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第一章考点强训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1.[平均速度公式/2023上海]炮管发射数百次炮弹后报废,炮弹飞出时速度为1000m/s,则炮管报废前炮弹在炮管中运动的总时长约为( A ) A.5秒 B.5分钟 C.5小时 D.5天 解析 假设炮弹在炮管中的运动近似为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颗炮弹在炮管中运动的时间为t,炮管长约L=5m,则t=2𝐿𝑣=101000s=0.01s,假设炮管发射500次报废,则炮管报废前炮弹在炮管中运动的总时间约为t总=500t=500×0.01s=5s,A正确,BCD错误. 2.[相关推论的应用/多选]某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最后停在D点,如图所示.已知A、B间距离为6m,B、C间距离为4m,该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和从B点运动到C点两个过程速度变化量都为-2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质点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2.55m/s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C.质点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4s D.A、D两点间的距离为12.25m 解析 推论法和平均速度法:根据题设条件可得两个过程的速度变化量均为Δv1=a1t=-2m/s,则xAB、xBC为质点在两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x=
a1t2可得t=Δ𝑥𝑎1𝑡=𝑥𝐵𝐶-𝑥𝐴𝐵𝑎1𝑡=4-6-2s=1s,加速度a1=Δ𝑣1𝑡=-2m/s2,选项B正确;质点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2t=2s,选项C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可得,质点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B=6+42m/s=5m/s,选项A错误;由速度位移关系式可得𝑣𝐷2-𝑣𝐵
2
=2a1xBD,其中质点在D点的速度vD=0,则A、D两点间的距离xAD=xAB+-𝑣𝐵22𝑎1=
12.25m,选项D正确. 基本公式法和逆向思维法:此运动过程可以看成是从D点出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有vA=vB+Δv2,vC=vB-Δv2,又根据v2-𝑣02=2ax得𝑣𝐴2-𝑣𝐵2=2a2xBA,𝑣𝐵2-𝑣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同步训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在同一位置在钢索的牵引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B.甲的速度等于25米/秒C.以乙为参照物,甲在竖直向下运动D.第6秒时,乙在甲上方0.6米处2、图中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正确的是()A.B.C.D.3、以下是一位中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A.体温约为26℃B.质量约为52kgC.眨一次眼用时约1min D.手掌的宽度约为50cm4、下图为广州市的地标工程——广州塔,你认为它的总高度(塔身+天线桅杆)是()A.600km B.600m C.600cm D.600mm5、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6、哲贤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结果分别为4.22cm、4.23cm、4.215cm、4.53cm、4.23c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五次测量中有一次数据错误B.第三次实验数据最精确C.所测物体的长度为4.23cm D.所测物体的长度为4.22cm7、生活中经常要测量,测量的结果会产生误差,误差会影响测量精度。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B.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厘米,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毫米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D.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避免误差8、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A.1.58cm B.1.58mm C.1.60cm D.8.60cm9、如图小桂测量一次性口罩的尺寸,记录下数据“175×95”,数据里略掉的单位应该是()A.μm B.mm C.cm D.dm10、2022年1月,我国生物学家在浙江丽水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
第一章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婚姻2.家庭3.婚姻法4.婚姻自由5.一夫一妻6.重婚7.亲属8.血亲 9.旁系血亲 10.拟制血亲 11.姻亲 12.直系血亲 13.配偶二、填空题1.婚姻法是规定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我国婚姻法既调整()关系、又调整()关系。
3.为了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婚姻法规定家庭成员间应当(),(),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4.为了保障一夫一妻制的实现,法律规定禁止重婚,禁止()。
5.夫妻之间应当()、()。
6.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和()。
7.禁止()、()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8.婚姻自由在内容上包括()和()两个方面。
9.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完全(),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10.亲属是基于()、()和()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11.姻亲包括()、()和()三类。
12.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的标准单位。
13.自然血亲关系以()为其发生的原因,以()为其终止的原因。
14.妯娌之间、连襟之间的亲属关系在姻亲的分类中属于()。
15.同胞兄弟姐妹属于()血亲。
16.甲的祖母是乙的外祖母,因此甲的母亲是乙的(),乙的父亲是甲的()。
17.己身与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按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法是()亲等的旁系血亲。
18.()是血亲和姻亲赖以发生的基础,因而是最重要的亲属关系。
19.在某些情况下,血亲关系可因法律拟制而发生,因此,血亲又有()和拟制血亲之别。
20.姻亲是以()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但不包括配偶本身。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话号写对,错误的写错)1.婚姻自由是指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其婚姻大事的自由。
()2.男女平等原则体现在夫妻关系上,就是男女双方地位平等,人格独立,在人身方面和财产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3.订婚自由也是婚姻自由的内容之一。
()4.某甲和某乙五年前登记结婚,夫妻感情尚好,2006年9月,甲结识了21岁的女青年某丙,后来在交往中互相产生感情,并发展到彼此热恋,2007年1月,某甲和某丙秘密同居,某甲的行为已构成事实上的重婚。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6.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v 时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止,运动的全部时间为t ,则汽车通过的全部位移为( )A.13vtB.12vtC.23vtD.14vt 【解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初、末速度的平均值,由题意知,汽车在加速和减速两过程的平均速度均为v 2,故全程的位移x =12vt ,B 项正确.【答案】 B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是x =4t +2t 2,x 与t 的单位分别为m 和s ,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 )A .4 m/s 与2 m/s 2B .0与4 m/s 2C .4 m/s 与4 m/s 2D .4 m/s 与0【解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式为x =v 0t +12at 2,对比x =4t +2t 2,得出v 0=4 m/s ,a =4 m/s 2,C 正确.【答案】 C3.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0~10 s 内的位移是10 m ,那么在10 s ~20 s 内的位移是( )A .20 mB .30 mC .40 mD .60 m【解析】 当t =10 s 时,Δx =12a (2t )2-12at 2=32at 2=12at 2·3=10×3 m=30 m.【答案】 B4.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运动了t s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的初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 B .它的加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 C .它的末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D .它的平均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解析】 由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知,在时间t 一定的情况下,只有初速v 0和加速度a 都较大时,位移x 才较大,只有v 0或a 一个量较大,x 不一定大,所以A 、B 不正确;由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v t2t 知,在时间t 一定的情况下,只有初速v 0和末速v t 都较大时,位移x 才较大,只有v t 一个量较大,x 不一定大,所以C 不正确;由位移公式x =v t 知,在时间t 一定的情况下,平均速度 v 较大,位移x 一定较大,所以D 正确.【答案】 D5.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v 0=2.0 m/s ,它在第3 s 内通过的位移是4.5 m ,则它的加速度为( )A .0.5 m/s 2B .1.0 m/s 2C .1.5 m/s 2D .2.0 m/s 2【解析】 物体在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 v 3=4.5 m/s ,即为第3 s 的中间时刻t =2.5 s 时的瞬时速度.又v =v 0+at 得:a =v -v 0t =4.5-2.02.5m/s 2=1.0 m/s 2. 【答案】 B6.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 内的位移为2 m .关于该物体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第1 s 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B .第1 s 末的瞬时速度为2 m/sC .第2 s 内的位移为4 mD .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为4 m/s 2【解析】 由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v =x t 知,第1 s 内的平均速度 v =2 m1 s=2m/s ,A 正确;由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 =v 0+v2知,第1 s 末的瞬时速度v =2v-v 0=2×2 m/s-0=4 m/s ,B 错误;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12at 2,得加速度a =2x t 2=2×2 m 1 s 2=4m/s 2,D 正确;进一步可求得第2 s 内的位移x 2=12at 22-12at 12=12×4 m/s 2×(2 s)2-12×4 m/s 2×(1 s)2=8 m -2 m =6 m ,所以C 错误. 【答案】 AD7.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了下来,在刹车过程中,汽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A .(2+1)∶1 B.2∶1 C .1∶(2+1) D .1∶ 2【解析】 汽车在前半程与后半程的时间比为t 1∶t 2=(2-1)∶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之比为v 1∶v 2=12x t 1∶12x t 2=t 2∶t 1=1∶(2-1)=(2+1)∶1.【答案】 A8.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前10 s 物体的加速度为0.5 m/s 2,后5 s 物体的加速度为-1 m/s 2B .15 s 末物体回到出发点C .15 s 内物体位移为37.5 mD .前10 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 m/s【解析】 在v -t 图象中,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故前10 s 内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1=v t -v 0t =5-010 m/s 2=0.5 m/s 2,后5 s 物体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2=v t -v 0t=0-55m/s 2=-1 m/s 2,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故物体在15 s 内的位移为x =12×15×5 m=37.5 m .前10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1t 1=12×10×510m/s =2.5 m/s.【答案】 ACD9.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 内的位移是2 m ,第4 s 内的位移是2.5 m ,那么可以知道( )A .第2 s 内平均速度是1.5 m/sB .第3 s 初瞬时速度是2.25 m/sC .质点的加速度是0.125 m/s 2D .质点的加速度是0.5 m/s 2【解析】 由Δx =aT 2,得a =2.5-21m/s 2=0.5 m/s 2,由x 3-x 2=x 4-x 3,得第2 s内的位移x 2=1.5 m ,第2 s 内的平均速度v 2=x 2T =1.51m/s =1.5 m/s.第3 s 初速度即第2s 末的速度v 2=x 2+x 32T =1.5+22×1m/s =1.75 m/s ,故AD 正确. 【答案】 AD10.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的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闪光照相,闪光时间间隔为1 s .分析照片得到的数据,发现质点在第1次、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2 m ;在第3次、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8 m ,由此不可求得( )A .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B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C .从第2次闪光到第3次闪光这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D .质点运动的初速度【解析】 如右图所示,x 3-x 1=2aT 2,可求得a而v 1=x 1T -a ·T2可求. x 2=x 1+aT 2=x 1+x 3-x 12=x 1+x 32也可求,因不知第一次闪光时已运动的时间和位移,故初速度v 0不可求. 【答案】 D11.一辆正在匀加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在5 s 内先后经过路旁两个相距50 m 的电线杆,它经第二根的速度是15 m/s ,求它经过第一根杆的速度及行驶的加速度.【解析】 全程5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t =505m/s =10 m/s中间2.5 s 的瞬时速度v 2.5=v =10 m/s 加速度a =v t -v 2.5t /2=15-105/2m/s 2=2 m/s 2根据:v t =v 0+at,15=v 0+2×5,v 0=5 m/s. 【答案】 5 m/s 2 m/s 212.2007年10月24日,中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下图是监测系统每隔2 s 拍摄的关于火箭起始阶段的一组照片,已知火箭的长度为60 m ,现用刻度尺测量照片上的长度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你能否估算出火箭的加速度a 和火箭在照片中第2个象所对应的时刻瞬时速度v 的大小?【解析】 先根据火箭在照片上所成像的长度与火箭实际长度的关系,计算出两段时间内火箭的位移,再根据Δx =aT 2和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出火箭的加速度和速度.从照片上可知,刻度尺上1 cm 的长度相当于30 m 的实际长度,前后两段的位移分别为4 cm 和6.5 cm ,对应的实际位移分别为x 1=120 m ,x 2=195 m ,则由Δx =aT 2得a =Δx T 2=x 2-x 1T 2=195-12022m/s 2=18.75 m/s 2. v =x 1+x 22T =120+1952×2m/s =78.75 m/s.【答案】 18.75 m/s 278.75 m/s。
2025高考物理步步高同步练习选修1练习练透1动量考点一动量及动量的变化量1.(2022·广东实验中学期中)下列运动中的物体,动量始终保持不变的是()A.绕地球运行的同步卫星B.小球碰到竖直墙壁被弹回,速度大小不变C.用绳子拉着物体,沿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D.荡秋千的小孩,每次荡起的高度保持不变2.(2022·安徽明光二中高二期末)某物体在某一过程中的动量变化量为-5 kg·m/s,则初、末两状态相比()A.该物体的动量一定减小B.该物体的动量一定反向C.该物体的动量可能增大D.该物体的动量一定同向3.(多选)质量为0.5 kg的物体,运动速度为3 m/s,它在一个变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大小变为7 m/s,则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量可能为()A.5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B.5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C.2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D.2 kg·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考点二动量与动能的区别和联系4.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动量,则它们一定具有()A.相同的速度B.相同的质量C.相同的运动方向D.相同的动能5.(多选)关于动量和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量不变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能不变C.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一定在改变D.甲物体动量p1=5 kg·m/s,乙物体动量p2=-10 kg·m/s,所以p1>p26.两个具有相同动量的物体A、B,质量分别为m A、m B,且m A>m B,比较它们的动能,则() A.物体B的动能较大B.物体A的动能较大C.动能相等D.不能确定7.(2022·泰安市高二期中)羽毛球是速度较快的球类运动之一,运动员扣杀羽毛球的速度可达到100 m/s,假设球飞来的速度为50 m/s,运动员将球以100 m/s的速度反向击回。
第一章章末总结知识点一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命题是能够判断真假、用文字或符号表述的语句.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与它的逆否命题的真假性相同,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原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x∈A∪B,则x∈B的逆命题与逆否命题;(2)若0<x<5,则|x-2|<3的否命题与逆否命题;(3)设a、b为非零向量,如果a⊥b,则a·b=0的逆命题和否命题.知识点二充要条件及其应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综合考察数学各部分知识,是高考的热点,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1)定义法(2)传递法:对于较复杂的关系,常用推出符号进行传递,根据这些符号所组成的图示就可以得出结论.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具有等价性,运用这一原理,可将不易直接判断的命题化为其逆否命题加以判断.(3)等价命题法:对于含有逻辑联结词“非”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往往利用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的结论进行转化.(4)集合法:与逻辑有关的许多数学问题可以用范围解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这时如果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如数轴或Venn图等)就能更加直观、形象地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2若p:-2<a<0,0<b<1;q:关于x的方程x2+ax+b=0有两个小于1的正根,则p是q的什么条件?例3设p:实数x满足x2-4ax+3a2<0,a<0.q:实数x满足x2-x-6≤0或x2+2x-8>0.且綈p是綈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知识点三逻辑联结词的应用对于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根据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利用真值表判定真假.利用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的真假,判定字母的取值范围是各类考试的热点之一.例4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对于任意x,若x-3=0,则x-3≤0;(2)若x=3或x=5,则(x-3)(x-6)=0.例5 设命题p :函数f (x )=lg ⎝⎛⎭⎪⎫ax 2-x +116a 的定义域为R ;命题q :不等式2x +1<1+ax 对一切正实数均成立.如果命题p 或q 为真命题,命题p 且q 为假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知识点四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判断以及含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多以客观题出现.全称命题要对一个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成立,要否定一个全称命题,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行.特称命题只要在给定范围内找到一个满足条件的对象即可.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应含存在量词.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应含全称量词.例6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1)3=2;(2)5>4;(3)对任意实数x,x>0;(4)有些质数是奇数.例7已知函数f(x)=x2-2x+5.(1)是否存在实数m,使不等式m+f(x)>0对于任意x∈R恒成立,并说明理由.(2)若存在一个实数x0,使不等式m-f(x0)>0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章末总结重点解读例1解(1)若x∈A∪B,则x∈B是假命题,故其逆否命题为假,逆命题为若x∈B,则x∈A∪B,为真命题.(2)∵0<x<5,∴-2<x-2<3,∴0≤|x-2|<3.原命题为真,故其逆否命题为真.否命题:若x ≤0或x ≥5,则|x -2|≥3.例如当x =-12,⎪⎪⎪⎪⎪⎪-12-2=52<3. 故否命题为假.(3)原命题:a ,b 为非零向量,a⊥b ⇒a·b =0为真命题.逆命题:若a ,b 为非零向量,a·b =0⇒a⊥b 为真命题.否命题:设a ,b 为非零向量,a 不垂直b ⇒a·b ≠0也为真.例2 解 若a =-1,b =12,则Δ=a 2-4b <0,关于x 的方程x 2+ax +b =0无实根,故p ⇒q .若关于x 的方程x 2+ax +b =0有两个小于1的正根,不妨设这两个根为x 1、x 2,且0<x 1≤x 2<1,则x 1+x 2=-a ,x 1x 2=b .于是0<-a <2,0<b <1,即-2<a <0,0<b <1,故q ⇒p .所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例3 解 设A ={x |p }={x |x 2-4ax +3a 2<0,a <0}={x |3a <x <a ,a <0}. B ={x |q }={x |x 2-x -6≤0或x 2+2x -8>0}={x |x <-4或x ≥-2}.∵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A B ,∴⎩⎪⎨⎪⎧ a ≤-4a <0或⎩⎪⎨⎪⎧3a ≥-2a <0, 解得-23≤a <0或a ≤-4. 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4]∪⎣⎢⎡⎭⎪⎫-23,0. 例4 解 (1)∵x -3=0,有x -3≤0,∴命题为真;(2)∵当x =5时,(x -3)(x -6)≠0,∴命题为假.例5 解 p :由ax 2-x +116a >0恒成立得 ⎩⎨⎧ a >0Δ=1-4×a ×a 16<0,∴a >2.q :由2x +1<1+ax 对一切正实数均成立,令t =2x +1>1,则x =t 2-12, ∴t <1+a ·t 2-12,∴2(t -1)<a (t 2-1)对一切t >1均成立.∴2<a (t +1),∴a >2t +1,∴a ≥1.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p 与q 一真一假. 若p 真q 假,a >2且a <1不存在.若p 假q 真,则a ≤2且a ≥1,∴1≤a ≤2.故a 的取值范围为1≤a ≤2.例6 解 (1)3≠2,真命题;(2)5≤4,假命题;(3)存在一个实数x ,x ≤0,真命题;(4)所有质数都不是奇数,假命题.例7 解 (1)不等式m +f (x )>0可化为m >-f (x ), 即m >-x 2+2x -5=-(x -1)2-4.要使m >-(x -1)2-4对于任意x ∈R 恒成立,只需m >-4即可.故存在实数m ,使不等式m +f (x )>0对于任意x ∈R 恒成立,此时,只需m >-4.(2)不等式m-f(x0)>0可化为m>f(x0),若存在一个实数x0,使不等式m>f(x0)成立,只需m>f(x)min.又f(x)=(x-1)2+4,∴f(x)min=4,∴m>4.所以,所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4,+∞).。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本章考点】1.我国所处的半球位置与海陆位置。
2.我国的疆域:陆地面积、四端点,所跨的经纬度,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为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濒临的海洋: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主要半岛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等)。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我国的领海宽度是12海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4.众多的邻国:陆界的长度2万多千米,陆地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5.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34个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会城市。
【典型例题精讲】[例]下列城市中,每天最先见到日出的是()A.沈阳B.北京C.兰州D.乌鲁木齐【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日出与经度的关系。
【易错分析】不知道越往东的地方时越早,是本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不熟悉这四个城市的位置是易出错的另一个原因。
【解题思路】越往东的地方,时间越早,日出就越早,题目中的四个地点,自西往东依次是乌鲁木齐、兰州、北京、沈阳。
【答案】A【学法指导】这讲内容主要包括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疆域是地理环境的空间所在,是地理环境特点形成的前提条件,而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是掌握中国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框架,增长迅速的庞大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复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要充分利用地图,把各省区的位置和轮廓牢牢掌握。
【基础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疆域四个端点中,位于北温带的有()①北端②南端③东端④西端A.①B.①③④C.①③D.①④【解析】我国疆域的最北端在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端在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另由北温带所在的范围(23.5°N~66.5°N)来看,符合题意的为①③④。
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训练: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中最外圈为晨昏圈,AC为经线,A点的地方时为12时。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A、C、P三个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C、P三点的太阳高度相同B. A、C、P三点的昼夜长短相同C. A、C、P三点的地方时相同D. A、C、P三点的日出时间相同2.下列四幅光照图中最能正确反映P点位置的是( )A. A图B. B图C. C图D. D图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题。
3.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 A>B>CB. B>A>CC. C>A>BD. A>B=C4.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所在纬度地区昼短夜长B. C点所在纬度地区昼长夜短C. B点所在纬度地区昼短夜长D. P点所在纬度地区昼长夜短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野外宿营时,夜间同学们用摄像机长时间对准天空某区域,下图是拍摄的图像。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图像反映出(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流星运动D.恒星运动6.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像中心天体可能是明亮的月亮B.圆圈表示天体围绕中心天体作顺时针运动轨迹C.最小的圆圈是水星留下的运动轨迹D.图像中的中心天体位于地轴延长线上7.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3:00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 )A. 23:00B. 22:56C. 23:04D. 21:52地球绕地轴的运动我们称之为自转,它使地球上产生很多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8.甲地(40°N,116°E)与乙地(30°N,120°E)相比( )A.区时较早B.地方时较晚C.自转角速度更大D.自转线速度更大9.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B.五带的产生C.昼夜现象D.四季的更替10.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B.一个恒星日是24小时C.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D.一个恒星日为23时48分46秒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训练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基础题]1.关于速度的说法,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运动得快B.速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大C.速度越大,位置变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D.瞬时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2.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x/t可知()A.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B.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与时间和位移无关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或位移而变化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决定于运动的位移3.在下列各种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A.赛车飞跃某栏杆时的速度为80 m/sB.火车由北京到天津以36 km/h的速度行驶时为慢车,快车的速度可达100 km/h C.远程炮弹射出炮口时的速度为2 000 m/sD.某同学从家里到学校步行速度为1.5 m/s4.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质点运动的方向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地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5.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1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 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杭州还有100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图1A.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位移B.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路程C.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位移D.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路程6.三个质点A、B、C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三质点的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三个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度相同B.B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度方向与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相同C.到达M点的瞬时速率一定是A的大D.三个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率相同7.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 m/s,那么这个物体()A.在这一时刻之前的0.2 s内位移一定是2 mB.在这一时刻之后的1 s内位移一定是1 mC.在这一时刻起10 s内位移可能是60 m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 000 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 s8.目前上海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是连接浦东国际机场和龙阳路地铁站的磁悬浮列车,如图3所示.它的时速可达432 km/h,能在7 min内行驶31 km的全程.则该车的平均速率约为多少?图3[能力题]9.某同学星期天上午9时,从学校骑自行车出发,沿平直公路去拜访甲、乙两名同学,下午1时结束拜访开始原路返回,下午2时回到学校,整个过程他骑车走了三段位移,其位移—时间图象如图4所示,则在这三段运动过程中,他骑车的速度分别为v 1=_________,v 2=_________,v 3=________.图410.某同学在百米比赛中,以6 m/s 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 m 处的速度是8.2 m/s ,在他跑的全程的中间时刻即t 1=6.25 s 时的速度为8.3 m/s ,最后以8.4 m/s 的速度冲过终点,他在百米比赛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m/s.11.一辆汽车以20 m/s 的速度沿平直的公路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30 m/s 的速度从乙地开往丙地.已知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与乙、丙两地间的距离相等,求该汽车在从甲地开往丙地的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解的:v -=20+302m/s =25 m/s ,请问上述解法正确吗?为什么?应该如何解?[探究与拓展题] 12.速度都是90 km/h 的甲、乙两列火车,在同一水平轨道上相向行驶,当它们相距90km 时,一只燕子以150 km/h 的速度离开甲车车头向乙车飞去,假设燕子每次折返时都不减速,当它到达乙车车头时又立即以原速率返回,并这样继续在两车头之间来回飞.当两车头相遇时,(1)这只燕子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它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为多少?(2)燕子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平均速率是多大?答案1.AD 2.BC 3.BD 4.ACD 5.D 6.AB 7.CD8.73.8 m/s9.15 km/h 15 km/h -30 km/h10.811.见解析解析 从平均速度的定义出发进行分析,上述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的不是平均速度(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而是速度的平均值.正确的解法应该是:设甲乙两地间、乙丙两地间的距离均为x ,则有:v =2x t=2xx 20+x 30=24 m/s.12.(1)75 km 45 km (2)90 km/h 150 km/h。
训练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对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交流电B.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一样C.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振针和复写纸D.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电火花和墨粉2.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时,合理的操作应该是()A.接通电源的同时用手牵动纸带B.可以随意操作,没有先后顺序之分C.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用手牵动纸带D.先用手牵动纸带,后接通电源3.运动的物体拉动打点计时器下面的纸带一起运动时,纸带上就打下了一系列的小点,这些小点相应地表示出了()A.物体运动的时间B.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C.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D.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位移4.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如图1所示,则该物体()图1A.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同B.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反C.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同D.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反5.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纸带在A、C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在A、D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B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________m/s.图26.图3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试回答:图3(1)AB、BC、CD段质点分别做什么运动?(2)质点在2 s末的速度多大?7.图4是某同学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电源频率为50 Hz)得到的纸带,从A点通过计时器到D点通过计时器历时________ s,位移为________ m,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F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的认为是__________m/s.图48.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1)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C、D、E、F五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表(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图5v B v C v D v E v F数值(m/s)(2)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如图6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并在图6中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图6(3)说明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9.如图7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0、1、2、3、4、5、6是七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计数点到0的距离如图所示,求出1、2、3、4、5等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画出速度-时间图象.图7答案1.AB 2.C 3.ABD 4.A 5.0.35 0.43 0.356.(1)AB 段表示质点做加速运动;BC 段表示质点做匀速运动;CD 段表示质点做减速运动. (2)7.5 m/s7.0.1 0.076 0.76 0.95 0.95 8.(1)v B v C v D v E v F 数值(m/s) 0.4000.4790.5600.6400.721(2)见解析图(3)小车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9.见解析解析 1点是0、2间的中间时刻,求出0、2间的平均速度即可认为是1点的瞬时速度.同理,2、3、4、5点的瞬时速度也可求出.注意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 s. v 1=3.9×10-20.1×2 m/s ≈0.20 m/s ,v 2=(9.0-1.0)×10-20.1×2 m/s =0.40 m/s ,v 3=(16.1-3.9)×10-20.1×2 m/s =0.61 m/s ,v 4=(22.8-9.0)×10-20.1×2 m/s =0.69 m/s ,v 5=(30.1-16.1)×10-20.1×2m/s =0.70 m/s.建立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根据计算出的结果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然后连线得到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同步考点强训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是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A.实物 B.货币 C.工时 D.劳动耗费 2.会计基本职能是( )。 A.计划和核算 B.预测和监督 C.核算和监督 D.决策和监督 3.会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 )。 A.资金运动 B.经济活动 C.经济资源 D.劳动成果 4.( )是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 A.会计时段 B.会计分期 C.会计区问 D.会计年度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谨慎性原则要求的是( )。 A.资产计价时从低 B.利润估计时从高 C.不预计任何可能发生的收益 D.负债估计时从高 6.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是( )。 A.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B.历史成本计价 C.权责发生制原则 D.货币计量 7.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 )。 A.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B.可以变动,但须经过批准 C.可以任意变动 D.应当一致,不得变动 8.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界定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的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期间 D.货币计量 9.下列方法中,不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 A.填制会计凭证 B.登记会计账簿 C.编制财务预算 D.编制会计报表 10.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是( )。 A.确认 B.计量 C.计算 D.报告 11.在会计核算原则中,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的原则符合( )。 A.谨慎原则 B.可比性原则 C.一贯性原则 D.配比原则 12.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环节是( )。 A.合法地取得、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B.登记会计账簿 C.进行财产清查 D.编制财务报表 13.会计监督的依据是( )。 A.会计凭证 B.会计账簿 C.会计核算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提供的价值指标 D.会计核算经济活动所形成的财务成果 企业内部。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监督职能可分为( )。 A.事前监督 B.事中监督 C.事后监督 D.事实监督 2.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可分为( )。 A.财务会计 B.管理会计 C.企业会计 D.预算会计 3.会计按单位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 A.财务会计 B.预算会计 C.管理会计 D.企业会计 4.下列关于会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B.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和监督 C.会计的对象针对的是某一主体平时所发生的经济活动 D.货币是会计唯一的计量单位 5.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期间分为( )。 A.年度 B.半年度 C.季度 D.月度 6.会计的职能包括( )。 A.进行会计核算 B.实施会计监督 C.预测经济前景 D.参与经济决策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8.下列属于会计等式的是( )。 A.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B.本期借方余额合计=本期贷方余额合计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收入-费用=利润 9.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的是( )。 A.及时性原则 B.权责发生制原则 C.配比原则 D.历史成本原则 10.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有( )。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C.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D.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11.下列各项关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B.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C.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障 D.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12.会计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主要是指( )。 A.为政府提供信息 B.为投资者提供信息 C.为债权人提供信息 D.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13.会计是( )。 A.经济管理活动 B.以凭证为依据 C.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D.针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14.会计报告的目标是( )。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B.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C.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中,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D.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5.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 )。 A.可靠性 B.可比性 C.相关性 D.可理解性
三、判断题 1.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即核算与监督。( ) 2.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始终是相等的。( )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平衡公式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 ) 4.会计核算应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核算一贯性原则。( ) 5.会计的首要职能是会计监督。( ) 6.会计核算的三项工作指记账、对账、报账。( ) 7.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相关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 8.预算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为基础,对各级非营利性单位所发生的各项财政性资金
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 ) 9.会计监督职能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 10.财务会计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信息,不能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数据。( ) 1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
管理工作。 2.C【解析】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3.A【解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就是会计对象。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因此,会计对象就是资金运动。 4.B【解析】会计分期是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划分成若干个相等
的会计期间。 5.B【解析】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
费用,也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但如果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即资产计价时从低、负债估计时从高;不预计任何可能发生的收益,但如果有合理的基础可以估计时,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6.D【解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1)真实性;(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3)有用性;(4)
一致性;(5)可比性;(6)及时性;(7)清晰性;(8)权责发生制;(9)配比性;(10)实际成本;(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12)谨慎性;(13)重要性。 7.A【解析】在会计核算时,可比性要求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8.A【解析】会计主体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
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 9.C【解析】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包括:(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
和审核会计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会计报表。 10.D【解析】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是报告,报告是指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
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环节。 11.A【解析】谨慎原则要求在有合理的基础可以估计时,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12.A【解析】合法地取得、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 13.C【解析】会计监督的依据是会计核算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提供的价值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会计监督职能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2.AB【解析】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3.BD【解析】会计按单位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 4.ABC【解析】货币是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但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5.ABCD【解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其中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合称为中期。 6.ABCD【解析】会计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
策以及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7.ABCD【解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8.CD【解析】反映财务状况的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等式为“利润=收入-费用”。 9.ABCD【解析】选项A、B、C、D都属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0.ABCD【解析】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物资的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