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0
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人用药品注册通用技术文档:质量-M4Q(R1)模块2的质量综述模块3:质量ICH现行第四阶段版本2002年9月12日按照ICH进程,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工作组制定,并经各监管方征求了意见。
在ICH进程第四阶段,最终草案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监管机构采纳。
M4Q(R1)文件历史现行第四阶段版本为了促进M4/M4E/M4S/M4Q指导原则的实施,ICH专家拟定了一系列问答,可从ICH网站下载。
M4Q问答历史网站上公布的现行M4Q问答人用药品注册通用技术文档:质量模块2的质量综述模块3:质量ICH协调的三方指导原则在2000年11月9日召开的ICH指导委员会会议上ICH进程进入第四阶段,本指导原则被推荐给ICH(三方)监管机构采纳。
(在2002年9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华盛顿特区会议上,为保持一致性,对编号和章节标题进行了校订,并同意应用在e-CTD中。
)目录模块2:通用技术文档总结 (1)2.3:质量综述(QOS) (1)引言 (1)2.3.S原料药(名称,生产商) (1)2.3.S.1基本信息(名称,生产商) (1)2.3.S.2生产(名称,生产商) (1)2.3.S.3特性鉴定(名称,生产商) (2)2.3.S.4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名称,生产商) (2)2.3.S.5对照品/标准品(名称,生产商) (2)2.3.S.6包装系统(名称,生产商) (2)2.3.S.7稳定性(名称,生产商) (2)2.3.P制剂(名称,剂型) (3)2.3.P.1剂型及产品组成(名称,剂型) (3)2.3.P.2产品开发(名称,剂型) (3)2.3.P.3生产(名称,剂型) (3)2.3.P.4辅料的控制(名称,剂型) (3)2.3.P.5制剂的质量控制(名称,剂型) (3)2.3.P.6对照品/标准品(名称,剂型) (3)2.3.P.7包装系统(名称,剂型) (3)2.3.P.8稳定性(名称,剂型) (3)2.3.A附录 (4)2.3.A.1设施和设备(名称,生产商) (4)2.3.A.2外源因子的安全性评价(名称、剂型、生产商) (4)2.3.A.3辅料 (4)2.3.R区域性信息 (4)模块3:质量 (5)3.1.模块3的目录 (5)3.2.主体数据 (5)3.2.S原料药(名称,生产商) (5)3.2.S.1基本信息(名称,生产商) (5)3.2.S.1.1药品名称(名称,生产商) (5)3.2.S.1.2结构(名称,生产商) (5)3.2.S.1.3基本性质(名称,生产商) (6)3.2.S.2生产(名称,生产商) (6)3.2.S.2.1生产商(名称,生产商) (6)3.2.S.2.2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名称,生产商) (6)3.2.S.2.3物料控制(名称,生产商) (7)3.2.S.2.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名称,生产商) (8)3.2.S.2.5工艺验证和/或评价(名称,生产商) (8)3.2.S.2.6生产工艺的开发(名称,生产商) (9)3.2.S.3特性鉴定(名称、生产商) (9)3.2.S.3.1结构和理化性质(名称,生产商) (9)3.2.S.3.2杂质(名称,生产商) (9)3.2.S.4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名称,生产商) (10)3.2.S.4.1质量标准(名称,生产商) (10)3.2.S.4.2分析方法(名称,生产商) (10)3.2.S.4.3分析方法的验证(名称,生产商) (10)3.2.S.4.4批分析(名称,生产商) (10)3.2.S.4.5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名称,生产商) (10)3.2.S.5对照品/标准品(名称,生产商) (10)3.2.S.6包装系统(名称,生产商) (10)3.2.S.7稳定性(名称,生产商) (11)3.2.S.7.1稳定性总结和结论(名称,生产商) (11)3.2.S.7.2批准后稳定性研究方案和承诺(名称,生产商) (11)3.2.S.7.3稳定性数据(名称,生产商) (11)3.2.P制剂(名称,剂型) (11)3.2.P.1剂型及产品组成(名称,剂型) (11)3.2.P.2产品开发(名称,剂型) (11)3.2.P.2.1.1原料药(名称,剂型) (12)3.2.P.2.1.2辅料(名称,剂型) (12)3.2.P.2.2制剂(名称,剂型) (12)3.2.P.2.2.1处方开发过程(名称,剂型) (12)3.2.P.2.2.2过量投料(名称,剂型) (12)3.2.P.2.2.3制剂相关特性(名称、剂型) (12)3.2.P.2.3生产工艺的开发(名称、剂型) (12)3.2.P.2.4包装系统(名称,剂型) (12)3.2.P.2.5微生物属性(名称,剂型) (13)3.2.P.2.6相容性(名称,剂型) (13)3.2.P.3生产(名称,剂型) (13)3.2.P.3.1生产商(名称,剂型) (13)3.2.P.3.2批处方(名称,剂型) (13)3.2.P.3.3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名称、剂型) (13)3.2.P.3.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名称、剂型) (13)3.2.P.3.5工艺验证和/或评价(名称、剂型) (14)3.2.P.4辅料的控制(名称,剂型) (14)3.2.P.4.1质量标准(名称,剂型) (14)3.2.P.4.2分析方法(名称,剂型) (14)3.2.P.4.3分析方法的验证(名称,剂型) (14)3.2.P.4.4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名称,剂型) (14)3.2.P.4.5人源或动物源辅料(名称,剂型) (14)3.2.P.4.6新型辅料(名称,剂型) (14)3.2.P.5制剂的质量控制(名称,剂型) (14)3.2.P.5.1质量标准(名称,剂型) (14)3.2.P.5.2分析方法(名称,剂型) (15)3.2.P.5.3分析方法的验证(名称,剂型) (15)3.2.P.5.4批分析(名称,剂型) (15)3.2.P.5.5杂质分析(名称,剂型) (15)3.2.P.5.6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名称,剂型) (15)3.2.P.6对照品/标准品(名称,剂型) (15)3.2.P.7包装系统(名称,剂型) (15)3.2.P.8稳定性(名称,剂型) (16)3.2.P.8.1稳定性总结和结论(名称、剂型) (16)3.2.P.8.2批准后稳定性研究方案和承诺(名称、剂型) (16)3.2.A附录 (16)3.2.A.1设施和设备(名称,生产商) (16)3.2.A.2外源因子的安全性评价(名称、剂型、生产商) (16)3.2.A.3辅料 (17)3.2.R区域性信息 (17)3.3参考文献 (18)模块2:通用技术文档总结2.3:质量综述(QOS)质量综述(QOS)是对模块3中主体数据的总结。
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法规与指导原则(最新版)目录一、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法规与指导原则概述二、我国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法规三、ICH 指导原则对原料药申报注册的影响四、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正文一、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法规与指导原则概述原料药申报注册是指将原料药提交至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审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法规和指导原则,以确保原料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法规与指导原则,并分析 ICH 指导原则对原料药申报注册的影响。
二、我国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法规在我国,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法规主要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其中,《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了原料药申报注册的程序和要求,包括申报资料的要求、申报程序、审批时限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则规定了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要求,包括人员、设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
三、ICH 指导原则对原料药申报注册的影响ICH(国际药品注册协调会)是一国际组织,致力于协调各国药品注册审批的流程和标准。
ICH 制定的指导原则,为原料药申报注册提供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我国已逐步实施 ICH 指导原则,并在药品注册审批中采纳 ICH 指导原则的要求。
这将对原料药申报注册产生以下影响:1.提高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标准:ICH 指导原则的实施,将提高原料药申报注册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有助于提升药品整体质量水平。
2.促进原料药申报注册的国际化:ICH 指导原则的采纳,有助于推动我国药品注册审批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提高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效率:ICH 指导原则的实施,将优化药品注册审批流程,提高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效率。
四、原料药申报注册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面对 ICH 指导原则的实施和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对原料药申报注册的要求,原料药生产企业需要应对以下挑战:1.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原料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原料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药品质量和药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原料药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以及实际生产情况和科学研究成果,确保原料药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品注册要求。
本文将从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必要性、依据和流程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制定原料药质量标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原料药作为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原料药质量标准,可以有效保障药品的质量,提高药品的疗效,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其次,制定原料药质量标准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同时结合国际上同类药品的质量标准,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确保原料药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制定原料药质量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料药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特性、生产工艺要求等因素,确保标准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原料药质量标准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调研分析,需要对国内外同类药品的质量标准进行调研比对,了解国内外的标准差异和共性,为制定我国的原料药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是专家论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然后是立项审批,将制定的原料药质量标准方案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经过审批通过后正式实施。
最后是标准修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实践的积累,原料药质量标准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标准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总之,原料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药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造福人民群众。
以上就是关于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试行)。
化学药品制剂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试行)。
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研究指导原则》(试行【H 】G P H 3 - 1 指导原则编号: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ΟΟ 四年三月十八日目录一、概述 (2)二、杂质的分类 (2)三、分析方法 (3)(一)、分析方法的选择 (4)1、有机杂质的分析方法 (4)2、无机杂质的分析方法 (4)(二)、分析方法的验证 (5)(三)、有机杂质的定量方式 (7)四、杂质检测数据的积累 (8)五、杂质限度的制订 (10)(一)、有机杂质的限度确定 (11)1、创新药物 (11)2、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2)3、其它新药 (13)(二)、无机杂质的限度确定 (13)六、临床研究申请与上市生产申请阶段的杂质研究[6][7] (14)七、结语 (15)八、名词解释 (15)九、附件 (15)十、参考文献 (17)十一、起草说明 (17)十二、著者 (19)1一、概述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统称为杂质。
杂质的研究是药品研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括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地分辨与测定杂质的含量并综合药学、毒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确定杂质的合理限度。
这一研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
由于药品在临床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除了与药品本身的药理活性有关外,还与药品中的杂质有关。
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中的多聚物等高分子杂质是引起过敏的主要原因。
所以规范地进行杂质的研究,并将杂质控制在一个安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直接关系到上市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国外相关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药研发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目的是为我国的药品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从而提高药品的质量,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
由于新药研究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每种药品的具体研究情况差异很大,本指导原则不能涵盖杂质研究的所有情况,故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药品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引言:药品是人类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了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各国纷纷制定了药品生产质量控制标准。
本文将从药品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原料药的生产、药品制剂的生产、药品包装的规范以及药品贮存和运输的标准等方面,对药品生产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探讨。
一、原料药的生产原料药是药品制剂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药品的质量直接影响重大。
为了确保原料药的质量,药品生产必须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控制:1. 优质原料药的选择:选择高纯度、高活性、无杂质的原料药,保证其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要求。
2. 合理的生产工艺: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药生产工艺,确保原料药的纯度和活性。
3. 严格的质量控制参数:制定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参数,包括理化性质、纯度、含量等,确保各项参数符合要求。
4. 严格的质量检验:建立健全的原料药质量检验制度,对进货的原料药进行全面检验,确保原料药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二、药品制剂的生产药品制剂是指将原料药按照一定比例和工艺合成为制剂的过程。
为确保药品制剂的质量,药品制剂的生产必须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控制:1. 质量稳定性研究:对药品制剂进行质量稳定性研究,确定其保存期限和适宜的贮存条件。
2. 生产工艺标准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标准,确保生产过程可控。
3. 质量控制检查点:设定药品制剂生产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每个生产环节符合质量要求。
4. 药品制剂质量控制:制定药品制剂的质量控制参数,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等。
三、药品包装的规范药品包装是保护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药品包装可以防止药品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光、湿度、氧化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为保证药品包装的质量,需要制定以下规范:1. 包装材料选择:选择符合药品包装要求的包装材料,如塑料瓶、铝塑泡腾板等,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2. 包装工艺标准化:制定合理的药品包装工艺标准,确保每个环节的包装操作规范、一致。
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与制订原则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属于药品研发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实际开展药品研发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药品展开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才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具备一定可行性的相应质量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进行修订以及完善,从而达到控制药物质量的目的,保证其能够在有效期内安全有效。
1.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对于质量标准来说,其一般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是检测项目,二是分析方法,三是限度。
对于化学药品还有相应制剂来讲,质量标准当中应该纳入的一些常规检查项目,对此需要参考现行的中国药典。
除此之外,目前现行的中国药典,针对一些常规检查项的限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所以相关研发者也可以对其进行参考。
例如:一般杂质、释放度还有溶出度等。
通常情况下对于有关物质以及残留溶剂,需要考虑给药途径、临床使用情况还有给药剂量等来对限度进行制定,对于具体要求可以详细参阅一下《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等一些先关的技术指导原则。
对于药品质量标准来讲,通常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一是药品名称,(英文名、通用名还有汉语名)。
二是化学结构式。
三是分子式。
四是相对分子质量。
五是化学名(对原料药)。
六是含量限度。
七是性状。
八是理化性质(原料药)。
九是鉴别。
十是检查(包括原料药的纯度检查项目还有与剂型相关的一些质量检查项目等)。
十一是含量(效价)测定。
十二是类别。
十三是规格(制剂)。
十四是贮藏。
十五是制剂(原料药)。
十六是有效期等内容。
除此之外,各项目内容都需要有相应的起草说明。
1.药品质量表标准制定原则需要在充分的质量研究这一基础之上,切实结合不同药物还有不同剂型的特性来明确质量标准的相应检测项目、限度还有分析方法。
通常情况下,在制定质量标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分析方法。
对于质量标准当中所用到的分析方法必须要经过方法学的有效验证,同时还需要符合“准确、灵敏、快速、便捷”这一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重现性以及实用性,并且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原料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之间的关联性。
原料药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开发新药,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 一、原料药质量研究???????? 原料药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应对该药品进行质量研究,并参照现行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制订质量标准,一些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详细规定的常规测定方法,对方法本身可不作验证,但用于申报原料药测定的特殊注意事项应明确标明。
???????? 1.性状应分别记述药品的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度以及有关物理常数。
???????? 1.1外观、色泽、形状、嗅、味。
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 1.2溶解度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
表示溶解度的术语应按照药典规定分极易溶解、易溶解、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 试验法可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一般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常用溶剂作试验,不必罗列过多。
???????? 1.3熔点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
测定原料药的熔点常用中国药典附录第一法。
适于测定熔点的药品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其初熔与全熔易于判断的品种。
应详细记录初熔与全熔时的温度,并应在规定范围内。
化学药品的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矩一般不超过2℃,不宜过宽。
对熔融时同时分解的药品,要记录熔融时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等。
通常当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毛细管中出现液滴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至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作为全熔温度。
有时固相消失不明显,则以供试品分解并开始膨胀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
对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初熔与全熔现象时,可以记录其发生突变(如气泡很快上升,颜色明显变深)时的温度,作为熔融分解温度。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一、化学式与化学键咱们先来说说化学式啊。
化学式就像是化学物质的一张名片,告诉我们这个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以及它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化学键啦。
化学键呢,就好比是原子之间的小钩子。
离子键就像是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原子之间像超强磁铁一样吸在一起。
比如说氯化钠(NaCl),钠原子(Na)最外层有1个电子,它就想把这个电子扔掉,变成带正电的钠离子(Na⁺),而氯原子(Cl)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就想再得到1个电子凑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于是钠原子就把自己的电子给了氯原子,这样它们就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像磁铁吸铁屑一样紧紧吸在一起,这就是离子键。
共价键呢,就是原子们共用小钩子连接起来。
像氢气(H₂),两个氢原子(H)都想有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但是它们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电子完全给对方,于是就商量好,把各自的一个电子拿出来共用,就像两个人一起握住一个小钩子一样,这样就形成了共价键。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就像一场拔河比赛。
反应物和生成物就像两队人。
刚开始的时候,比如说左边反应物这边人多力量大,反应就向生成物那边进行得比较快,就像拔河比赛开始时一方把绳子往自己这边拉得比较多。
但是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这边的人(浓度)越来越少,力量就小了,而生成物那边的人(浓度)越来越多,力量就大了。
最后呢,会达到一种状态,就是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了,就像拔河比赛中两队人拉绳子的力量一样大了,这时候绳子就不动了,在化学里就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了,这就是化学平衡。
三、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啊,可以把分子想象成一个个小磁针。
就拿水(H₂O)来说,水是极性分子。
氧原子(O)就像小磁针的南极,带负电,而氢原子(H)就像小磁针的北极,带正电。
这是因为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比较强,把共用电子对拉向自己,所以氧一端就带负电,氢一端带正电。
原料药质量标准起草说明原料药质量标准的起草是确保药物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之一。
以下是起草原料药质量标准的一般说明:1.文档准备:在起草原料药质量标准之前,确保你有关于原料药的详细信息,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生产工艺、用途、药理学等方面的信息。
还需要了解国家和国际相关法规标准,以确保标准符合法规的要求。
2.确定标准的类别:根据原料药的特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为每个类别确定适当的质量标准。
这可能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质量、残留溶剂等方面的标准。
3.确定检测方法:根据原料药的性质和法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这可能涉及物理测试、化学分析、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不同的实验方法。
4.引用国家和国际标准:参考并引用适用的国家和国际标准,确保制定的原料药质量标准符合行业的最佳实践和国际水平。
5.确保合规性:根据法规和标准,确保制定的原料药质量标准符合国家和国际的法规和要求。
这可能需要与相关的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
6.风险评估:对于原料药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标准中考虑适当的控制措施。
7.技术审查:将起草的标准提交给公司的质量控制和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审查。
确保标准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符合实际情况。
8.定期更新:原料药质量标准需要根据行业的发展和法规的更新进行定期的审查和更新。
确保标准始终保持最新、合规。
9.培训和沟通:向相关人员提供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能正确执行原料药质量标准。
与相关部门和团队进行沟通,确保标准得到有效的传达和执行。
以上仅为一般的起草原料药质量标准的说明,实际的起草过程可能根据具体的药物、行业和法规要求有所不同。
在进行这一过程时,建议寻求质量控制、法规事务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协助。
第十五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第一节概述一、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一)、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与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生产、供应、使用、管理等部门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二)、对发展医药事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国际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的分类(一)、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药品标准(为法定标准)(二)、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1、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和临床结论的可靠。
2、用于临床研究用的药品与实验研究用的供试品是否为同一物质,并有相似的性质。
3、供给临床试验用的各批药品是否有恒定的质量水平。
4、供给临床的药品是否能代表或基本上代表今后放大投产的质量水平。
5、仅供研制单位与临床试验单位使用。
(三)、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1、报试生产时-----(经临床试验后)暂行药品标准。
2、正式生产时-----(经暂行药品标准执行两年后)试行药品标准。
该标准执行两年后,如果质量好的再转为国家标准。
3、临床—暂行—试行—法定标准(四)、企业标准1、高于法定标准。
2、常规检验中采用较简易的方法来替代。
三、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一)、安全有效---坚持质量第一,从人民利益出发,结合生产实际和临床使用实际情况,使制定的质量标准能真正反映药品内在质量,对药物疗效影响大的或毒性较大的杂质应严格控制。
(二)、先进性---采用国内外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达到或超过国外标准,但也要考虑国内实际水平。
(三)、针对性---根据生产和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检查项目和确定合理的限度,并考虑使用要求。
(四)、规范化----按照国家药监局制订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一般格式进行。
(五)、综上所述,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必须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不断完善”的原则。
四、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一)、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整理。
(二)、了解有关研究资料,如:化学结构、理化常数,合成工艺,晶型,精制方法,制剂工艺,辅料等。
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开发新药,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一、原料药质量研究原料药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应对该药品进行质量研究,并参照现行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制订质量标准,一些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详细规定的常规测定方法,对方法本身可不作验证,但用于申报原料药测定的特殊注意事项应明确标明。
1.性状应分别记述药品的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度以及有关物理常数。
1.1外观、色泽、形状、嗅、味。
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1.2溶解度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
表示溶解度的术语应按照药典规定分极易溶解、易溶解、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试验法可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一般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常用溶剂作试验,不必罗列过多。
1.3熔点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
测定原料药的熔点常用中国药典附录第一法。
适于测定熔点的药品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其初熔与全熔易于判断的品种。
应详细记录初熔与全熔时的温度,并应在规定范围内。
化学药品的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矩一般不超过2℃,不宜过宽。
对熔融时同时分解的药品,要记录熔融时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等。
通常当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毛细管中出现液滴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至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作为全熔温度。
有时固相消失不明显,则以供试品分解并开始膨胀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
对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初熔与全熔现象时,可以记录其发生突变(如气泡很快上升,颜色明显变深)时的温度,作为熔融分解温度。
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时同时分解的品种以及一、二类新药的熔点应用DSC热分析法予以说明。
如熔点在200℃以上并同时分解的品种,一般不将熔点订入质量标准中。
1.4旋光度或比旋度此项是反映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
对这类化合物,在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中应作比旋度规定。
测定时应注意温度、浓度和溶剂对比旋度的影响,并详细记录测定时的温度、浓度和采用的溶液剂,操作中如有特殊要求应注明,如测定温度和测定波长与药典规定(20℃589nm)不同,则应注明。
旋光度还可用于某些制剂的含量测定。
1.5吸收系数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物理常数之一。
我国创制的药品或只有文献记载,国内外药典未收载的药品(一、二类新药)的吸收系数(E1%1cm),应至少用五台不同型号的仪器测定,并统计处理结果。
测定方法应按药典委员会规定方法进行。
用于测定吸收系数的样品应经精制,并提供纯度数据。
吸收系数一般列入原料药的性状项下,还可用于制剂的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和含量测定。
在研制单位测定的基础上,复核审查部门应对供测定样品的纯度和测定数值进行复核。
测定方法介绍如下:5.1用五台不同型号的分光光度计,参照中国药典附录分光光度法项下的仪器校正检定方法进行全面校正检定,申报资料中应有校正检定结果,所用的天平、砝码、容量仪器、移液管等均应经过校正。
1.5.2测定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确定在测定波长附近符合要求且不得有干扰吸收峰。
应以配制样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
并仔细确定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1.5.3吸收池应清洗干净并于临用前配对或进行空白校正,测定样品的干燥方法,如系不稳定品种,可用未经干燥的原样测定(再另取样测定干燥失重扣除),样品溶液应配成高、低二浓度,高浓度溶液的吸收度在0.6-0.7之间,然后用同批溶剂将溶液精密稀释一倍,再在吸收度0.3-0.35之间测定,同一台仪器的测定偏差应不超过1%,对五台仪器测得的平均值进行统计,相对标准差不得超过1.5%,以平均值确定为该品种的吸收系数。
1.5.4应注明测定温度,并考察测定溶液的稳定性。
1.5.5按药典附录的要求,正确选择仪器的狭缝宽度。
如测定狭缝小于2nm,应在测定项下明确标明。
1.5.6凝点凝点系指一种物质由液体凝结为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
药品的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
必要时应规定其凝点。
1.5.7馏程主要用于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对相应品种应规定范围。
1.5.8相对密度一般用于液体药品,对于液体原料药,其数值的有效数应不小于三位,并应按药典附录的条件测定。
1.5.9折光率对于液体药品,尤其是植物精油,利用折光率数值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
测定时应按药典规定温度(或各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温度)。
1.5.10粘度粘度是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
用平氏粘度计测定,应记录测定温度,毛细管内径,一般控制流出时间约100秒,记录并计算测得值,单位(pa.s或mpa.s)。
所用粘度计均应经计量部门检定,并取得该支(台)粘度计的常数K(或K′),在研究资料中写明。
1.5.11碘值、酸值、皂化值、羟值等在研制新药时应取精制样品测定。
测定方法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如实验操作与药典方法有不同之处,要详细列出检验方法并说明理由,所订限度则根据试制样品测定结果而定。
在药品性状(包括以上各项物理常数)研究中应查阅国内外现行版药典及其他参考文献的数值作比较。
2.鉴别原料药的鉴别试验,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类:2.1化学反应选择功能团专属化学反应。
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等。
2.2色谱法包括GC法、HPLC法的保留时间及TLC法的RF值及颜色等。
2.3光谱法常用的有红外吸收光谱法,可与药典委员会编的《药品红外光谱集》标准图谱对照,也可用对照品同时测定,并附该药品的标准红外图谱复印件及测定图谱。
测定时应记录仪器型号和测定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在鉴别试验中也常用,应规定在指定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必要时,规定最小吸收波长;或规定几个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比值或特定波长处的吸收度,以提高鉴别的专属性。
鉴别试验应说明反应原理,特别在研究结构相似的系列药品时,应注意与可能存在的结构相似化合物的区别,并要实验验证。
对光学异构体药品的鉴别,应具有专属性。
对一些特殊品种用以上三类方法尚不能鉴别确证时,可用其他方法,如用X射线粉末衍射鉴别矿物药等。
3.检查检查项目应考虑有效性、纯度要求和安全性三方面。
药品按既定工艺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可能产生需要控制的杂质,因此要经质量研究,结合实际制订能真实反映药品质量的杂质控制项目,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原料药品中所含杂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
3.1一般杂质检查如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均按现行版中国药典方法,但要说明用的是第几法,并说明采用方法的原因和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及解决办法。
操作中注意事项可参照《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对一般杂质除订出限度外,试制产品在检验时应配制不同浓度系列的对照液,考察多批数据,确定所含杂质范围。
3.2有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等。
对药品的纯度要求,应基于安全性和GMP两方面的考虑,因此,允许含限定量无害或毒性极低的共存物,但对有毒杂质测定严格控制。
毒性杂质的确认主要根据安全性试验的资料或文献资料。
当某杂质与已知毒性杂质结构相似,但又无法分离时,亦被认为是毒性杂质,对毒性杂质应搞清结构,并严格控制含量限度。
有关物质检查通常采用色谱法,可根据有关物质的性质选用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的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等,有时也可采用呈色反应等方法。
色谱法是作为有关物质检查的首选方法。
薄层色谱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但分离效果较差,影响重现性、精密度的因素较多,因此可用作一般有关物质检查。
气相色谱法可用于检查挥发性杂质,残留溶剂等,一些不挥发性物质也可用于衍生化试剂制备成挥发发性衍生物后进行测定。
还有纸色谱法、柱色谱法和电泳法等,由于操作时间长,分离效果差,所以采用不多。
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性能高,也可采用。
各色谱法均应按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色谱法》的规定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的规定进行研究。
在用色谱法检查有关物质时,首先应按药典附录要求考察系统适用性试验。
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方法考察:3.2.1如能获得已知杂质作对照,可在原料中加入适量,证明能达到分离。
3.2.2如杂质未知,或不能获得杂质作对照,则可用含杂质的样品(或未经精制的粗品原料)进行试验,证明能达到分离。
3.2.3也可用已精制的原料药经光照或温度、湿度等影响或经酸、碱加热分解、氧化后的样后进行试验,证明能达到分离。
以上三种考察方法并可与其他方法作比较,以决定方法的选择。
用色谱法检查有关物质时,应优选分离条件,并附代表性的图谱,图谱中应标明各成分的位置,TLC法应有实物照片,注明各斑点的RF值,应有检出限(TLC法为最小点样显示量,HPLC法一般为相当峰高三倍于基线噪音时注入的供试品量)、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测定溶液稳定性等的研究资料。
高效液相色谱法作杂质检查,也可与含量测定同时进行,所用色谱柱首先考察通用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硅胶,及辛基硅烷键合硅胶)。
如分离不好,可选用其他柱,但应附实验数据,说明理由。
如经对比,必须用指定牌号的色谱柱或填充剂,则应注明。
应采用价廉易得的流动相;如需用少量酸碱调节流动相的pH值,应明确规定pH值及范围。
检测器则首选UV-可见光检测器。
HPLC法用于测定杂质含量时,参照现行版药典附录的要求并根据条件和可能选择(1)杂质对照法;(2)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3)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
由于不同物质响应因子可能不同,因此,尽可能采用(1)、(2)法。
气相色谱法的常用固定相为SE系列、OV系列、PEG系列等。
担体首选白色并经酸洗后硅烷化担体。
如试用不合适时,可选用其他固定相和担体。
检测器首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如单凭色谱法检查杂质尚欠充分时,对一、二类新药在研究阶段可用联机技术,如HPLC /UV二极管陈列,HPLC/MS或者说GC/MS对待测定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有关物质的限量,如分离出有几个杂质峰(或点)可考虑定总杂质限度并定单个杂质限度;或定已知杂质限度、未知杂质限度和总杂质限度。
计算方法可采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或根据不同杂质采用不同方法。
3.2.4有机溶剂残留量,基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致突变的性质,应避免或限制作用。
如果生产工艺中使用了应避免使用的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1,1,1‐三氯乙烷和应限制使用的乙腈、氯仿、甲苯、吡啶等溶剂,则在成品中要作检查。