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门蝗虫
- 格式:docx
- 大小:282.07 KB
- 文档页数:3
蝗虫的害和益蝗虫(locust,grasshopper),俗称“蚂蚱”,名“草螟”、“ 蝈蚂”、“ 蚱蚂”,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的总称。
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
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
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
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
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
植食性。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农民影响最大的三大灾害中,除了水旱灾害以外就要属蝗灾了。
中国历史早在商朝甲骨文上就已经有对蝗虫的记载,而公元707年《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谷梁传》记载了第一次蝗灾在恒公5年:“大雩(yu二声),螽(zhong 一声),虫灾也。
”这里的虫灾就是指蝗虫。
可见蝗灾早已经成为困扰华夏数千年的难题了。
每年夏秋季节为蝗虫的繁殖期,一只雌蝗虫每次产卵平均在50粒左右,每两周产卵一次,而卵由幼虫发育为成虫也只需要40天左右。
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来,蝗虫只需要一个夏天即可几何级数的增长,成为一群恐怖的军团。
蝗虫的习性很有意思,当年份风调雨顺之时,植食性的蝗虫一般会分散单独生活,这造成不了蝗灾,可是一旦某个地方出现旱灾哪怕是轻微的,植物数量减少,大量蝗虫攀附于少数植物之时,蝗虫之间会因为大腿的相互碰触而改变生活习性,它们会变得喜欢群居,大量的群居蝗虫会大量繁殖,然后,形成一场吞噬天地间一切植被的风暴,这就是蝗灾。
只需要半天,蝗灾所覆盖的田野就会只剩下裸露的大地,凡是能够入口的一切植物,包括高大的树木的叶片,到低矮的苔藓,一切绿色植被都会成为蝗虫的口粮,大量繁殖的蝗虫在几十天后又会加入对植物的掠夺。
节肢动物门分类•甲壳纲:如蟹、虾。
•蛛形纲:如蜘蛛。
•多足纲:如蜈蚣。
•昆虫纲(种类最多):如蝴蝶、蝗虫、蜻蜓、螳螂等。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为人类提供食品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有的对农业有益,有的昆虫会危害农作物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许多昆虫可以传播花粉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疏松泥土和增加耕地肥力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蜻蜓和直升飞机•蜻蜒通过翅膀振动可产生局部不稳定气流,并利用气流产生的涡流来使自己上升。
蜻蜒能在很小的推力下可向前飞,还能向后和左右两侧飞行。
科学家据此结构基础研制成功了直升飞机。
无脊椎动物与仿生学•蜘蛛和装甲•生物学家对蜘蛛丝的研究发现,其强度相当于同等直径的钢丝的5倍。
受此启示,英国剑桥一所技术公司试制成犹如蜘蛛丝一样的高强度纤维,可以用来作防弹衣、防弹车、坦克装甲车等的结构材料。
无脊椎动物与仿生学蝴蝶和卫星控温系统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当受到阳光强烈辐射时,卫星温度会高达200℃;而在阴影区域,卫星温度会下降至-200℃左右,这很容易损坏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它一度曾使航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
后来,人们从蝴蝶身上受到启迪。
原来,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每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科学家经过研究,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般的控温系统。
节肢动物门分类•甲壳纲:如蟹、虾。
•蛛形纲:如蜘蛛。
•多足纲:如蜈蚣。
•昆虫纲(种类最多):如蝴蝶、蝗虫、蜻蜓、螳螂等。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为人类提供食品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有的对农业有益,有的昆虫会危害农作物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许多昆虫可以传播花粉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疏松泥土和增加耕地肥力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蜻蜓和直升飞机•蜻蜒通过翅膀振动可产生局部不稳定气流,并利用气流产生的涡流来使自己上升。
节肢动物门蝗虫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
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
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
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
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
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
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受精卵第一次蜕皮第二次蜕皮第三次蜕皮——……
2龄虫 3龄虫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
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
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问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
(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
)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
(2)从实物引人: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
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
同时从发放和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虫,兴趣陡然而升,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人方式。
(3)其他引人的方法:由于本课要讲的蝗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直接引人,学生会不感兴趣。
所以,要了解学生情况,往往学生对很熟悉的动物缺乏细心的观察,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蝗虫用什么来呼吸”“蝗虫有耳吗”“蝗虫有鼻子吗”“蝗虫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
所以,从设疑来引人也是较好的方法。
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录像等做为引人方式,放一段有关蝗虫的录像片,然后根据录像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总之,引言的设计多种多样,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主要目的。
2.新课的设计:
以“实物引人”的方法为例来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适合本课的特点,也是大多数学校和生物教师容易做到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效果。
所以,下面就这种方法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由于教学进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课前发动学生捕捉到足够量的蝗虫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实物,课上的安排就可以围绕着实物的观察而展开。
(2)教师备课时要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最后获得正确答案。
例如,在观察外部形态时,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蝗虫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广“头部有些什么结构”“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点”“雌雄个体的腹部未端相同吗”……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由表及里、从头到尾的观察方法。
当观察到一个形态特点时,教师要立刻将此特点的生理功能设计为问题并提出。
例如,当观察头部时,教师可以提问:“蝗虫头上的这对触角是用来于什么的呢”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讲出答案:它是蝗虫的嗅觉器官,不信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这时,教师可以演示教材中用蟑螂做的剪去触角的小实验。
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将这个小实验留作课外来完成,要求下节课汇报你的实验结果,学生对此会非常感兴趣。
下面一个证明胸、腹部的气门是蝗虫呼吸器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
还可以将两个小实验设计成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写出论文在课上宣读。
总之,形态结构要与其生理功能紧密相连,不能脱节,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3)课堂上的具体进程可以采取边观察实物边讨论的方法,一步一步将教材要求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蝗虫的形态特点、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消化、呼吸及生殖发育等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清晰的印象。
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二种处理方法,一是要讲就想尽办法讲清楚,不留疑问。
二是干脆不讲,当学生问到时个别讲解,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将做为重点内容的形态结构讲清讲透。
例如,做为难点之一的“不完全变态”就可以不提,把该问题留到下节课与蜜蜂的发育一起讲。
在相互对照的过程中,昆虫发育中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问题,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步骤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否则,盲目照搬一些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不~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无效果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