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适合本课的特点,也是大多数学校和生物教师容易做到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效果。所以,下面就这种方法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由于教学进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课前发动学生捕捉到足够量的蝗虫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实物,课上的安排就可以围绕着实物的观察而展开。

(2)教师备课时要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最后获得正确答案。例如,在观察外部形态时,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蝗虫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广“头部有些什么结构?”“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点?”“雌雄个体的腹部未端相同吗?”……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由表及里、从头到尾的观察方法。当观察到一个形态特点时,教师要立刻将此特点的生理功能设计为问题并提出。例如,当观察头部时,教师可以提问:“蝗虫头上的这对触角是用来于什么的呢?”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讲出答案:它是蝗虫的嗅觉器官,不信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这时,教师可以演示教材中用蟑螂做的剪去触角的小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将这个小实验留作课外来完成,要求下节课汇报你的实验结果,学生对此会非常感兴趣。下面一个证明胸、腹部的气门是蝗虫呼吸器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还可以将两个小实验设计成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写出论文在课上宣读。总之,形态结构要与其生理功能紧密相连,不能脱节,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3)课堂上的具体进程可以采取边观察实物边讨论的方法,一步一步将教材要求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蝗虫的形态特点、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消化、呼吸及生殖发育等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清晰的印象。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二种处理方法,一是要讲就想尽办法讲清楚,不留疑问。二是干脆不讲,当学生问到时个别讲解,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将做为重点内容的形态结构讲清讲透。例如,做为难点之一的“不完全变态”就可以不提,把该问题留到下节课与蜜蜂的发育一起讲。在相互对照的过程中,昆虫发育中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问题,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步骤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否则,盲目照搬一些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不~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无效果可言了。

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八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节肢动物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掌握昆虫纲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 解剖镜、蜡盘、镊子、剪刀、大头针、解剖针。 三.实验材料 蝗虫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取1头放于蜡盘中。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有几丁质外骨骼。 1.头部: (1)复眼:1对,由许多小眼组成。 (2)单眼:3个,位于两复眼之间,倒三角形排列。 (3)触角:1对,丝状,由若干节组成。 (4)口器:咀嚼式。仔细识别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下颚须、下唇须。

2.胸部:分前、中、后胸三节。 (1)前胸:有1对前足,背板发达,马鞍型。 (2)中胸:着生1对中足, 1对前翅。 (3)后胸:着生1对后足,1对后翅。 每只足由6部分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3.腹部:11节,1-8节的背板两侧各有1气门。第1对气门后有1对听器。 雌性:腹末腹面不上跷;雄性:腹末腹面上跷。 (二)内部解剖和观察:用剪刀先剪去翅和附肢,再沿体侧的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剪至头部,另一侧也同样剪开,然后用镊子将背部的外骨骼由前向后端揭开(保持背面的完整性)。 (三)用大头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水淹没虫体,观察内部构造。 1.呼吸系统:剪取一段气管,置于低倍镜下,可见气管内壁有几丁质螺旋状细环。 2.消化系统:分前、中、后肠三部分。 (1)前肠: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 (2)中肠:又称胃。在胃与前胃交界处有6条指状突起的胃盲囊。 (3)后肠:回肠(胃后一端较粗的肠管)、结肠(较细)、直肠(结肠后一端粗

节肢动物门蝗虫

节肢动物门蝗虫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受精卵第一次蜕皮第二次蜕皮第三次蜕皮——…… 2龄虫 3龄虫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问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 (2)从实物引人: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

蝗虫人工养殖技术

蝗虫人工养殖技术 蝗虫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从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长为成蝗并产卵,完成第一代;很快,第二代蝗虫即“秋蝗”会自然出土,到9月初产卵于地下,然后死去,虫卵可以自然越冬。我国自古代就有食蝗虫的记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这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工养殖前景看好。 一、蝗虫的养殖与管理 1.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整理 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可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以上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质最好采用沙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子叶作物,准备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安上拉锁。

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三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卵的孵化与管理 蝗虫卵在气温达到25~30℃时即可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2:1,含水量10%~15%,铺2~3厘米的器皿中,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之间,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这样的条件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三龄内飞蝗喜欢群居。 3.三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快,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三龄以上飞得特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 时明辉(薛敏) 10级生科3班 学号:201000220069 时间:2012/9/15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撕破或者用刀片在其中部横切两三刀,轻轻挤出内部细胞,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至15min。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I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前期I: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I 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3.实验结果 3.1结果观察 图一、细线期图二、偶线期

节肢动物分类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2019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蝗虫语文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蝗虫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

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节肢动物门 蝗虫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受精卵第一次蜕皮第二次蜕皮第三次蜕皮——…… 2龄虫 3龄虫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问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2)从实物引人: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同时从发放和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

除昆虫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除昆虫纲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肢口纲 1.剑尾目Xiphosura 鲎科Limulidae 蛛形纲 1.蝎目Scorpiones 拟湿地蝎科Pseudochactidae 钳蝎科Buthidae 小迷蝎科Microcharmidae 豕蝎科Chaerilidae 湿地蝎科Chactidae 真蝎科Euscorpiidae 超蝎科Superstitioniidae 狱神蝎科Vaejovidae 巨蝎科Iuridae 毛蝎科Caraboctonidae 腺尾蝎科Bothriuridae 蝎科Scorpionidae 半蝎科Hemiscorpiidae 2.伪蝎目Pseudoscorpiones 冥拟蝎科Chthoniidae 雷赤拟蝎科Lechytiidae 毛伪蝎科Tridenchthoniidae 纹拟蝎科Feaellidae 拟加拟蝎科Pseudogarypidae 博赤拟蝎科Bochicidae 吉姆拟蝎科Gymnobisiidae 牙拟蝎科Hyidae 中美拟蝎科Ideoroncidae 尼奥拟蝎科Neobisiidae 帕拉拟蝎科Parahyidae 西亚拟蝎科Syarinidae 艾顿拟蝎科Atemnidae 车利拟蝎科Cheliferidae 车恩拟蝎科Chernetidae 维西拟蝎科Withiidae 斯特拟蝎科Sternophoridae 柴利拟蝎科Cheiridiidae 加利拟蝎科Garypidae 拟加利拟蝎科Garypinidae 吉奥拟蝎科Geogarypidae 拉次拟蝎科Larcidae 拟次拟蝎科Pseudochiridiidae 梅西拟蝎科Menthidae 长尾拟蝎科Olpiidae 3.盲蛛目Opiliones 丝提盲蛛科Stylocellidae 尼奥盲蛛科Neogoveidae 培塔盲蛛科Pettalidae 丝尔盲蛛科Sironidae 特古盲蛛科Troglosironidae 卡迪盲蛛科Caddidae 莫诺盲蛛科Monoscutidae 尼皮盲蛛科Neopilionidae 斯科勒盲蛛科Sclerosomatidae 发朗盲蛛科Phalangiidae 色拉盲蛛科Ceratolasmatidae 艾思奇盲蛛科Ischyropsalididae 沙巴盲蛛科Sabaconidae 迪克朗盲蛛科Dicranolasmatidae 尼曼盲蛛科Nemastomatidae 尼坡盲蛛科Nipponopsalididae 特格鲁盲蛛科Trogulidae 可拉顿盲蛛科Cladonychiidae 皮坦盲蛛科Pentanychidae 他五盲蛛科Travuniidae 奇亚盲蛛科Triaenonychidae 西音盲蛛科Synthetonychiidae 比安盲蛛科Biantidae 伊斯盲蛛科Escadabiidae 奇缪盲蛛科Kimulidae 坡得盲蛛科Podoctidae 萨摩盲蛛科Samoidae 斯蒂格恩盲蛛科Stygnommatidae 伊皮盲蛛科Epedanidae 阿格盲蛛科Agoristenidae 阿萨姆盲蛛科Assamiidae 饰容盲蛛科Cosmetidae 科拉纳盲蛛科Cranaidae 瘦腿盲蛛科Gonyleptidae 曼拉盲蛛科Manaosbiidae 丝提格盲蛛科Stygnidae 思蒂格诺盲蛛科Stygnopsidae 盎科盲蛛科Oncopodidae 长奇盲蛛科Phalangodidae 菲斯盲蛛科Fissiphalliidae 加什盲蛛科Guasiniidae

初中生命科学《观察与解剖蝗虫》教学设计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 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 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 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 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

节肢动物

外部形状编辑 1、一般均为两侧对称,身体是异律分节,即身体的若干体节分别组成不同的部分,如分头、胸、腹3部,或节肢动物门。 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也有头、胸、腹3部分整个愈合在一起的。 2、体节可能消失,各部机能不同。如头部司感觉和摄食,胸部司运动,腹部司代谢等。 3、除身体分节外,附肢也分节,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各部分的附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分化,分别用于摄食、御敌、行走和游泳。 4、水栖种类的头部附肢甚至躯干部的附肢有能从水中滤取食物的功能。附肢也能起攻击、防卫或辅助交配的作用,有的可通过附肢表面交换空气。有的附肢分化为很特异的结构,如蝎的栉状板和蜘蛛的纺器。有的附肢已经退化或消失。 2结构特点编辑 1、外骨骼和肌肉: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体外覆盖着几丁质的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外骨骼分成不 节肢动物门 同的骨片,在相邻体节之间的关节膜上,角质层非常薄,易于屈折活动。 2、每体节的角质层基本上分成4块:1块背板、1 块腹板和两块侧板。通常由于次生性的合并或分割而有不同的变化。附肢的管状外骨骼在各分节之间也有关节膜相连,关节也可活动。多数节肢动物体节间的关节膜折叠在前一个体节外骨骼后缘的下方。某些节肢动物有脊椎动物球窝式的关节。外骨骼有时向体内突出形成内突,作为肌肉的附着点;或内部组织骨化成游离的骨片,供体内肌肉附着,外骨骼由其下方的一层上皮细胞(称上皮或下皮)所分泌。

3、外骨骼可分3层:自内向外依次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内表皮紧接上皮,是外骨骼中最厚的一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几丁质的复合体,无色而柔软,具有延伸性和曲折性。 4、外表皮位于内表皮的外侧较薄,在主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几丁质中沉淀有钙盐,或富含骨蛋白,是外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一般在节间膜和其他膜质区,由于此层不发达,因而显得柔韧。上表皮位于最外层,薄,通常含有蜡质。 5、有的节肢动物外骨骼薄且无含蜡的上表皮,使水和空气可以透入。角质层一般有纤细的孔道,使角质层下方的腺体的分泌物可以通出。角质层不完全局限于体的外表面。胚胎时期外胚层内陷部分的上皮亦能分泌角质层,因而象前肠、后肠、气管、书肺以至生殖器的一部分,内面衬有角质层,蜕皮时也要脱去。上皮层向内分泌形成基膜,基膜是一层无定形的颗粒层。肌肉呈束状,由肌纤维组成,两端无肌腱,着生在外骨骼的内壁或内部突起上。 6、无生命的角质层不能象脊椎动物骨骼那样生长,所以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蜕皮前,上皮与外骨骼分离,分泌形成一层新的上表皮。上皮再分泌几丁质酶和蛋白酶,通过新的上表皮把旧皮中的内表皮腐蚀掉。接着上皮层再分泌新的外表皮和内表皮。此时动物体外包着新旧两层皮。旧皮沿着预定的某些线裂开,身体蜕出,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阶段叫做龄期。甲壳动物一生中连续蜕皮多次,性成熟交配繁殖后还能再次蜕皮。 3形态特征编辑 身体分部 节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由一列体节构成,异律分节,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或头部与胸部愈合 节肢动物门 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例如:昆虫纲(蝗虫)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二部分;蛛形纲(蜘蛛)动物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动物身体分头部、躯干部。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上有一对分节的附肢。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与节肢的比较见下表: 疣足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具有发达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 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 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

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 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 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 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

药用昆虫大斑蝥养殖技术

药用昆虫大斑蝥养殖技术 斑蝥属芫菁科,斑芫菁属昆虫。《药典》规定的药用斑蝥仅有两种,南方大斑蝥和黄黑小斑蝥。斑蝥既是药用昆虫,又是蝗科害虫的天敌,外用多以干燥全虫入药,内服则需要去头足及鞘翅入药。 斑蝥属芫菁科,斑芫菁属昆虫。《药典》规定的药用斑蝥仅有两种,南方大斑蝥和黄黑小斑蝥。斑蝥既是药用昆虫,又是蝗科害虫的天敌,外用多以干燥全虫入药,内服则需要去头足及鞘翅入药。斑蝥广泛用于活血化瘀、壮阳利尿、破症瘕、消瘰疬等。近代研究表明,斑蝥具有抗癌、治癌的作用。 南方大斑蝥是复变态昆虫,成虫为植食性,幼虫为肉食性。成虫进行人工饲养较容易,但幼虫人工饲养难度较大。因此,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探索了一套“家繁山养”的养殖方法,即成虫在室内养殖,幼虫则释放于野外蝗虫危害区域内进行山养。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宜一家一户。 成虫的饲养 由于成虫有集群取食、交配的习性,因此采用成虫在室内笼养。饲养笼一般以0.3~0.5立方米为宜,每立方米饲养成虫1000~1500头,雌雄各半。笼底铺垫15厘米厚的洁净沙质土壤,作斑蝥产卵场地及调节湿度用。以各种豆科植物或葫芦科植物的花类饲喂。每日投食2次,第一次上午9~10时投料,第二次午后4~6时投料。投料量以食后略有剩余为度。每日向土壤中洒洁净水1次,保持12%~15%的土壤含水量。捡除残渣腐物,保持笼内清洁及环境安静,让成虫在笼内

完成交配,产卵过程。经45~60天的饲养,便可将未死的成虫捕捉加工。 卵的孵化 把成虫饲养笼搬迁他处,然后用20厘米高的玻璃板把产有卵的土壤紧紧围住,以防孵化后的幼虫外逃。在自然温度下进行孵化,每日只需向土壤内洒少许洁净水1次,保持12%~15%的土壤含水量,直至卵全部孵化。 幼虫饲养 只介绍幼虫的山养技术。为了取得了较显著的山养效果,在释放幼虫前,首先要调查当地蝗虫的分布密度,再根据蝗虫的虫口密度来决定斑蝥幼虫的山养数量。 蝗虫虫口密度或蝗虫卵块的分布量调查一般采用5点取样方法进行调查。即将一定量(不低于667平方米,即1亩)的土地面积划成正方形,并作对角线,然后在正方形的四角处及对角线的交叉点各取1~2平方米面积调查蝗虫虫口数,或蝗虫卵块量,求平均数,以此平均数作为该调查面积的蝗虫或卵块的分布量。 斑蝥幼虫的释放密度据研究表明,蝗虫的分布密度与斑蝥幼虫的释放密度之比,以3~5:1为宜,即每平方米有3~5头蝗虫或蝗虫卵块释放1头斑蝥幼虫。 斑蝥幼虫的山养时间斑蝥卵于8月底陆续开始孵化,9月份是卵的盛孵期。初孵幼虫应及时释放于野外山养。10月上旬以前释放山养的幼虫,其山养效果为最好。随着气温的下降,所释放的幼虫山

养蝗虫的窍门及养殖技术等

一、种卵孵化应注意事项: 孵化蝗虫种卵用几块砖砌成池子,池子撒点水再用土铺平,把种卵均匀的撒在上面,然后用拌湿的锯末盖上2--3公分,等小蝗虫出来时从锯末里就轻松的钻出来,在这期间气温要达到25度以上蝗虫才开始孵化的快,上面的的锯末要2--3天进行一次喷水,太干了会把种卵晒坏的,在喷水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喷家里面特别凉的水,如果能在外面晒几个小时的温水最好,尽量的下午把温水喷在上面,因为太凉的水会影响它的孵化慢。 二、小蝗虫(也就是蚂蚱)的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刚刚出来的小蝗虫只有苍蝇那么大,是很小很小的,如果正赶上下大雨,就要用塑料布盖一部分,以免被大雨冲死,一般就那几天很少赶上下雨的时候,7天后就是下雨淋点也没有关系了。刚出来的小蝗虫采食量很少,所以您最好是能给它吃点比较嫩绿的草,那样长出来的小蝗虫比较健康,个头也大。蝗虫7天脱一次皮为一龄,到了3龄以后就可以给喂一些老一点的草也行,还可以给喂一些干草粉,用水拌湿了撒在棚里面就行。 三、蝗虫(蚂蚱)的饲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大家都知道蝗虫要吃草,还可以喂草粉,但什么时候给它喂既好又不挨饿了,蝗虫如果太饿的时候大蝗虫会吃小蝗虫,其实它不是每天24小时都会互相咬的,晚上,早晨和傍晚后都不会咬的,主要就是中午的这个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您让他又饥又渴的话,那样他就会大吃小,所以这几个小时最好是给喂一次青草就什么都解决了,有很多养殖户就是没有抓住这点关键,就让很多蝗虫在中午的时候挨饿互相残吃。 四、如何处理棚里的蚂蚁和蝼蛄 有的养殖棚里会有蚂蚁,蝼蛄等一些虫子,对蝗虫的危害不大,但尽量的还是没有好,但要清除有的就觉得用点农药就什么都解决了,其实这可是不能使用的方法,因为以后都会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蝗虫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

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蝗虫种类及养殖技术(一)

蝗虫种类及养殖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蝗虫的种类,分析了其市场需求,并总结了蝗虫养殖技术,力图为农民致富找出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蝗虫;种类;市场需求;养殖技术 蝗虫(Grasshopper)是昆虫纲直翅目蝗亚目昆虫,蝗科(Acrididae)与螽斯(Tettigoniidae)昆虫的总称。节肢动物门,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栖息在各种场所,热带森林低洼地、半干旱区和草原最多。其为害庄稼,是农民的大敌。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蝗虫的生命周期为75d,雌蝗产完卵后会正常死亡,雄蝗也会在交配后正常死亡。 1蝗虫种类 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稻蝗、中华蚱蜢等1]。能入药供食用的主要是东亚飞蝗和稻蝗。这2种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一是稻蝗。隶属直翅目(Orthontera)、蝗科(Acrldidae-Locustidae)、稻蝗属(Oxya)。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尤其南方十分常见。多栖息在各种植物的茎叶上,主食禾本科植物,为害水稻、玉米、高粱、小米、甘蔗、茭白等。二是东亚飞蝗。直翅目、蝗总科。是蝗虫中较优良的品种之一。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北方为2代,第1代称为夏蝗,第2代为秋蝗,南方可常年饲养,至少3代。成虫善跳,善飞,身体粗壮,采食范围广,适应性强。此外,常见的还有红后负蝗、台湾大蝗、拟稻蝗、中华蚱蜢、大垫尖翅蝗、笨蝗、黄胫小东蝗、短额负蝗、短星翅蝗、日本黄脊蝗、花胫绿纹蝗、棉蝗、大赤翅蝗等。 2市场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蝗虫的市场需求约在100t以上,人工养殖蝗虫产量不足10t,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蝗虫需求量日益增大,每年有逾1000t速冻蝗虫出口于日、美等国。蝗虫含有丰富的被誉为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的甲壳素,甲壳素能使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日本将甲壳素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制剂。经专家分析测定,东亚飞蝗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和磷、钙、铁、锌、锰等元素,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2],还可以作为鱼粉、骨粉的替代品,是优质昆虫饲料,可鲜用或干用。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蝗虫单用或配合使用能止咳平喘、解毒、透疹,可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疹出不畅、菌痢、肠炎、破伤风、发热、气管炎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外用可治疗中耳炎。用活蝗虫泡酒可以定惊、祛风除湿、活络通筋、活血散瘀。雌虫有很多卵,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被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对增进人的记忆力大有裨益。食用方面在民间被喻为“旱虾”、“飞虾”。蝗虫体内营养成分的结构比畜、禽类更合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也低,生产全程不用化学药物、添加剂等,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绿色食品3]。在我国,食用蝗虫历史悠久,在我国南方非常流行昆虫大餐,其中就有蝗虫。现在在某些地方已经取代鸡鸭成为婚宴上的新宠,常见的菜食系有飞蝗腾达、陆地飞虾、天鸡虾排、沪上醉蚂蚱、香辣蚂蚱、稣炸蝗虫、红烧蝗虫、蚂蚱过雪山、蚂蚱咸菜、烙饼卷蚂蚱、烧烤蝗虫、蚂蚱烧汤、蚂蚱酱、蚂蚱面包等。对蝗虫还可深加工,制成罐头食品、脱水干制品、冷冻食品、腌渍食品、饼干、雪糕等各种风味食品。油炸蝗虫吃在嘴里,又香又脆又酥,一盘炸蝗虫在大城市要60~70元。野生蝗虫在市场上可卖到80元/kg,养殖的20元/kg。非常适合在土地贫瘠的山区农村养殖,为农民开拓一条致富新路。 3养殖技术 3.1引种和大棚 初养户的种源可从养殖场或养殖户购买,引进蝗虫或卵均可。养殖场地可在房前屋后、农田等。养殖棚一般以长方形为佳。可养成虫450只/m2左右。作棚罩用的纱网质料要结实,不能有缝隙,纱网目数要适宜,孔眼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低龄若虫的逃逸。在北方如利用自然条

第一节 蝗虫_八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节蝗虫_八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节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

节肢动物教案

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3)总结出并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蝗虫和其他几种常见昆虫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树立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不同动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教学难点重点 1、节肢动物的特征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节肢动物和昆虫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一、昆虫的基本特征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以蝗虫为代表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 1、蝗虫 (1)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 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对比其他几种常见的昆虫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 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一般),三对足,等等二、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马陆等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三、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1、虾、蟹提为人类提供了可口的食物。 2、蜜蜂、蝴蝶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有害:蚊、蜱虫、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蝗虫引发自然灾害等。 小结,习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